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萨谈杀倭第一利器抗战中的国军两大迫击炮抗战重武器系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72986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萨谈杀倭第一利器抗战中的国军两大迫击炮抗战重武器系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老萨谈杀倭第一利器抗战中的国军两大迫击炮抗战重武器系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老萨谈杀倭第一利器抗战中的国军两大迫击炮抗战重武器系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老萨谈杀倭第一利器抗战中的国军两大迫击炮抗战重武器系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老萨谈杀倭第一利器抗战中的国军两大迫击炮抗战重武器系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萨谈杀倭第一利器抗战中的国军两大迫击炮抗战重武器系列.docx

《老萨谈杀倭第一利器抗战中的国军两大迫击炮抗战重武器系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萨谈杀倭第一利器抗战中的国军两大迫击炮抗战重武器系列.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萨谈杀倭第一利器抗战中的国军两大迫击炮抗战重武器系列.docx

老萨谈杀倭第一利器抗战中的国军两大迫击炮抗战重武器系列

老萨谈杀倭第一利器--抗战中的国军两大迫击炮(抗战重武器系列)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严格意义上说,今天说到的这种武器并不算重武器,不过在抗战的国军手中,却真是一件重武器。

老萨在这本书里面说了很多的炮,包括20毫米机关炮,37毫米反坦克炮,75毫米山炮,75毫米野炮,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美制105榴弹炮,威力无穷的德制sFH18150毫米重型榴弹炮。

不过,老萨可以这么说,以上任何一种火炮都没有今天要说到的火炮作用更大,它是抗战中国军绝对的炮兵火力支柱,杀伤了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日军!

它就是中国产60毫米和81毫米迫击炮!

什么是迫击炮?

现代的迫击炮是一种身管较短、射角很大的火炮,射角可达45°到85°,一般由炮身、炮架、座板、瞄准具四大件组成。

迫击炮的炮弹由炮口装填,依靠炮弹自身的重力下滑,以一定的速度撞击炮膛底部撞针而使底火发火,点燃发射药将迫击炮弹推出炮口。

炮弹飞出炮管以后,做抛物线运动,由引信引爆迫击炮弹里面的炸药,造成大量的弹片和高压,以杀伤爆炸点周边的敌人。

该炮以座板直接承受后座力,发射的炮弹是带尾翼的,以提高炮弹飞行的稳定性,增加精度和射程。

因为大部分迫击炮都是用于近距离的火力支援,由此得名“迫击”,也就是迫近炮击的意思。

--------------------------现代迫击炮的结构!

迫击炮的历史

迫击炮的祖先是臼炮。

臼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线弹道的滑膛火炮;其射程近,弹丸威力大,主要用于破坏坚固工事。

因为它的炮身短粗,外形类似中国捣米的石臼,因此在汉语中被称为“臼炮”。

臼炮最初出现于中国的13世纪,也就是元朝时期,是一种发射石弹的火炮。

到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很多臼炮诞生,比如明朝洪武十年(1377)铸造的轰城铁炮,口径210毫米,全长1米,两侧有耳轴。

