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与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78526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与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与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与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与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与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与技巧.docx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与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与技巧.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与技巧.docx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与技巧

专题一: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与技巧

高考能力要求:

要求

目标

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所谓信息,即试卷中出现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及设问等。

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

获取和解读信息,首先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信息,将材料和设问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隐含信息”提取出来。

其次要分析是直接信息还是间接信息,是有效信息还是非有效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政治高考能力考查的首要目标,从试题中获取相关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对信息提取的快慢和处理是否全面、准确,将直接影响解题的质量和速度。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看,试题信息的载体各不相同,有的隐藏在背景材料中,有的隐藏在问题的设问中,有的隐藏在图形图表中。

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分析研究,以不断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

方法技巧一:

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

[特点综述]

政治高考命题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而对能力的考查是通过一定的背景材料创设情境来实现的。

背景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往往体现着命题的立意,隐含着问题的答案,获取和解读好背景材料中的信息至关重要。

从政治试题的背景材料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文字材料类、漫画类、数据图表类等。

背景材料的素材不同,其信息的呈现就会有不同特点,解读信息的方式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对文字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

高考政治试题所提供的文字背景材料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文字材料进行认真的研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和解读出文字材料所蕴含的信息。

具体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并通过关键词、关键句,明确各层的层意和指向性。

(2)分析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各层信息进行宏观整合,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主旨,明确考查的意图。

(3)结合设问,从各层中解读出所需要的学科信息及学科某一方面具体知识的信息,并明确答题的方向。

例题:

(2011·高考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1月,《人民日报》以“社区好与坏,居民说了算”为题对天津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经验进行了介绍:

一是综合评价社区居委会及其成员。

2010年河西区178个社区居委会接受了9960名居民代表的民主评议。

二是建立社区居民参与评议监督机制,将知情、表达、决策、监督权全部交给居民。

尖山街辖区一个大院138户居民家暖气不热,居委会在听取居民意见后,约请各方代表共商解决办法,督促有关单位改造了输热管道。

三是公开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遇到难题充分与群众协商。

和平区尚友里有200多辆车,而车位仅130多个,为解决争抢车位的问题,居委会邀请各方代表召开恳谈会、听证会,促成了问题的解决。

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说明上述经验的政治意义。

【解析】 解答本题可分三步走:

①材料分层,提取信息。

第一层:

综合评价社区居委会及其成员——民主监督;第二层:

建设社区居民参与评议监督机制——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三层:

公开与居民利益相关的事情,遇到难题与群众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②对各层信息进行宏观整合,整体把握材料主旨。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基层民主。

③结合设问解读材料信息和答题方向。

知识范围限定:

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

设问指向:

政治意义。

组织答案时,既要根据材料分层回答意义,又要从整体上回答意义。

【答案】 

(1)有利于实现民主监督,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有利于推进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3)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4)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公民政治参与的四个方面;其次,要看材料中体现公民政治参与的哪几个方面;最后,有针对性地阐述其政治意义。

二、对漫画类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

高考漫画题是以一幅、一组漫画或图文结合的内容作为背景,通过简单的文字提出问题,以辛辣、幽默、讽刺的方式来批评生活中一些错误思想或行为的题目,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获取与解读漫画类材料信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审漫画标题。

一般漫画都有自己的标题,这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画眼”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

(2)审漫画主旨。

审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注意画面上每一“要素”所提供的信息。

(3)审漫画语言。

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

(4)审漫画寓意。

如果说直观意义反映的只是漫画的表面现象,那么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寓意,这就是漫画所要揭示的真正主题。

能否挖掘出漫画的寓意,是审题的关键。

例题:

(2012·高考广东卷)对漫画《以大为荣》所示的文艺

创作倾向,评价正确的是(  )

 

①创作者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肯定 ②创作目的和动机违背了创作规律的客观性 ③错误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也具有导向作用④该作品的创作无法体现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漫画中的艺术创作者单纯追求篇幅宏大,忽视了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核,其创作目的和动机违背了创作的客观规律,这种错误的创作理念必将对文化艺术的发展、公众的文化生活以及艺术家自身带来不利影响,②③正确,故答案选C。

