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72721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docx

《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docx

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基础与机遇

   

(一)“十五”科技发展回顾

   

(二)“十一五”是科技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二、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

   

(二)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三)加快高新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自主创新政策措施

   

(二)持续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投入效益

   (三)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根据《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纲要》)制定。

以启动实施《纲要》为主线,对全省“十一五”时期科技创新和发展进行总体部署,全面落实《纲要》确定的近期目标、重大任务和重要措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创新型甘肃奠定基础。

  一、基础与机遇

  

(一)“十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全省科技工作指导思想实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转变,引导了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促进了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优化。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快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

“十五”期间,全省共取得省级科技成果2914项,奖励省级科技成果77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6项。

专利授权2459件。

在国际SCI、EI、ISTP发表论文约6200余篇。

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核技术应用、马铃薯业、制种业、草业、荒漠化治理、干旱农业、重离子物理、冰川冻土、高原气象等领域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在全国居领先或先进地位。

  ——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取得进展,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

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站)已发展到62个。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兰(州)白(银)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兰州大学科技园、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张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金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等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加快。

在甘肃省与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省院合作重大科技行动引导下,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地方和企业的科技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效。

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交流更加广泛。

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52亿元,高新技术产值235亿多元;2004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4%。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579万人,其中两院院士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892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0人,甘肃省优秀专家473人,“创新人才工程”入选509人。

全省从事研究和开发(R&D)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到425人/万人,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科技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

  

(二)“十一五”是科技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十一五”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科学技术开始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新的科技发展战略方针,省委、省政府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坚持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合作,寻求重点突破,实现支撑发展的科技发展总体思路,提出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到2020年初步建成创新型甘肃的奋斗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启动实施和贯彻落实《纲要》确定的发展思路、战略部署、奋斗目标和保障措施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全省科学技术事业也必将处于一个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要为后10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020年初步建成创新型甘肃,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走上科学发展之路、自主创新之路。

要始终坚持思想变革,转变科技发展观念,坚定不移地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创新科技发展模式,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始终坚持以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科技体制和机制,为科技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省在科技发展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科技供给能力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畅,科技与经济融合度不高,高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低;科技研发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科技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落后。

我省科技事业发展的状况,与全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不适应,与把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迫切要求不适应,与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甘肃的迫切要求不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不适应。

  “十一五”时期,必须把握机遇,解决科技进步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破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障碍,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我省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坚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

以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甘肃为根本目标,坚定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坚持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合作,寻求重点突破,实现支撑发展。

  按照《纲要》确定的五项原则,即坚持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相结合,突出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坚持提高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并重,大力培育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坚持突出重点,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和科学管理;坚持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相结合,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十一五”时期突出以下重点:

  ——突出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发展主题,把自主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统筹全社会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

统筹科技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个方面的资源配置作用。

统筹各类科技项目、人才、基地的科学部署和合理安排,大幅度提高科技资源的效能和效应。

  ——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对发展瓶颈的突破能力,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实现《纲要》目标奠定科技体制基础、科技条件基础及科技人才基础。

  ——突出优势领域的自主创新重点。

围绕《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优先项目主题和重大专项,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部署实施一批重大、关键科技项目,实现局部技术突破和跨越。

  ——突出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投入结构,建立开放合作、竞争有序的新机制。

  ——突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要求的“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科技计划体系和“公正、公开、规范、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

  

(二)发展目标

  按照《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阶段发展目标是: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资源进一步优化,初步建成甘肃技术创新体系。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实现由主要依赖资源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石油化工、冶金、有色等领域的产业技术水平进入国家先进行列,有色、化工等优势领域的新材料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发展和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高新技术取得较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以上。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转化应用能力、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立起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草畜、特色优势产品的种植及加工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水资源高效合理利用、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等取得较大进展,科学技术对缓解生态恶化趋势发挥明显作用。

  ——新能源开发、节能、节水、节材以及清洁生产技术取得较快发展,主要产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平均水平。

  ——在传统支柱产业和重点城市初步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

  ——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具有核心技术或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名牌产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20%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20%。

  ——建设成10个以上在国内同行业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到45人/万人。

科学技术普及程度和公众科学素养明显提高。

  ——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显著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