另外比较出名的就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所制的威远将军青铜炮。

与此同时,西方也在使用臼炮。

公元1342年西班牙军队围攻阿里赫基拉斯城。

守城的阿拉伯人将火药和一个铁球塞入一个粗短的铁桶,然后点燃火药,将铁球抛射到城外杀伤西班牙人。

古代的臼炮和现代的迫击炮的主要区别是,古代臼炮发射的是实心炮弹,主要用于攻城,很难杀伤敌人有生力量。

像阿拉伯人那种用杀伤人的臼炮,基本没什么作用,只是吓唬人而已。

而现代迫击炮发射的则是会爆炸的炮弹,就对人员的杀伤力来说大大强于古代。

有意思的是,近代迫击炮的诞生,还要感谢我们的敌人日本人。

在日俄战争期间,俄军依靠旅顺要塞的战壕和碉堡,顽强狙击日军的前进。

这两个野兽互相残杀,最终更凶残的日寇逐步占了上风。

日军攻占了一部分俄军的战壕,逼近了俄军要塞的核心部位。

俄军出动部队多次反击,试图将日军赶出去,结果全部失败。

日军占领俄军战壕挖的又深又窄,有的深达两米以上。

日本兵平均身高只有一米五几,所以头根本伸不出战壕,只能在战壕内侧挖出一个土台子,让一个士兵站在台子上面,这才能将步枪伸出战壕射击。

战壕如此之深之窄,让俄军的野炮,榴弹炮,甚至重炮的炮弹都无能为力。

这些火炮的发射角度都不会很大(普遍小于40度),那么根据抛物线原理,炮弹落下的角度也有限的,几乎不可能落在这种战壕里面。

火炮尚且如此,重机枪更不可能打到。

由于没有重火力支援,俄军多次冲击都被击退,伤亡惨重。

负责炮兵火力支援的俄国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为此焦头烂额,没有办法。

一次战斗失利后,这个大尉发奇想的发明了一种炮击方式,居然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将海军的47毫米臼炮,以很大的角度对准天空发射,结果炮弹几乎成90度直接落在日军战壕里,炸的日军血肉横飞。

这种炮击方式,尤其是炮弹落下的角度,是其他火炮绝对做不到的,却有效的解决了攻击战壕的难题。

这种新概念的炮击方式,同以往有着三点不同。

第一,炮弹发射角度很大,落下的角度也大,这种炮几乎没有盲点,可以打击在战场的上的任何目标,根本不在乎敌人是否躲在障碍物之后。

而普通的榴弹炮的射角一般低于45度,存在一定的炮击死角。

以往只要躲在反斜面或者深谷内的目标,普通火炮是很难打击到。

有了这种火炮就不存在这种事情了,除非你躲在地洞里面,不然无论多窄的战壕,多深的谷底,面前有多高的障碍物,都不保险。

这种可以让任何敌人无处遁形的火炮,多么的有意义啊!

日俄战争,就很好的表现了这个特点,炮弹可以落进深深的战壕。

第二,这种火炮的炮弹采用大角度凌空落下爆炸,相比普通炮弹来说,这种炮击更不容易出现跳弹,而且它落下几乎垂直地面,所以命中角非常好。

一旦爆炸,就具有远超过同口径普通炮弹的杀伤效能,弹片破片飞散面积更大,数量更多,而且弹片散落更为平均!

第三,它从炮口装填,使得射速很快。

相比后膛装填的各种火炮,迫击炮仅仅需要瞄准以后,将炮弹从炮口放入,炮弹通过自己落体沿着炮管坠落。

炮弹的底火撞击到炮管底部的撞针后,引爆发射药,让炮弹从炮管高速飞出。

这种方法,炮手不需要像其他火炮一样,反复打开炮膛,关闭炮膛,这样自然大大提高了发射速度。

而且迫击炮的炮弹仅仅重4公斤,炮兵装填没有丝毫难度,一手拿起一发都是可以的,装填速度很快。

普通的75毫米野炮射速是最高的,一分钟也只能发射10发作用。

而迫击炮可以做到一分钟15发以上,极端条件下,优秀炮手可以做到2秒钟一发。

所以,迫击炮的火力投射量是极大的,远远超过其他火炮,在短期内就可以形成可怕的炮弹覆盖。

二战军事专家研究,最有效的炮击是在敌人遭到第一轮炮击以后的5分钟内。

超过这个时间,敌人就有足够的准备,也寻找到了掩体,后面再炮击意义就不大了。

所以,这短短5分钟内必须尽可能多,尽可能准确的发射大量炮弹。

迫击炮就完全符合这一点!

