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及答案.docx
《小说阅读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阅读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说阅读及答案
小说阅读及答案(总12页)
小说阅读专题复习
我省阅读鉴赏命题指向与答题要素规律:
1.概括提炼或补充及作品中相关内容。
2.鉴赏评价作品中主要内容或思想情感。
3.剖析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体味情节结构的结点。
4.评价审视人物形象的心灵特征,掂出形象的人生分量。
5.体悟赏析作品相关的艺术手法特点。
6.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美感。
7.分析鉴赏景物描写的特点作用。
8.联系文本内容说说对主旨内涵的探究思考。
方略:
带着“知识”读懂与答准,减少误读
考题都是从作品整体着眼小处设题,我们阅读应树立整体的语境意识,训练提取、切分、整合能力。
要训练细读、语言的细微处阅读。
1.整体体悟(第一遍读不看题目,须在关节处记号)
2.研读题目(思考题目隐含的内涵、角度、范围)
3.落脚文本(二次读,针对题目要求,准确定位,捕捉信息)
4.概括提炼(概括要素,提炼整合,有的直接从文本语句提炼,但一般不是用现成的,需要提取有效的信息作必要的整编)
5.准确表述(特别注意答题得分点、相关散文术语、诗歌、小说解题要素)
情节
题型一概述情节
1、把握情节发展变化(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结合线索、场景等)
2、概括格式:
①何时何地何人物何事②以……为中心,按照……顺序,记叙了何时何地何人物何事
题型二:
对某一情节的作用分析题型
小说的常用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
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情节;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阅读;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或暗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渲染环境氛围,交代主人公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
暗示小说主人公的命运。
小说的常用结局及效果
1.出人意料的结局。
(《项链》)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药》《杜十娘》)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②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越战胜了假丑恶,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4.戛然而止结局。
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总结:
作为开端,情节的作用一般有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使故事产生波澜起伏的效果等等。
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结构等方面作答。
作为结尾,情节的作用一般有:
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揭示深化主题;呼应开头,首尾照应;令人感动,令人回味;给人想象空间,引人思考等等。
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结构等方面作答。
题型三情节的结构分析
1、叙述顺序的安排
⑴顺叙:
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⑷补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⑸平叙:
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
可以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但要注意交待事件起讫的时间。
平叙的方式有二:
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待清楚;②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轮番叙述。
2、细节描写及作用
细节描写(文艺作品中各种生活图景和人物形象的最小组成单位,是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细胞。
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典型)
一、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
二、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三、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四、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五、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六、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
3、摇摆与延迟
摇摆:
小说在发展情节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作用:
①引起读者的兴趣②使情节跌宕起伏③有利于刻画人物④有利于深化主题
延迟。
特点:
作者在情节上设置一些障碍,使人事出现波澜。
好处:
不仅丰富了情节,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使主题的展现更为突出。
摇摆和延迟是小说中情节运行的重要概念,他们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两者都是作者在情节运行时着意安排的技巧,其目的就是避免平铺直叙,是文章曲折有致,摇曳多姿。
两者的不同在于,摇摆是适度偏离,即在事件的叙述中交代与事件相关的另一件事,例如:
《清兵卫与葫芦》一文中,教员看到清兵卫在上修身课玩葫芦时,按照正常的情节发展,应该责骂并没收葫芦,然而作者却有意偏离轨道,介绍其武士道和对名伶的爱好,这种摇摆很是巧妙,因为这个内容与主题有联系,而且有揶揄的口吻,与主要事件即相辅,也相成。
然后教员家访,没遇到父亲,母亲吓得战战兢兢,这其实是延迟,后来,父亲回来,因为这是同一事件的不同效果。
至于《牲畜林》六次准备(即六次延迟)就显得更加清楚了。
总而言之,延迟是结构上的特点,效用是尽量拉开我们与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的时间,使得小说不再平缓的前进,让读者不时的觉得会发生些什么,从而造成因为不顺利而陡增的心里期待,一句话,即延迟是同一事件的重复,丰富内容,使得小说推进得更有层次;摇摆是情节上的特点,是在叙述中由于不同事件的介入,使得小说呈现曲折有致,摇曳多姿。
4、小说标题赏析题
A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B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
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3、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人物
1.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注意概括介绍)
⑵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
①外貌描写:
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
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
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
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
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他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
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
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
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2、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⑴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⑵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⑶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⑷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
⑸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3、人物的作用
一、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二、次要人物形象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2)揭示或凸显主旨;(3)贯串全文的线索;(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三、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
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
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
(1)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2)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3)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
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环境
(1)自然环境:
1渲染(烘托、映衬)场面气氛
2揭示人物的情感/个性/处境
3照应或铺垫
4推动情节发展
5交代背景
6揭示(暗示)主旨
7奠定基调
8调整节奏、舒缓情绪
2.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
1、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拉近作品与读者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受我的限制
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拉近与叙述对象间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与交流(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或批判的力度)
第三人称,客观的口吻叙述,使文章张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多角度描述事物,表达感情。
不如第一人称亲切。
2、叙述视角
①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传统作家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
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②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常常遮蔽作者意图,隐藏某些情节,又可根据需要抒发感情。
考点
题型
设题方向
答题范式
答题要素术语
一.结构
1.线索与视角
2.层次
?
