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料许文忠方剂学讲稿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720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1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资料许文忠方剂学讲稿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医学资料许文忠方剂学讲稿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医学资料许文忠方剂学讲稿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医学资料许文忠方剂学讲稿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医学资料许文忠方剂学讲稿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资料许文忠方剂学讲稿2.docx

《医学资料许文忠方剂学讲稿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资料许文忠方剂学讲稿2.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资料许文忠方剂学讲稿2.docx

医学资料许文忠方剂学讲稿2

绪论

我刚才看了,你们班级的课应该不是太好讲,你们班里面一大半留学生。

我曾经给留学生讲过课,所以带了两套设备,因为要照顾大部分人,这一点得考虑到。

各位,我和留学生打过交道,是好长时间以前了,好像是上个世纪,上个世纪带过一个学生,是东京大学药学部毕业的,日本职业药师,相当可以,当时带他的时候,他上过很多课,我就和他在一起,后来到日本的这段时间交往以来呢,他也给人看脉、开方,给患者吃药,只是不叫看病,也不叫大夫,因为外国人在外国看病是不合法的,所以我不带听诊器,这样看病就是可以的。

但是发现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什么事情呢?

有一次在室外温泉,咱们叫温泉,他们叫“汤”,还有“四大名汤”,在那洗温泉的时候,聊天就聊起来,他说:

“读过一部古书,古书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是讲述病因的,很好理解,对我们来说一点困难都没有……”他在那说着,我连眼睛都没抬,后来他说的那话让我特别震惊:

“是不是中国古代人口比较少,相对房子就比较多,然后房子多了以后呢,打扫卫生就疲劳,我们现在就一间房,古代七八间房,打扫完了呢比较累?

”(编者按:

此留学生当在描述自己对“房劳”的理解)我听完以后至少有几十秒钟瞠目结舌的,随后我马上就觉得喜上眉梢。

有一次在北京,一个学者也说过,他说:

“我们就应该严格抓留学生入学的质量,汉语口语水平,不仅是现代汉语水平,还有古代汉语水平。

”同时,我也悟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记得刚建中医学院那时候——我是84年来这个学校上硕士,那个时候中医学院刚刚奠基,什么也没有,就铲了一锹土,在那刨坑,当时教我的老先生(现在已经退休了),他当时跟我说:

“你一定要毕业啊,你想啊,中医就这么点东西,再日本专家一来,几天就给你拿走了,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当时就觉得有紧迫感,很大压力。

但我和这个日本留学生谈完话以后,我就觉得非常轻松了,为什么?

我发现呢,古汉语是外国学者攫取中医的天然屏障。

所以说,各位,这个班级一半中国学生一半外国学生,必须照顾那些外国学生,尽可能都要照顾。

你们也要体谅老师,确实学习中医非常不易,古代汉语不仅对于外国学生,甚至可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也存在问题,对于老师来说,我发现我教材上的引述也存在句读问题,句读错误直接影响对中医的理解。

大家想一下,古代文献一个逗号都没有,他用“之乎者也”,后边画句读都是我们现在句号的标识。

还有“通假”之类的,比如我早年学《内经》的时候,说:

“圣者行之,愚者佩之。

”这个“愚者佩之”表面理解是愚蠢的人佩戴着《内经》,《内经》无法佩戴啊?

后来通过专家说,这个不念“pei”,念“bei”。

我当时就觉得非常不能理解。

我们的祖先干嘛没事造两个声音近似的字通假?

后来我混进中医界时间越来越长,到现在也不算真正进入,就算是混迹20年罢。

我逐渐开始理解,这是一种工具,一种可以接近的工具,你必须得理解古代汉语,还必须识别古汉语,记得《金匮要略》讲脉,“弦则为减,大则为芤”,什么叫“弦则为减”?

小的时候一直这样背,突然有一天看吴鞠通的著作,他说“弦则胃减”,“胃减”是什么意思?

脉弦的时候就容易食欲减退,那哪部脉弦啊?