  三、重点任务

  按照《纲要》部署,“十一五”时期以能力建设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研发体系建设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分期分批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优先项目,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快高新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重视优势学科的基础研究以及重点产业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一)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

  1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科技资源,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中介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基本架构,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重视军民技术结合,把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优势力量更多地吸引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去,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协调互动、运转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

  ——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积极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激励和引导企业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引导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逐步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技术转移。

  整合科技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

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发挥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优势和作用,支持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重点实验室(站)加快向企业开放。

  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平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等,支持引导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强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发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的基础和优势,促进中央和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

通过择优新建、整合重组和评估淘汰等方式,建成80个左右具有学科特色和适应产业优势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站)。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支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建立创新联盟,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站)、工程技术实验室或技术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提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大学科技园、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以及省级高技术产业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已建或在建科技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水平。

启动建设生物医药科技园、光电子产业基地、石化工业科技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省校共建大学科技园。

  ——加快发展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发展生产力促进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和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农村专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科技中介组织,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支持市、县加快发展创业服务中心或孵化器,推动市、县工业化进程。

推进以农村科技信息网络为重点的市、县科技信息服务网建设,提升科技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拓展技术交易领域,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繁荣技术市场。

  ——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按照《2005—2010年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要求,以科技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和提高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六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

构建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

  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建立有利于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提高院所持续创新能力,推动科研院所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力量。

  加快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建设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势学科和研发基地。

推进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优化重组和工程技术研发能力建设。

构建有利于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增强技术创新的内在活力,加快建设以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加大对科技体制改革的投入,持续提高科研机构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加快改善院所基础条件。

完善科研院所长负责制,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实行科研院所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科研和管理人才。

支持院所进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开发。

构建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评价制度。

建立科研机构开放合作的有效机制,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和高等学校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

  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完善科技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加强政府对科技政策制定、科技计划实施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

完善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和落实法定财政科技投入等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科技工作考核评价、激励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要求的科技计划体系和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部门、地方在计划管理和项目实施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构建评审专家信用制度和制度化的科技经费使用监督机制。

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突出政府科技奖励的重点,在对科技成果奖励的同时,注重对人才的奖励。

  

(二)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十一五”时期,围绕《纲要》确定的能源、水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技术,装备制造业及材料产业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及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四大科技发展战略重点,以及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口与健康及公共安全九个重点技术领域,突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需求,启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优先项目。

  1重大科技专项

  按照《纲要》确定的重大科技专项和逐项设计、充分论证、分批实施、稳步推进、动态调整的实施原则,“十一五”期间实施以下10个重大科技专项,并根据发展中的实际情况,确定有限目标,选择其中部分重点技术方向,进行设计论证,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1)黄河上游(甘肃段)草场退化防治及水源地生态环境修复。

重点集成开发高寒区退化草场植被修复技术、高寒区沙化土地综合防治技术、人工优良牧草栽培技术及天然草场恢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和管理技术、鼠害生物控制技术以及监测管理技术等。

  

(2)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荒漠化治理。

以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生态治理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为重点,建立内陆河流域荒漠化治理技术模式。

重点开发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恢复技术、绿洲高效节水生态农业技术、绿洲边缘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流域水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技术等。

  (3)风能发电及设备。

重点进行风能发电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推进兆瓦级风力发电机产业化,在风力发电控制系统、风机叶片、塔架研发及成套化方向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取得重大进展。

  (4)新材料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我省有优势的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稀土材料、无机化工新材料、纳米材料等。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展新工艺流程研究和新材料产业信息化建设,建立新材料科技创新体系,带动材料产业跨越发展。

  (5)装备制造。

重点研究开发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矿山机械、数控机床、电工电气、真空设备、控制设备、军工电子设备、高压容器、大型快锻机组、大型板式换热设备、风动工具、精密试验设备、核仪器仪表等制造技术,不断提升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

  (6)冶金、化工、建材等流程工业节能及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

重点研究开发冶金、化工、建材等流程工业的主要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开发应用有色、冶金、石化、建材等领域清洁生产、矿山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流程降耗减污的核心、共性技术。