树立创新意识要求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漫画《以大为荣》中创作者违背创作的客观规律,应予以否定,①应排除。

任何方法论都具有指导意义,不同的是方法论性质不同指导意义不

同,④观点错误。

【点评】 对讽刺性漫画,要特别注意漫画的标题、语言和主旨,准确理解漫画的寓意,明确漫画倡导什么、批评什么,依此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对图表类材料的获取与解读

高考图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图表主要有表格、饼状图表、数轴等。

不同类型图表提取信息的方法也不同。

如表格图,表格的内容一般由时间、项目和表现各个项目状况的数据构成。

对此可按时间顺序纵向比较变化发展的趋势,按项目类别横向比较不同项目的不同地位和比重等。

饼状图主要体现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搞清楚整体表示什么,不同部分分别代表什么,然后从一个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比例的变化比较中,分析现象,揭示原因。

数轴类分为曲线型和柱状型。

如果是曲线型,应把握曲线变化的情况,理解两变量的关系。

如果是柱状型,应分析纵横两轴所代表的变量变化情况,同时,还要比较柱状体之间的异同,而且要特别注意较长或较短柱状体所代表的信息。

解读图标信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三看:

一审标题。

标题是图表的“眼睛”,审好标题有助于对图表反映的中心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二审图表。

要弄清图表有几个要素、几个层次,这样做有利于全面地组织答案,从而避免要点的遗漏。

三审表尾。

一般表尾是以注的形式出现的,是对图表的补充说明,对答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两比较:

在看图表内容时,一要横向比较,二要纵向比较,注意不同时间、不同区域或不同国家的数据变化和趋势,找出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例题:

(2012·高考山东卷)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2001年和2011年中国出口商品情况图。

 

注: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比重,2001年为17.5%,2011年为28.9%。

材料二 2012年国家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的进口促进平台等等。

同时,国家进一步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国家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采取的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解析】 本题共两小问,第一小问是描述材料一的图表,解答较容易,将图表阐述清楚即可。

要注意相关要素的对比关系,即出口商品的涨幅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涨幅及比重,特别是注解中的信息也是本小问考查的范围,不可忽视。

第二小问考查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所采取的经济措施的意义,首先应明确国家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即培育自主品牌,扩大高新技术新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的进口促进平台等,其次针对措施回答其经济意义,如:

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等。

【答案】 

(1)与2001年相比,2011年我国出口商品总额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明显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2)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做到三看、两比较,并遵循“分总式”答题思路。

方法技巧二:

设问信息的技巧与解读

设问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洞悉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

只有认真审读试题的设问要求,准确解读设问中的信息,才能准确把握答题的方向,答题才有针对性。

一般说来,高考政治试题的设问信息一般由知识范围、设问主体、核心问题、解答指向四个因素构成。

下面我们结合典型例题对这四个因素加以分析。

[举例解说]

一、明确设问的知识范围

试题设问一般会给出明确的知识范围,这是对答题方向的限定。

有些设问知识范围限定具体明确,有些设问知识范围限定笼统模糊。

如果设问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知识范围,则需要结合设问的核心问题和背景材料的有效信息来确定具体的知识范围。

明确设问的知识范围,是正确作答的前提。

例题:

(2011·高考北京卷)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分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

者、推动者。

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设问清晰、明确,作答时要结合材料,围绕文化对人影响的方式、特点和作用三方面阐述即可。

【答案】 

(1)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

采取自觉行动。

(2)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加强环境宣传教

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

(3)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点评】 本题设问对知识范围进行了明确的限定,要求运用某一知识说明某一问题,属“说明型”问答题,回答时应按照知识点的顺序编排要点,遵循“先知识后材料(或意义)”的格式组织答案。

二、明确设问中的主体

有些设问带有明确的活动主体,对审题作答具有很强的定向作用。

如经济生活部分常见的主体有:

政府、企业、产业、个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等;政治生活部分常见主体有:

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人大、人大代表、民主党派、政协、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文化生活部分常见的主体有:

政府、公民、文化企业、文化工作者等。

抓住设问中的主体,往往会成为解题的突破口。

例题:

(2012·高考山东卷)2012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完善。

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B.基层民主自治进一步完善

C.全体公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司法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题干强调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善,A项说明了这一点,B项强调的是基层民主,与题意不符。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C项错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司法机关行使,D项错误。

【点评】 本题有明确的设问主体,做题时应首先排除与设问主体不相符合的选项,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质量。

三、明确设问中的核心问题

高考试题的设问大都从问题切入,围绕某一核心问题,选择一定的角度进行考查。

问题贯穿于情景材料之中,体现着能力立意的要求。

认真解读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设问中核心问题的内涵或时政背景,是我们正确作答的重要保证。

例题:

(2011·高考广东卷)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目前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原有竞争优势日趋弱化的挑战。

如果不能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陷入经济学家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即当一国或地区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广东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建议。

【解析】 本题设问中的核心问题是“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从材料上看,广东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攀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等困难,这需要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动力。

解决以上问题,应针对材料信息,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劳动者、企业、国家等多个主体角度提出建议。

【答案】 转变经营战略,通过自主创新、提高员工素质等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政府出台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发展方式的转变。

【点评】 解答本题时应把握好设问所限定的知识范围(《经济生活》)、材料限定、核心问题(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切入角度(建议)。

解答时,只有明确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或表现,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建议。

四、明确设问中的问题指向

设问指向不同,答题的方向就不同。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设问看,有的是单一性设问,有的是复合型设问。

根据设问指向的不同,可划分出不同的答题类型。

例如:

设问中出现“体现、说明、表明”等词时,要求回答“是什么”;设问中出现“原因、依据、影响、意义、作用、重要性”等词时,要求回答“为什么”;设问中出现“措施、启示”等词时,要求回答“怎么做”;设问中出现“评析、认识”等词时,则要求学生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综合解答。

明确设问中的答题指向,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

例题:

(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

 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1、图2所示。

 

——摘编自2011年3月7日《经济观察报》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解析】 本题以我国居民收入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对比以及居民收入与政府、企业的收入对比为背景材料,要求运用收入分配与公平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我国目前的个人收入分配问题。

在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概括时,既要和世界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又要把居民收入和政府及企业的所得进行对比;对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建议,要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措施。

【答案】 问题: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

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对策: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

制,促进社会公平。

【点评】 本题实际是要求回答怎么做,属于“措施类”设问,回答时一定要明确答题指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措施。

方法技巧三:

选项信息的获取与解读

[特点综述]

选择题是高考的主要题型之一,目的是检验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分析能力。

从近几年高考政治选择题看,题干在情境设计和设问上多种多样,题肢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强,稍一疏忽,就会选错。

高考政治选择题,从形式上看由题干和题肢两部分组成,解题的基本原则是干肢一致。

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题干材料和设问的同时,还应注意对题肢信息的解读。

一般说来,题肢会出现三种情况:

一是题肢本身错误;二是题肢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三是题肢本身正确且符合题意。

因此,对题肢的取舍,我们应学会排误法、排异法、辨优法和组合筛选法这四种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举例解说]

一、排误法——缩小选择范围

排误法是选择题中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技法。

一般情况下,如果题肢本身说法错误,可首先直接排除(逆向选择题除外),以缩小选择的范围,提高正答率。

常见的错误选项有以下几种情况:

偷换主体,如将政府、企业、个人等主体混用;偷换概念,如将基层民主建设与基层政权建设、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传统道德与传统美德混淆;关系颠倒,如将生产与消费、国体与政体、经济与文化、运动与静止、量变与质变等关系颠倒;过于肯定或否定,如一定、必然等;正误混杂,如题肢的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判断正确解释错误等。

例题:

(2012·高考重庆卷)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引起了广泛讨论。

根据下图,甲乙两方案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②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③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有利于缩小家庭收入差距

④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有利于缩小家庭收入差距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个人所得税的作用和意义。