1.特点
2.作用
1.划分情节结构
2.判定情节发展高潮
?
简要分析本文线索,说说本文思路
?
?
?
?
请划分出本文发展的主要阶段,并说明理由
1、单线:
本文以...开始(线索)以…结束,在中间几次提到…(线索)及其意义,因此它是线索
双线:
分条陈述
2、单线:
贯穿始终,揭示主题
双线:
双线并行(明暗/主副),?
①情节名称
②从…到…(起止)
③概括情节
1.小说线索类型:
人物/物件/场景/事件/感觉
《祝福》《素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半张纸》/《炮兽》/《礼拜二午睡时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2.单线双线:
单一贯穿《品质》;明暗主副,《药》
3.视角:
全知视角、限知视角
4.暗/副作用:
①拓展丰富了…故事②升华深化主旨
5.高潮:
①确定高潮起止段落
②解释高潮,所谓高潮就是指双方冲突发展到即将解决时③交代矛盾④交代矛盾发展状况(故事发展到这里一方…,另一方,矛盾如何发展悬而未决)
二.主题
概括主题
?
本文是从一个……视角入手,通过写……故事,塑造了一个……形象,歌颂了或批判了……
三.情节
倒叙
伏应
悬念
抑扬
摇摆
突转
?
?
四.环境
(含场景)
?
五、小说语言
情节安排的技巧
?
?
?
?
?
?
?
?
?
?
?
说说叙述顺序上的特点
找出伏笔,前面某一句或某一段的作用这一句在全篇有什么作用结尾出人意料,好在哪里
?
?
试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
?
?
?
试分析小说的语言及风格/特色
(1)点手法
(2)?
阐运用
(3)谈作用:
对人物(处境/性格/品质/心理)
对情节(推动/铺垫)|
对主题(突出……主题)
?
?
?
结合文本分条具体陈述,有什么作用答什么作用:
(1)点手法
(2)阐运用
(3)谈作用:
分析语言的风格特征
把握语言运用的多样性
倒叙:
对人物,把一个人……样的处境|过程展示得异常清楚。
对情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去探究造成结局的原因,产生奇异的审美效果。
伏应:
对人物,交代人物结局的原因;对情节,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与结局呼应;对主题,突出人物什么样的性格品质。
摇摆(延迟)、突转:
(情节波动起伏变化。
先让事件按常理、常态发展,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变化,掀起叙述的波澜)对情节,往往是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到高潮(有的在高潮声中戛然止)。
收到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
?
环境描写的作用:
表现手法:
衬托/对比/正侧结合
语言风格:
1、朴实平和、晓畅明了、温和淡雅2、简洁明快、古朴典雅、淡雅疏朗3、犀利辛辣、寓庄于谐、幽默风趣4、充满哲理、含蓄深沉、韵味悠长5、浓郁的乡土气息、田园牧歌情调
六.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的手段/表现手法
概括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
评价人物形象。
?
试分析小说是如何塑造人物的
(1)塑造人物方法
(2)人物呈现的特点
(3)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段
11.小说中“年轻人”这一人物的设置有什么作用
12.请赏析文中画线语句表达效果。
⑴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⑵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
14.文中的肖先生虽然只有一句不完整的台词,只有一个朦胧的影像,但他却是这篇小说要着力塑造的主人公。
结合相关内容,简析这一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手法:
人物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直接描写想/梦境幻觉/内心独白;间接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及其细节描写等暗示心理)、外貌描写(肖像特征/穿着打扮/神态行为;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的细节)、
人物评价题要略: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引发人们的思考。
(可能是人性的优点或缺点)
七.理解句子或语段丰富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
?
理解句子的含义
理解非修饰句词语/句子
理解修饰句中词语/句子
本意+语境义+作用(四点同上)
判断修辞+语境义+作用
语境义+作用(四点同上)
理解非修饰句中的词语的含义例如《祝福》描写祥林嫂句子
理解象征意:
具体意义(个体→群体)→抽象意义(《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在桥边》《沙之书》等)
六.探究推断
探究一至五各考点
以探究形象/思想内涵/情节结构为主
(1)明观点
(2)释观点(3)内引外联(4)总结
(一种依据文本分析论述,是对内容的深化,一种是根据内容自己推想挖掘)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马罗大叔(节选)
陈忠实
饥饿像洪水猛兽一样咬噬着我的心!