  (7)动植物品种创新与产业化。

以麦类(小麦、啤酒大麦)、玉米、马铃薯、小杂粮和油料(油菜、胡麻)、棉花等6类主要作物和肉羊、肉牛、奶牛、优质瘦肉型猪、细毛羊、特种经济动物等6类动物品种创新为重点,转基因技术、航天育种技术、动物胚胎移植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的优良、专用动植物新品种,综合集成种质资源保存技术,建立和完善有优势的种子规模化制种技术平台和动植物良种繁育基地,并加快相应技术的扩展和产业化。

  (8)农产品精深加工。

重点开展优质农畜产品的贮藏、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储运环节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与应用,提高加工工艺与设备技术水平。

重视生物催化转化农产品工业化成套技术的开发和创新。

重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9)新药创制及特色中药现代化。

研究中药新药创制模式、实验室和临床评价方法与标准体系,重点开发以复方药为主的中药新药,加强新药的二次深度开发。

在优势领域坚持开发研制新的生物制药技术及生物制剂、疫苗和药品。

建立完善药效及安全性评价、制剂与质量控制、中试和生产工艺等技术支持平台。

开展道地中药材质量标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和种植基地建设。

  (10)民用核技术开发。

依靠在甘的重离子加速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整合科技资源和需求,围绕核素示踪应用、核辐射应用研究开发作物育种技术。

围绕核辐射医疗技术,重点开发核辐射治疗肿瘤等新技术及医疗设备。

  2优先项目主题

  在《纲要》确定的9个重点技术领域,选择近期有重大需求的48个优先项目主题在“十一五”期间启动实施,力争在支撑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产品和技术开发上取得重要突破。

  

(1)能源领域。

优先发展工业节能技术、风力发电及其装备制造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沼气(含大中型)装备及太阳能利用技术等。

  

(2)水和矿产资源领域。

优先发展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综合节水及节水农业技术、矿产资源综合高效开发利用及产业链延伸技术等。

  (3)环境领域。

优先发展有色、冶金、电力、石化、煤炭等行业节能、节材、节水技术以及清洁生产技术(包含清洁发展机制即CDM项目)、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内陆河流域荒漠化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修复、黄河上游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草原退化防治及草原生产性能改良技术等。

  (4)农业领域。

优先发展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农业机械化、生态农业与现代林业、现代奶业、大宗农产品增产优质及资源节约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等。

  (5)制造业领域。

优先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流程工业的绿色化和自动化及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及电子信息产品开发技术等。

开发应用三维CAD、ERP、装备数控化技术,建立中小企业的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公共设计制造平台。

开发应用设计、制造、管理的集成技术以及开发应用煤矿安全生产远程数字化监控系统。

研发功率型发光二极管、激光器等技术和产品。

  (6)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领域。

优先发展企业信息化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电子政务技术等。

  (7)新材料领域。

优先发展有色冶金新材料、化工材料、纳米材料、稀土材料、新型建材技术等。

  (8)生物技术领域。

优先发展动植物生物育种、药物分子设计、生物工程制药等。

  (9)人口与健康及公共安全领域。

优先发展重大疾病防治、地方病预防控制、中医药传承及中(藏)药现代化、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技术等。

  (三)加快高新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依靠科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在马铃薯、草业、畜禽、中药材、水果、无公害蔬菜、制种、酿酒原料、食用菌、特色种养以及粮、棉、油等重点农业产业领域,开发和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建立面向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新机制,激励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创新和推广活动。

设立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促进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

鼓励支持发展多种模式、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推进星火产业带和星火密集区建设,引导农村产业集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创收增收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化。

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基点,加快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制药、先进制造、新能源与环保、民用核技术、航天育种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开展高新技术示范企业创新行动,围绕重点技术领域培育一批潜力大、带动力强、有出口创汇能力的高新技术示范企业,引导企业聚集,营造集群优势,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按照《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纲要》的要求,积极、全面、创造性地落实国家的各项技术创新政策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政策措施》,优化自主创新环境,保障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

  

(一)落实自主创新政策措施

  1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政策

  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协调配套,落实国家关于财政、信贷、税收、政府采购和市场准入等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实施完善技术转移机制的政策,实施增强企业内在创新活力的政策,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