日俄战争后,全世界包括日军在内,却都看到了这种奇怪火炮的重要意义。

--------------------这些都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臼炮,区别在于一个在军舰上,一个在陆地。

这种火炮的威力很大,缺点是射程有限。

一战以前的臼炮,全部都是用于攻坚战,或者就是军舰上对射。

现代迫击炮的诞生

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所谓的战壕战,同日俄战争中旅顺争夺战很类似,正是迫击炮发挥威力的最好场合。

从一战之前到二战之前,迫击炮还经过二次大规模的技术革命。

由于技术发展速度较慢,直到一次世界大战中期,各国所有仿制的所谓迫击炮和现在的迫击炮都有很大区别。

这些炮均是相当笨重,而且不可拆卸,重达几百公斤,需要马匹拖曳,一二个炮兵都很难推动。

火炮只是一种多人操纵的小号臼炮,同步兵炮没有什么区别。

笨重导致无法有效跟随步兵前进,这种炮难以给予冲锋的步兵直接的炮火支援。

况且它的射程又远比其他火炮要近,导致炮兵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伤亡率很高。

这种老式迫击炮的实用意义不大,主要作为特种火炮使用!

好在战争高速推动了军事科技的发展,各国的军工精英都在用尽全力设计新式杀人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英国发明家温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Stokes)爵士在1915年发明了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炮,这是迫击炮技术的第一次大革命。

这种新式的战壕迫击炮有一个最大的技术进步,就是:

可以分解。

该炮分解后的部件可以由几个步兵携带,这就使得火炮可以有效跟随步兵前进,彻底改变了之前的步兵臼炮的模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迫击炮。

温弗雷德·斯托克斯爵士因为这个发明,获得大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以表彰它对英国的贡献,该勋章一共只授予过845个人。

各国立即大量制造,迅速用于战场。

1917年4月,法国在进攻爱恩河时,就集中了1650门迫击炮。

迫击炮再也不是特种火炮,它的的作用已经仅次于榴弹炮,成为第二重要的火炮。

不过,改良后的斯托克斯式迫击炮并不完美,还有很多问题:

一来它射程较近,只有1000多米,仅仅比步枪的射程稍远一些。

这个距离让该炮作战时,相当危险。

一旦被敌军发现,使用轻武器直接射击,就会导致炮兵伤亡;二来它并没有缓冲机构,开炮时候后坐力很大,炮身跳动,后坐明显,导致炮击精度不高,射速也低,威力相当有限;三来它采用和普通火炮一样的脚架,从外形来看还是一门普通的火炮,导致炮的重量很大,主要部件的重量都超过30到40公斤。

单个步兵搬运它有很大困难,多是几个人扛一个零件,所以该炮只能做战场短距离行军。

这个阶段的迫击炮不再是师一级的重武器,却也无法在连营一级使用,大部分作为轻型火炮由团或者旅控制。

这一切随着1927年法国人发明了斯托克斯·勃朗特81毫米迫击炮,而彻底终结!

斯托克斯·勃朗特81毫米迫击炮是所谓现代迫击炮之母,这也是迫击炮的第二次大革命。

该炮解决了之前的所有问题:

它的炮身与炮架的刚性连接,改为缓冲器连接。

炮击的时候,会由缓冲器抵消后坐力,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了精度,射程也提高到2000多米。

该炮废除了沉重的老式火炮脚架,而仅仅由炮身、座饭、瞄准具三大部分组成,将三部分中最重的减少到20公斤左右,就算一个步兵也能扛得动!

----------------------一战早期的迫击炮还是非常笨重的,不实用!

这也是一战步兵伤亡惨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二战中,对付敌人一个机枪阵地,用步兵的迫击炮随便打上几炮就干掉了,根本不用死人。

一战就不行,还得依靠人海战术强行冲锋,自然死伤累累。

迫击炮简直是为中国定做的

可以这么说,真正现代的迫击炮应该是1927年以后才出现的,之前的迫击炮都属于不完善的轻型臼炮火炮。

有意思的是,在1927年之前,中国就有大量不完善的迫击炮出现了。

中国自清末陷入混战,一直杀到1949年战争才停止,混战连连,军阀尽一切力量购买的先进武器(前提是财力能够承受),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迫击炮很快在中国落户。

