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72961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分类:

小学综合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课题申请人(负责人):

王海文

负责人所在单位:

河南寨镇中心小学

填表日期:

二零零七年三月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1...-

(一)社会背景-..1...-.

(二)研究意义-..2...-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的内容-...4.-

(一)研究的目标-..4...-

(二)研究的内容-..5...-

三、支撑性理论-..6...-.

(一)课程理论及本质特征-..7..-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7.-

(三)多元智能理论-..7...-

(四)人本主义理论-..7...-

(五)建构主义理论-..7...-

(六)教育心理学-..7...-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策略-..7...-

(一)研究的方法-..8...-

(二)研究的策略-..9...-

五、研究步骤-...1..0..-

六、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1..3-

七、研究时间-...1..5..-

八、成果形式-...1..5..-

九、参考书目:

-..1..5..-

-

-

#-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开题报告

密云县河南寨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背景

1、历史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简称SBCD)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学校针对国家/州政府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政府应明确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的权力分配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

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这一思想很快波及到世界上众多的国家许多国家纷纷出台了把课程的决策权部分下放给学校的课程政策产生了在“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支配下的多种多样的操作模式。

2、国内背景

我国长期以来严格执行中央集权课程政策。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课程决策权开始逐步下放。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第一次在课程中规定了地方课程同时实行了一纲多本的课程选用原则。

1996年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

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校本课程并给出了一定的课时。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__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

自此改变了学校、教师在课程决策中的地位——成为课程决策的中心。

由此推动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校努力探索开发内容丰富的课程出现了不同学校之间在课程上流派林立、“百舸争流”的局面许多教育家纷纷参与到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校本课程建设的进程。

二)研究的意义

1、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是最能够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差异性和独特性

需要的课程开发模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开发由学

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和社区人士参与课程决策所以它

具有时效性强、开发周期短的特点它能够充分关注并满足学校师生及社区的独特性及其发展需要。

2、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校内外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发是一种相对封闭式集权式的开发模式

由于它固有的弱点造成了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大量闲置而校本课程的

开发则能够有效地实现国家、地方、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的重组实现教

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使各种教育资源实现“1+12”的增值效应。

3、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是课程决策权的重新分配过程是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模式发动的革

命性行动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开发出校本课程还能够有效打破自上而下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一种宽容、平等、民主的分权管理体制。

4、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学校文化构建的过程。

任何一种新的课程开

发必然会产生具体的课程产品也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建构。

校本课

程的开发必然会对已有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与破坏同时它必然会建构一种新的校园文化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要使教师树立起新的课程观转变教师教学意识做到四个转变:

一是由关注低头教“书”转变为关注开发并实施身边的教育资源知道教育资源时时有处处有;二是由关注设计一节课转变为关注设计整个学习活动在延长学习周期给足体验和活动时间的前提下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体验情感;三是由关注一节课的价值转变为关注整个活动、整个学科的价值对学生和教学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改变旧的教育评价观念;四是由关注课堂教学转变为关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有机整体活动改变课堂40分钟教学的单一性。

2、通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逐步培养提高我校教师开发教育资源的习惯和能力总结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奠定基础。

3、通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使我校学生更多地获得书本以外知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在参与学校、社会活动中达到更多了解家乡和了解社会的目的。

(二)研究的内容

结合地域特色(地处黍谷山下)发挥农村特点突出学校优势(绿色校园)整合时代特点(新农村建设)开发并实施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

1、结合地域特色以本地区(河南寨镇黍谷山)风土人情为内容进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发挥农村特点以本地区特色农业“种花生”为内容进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突出学校优势以本学校“绿色校园”为内容进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4、整合时代特色以新农村“生态建设”为内容进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5、探索制定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符合校本课程活动特点及规律的新型评价方式

三、支撑性理论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做法多种多样然而它的基本理念是共同的那就是:

学校有条件地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倡导旨在问题解决的合作、探究与共享的开发策略;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体现主体性、实践性、合作性、探究性。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和教育教授霍华德?

加德纳于八十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语言、逻辑、空间思维、肢体运动、音乐、交际和内省等7种智能构成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7种智能这7种智能以不同的方式、程度组合在一起由于个体身上智能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由于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能又都有多种表现形式因此判断一个人聪明、成功与否不能用统一的标准。

(三)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人的价值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学习。

学习者要自主、自觉的学习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

自己的学习情境等。

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

样学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通过人本主义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在研究中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师生自主化、个性化成长达到校本课程有效开发实施学校特色发展的目的。

(四)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因而建构主义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可以更好的指导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新知。

(五)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者必须借助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应用课程论、教学论、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理论预测、分析和研究校本课程的发展趋势为更好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一)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检测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2、研究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农村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和认识了解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认识和能力寻求相应对策采取改进措施。

3、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校本课程本质特征及基本理念的学习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其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研究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以及个案调查研究为辅通过开发并制定校本教材观察其在课堂使用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效果和反馈情况掌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作用了解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和态度掌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规律提炼方法最后运用实践反思法来建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模式积累农村学校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经验。

具体方法如下:

学习相关理论为指导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做准备;

2、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社会学科教师为主进行大胆开发在及时反思随时积累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案例;

3、大胆使用自编教材通过实践思考参照相关理论发现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差异及问题;

