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计量分析甄选.docx
《影响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计量分析甄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计量分析甄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响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计量分析甄选
影响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计量分析[精选.]
计量经济学
期末课程论文
论文名称:
影响中国税收收入
增长因素的计量分析
姓名:
高鑫
学号:
112011133
班级:
11双证汉班
指导教师:
陈志芳
时间:
二○一三年十二月
中国税收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摘要】本文是在参考了多个关于影响我国税收收入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自1978年至2009年的税收收入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支出(ED)、商品零售J价格指数(RPI)做为解释变量,税收收入(Y)做为被解释变量。
然后,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利用EVIEWS6.0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
得出结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和零售商品物价水平三者均对我国税收收入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
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零售商品价格指数税收计量分析
一、研究背景
㈠1978年~1981年,计划经济体制延续格局下中国税收理论的发展与变化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政治路线,正确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在这一阶段,我们一方面在税收思想意识上和理论研究上全面开始拨乱反正;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理论与目标模式。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鼓励客商及其公司投资设厂或与中方合资设厂、兴办企业和其他工业,并在税收、金融、土地和劳动工资等方面予以适当的优惠条件。
在经济特区内,将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和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综合企业、综合体制。
㈡1981年~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格局下中国税收理论的发展与变化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总结建国以来32年历史经验教训时,写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具体阐述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内涵:
“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
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同时,允许对于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作计划,由市场来调节,也就是说,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由国家统一计划划出一定的范围,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起调节作用。
这一部分是有计划生产和流通的补充,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有益的。
”
㈢1984年~1993年,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框架下,中国税收理论的发展与变化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认为:
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这就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
从此,中国开始重视税收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强调需要运用税收集中财力,调节经济,为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服务。
㈣1994年~2009年,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中国税收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对税收提出的新要求,1994年中国对原有工商税制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力度最强、内容最深刻的全面性、结构性的改革。
此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
围绕这一重大税收制度变革,税收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税收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三条主线展开:
一是进一步加强适应WTO规则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税收理论研究;二是税收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对西方税收理论“扬弃”;三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税收理论体系创新的研究。
二、模型设定
㈠研究目的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基本因素,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如税收、发行货币、发行国债、收费、罚没等等,而税收则由政府征收,取自于民、用之于民。
经济是税收的源泉,经济决定税收,而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这是税收与经济的一般原理。
这几年来,中国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甚至“超速增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科学地对税收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和预测分析非常重要,对研究我国税收增长规律,制定经济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1978-2009年的32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17亿元增长到340506.9亿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财政收支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1978年为519.28亿元,到2009年已增长到59521.59亿元,32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6.76%。
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为了研究影响中国税收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的增长规律,以及预测中国税收未来的增长趋势,我们需要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据分析主要的因素可能有:
①从宏观经济看,经济整体增长是税收增长的基本源泉,而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公共财政的需求,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完善等都对公共财政提出要求,因此对预算支出所表现的公共财政的需求对当年的税收收入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③物价水平。
我国的税制结构以流转税为主,以现行价格计算的GDP等指标和经营者的收入水平都与物价水平有关。
④税收政策因素。
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两次大的税制改革,一次是1984~1985年的国有企业利改税,另一次是1994年的全国范围内的新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对税收增长速度的影响不是非常大。
因此,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因素对中国税收增长的具体影响。
为了全面反映中国税收增长的全貌,我们选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各项税收”(即税收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反映税收的增长;选择“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整体增长水平的代表;选择“财政支出”作为公共财政需求的代表;选择“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作为物价水平的代表。
另外,由于财税体制的改革难以量化,而且从数据上看,1985年以后财税体制改革对税收增长影响不是很大,在此暂不考虑税制改革对税收增长的影响
㈡变量选取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提高我国税收收入的影响大小,选择能反映我们税收变动情况的“各项税收收入(用Y表示)”为被解释变量,选择能影响税收收入的“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财政支出(用ED表示)”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用RPI表示)”为解释变量。
表1为由《中国统计年鉴》得到的1978—2009年的有关数据。
(见附录)
㈢模型数学形式的确定
为分析为被解释变量各项税收收入(Y)和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支出(ED)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的关系,作如图1、图2、图3所示的散点图。
图1
图2
图3
㈣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
从图1、图2和图3可以看出各项税收收入(Y)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支出(ED)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大体呈现为线性关系。
又由图4看出Y、GDP、ED都是逐年增长的,但是增长速率有所变动,而RPI在多数年呈现出水平波动,说明变量间不一定是线性关系。
为分析各项税收收入(Y)随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支出(ED)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变动的数量的规律性,可以初步建立如下三元回归模型:
Y=C+β1X1+β2X2+β3X3+ui
㈤确定参数估计值范围
由经济常识知,因为国内生产总值(X1)、财政支出(X2)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X3)的增加均会带动税收收入的增加,所以国内生产总值(X1)、财政支出(X2)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X3)与税收收入应为正相关的关系,所以可估计0<β1<1,0<β2<1,0<β3<1。
三、参数估计
从散点图看,变量间不一定呈现线性关系,可以试着作线性回归。
利用Eviews6.0软件,做Y对X1、X2、X3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图4
根据图中数据,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29.44825)(0.012839)(0.062851)(3135.798)
t=(1.914792)(3.609474)(9.805417)(-2.043285)
F=2714.360df=30
点击“resid”,生成残差趋势图:
图5
四、模型检验及修正
㈠经济意义检验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RPI每增长1%,平均来说税收收入会增长29.44825亿元;当年GDP每增长1亿元,平均来说税收收入会增长0.012839亿元,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税收收入增加了0.46342%;当年财政支出每增长1亿元,平均来说税收收入会增长0.062851亿元,当年财政支出每增长1%,平均来说税收收入会增加0.616277%。
所估计的参数^β2=0.46342,^β3=0.616277,且0<^β2<1,0<^β3<1,符合变量参数中确定的参数范围。
这里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
㈡统计意义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R2检验)
可决系数
,修正后的可决系数
,这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很好,即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支出(ED)”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对被解释变量“各项税收收入(Y)”的绝大部分差异作了解释。
2、F检验
F检验的数值很大,可以判定,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的情况下,拒绝原假设。
说明回归方程显著,既“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税收收入”有显著影响。
3、t检验
从t检验的值可以看出,GDP、ED均对税收收入有显著影响,但是RPI指数的t检验值为1.914792,不通过检验。
这说明在显著水平α=0.05下,只有^β2、^β3能拒绝H0:
βj=0,也就是说,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个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支出(ED)”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各项税收收入(Y)”不全都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线性或自相关性的影响。
(三)计量经济意义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分别做Y对GDP、ED、RPI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图6
图7
图8
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选择GDP、ED、RPI的数据,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
表2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之间某些相关系数较高,证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多重共线性。
其中,ED的方程
最大,以ED为基础,顺次加入其它变量逐步回归,结果加入GDP后,
=0.996125,加入RPI后,
=0.994979,因此,保留GDP这个影响因素,剔除RPI这个变量。
修正后的回归结果为:
图9
方程为:
Y=0.45494*GDP+0.614992*ED-423.5216
t=(3.393011)(9.364494)(-1.561940)
=0.996125
=0.995857F=3727.026DW=1.003046
基本消除共线性。
2.自相关检验
⑴根据前面的检验把GDP作为解释变量,税收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一元回归。
结果如下:
图10
把回归分析结果报告出来如下:
(0.003899)(478.9887)
t=(43.51741)(-3.241667)
SE=2043.434DW=0.115021F=1893.765
从报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D-W值近似为0,存在自相关。
⑵用图形检验法检查是否存在自相关
做残差散点图:
图11
从以上残差趋势图和残差散点图可以看出,方程存在正自相关。
利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对自相关检验进行处理,加入AR
(1):
图12
此时D-W值由原来的0.115021提高到1.125604,还没有消除自相关,继续处理,再加入AR
(2)项,结果如下:
图13
此时D-W检验值达到2.154231,消除了自相关。
没有消除和消除了自相关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五、模型应用分析
这些数据表明,GDP,财政支出,以及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确实影响着我国的税收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对税收收入是正相关的。
这表明,国内生产总值会带来税收的增加。
这很容易理解,因为经济是收入的来源,只有提高产出,才有可能提高税收,这是根本原因。
财政对税收的影响是显著正相关的,这说明国家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也会增加。
而且其系数为0.586,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力。
究其原应应该是:
国家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常常实施扩张性的财产政策,从而使经济的到发展,各项税收也就自然而然的有所增加,进而提高了税收总收入。
零售商品物价指数对税收收入是正相关的。
这很明显,物价指数升高,意味着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各个销售商的收入总额也就会变大,这样需要缴纳的各项税赋也就变大,从而,国家的税收收入就会明显地提高。
税收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扩大。
税收是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因此税收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健康稳定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宏观方面,需要政府进行积极的宏观调控,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财政支出政策的改进。
另外,我国应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推进税制改革,用减税、退税或抵免的方式减轻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从而对税收形成良性的影响。
附录:
表1税收收入模型的时间序列表
年份(T)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
财政支出(ED)/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
税收收入(Y)/亿元
1978
100.7
1122.09
3645.217
519.28
1979
102.0
1281.79
4062.579
537.82
1980
106.0
1228.83
4545.624
571.7
1981
102.4
1138.41
4891.561
629.89
1982
101.9
1229.98
5323.351
700.02
1983
101.5
1409.52
5962.652
775.59
1984
102.8
1701.02
7208.052
947.35
1985
108.8
2004.25
9016.037
2040.79
1986
106.0
2204.91
10275.18
2090.73
1987
107.3
2262.18
12058.62
2140.36
1988
118.5
2491.21
15042.82
2390.47
1989
117.8
2823.78
16992.32
2727.4
1990
102.1
3083.59
18667.82
2821.86
1991
102.9
3386.62
21781.5
2990.17
1992
105.4
3742.2
26923.48
3296.91
1993
113.2
4642.3
35333.92
4255.3
1994
121.7
5792.62
48197.86
5126.88
1995
114.8
6823.72
60793.73
6038.04
1996
106.1
7937.55
71176.59
6909.82
1997
100.8
9233.56
78973.03
8234.04
1998
97.4
10798.18
84402.28
9262.8
1999
97.0
13187.67
89677.05
10682.58
2000
98.5
15886.5
99214.55
12581.51
2001
99.2
18902.58
109655.2
15301.38
2002
98.7
22053.15
120332.7
17636.45
2003
99.9
24649.95
135822.8
20017.31
2004
102.8
28486.89
159878.3
24165.68
2005
100.8
33930.28
184937.4
28778.54
2006
101.0
40422.73
216314.4
34804.35
2007
103.8
49781.35
265810.3
45621.97
2008
105.9
62592.66
314045.4
54223.79
2009
98.8
76299.93
340506.9
59521.59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9.
[2]计量经济学(第二版),庞皓,科学出版社
[3]王国清。
马跷。
程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刘新利。
宏观经济均衡中的税收负担和税收收入决定因素[J].税务研究,2000.
[5]宋鹏源。
关于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财税纵横,2008,(5).
[6]樊丽明,张斌。
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的关联分析[J].论坛,2003.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感谢您使用本店文档您的满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本句可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