我走出门,村巷里死一般沉寂。
没有月亮的秋夜,田野里一片黑暗。
正在孕穗的包谷林里,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包谷棒子的腻腻的甜香气味,我在水渠边站住了。
我伸手摸到一根包谷杆子,掰下一个又肥又粗的棒子,三两把撕掉嫩皮,蹲在水渠沿儿上啃起来。
包谷粒儿里的乳汁竟然溅到眼睛里,我一定是啃得太猛太快了。
嫩包谷粒儿在嘴里,还没有来得及嚼烂,就滚进肚子里去了,几乎尝不出什么味,只觉得十分香甜。
我把啃光了的包谷芯子丢到水渠里,再伸手摸到又一个包谷棒子,却猛然看见一个人,正站在三五步远的大柳树下。
我一惊,一愣,从身影和体形上,立刻辨认出来,那是马罗儿,终年四季给生产队看守庄稼的老光棍儿。
我也不知凭什么勇气,没有撒腿逃遁,也没有向他求饶,而是毫不动摇地把那个已经抓摸到手的包谷棒子,“咔嚓”一声掰了下来,三两下撕开嫩皮,蹲下身,又啃起来了。
“哼!
你倒胆大——”他冷笑着说。
“跟我走!
”马罗吼着。
顺着水渠往东走,我就看见一盏马灯萤萤的亮光,那马灯正挂在老光棍住的庵棚上。
“坐下!
”他的头一摆,对我吼喊。
“啊……嗨嗨嗨嗨嗨……”
突然间,他放声大哭起来,那粗哑的男人的哭声,从他喉咙里奔泻出来。
像小河在夏季里突然暴发山洪,挟裹着泥沙、石头和树枝,带着吼声,颤动着四野。
马罗伸出双臂,把我抱住,硕大的脑袋压在我的胸膛上,哭得更加不可收拾。
他粗壮的身体颤抖着,两条铁钳一样的手臂夹得我的肩胛骨麻辣辣地疼了。
松开抱着我的手臂,他哭溜着声儿颤颤地说了一句:
“咱们……好苦哇……”
我再也支撑不住了,心酸了,腿软了,一下子坐在茅草庵棚门口的树根上,双手捂住脸颊,哭起来了。
老光棍马罗,像疯了似地在庵棚前的草地上,跳起又落下,破口大骂:
“你他妈的‘假积极’!
你欺哄毛主席,放你妈的臭‘卫星’!
你得了奖状,叫俺社员跟受洋罪——啃生包谷棒子!
”
戒备,羞愧,所有这些复杂的心情,全都随着马罗的骂声跑掉了。
马罗蹦着,骂着,声音渐渐远了,钻进包谷地里去了,随之传出咔嚓咔嚓的断裂的脆响。
他怀里抱着一撂包谷棒子,扔到庵棚口的草地上,点燃麦草,再加上树枝,火苗哧哧哧蹿起来,冒得老高,在一个用铁丝扭成的支架上,摆上了嫩包谷棒子。
他咕哝咕哝地说:
“咋说也不能……啃生的……”
干透的树枝燃烧起来,噼啪作响,火声是这样富于生气。
我坐在火堆旁,看火苗忽而落下又忽而蹿高,在秋夜的黑幕中辟开的光亮的空间,随着火苗的起落忽而缩收又忽而扩大。
火苗在树枝上跳跃,从燃烧着的枝条上攀援到刚添加上去的树枝上,像万千猕猴在树林里嬉闹,跳跃翻跌;无数条火苗拢在一起,就组成一个火的世界,充满了活力。
马罗大叔坐在一块河卵石上,两手搭在撇开的膝头上,挺直腰板,俨然一副用斧头砍削出来的青石雕像。
火光映照着他的脸,一会儿明亮,一忽儿灰暗,四方脸中央,雄踞着一宽大的蒜头鼻子,脸颊上有两道粗糙的大动脉似的皱纹。
这张脸上,现在呈现出安详的神态,专注的眼神。
他间或用右手里的树枝拨弄一下火堆里的柴枝,甚至歪一歪脑袋,向火堆里吹两口气,然后又坐直了,却不开口说话。
“吃——熟咧。
”
他从火堆里的铁丝架上取出一个包谷棒子,甩过来,撂到我的怀里。
一股热气饱溶着浓烈的香甜气味扑鼻而来。
软软乎乎的包谷粒儿,酥软香甜,一口咬进嘴里,我的眼泪禁不住扑洒下来了。
那晚我没有回家,和马罗大叔挤睡在他的庵棚里的吊床上。
(选自《陈忠实文集》)
11.文中“干透的树枝燃烧起来……充满了活力”一段描写了“火的世界”。
请分析这一段文字的表现特色。
(4分)
1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包含了人物内心怎样的情感(5分)
(1)咱们……好苦哇……
(2)我的眼泪禁不住扑洒下来了。
13.马罗大叔是本文的主人公,请统观全文,对这个形象作简要分析。
(5分)
14.小说叙写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很见匠心。
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
(6分)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
土地是灼热的,树木也是灼热的。
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
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
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
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
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
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
“您好,老爷爷!
”
老人点了点头。
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
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
”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
“而且还有病。
”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
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
真的。
”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
“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
少女打开了箱子。
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
”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
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
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
”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
“来。
”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
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
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
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
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
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
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
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
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
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
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
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
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
他们来这里做过客。
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
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
”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
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