甲方案与乙方案相比,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且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但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故选①排③;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且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不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故选④排②。

【点评】 解答选择题应首先采用排误法,只有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才有可能走向正确的选择。

二、排异法——排除不相关的题肢

所谓排异法,就是排除题肢观点虽然正确,但与题干要求的规定性无关的题肢。

在排误的基础上,依据干肢对应原则,确定哪些题肢与题干有关,哪些题肢与题干无关,把那些本身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干无关的题肢剔除掉。

分析干肢关系时,应注意两点:

一是题干与题肢的主体是否一致,剔除那些与题干主题不一致的题肢;二是题肢指向是否与题干指向相一致,剔除那些与题干指向不一致的选项。

例题:

(2012·高考海南卷)为了提高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的成效,某省制定2009~2012年法治城市创建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在“权力行使得到规范”、“依法维护和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

出台法治城市建设的考核办法,进一步(  )

①提升市民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②提升了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 

③体现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 ④细化了政府部门的权利与责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①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②应为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执政”的行为主体是“党”。

③④符合题干要求,选D。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题干的指向性,可采用排异法选择。

三、辨优法——选择最佳选项

所谓辨优法,是指当备选题肢中有一个以上与题干要求相关联的正确题肢,但只有一个题肢最符合题意时,通过辨别筛选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从符合题意的题肢与题干的关系看,一般来说,题肢与题干之间是直接联系者选,间接联系者不选;本质联系者选,现象联系者不选;必然联系者选,偶然联系者不选;主要联系者选,次要联系者不选。

例题:

(2011·高考江苏卷)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庆市教育工作委等部门将15000套含有《记忆·我爱你中国》、《信念》等内容的“红色光碟”下发到全市所有学

校。

一股“信念”与“记忆”的热潮在全市学生中掀起。

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奏响主旋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B.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

C.培养爱国情感,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D.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解析】“红色光碟”的使用,弘扬了社会主义文化,从而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因此A项入选。

本题的限定性要求是“活动的主要目的”,B、C、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

C项具有较强的迷惑性,我们可以从教育的客体——学生对该项进行排除。

【点评】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较高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要具备较高的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明确题干的主体——学生,题干的指向——主要目的。

四、组合筛选法——综合比较寻求答案

组合筛选法是指在组合型选择题中,通过筛选、排除含有错误题肢的组合,或者排除遗漏正确题肢的组合的方法。

运用组合筛选法解答组合型选择题,应依据自己最熟知的题肢来判断。

(1)若某一题肢错误,则含有该题肢的组合项均为错误的。

(2)若某一题肢正确,则遗漏该题肢的组合项均为错误的。

(3)若根据某一题肢难以选出正确答案时,可以再根据能拿得准的另一题肢,按照以上方法来判定。

(4)遇到“公共题肢”的组合时,“公共题肢”可以免审,只审析相异题肢的正误或指向,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

(2012·高考浙江卷)建设民生工程,既要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又要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还要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  )

①既要着眼于民生中的全局性问题,又要解决其中的局部性问题 

②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有待于社会改革的整体推进 

③既关注民生中的普遍问题,又不忘其中的特殊问题 

④提升民生工程质量,需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整体与部分、普遍性与特殊性及主次矛盾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抓住题干中的“既要……又要……还要……”体现了既要着眼于民生中的全局性问题,又要解决其中的局部性问题,①应选,据此排除不包含①的C、D选项;A、B中的②③对比,“基本公共服务”体现的是普遍性,“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体现的是特殊性,题干并没有涉及社会改革,故排②选③。

故选B项。

【点评】 作组合式选择题,巧用筛选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题二: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与技巧

调动与运用知识,是指学生在获取相关的信息后,根据试题创设的新情境,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迅速与相关知识内容建立起准确而有效的,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调动知识要稳、准、快,这实际上是个思维过程。

运用知识就是将调动出来的知识重新整合,建构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

调动和运用知识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将我们头脑中“记忆库”里的相应政治知识与试题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并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

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解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