且不谈直接从国外购买的迫击炮,就算我们自己仿制的历史也很长。

1931年以前,先后有辽宁迫击炮厂、汉阳兵工厂、上海兵工厂、山东兵工厂和重庆武器修理所等单位生产45~150毫米等10余种口径的轻重迫击炮。

1922年,张作霖的奉天迫击炮厂制造出中国最早的辽11年式80毫米、150毫米迫击炮。

1923年,该厂仿英斯托克斯式,试成75毫米迫击炮,炮重612公斤,最大射程1500米。

1924~1928年共生产1055门。

1925年该厂又制成英式83毫米迫击炮,到1926年共生产107门。

1924年,东三省兵工厂仿制成日式75毫米迫击炮,1931年以前共生产11门。

1927年,上海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也生产过75毫米迫击炮。

1924年到1927年,上海兵工厂和山东兵工厂分别生产60毫米、82毫米、84毫米迫击炮。

1926~1927年,上海兵工厂试制并生产50毫米迫击炮,两年共生产274门。

1928年重庆武器修理所生产47毫米、137毫米迫击炮,到1938年为止生产47毫米迫击炮2800门、137毫米迫击炮56门。

1928~1929年,上海兵工厂生产45毫米迫击炮,射角45~60度,最大射程达1600米,两年共生产200门。

1929年,四川达县兵工厂生产迫击炮,到1932年,共生产300门。

上述各兵工厂在20年代仿制的各种型号迫击炮,全部为老式迫击炮。

有趣的是,迫击炮本来就是先进的玩意,1915年才刚发明不久,为什么中国会有这么多呢?

很简单,在于迫击炮自己的三大特性,非常符合中国人的需要。

第一,该炮结构简单,易于维护,使用成本很低。

普通火炮零件至少有上百个,多则数百甚至上千,其中颇有一些精度极高的零件,需要小心保养。

如果其中几个零件损坏老化,就必须及时更换,不然全炮就废了。

而中国军阀的火炮都是买来的,零件配套基本都是不全甚至干脆就是0的,所以火炮经常因为结构复杂,其中一个零件损害而报废。

而迫击炮仅有3大部分,一共也没有多少零件,更没有高精度的零件。

迫击炮根本不需要像野炮榴弹炮那样,要经常维护。

这对于炮兵极差的中国军阀来说,是极其适合的!

远的不说,苏联曾经在20年代援助给冯玉祥西北军一批野炮。

结果西北军宋哲元部参加长城会战时,曾经连续发炮13发落在日军阵地上,居然没有一发爆炸。

炮弹维护尚且如此,更精密的火炮又会怎么样呢?

西北军一些苏制野炮到了抗战时期,基本没有还能继续使用的,全部都报废了!

第二,易于仿造,造价低廉。

迫击炮的机构很简单,非常易于制造。

以火炮最难以制造的炮管来说,迫击炮炮管没有膛线,是滑膛结构,非常容易造出来。

甚至八路军的土造军工厂也可以胜任!

而普通的野炮山炮榴弹炮的炮管加工,需要很高的技术,还需要最优质的特种钢材。

这一点,自从民国建立以后到抗战结束之前,中国没有一个军阀甚至中央军也解决不了。

之前所有所谓自产的长身管火炮,除了少数滑膛炮以外,所有线膛炮基本都是从国外购买炮管以后,来料加工的。

就是这个炮管限制了中国大口径火炮的生产!

而迫击炮就没有这个问题,中国的大型兵工厂都可以制造,而且是大批量制造。

它的造价异常低廉,大家都知道苏联喀秋莎火箭炮以造价低廉著称,比苏联122毫米榴弹炮要便宜近一半。

而一辆喀秋莎火箭炮的造价,就可以购买20门82毫米迫击炮,或者80门60毫米迫击炮。

第三,该炮重量轻,又可以分解为多个部件由士兵背运。

也就是说,只要士兵能走的地方,迫击炮就能够到,步兵永远都会有迫击炮的火力支援。

这对于道路状况奇差,很多还是山地森林沼泽地形的中国来说,是最合适的了!

