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89991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

《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

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1.《美丽的田园》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所以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家知识的含义,主动构筑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一)、情感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自然、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3、在学习中,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发现、思考、提出问题,并正确运用2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本课教学重点为让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同桌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美丽的田园》时,引导学生先观察数据(如:

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12只小鸟)。

再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独立试着解决,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同桌交流的机会。

然后结合学生的信息反馈,教会学生用合并或者是比较的方法,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如①

  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12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

  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12只小鸟,树上的比空中的少几只?

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12只小鸟,空中的比树上的多几只?

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根据第一个问题提出④一共有17只小鸟,天上有12只,树上有几只小鸟?

⑤一共有17只小鸟,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几只小鸟?

让学生以此为基础,同桌互说出其它物体的这类问题。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掌握了学法,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三、说教学程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必需的数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

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导入新课,因为同学们都喜欢春游,所以我想一定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然后设一个悬念,你想不想知道他们春游都看到什么?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美丽的田园”。

说一说这里美不美,如果我们去这春游要怎么做?

田园里都有什么。

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再次观察“美丽的田园”,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这一步也是在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提问来考考小动物,学生非常高兴能考别人,再次激发学生欲望。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并列式计算。

学生提什么问题都可以,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教师小结,教会学生用合并或者是比较的方法,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提出:

一共有17只小鸟,天上有12只,树上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17只小鸟,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几只小鸟?

让学生以此为

  基础,同桌互说出其它物体的这类问题。

最后教师总结出提出的问题的种类。

  (三)练一练

  1、完成书上练一练第1、2两题。

  2、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观察教室里的人和物,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这堂课同学们的表现怎么样?

2.《跳伞表演》说课稿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稳定性不强,他们往往就会被一些无关事物吸引而转移注意力,针对学生的特点,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以趣致动。

这堂课由跳伞表演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促发了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总是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来回答。

一般都是先请后进的同学先来试着说一说,他们虽然只能说出只言片语,我也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说话。

后让优生来说,他们所回答的已经能提高一个层次了。

当然我给优等生适当的鼓励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了。

我的本意想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让生提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加法问题:

有11只小蚂蚁参加跳伞表演,有7只小蜗牛参加跳伞表演,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参加跳伞表演?

让第二个同学也来提一提时,他说的和第一位同学说的一样,这时,我就想到要求他们提不同的问题了。

再提问时,第三位同学提出了减法问题:

有11只小蚂蚁参加跳伞表演,有7只小蜗牛参加跳伞表演,小蚂蚁比小蜗牛多几只?

这时,我还不满足,再次提问还有谁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这时,有个孩子站起来说:

有11只小蚂蚁参加跳伞表演,有7只小蜗牛参加跳伞表演,小蜗牛比小蚂蚁少几只?

低年级学生学习“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按以往的教学,先出示题目,让学生分析条件之间的关系,然后列式计算。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的是解题方法,知道这一类型用减法,那一类型用加法,根本无数学的对应思想而言。

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先出示一组实物图片,如11只小蚂蚁和7只小蜗牛,让学生先用物体来表示物体的数量,然后一起结对子,最后学生发现多出了4个。

在学生对大量的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我们把这些实物直接抽象成线段图,再让学生讨论哪一部分的线段之间是对应的;最后可以出示一组线段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来举例说明现实生活的具体事物的对应关系。

因为每一线段图都可以表示无数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对应,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对应思想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在他们的头脑之中。

从而得出谁多,谁少。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平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化一化﹑摆一摆)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各小组可以借助学具演示计算方法。

老师分别板书学生的算法。

让学生自己选用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允许是自己想的,也可学他人较为优秀的方法。

  三、理解运用,巩固算法

  小动物们为谁多谁少“吵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

形式丰富的练习,可以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并且使练习成为学生的乐趣。

这堂课上完之后,我发现中下层学生还是难以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的原理。

3.《有几棵树》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七单元加与减

(二)的第四课时“8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材简析:

20以内进位加法中“8加几”,是在9加几进位加基础上学习的,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加法计算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

教材以“有几棵树”为主题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加法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计算方法,然后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计算方法。

  3.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进一步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2)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

  依据新的教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利用精美的课件为学生展现带有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让他们在具体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并提醒学生在多种方法中发现比较简便的方法,即:

“拆小数,凑大数”。

  三、关于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

  3.通过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出示种树图,引出课题“有几棵树”。

  

(二)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算法。

  3.汇报,集体交流。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这一环节,是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进位加法的基本思路。

  (三)教学效果测试,巩固算法。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布置。

  总之,由于本节课内容多,忙于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4.《搭积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搭积木(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搭积木》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加减法

(二)》中的第二课时。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学生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要学会2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这些知识都是学习其他计算知识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系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明确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3.重点:

学会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4.难点:

明确计算方法,了解计算算理。

  5.教学准备:

积木(教师用)、计数器(每个学生一个)

  二、说学情

  学生基已经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十加几的加法,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还认识了数位中的个位和十位,对数位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但入学只有三个月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借助教具积木创设情境,借助学具小棒和计数器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学着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自主探究与范例教学相结合。

  学法:

发现法

  四、说教学过

  

(一)复习

  1.利用卡片进行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看图列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3.通过填空让学生复习11~20的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课本70页“说一说”。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探究13+2的计算方法

  教师搭积木演示,学生利用计数器动手操作

  

(2)引导学生探究18-2的教师方法

  教师搭积木演示,学生利用计数器动手操作

  (3)教师小结优化算法。

  2.反馈练习

  课本第70页“试一试”和“说一说”。

(学生在书上和草稿本上完成)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作业(学生在书上完成)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通过搭积木的情景让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玩中也能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学生没有准备积木,我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拨一拨、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理解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

为了照顾几个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课堂进度稍慢,没能满足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

所以,自我感觉课堂效过良好,但是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不充足。

 

5.《捆小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捆小棒》

  捆小棒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认识11~20的各数,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从本课时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

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数一数,捆一捆。

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

二是摆一摆,想一想。

这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是把图像与计数器表示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

同时,在本部分的内容中又呈现了数的组合,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合成的。

三是数的认识的拓展。

为了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数,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读数。

  说学情:

通过调查得知: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10到20各数能数出来,但是对于他们的组成确一点也不了解。

还有就是10根捆成一捆的简便性更是一片空白,怎样能让学生感知10个10个的数的简便性,引起来我的思考,还有就是本节课重点上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理解和建立数位的概念,而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样实效的组织活动也是本节课所要考虑的重点。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考虑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现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参与数学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更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基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

建立初步的数位概念。

  教学准备:

  学生:

小棒、计数器、

  老师:

课件、小棒、计数器、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运用情景教学法,激趣导入。

  根据一年级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一个森林运动会捡小棒比赛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很自然的体会到10个捆一捆的必要性。

  二、操作实践法,以实践促思维。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积累感性经验以“动”促“思”,形成“1个十和几个一合成十几”的概念。

在活动中,不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而且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能,为理解和认识20以内数的组成做好的充分的准备,也从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合作探究学习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互补。

  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小组中交流摆法,互相启发,使认识得到深化,知识得到巩固,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以游戏教学法为主的练习,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较好达到了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感知、理解、掌握、运用的目的。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小棒,2人一组的每组20根小棒,每人一个计数器几个橡皮筋。

课前布置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11—20各数。

  四,说教学过程:

  

(一)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感知10个10个数的简便性。

  这个环节是这样进行的:

播放小动物在进行捡小棒比赛的情景,让学生观察:

谁摆的小棒能让我们很快的看出是多少根这个问题,让学生感知10个10个数的简便性。

  

(二)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11到20各数的组成.

  第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捆一捆的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0个一是一个十。

为下步教学11到20的组成奠定基础。

  2,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的活动,让学生理解11到20各数的组成。

  师生做摆小棒游戏,摆出11到20各数。

教学程序为:

摆11根小棒,学生集体摆后,找一名学生把小棒摆在黑板上,集体想:

()个十()个一是11。

12到19根小棒可以分着让学生自己摆,并说出是几个十几个一。

然后,让学生摆出20跟小棒,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怎样很快的摆出20根小棒?

让学生说出方法。

  (三)、通过认识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11到20各数的表象。

  1、介绍计数器各部分的名称:

  重点介绍个位一个珠子表示多少,怎样写,十位一个珠子表示多少,怎样写。

  2、师生做拨珠子游戏。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计数器,并帮助学生建立11到20各数的表象,可以通过摆小棒的拨珠子之间的转化练习来完成。

  具体环节为:

老师用课件示范11用小棒表示,怎样在计数器上拨珠子,以及对应在计数器下面写数字的过程。

然后老师摆15根小棒,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5,老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9,学生摆出19根小棒,同桌合作,一个摆20根小棒,一个用计数器拨出20。

  使

  3、安排在直尺上读数,可以让学生形象的看到20以内数的排列,为学生认识数的大小和顺序打下基础。

  (四)、巩固练习:

  通过看图写数,让学生再次体会数的直观模型。

  通过画珠子,将抽象的数字具体化,让学生形象的理解数位概念。

  3、游戏――运动员集合站队。

  通过游戏的形式巩固11到20各数的顺序、大小。

  (五)、小结:

让学生谈收获,并要求学生把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包括课题和例1、2的直观图,便于学生看、观察、比较,其中“10个一是1个十,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用红色粉笔以突出本课的难点。

  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通过摆小棒、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方法多样化,使他们个性得以张扬,思维得以训练。

还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身边十几的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充分发展。

  以上是我在设计捆小棒一课的粗浅见解,恳请各位评委多支持!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