及时调整弥补失误促成更多的成功案例;

整合学校、地方特色将成功案例编辑为校本课程教材;

6、参照兄弟学校先进经验查漏补缺完善课题研究;

收集、分析、验证、整理各种相关资料经验总结与途径修正理整反馈分析研究结果。

(二)研究的策略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是:

采用“点线面体”的运行策略。

“点”:

课题组对教师心目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法、策略、途径等进行调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确定一两位教师以编制校本课程教材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线”:

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目标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以第一位教师的研究成果影响带动其他教师形成课程开发与实施(编制校本课程教材)研究的主“线”;“面”: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整体研究形成比较稳定的、比较规范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和教学实施体系扩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面”;“体”:

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影响其它学科教学最终使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板块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稳定、发展、创新的“体”促使学校整体持续、稳定、富有特色地发展。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工作阶段。

(20__年3月—4月)

(1)申报研究课题;

(2)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3)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4)健全课题研究组织:

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研究教师明确研究任务和职责;

第二阶段:

课题研究阶段。

(20__年4月—20__年6月)开展课题研究修改完善并充实课题方案进行各方面研究活动。

具体实施过程:

加强课题研究教师的培训。

(1)理论培训:

认真领会、学习校本课程的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相关内容的考核;研读课题研究相关理论书籍。

(2)资源开发与实施的教育培训:

观摩较为成功的资源开发案例、相关论文以及课堂实录揣摩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聘请相关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做深入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

集体研究确定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思路、模式。

(1)组织集体进行讨论;

(2)确定开发与实施的思路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阶段。

(1)结合地域特色以本地区风土人情为内容进行“农村小学”校

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2)发挥农村特点以本地区特色农业“种花生”为内容进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3)突出学校优势以本学校“绿色校园”为内容进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4)整合时代特色以新农村“生态建设”为内容进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5)探索制定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符合校本课程活动特点及规律的新型评价方式。

课例、案例展示活动。

由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将开发较好的课例、案例进行研究展示。

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年终总结。

(1)个案分析、活动随笔的积累。

(2)教学案例、课例的整理收集。

(3)阶段性经验交流研讨。

(4)进行年终性案例、随笔、课例、论文、课件等评比和交流。

5)撰写年终课题研究报告或总结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

(20__年7月)对各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研讨撰写实验总结报告推广开发与实施经验。

六、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一)建立了完善的、健全的领导机构和管理机制。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专门设立教科室做好课题研究工作组织与实施的筹措和安排。

设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工作室各学科、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选拔教科研骨干和精力充沛的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工作。

建立了有利于教育科学研究的规章制度。

我们制定了《河南寨中心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条例》、《科研管理规程》、《科研培训制度》以及《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方案》。

(二)创建了实践研究基地、研究教室为课题研究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

我校有专用的劳动、科学教室实验器材、劳动器具一应俱全;校园

内有500平方米的专用实践种植基地校外有“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以及“黍谷公园”等活动场所这些为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和实践场所。

(三)建立了教育科研专项基金。

我校成立了以后勤主任为组长的后方保障机制在资金、设备、场地等方面提供及时有效的保证。

(四)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科学研究经验。

20__年我校参加了全国“十一五”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获得了北京市优秀实验校称号是我县综合实践活动重点实验校之一。

其中主要课题组成员获得优秀实验教师称号由他们撰写的十几篇论文均在全国及市、县级获一等奖。

(五)在实验前期已经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索。

05年9月至今我校科任教科研组对此专题进行过初步探索晁凤华、郎国瑞、关美杰等多位教师撰写了论文和案例相关文章已在县级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为这次专题实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六)具有一批有经验的科研骨干教师。

本课题研究组共有13人其中3位小学高级教师11位本科以上学历。

专业教学经验都在5年以上。

其中9人有过课题研究经验4人荣获过优秀课题研究先进个人。

他们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和甘于吃苦、肯于创新的科研精神为完成本课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7、具有较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

我校从领导到教师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有70多篇教科研论文获全国、市、县级以上奖励或刊登;教科研骨干教师先后在全国、市、县级做各种研究课、视频课50多节16人在评优课中获奖;参与过课题研究的学生1600多名他们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有760多名学生在市、县各项活动、竞赛中获奖。

七、研究时间

20__年3月20__年7月

八、成果形式

编辑整理校本课程知识读本;将各位教师在活动前期搜集的资料学生在活动中的实践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汇编成册作为教师和学生活动(以及再次活动)时的备选资料。

2、编辑整理校本课程教材;

3、出版个案、案例、论文集;

4、课堂展示音像、文字资料;

5、经验交流会、研讨会。

九、参考书目:

1、[美]霍华德?

加纳著:

《多元智能〉.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2、石中英:

《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教育研究》。

3、吴刚平:

《背景: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中国教育报》20__年10月8日第3版。

4、钟启泉:

《国外课程改革透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5。

、郑晓梅:

《论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教育探索》20__年第1期)

、唐江澎:

《个性:

在“校本课程”中生长》.《教育发展研究》2000.2。

7、胡定荣:

《论校本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北京教育》20__年第1、2期。

8、陈旭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现代中小学教育.20__.⑺.5.

9、张林:

《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