抗战前,国民政府购买了一批75毫米口径的火炮。

当时有野炮和山炮两种待选!

正常来说,野炮各方面性能都比山炮要强,理应选择野炮。

没想到最终国军选择是博福斯山炮!

为什么这样,因为野炮不适合中国的地形,在中国南方的山地,丛林,湖泊,沼泽几乎寸步难行,而山炮可以拆卸由多匹马背负,所以才适合中国。

迫击炮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中国仿造斯托克斯·勃朗特81毫米迫击炮的历史,倒是很久!

在该炮诞生的第一年,北伐军控制的上海兵工厂参照斯托克斯迫击炮,就成功仿制改进生产82毫米迫击炮。

该炮的炮管料开始用圆钢钻眼,加工量很大,制造速度很慢,后改用进口特制钢管,内径79.2毫米,外径108.5毫米,至1929年共生产780门。

1928年3月,四川军阀控制的重庆武器修理所试造82.5毫米迫击炮,至1938年7月共生产750门。

这是中国有记载,最早的现代迫击炮的制造记录。

随后3年都是大规模的军阀混战,还有1930年的中原大战,武器的研发工作也就停止了

到了大的战乱结束,国民政府立即开始制式化迫击炮的制造工作。

1931年,中国抗战期间两大迫击炮之一的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诞生。

国民政府控制的金陵兵工厂参照法国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迫击炮,从奥地利买进高质量的炮身钢,在沪造82毫米迫击炮的基础上,改制成功82毫米迫击炮,定名为民国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于1932年春夏之交开始交付使用。

该炮初速196米/秒,射速9~20发/分,最大射程2850米,全炮重69公斤。

可拆卸成三个部分,最重的部件为近30公斤。

实验性生产迫击炮成功后,蒋介石亲自下令建立迫击炮厂。

1932年,金陵兵工厂建立82毫米迫击炮厂,1935到1937年共生产82毫米迫击炮1100门。

有趣的是,大家一定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

明明法国的迫击炮是81毫米,为什么中国仿造的迫击炮却是82毫米!

原因很简单,我们主要敌人,也就是1931年918事件入侵东北的日军,他们的迫击炮是81毫米口径,所以我们不能用81毫米。

这样万一弹药被敌人在战场上缴获,他们就可以直接使用我们的炮弹来打我们。

有人说,我们为什么不用小一号的炮弹。

其实如果我们采用80毫米口,日军是81毫米,相差其实不到1毫米。

我军炮弹被缴获以后,日军还是可以使用,因为81毫米炮弹是能装入82毫米炮管的。

同一个道理,而我军如果缴获日军的81毫米迫击炮弹,则是勉强可以用于82毫米迫击炮的。

我们最后定为82毫米,这样日军81毫米迫击炮是无论如何装不进去的。

其实真的装进去也可以,但那就必须用打磨工具将82毫米炮弹的弹体整个打磨一遍。

这个需要费很长的时间,如果平时闲着无聊,由工人慢慢打磨自然没问题,在战时依靠没有专业工具的士兵来打磨,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军阀混战的年代,中国有大量老式迫击炮,一部分是自产的,一部分则是走私到中国的。

这些迫击炮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口径也是有很大区别。

82迫击炮是八年抗战中唯一全面压倒日军的武器

在抗战之前,国军只有400多门长身管火炮,战争中购买了一些苏联货,后来又得到一些美国货,但在1944年之前,国军火炮总数尚且不到日军几十分之一,国军一个战区的火炮还不如日军一个师团。

就长身管火炮的火力来说,中日天差地远,类似于今天装备重武器的解放军和只装备轻武器武警的差别。

不过,在整个八年抗战中,国军却还是造成日军伤亡120万,其中杀死日军70万左右。

对于二战来说,火炮造成的伤亡占战场伤亡的九成,那么国军是靠什么造成日军100多万的死伤呢?

难道是依靠枪械吗?

当然不是,国军还是依靠火炮杀伤日寇,不过我们没有长身管火炮,用的就是迫击炮。

二战后美国经过统计,认为战争中各国士兵有百分之五十伤亡在迫击炮上。

在中国,这个迫击炮造成的伤亡率估计还要在六成以上。

挺奇怪的!

为什么我们的其他任何一种武器都不是日军对手,造成的伤亡也比日军同类武器要小,迫击炮却有如此辉煌的战果呢?

很简单,别的咱不敢说,就迫击炮这方面,国军在抗战的前期和中期占足了日军上风。

这个占足上风,是好几个方面,包括:

炮的性能,装备炮的数量和生产数量,以及对炮的使用。

先说炮的性能!

就性能上来说,金陵兵工厂生产的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的初速、射速、射程略低于法国布朗德式81毫米迫击炮,但略高于日本最新式的97式81毫米迫击炮(原名为日本97式步兵曲射炮),远远强于日军的94式90毫米迫击炮,深受兵工署和国军一线部队的好评。

94式90毫米迫击炮,这是日军在二战初期使用的迫击炮。

这种炮虽然射程较远,但重量高达82毫米迫击炮近三倍,超过150公斤,根本无法由步兵有效携带,就这一点足可以判这种炮死刑了。

炮弹口径虽大,威力却和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差不多,精度则比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要差一大截。

即使这样,94式90毫米迫击炮也一直使用到二战中期,才由先进的97式81毫米迫击炮所逐步取代。

日军换装新式迫击炮,我们也没有停步不前。

从抗战的第二年开始,国军兵工厂就根据实战中的一些问题,对原有迫击炮进行了改进,性能再次提高。

1938年以后的82迫击炮,性能有所进步,有以下几项主要改进:

①炮箍。

将紧炮箍之部位改为方形平面,使之易于同紧,避免炮箍滑动。

②炮尾。

原因球部甚小、颈部细长,后将圆球部加大、颈部改粗,增大了射角,防止了变形。

③底板。

因烧焊不良,时有损环,后改用进口铬锰钢板、马丁钢板,并加小筋二条,保证了质量。

1934年兵工署制造司司长杨继曾在一份工作报告中评价说:

“宁造20年式82迫击炮,共造16门……,谨查此项迫击炮,经由宁厂逐月改良,精密甚佳,携带方便,各部队纷纷请款,现额造仅只每月5门,而最大月产量则为20门,似有筹款加造之必要。

”1938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会议《军械工作经验报告》称:

“征诸参战部队主管之称述,均颂射击威力甚为显著,实不在敌人之同种兵器之下,尤以金陵兵工厂的迫击炮、马克沁机枪两项兵器之威力最大,湘沪三个月之支持,前项步兵武器支撑之力,有相当之实效。

这样一来,日军在抗战前几年,就迫击炮的质量上来说,是大大不如国军的。

倒是1939年开始诸如装备日军的97式81毫米迫击炮才和国军的相差不大,但也有差距。

再说数量上!

国军武器有一个特点,单纯就一对一的武器质量来比较,很多国军武器并不比日军要差。

关键在于两军装备武器数量上差别极大,国军有1门优秀的山炮,性能比日寇火炮厉害的多,但日寇有100门这种炮,国军如何能够对付?

这样所谓国军武器质量优势,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不过,就迫击炮装备数量上来说,国军却在整个抗战时期占有绝对的优势,主要是我们可以大量自产这种火炮!

实际上,抗战中由于缺乏炮管的来源,国民政府基本停止了长身管火炮的生产,全部转为生产迫击炮。

抗日战争爆发后,金陵兵工厂主要负责生产迫击炮。

迁往重庆后,该厂于1938年4月改称第二十一工厂,继续生产82毫米迫击炮,至1945年共生产7611门,迫击炮弹约550万发(包括一部分60毫米迫击炮弹,其中仅仅1944年迫击炮弹产量110万发)。

抗战时期历年迫击炮产量如下:

1937年:

82毫米迫击炮710门

1938年:

82毫米迫击炮1136门

1939年:

82毫米迫击炮960门

1940年:

82毫米迫击炮500门

1941年:

82毫米迫击炮760门

1942年:

82毫米迫击炮1381门,60毫米迫击炮200门

1943年:

82毫米迫击炮1140门,60毫米迫击炮1100门

1944年:

82毫米迫击炮1084门,60毫米迫击炮2000门

1945年:

82毫米迫击炮500门,60毫米迫击炮2870门,120毫米迫击炮94门

而日军整个二战一共生产了7800门迫击炮,不过大多是老式火炮,最先进的97式81毫米迫击炮,整个二战一共才生产2000多门,根本无法和中国82迫击炮7000多门的数量相比。

所以在各个抗战的战场,国军迫击炮装备相比日军有着很大优势。

再说装备和使用上

国军部队将捷克式轻机枪和迫击炮,作为杀伤日寇的主要武器。

由于日军机枪火力强大,捷克式轻机枪经常被日寇压制,相对战果较小;而日寇没有能够压制82迫击炮的什么火炮,迫击炮对于国军师极其重要的,各部队都大量装备。

中央军精锐部队,基本可以做到每个营有一个82迫击炮排,装备2门迫击炮。

而团一级还直属1个迫击炮连,装备6门82迫击炮,由团长决定用在哪个最需要炮兵火力的地方。

不过地方军阀部队就不一样的,装备差别很大。

装备较好的宋哲元的29军,张学良的东北军,就迫击炮来说也丝毫不比中央军差,如29军每个团也有迫击炮连,每个营也装备迫击炮,东北军更是早在1922年就开始把迫击炮装备到团。

不过,有的军阀部队就惨了。

以川军为例,有的一个团没有一门迫击炮,只有几挺老式机枪。

少数川军每个团倒是有1,2门迫击炮,但却是仿制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老式炮,同没有一样。

客观来说,大部分国军部队,至少团一级,多少还是有几门迫击炮的。

即使抗战最初1,2年没有,随后多都增补上来。

甚至连打游击的八路军主力团,一般都有1到2门迫击炮!

而我们的敌人日军呢?

在抗战初期中期,日军陆军的大队(大约相当于国军的团)以下根本没有装备迫击炮,只有大队一级装备2门92步兵炮,而小队(相当于国军的排)则装备2个掷弹筒(介于超轻型迫击炮和枪榴弹之间的武器)。

日本人认为,92步兵炮理论上可以当做迫击炮使用,这就够了!

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判断。

在抗战中,九二步兵炮真正厉害的是作为直瞄炮使用,而不是迫击炮。

因为九二步兵炮是长身管线膛火炮,虽然可以高角度对空开炮作为迫击炮使用,但毕竟不是专业迫击炮,射速和机动性都无法保证,而且炮管很容易被这种发射方式磨损,顶多偶尔客串用一用。

九二步兵炮作为迫击炮来说,性能是平平的。

虽然它的精度较高,除此以外却别无优势。

迫击炮的射程和威力同九二步兵炮大同小异,而迫击炮的射速很高,远非九二步兵炮可以企及的。

九二步兵炮射速为每分钟10发,而迫击炮普通射速就为每分钟18发,必须的时候每分钟更可以高达36发。

对于迫击炮来说,射击速度是极为重要的,在精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谁能短时间发射更多的炮弹,就可以压制住对方。

步兵炮如果同迫击炮对射,需要3门步兵炮才能压制一门迫击炮,这还搞毛啊!

再从重量上来说,九二步兵炮虽然轻,毕竟还有200多公斤的重量,而同口径同威力的迫击炮,重量一般也就是50,60公斤,比前者轻太多了。

九二式步兵炮需要拆卸成3部分由马匹背负,或者拆卸成10个部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