关脉,右关。

为什么右关脉弦就为胃减呢?

——同学们要是听不懂,我就重复。

确实,我也有真实体会。

我也是曾经在国外学习,别人哄堂大笑,咱们瞪着一双茫然的眼睛。

我反复琢磨两天以后,才开始笑。

咱们的笑至少比人家晚了48小时——右关弦是脾胃,弦是肝脉,脾胃不欢迎肝来,是木克土。

就这么简单,我不知表达清楚没?

这就是通假。

说到古汉语,我最近这几天开始读“七篇大论”。

哪“七篇大论”?

你们都大四了,这应该没有问题,那里面包含着运气学说。

你要是抱着这个观点去看某些方剂和方解,就懂了,要不根本就跟念天书似的。

比如叶天士治黄疸的方子,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丹是叶天士治疗黄疸的方子,他在治疗黄疸之前说过一句重要的话,说,据他推测,今年应该有黄疸,他就通过“七篇大论”推断出来的。

各位,有人懂这个,上个世纪,中科院有人懂,现在有谁懂,咱都不知道了。

但“七篇大论”还在,所以各位,如果咱们有机会讲这个课的时候,再一起来讨论。

总论

一、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下面咱们一起来看“总论”部分,“总论”部分,各位先来看《汉书·艺文志》这句: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

”《本草》主要讲什么?

重点核心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各位不一定要学完《本草》把所有药都背下来,不现实,因为我也从大四走过,你们走的路我都走过,但是一个药是寒是热,是升是降你得知道。

比如这个药是升,人家舒张压超过90,你就别给人家吃了,本身就是升的。

他说“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我觉得“本草石之寒温”要比后句简单的多,“疾病之浅深”,不好做到。

在临床上,患者和我们也就是擦肩,你们跟着老师去查房,在患者面前能停留15分钟就是相当不错的大夫。

那天患者来和我说另一个大夫:

“他连脉都没摸,挂着听诊器,草草听了一下,就给我在病例上写上脉了,一边还问我,你要吃点什么呀?

”给患者气得就不在那看了。

“量疾病之浅深”这点,混迹中医界22年,我感触特别深。

患者治来治去,总觉得肾虚。

他总带一个小孩。

后来突然有一天他来找我说:

“你赶紧给我开个证明,说我身体不好,不能做节育手术。

要不家里要我做节育。

”我说:

“你不就一个小孩吗?

”一调查,那是看见就一个,是最小的,前前后后有四个呢。

所以说“量疾病之浅深”太不容易了。

接下来,“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

”什么叫“气感之宜”?

比如大城市汽车尾气中含有S(硫),于是患者流感就有燥还有浊,所以说“因气感之宜”。

“辨五苦六辛”之后,怎么样呢,“致水火平乐”。

让水火能够平乐,这就是大夫的责任。

“以通痹解结”,有结的要打开(结可以分为两种,有真有假,假的揉一揉就散了,真的就不好办了)最后“反之于平”。

接下来看,有的大夫不是这么治,治得很错误,“以热益热,以寒增寒”。

现在北京有这么一个感冒,你们应该见过,要特别加小心。

像流感,感冒初期时是流感症状,其实就是受寒,发冷,流鼻涕,打喷嚏,可能是凉造成的。

但是各位一定要注意,给这个感冒用药,他体温不高,你们喜欢用什么药?

我也许是走的长了,人家说:

“人老奸,马老黄”,下句是“兔子老了不好养”,所以从这个病一出现,我就用桑菊饮。

你们知道,我最喜欢用咳门第一要方败毒散,但这几年我都不敢用,我就怕后面这个:

汽车尾气含有S,S肯定是热,“硫磺原是火中精”。

就现在这个感冒,我一开始看没啥呢,晚上10点钟给我打电话39℃多。

大家说,败毒散是辛凉,是辛温,还是辛平?

压根就没有辛平的存在,一定要记住。

败毒散是辛温,所以说一定要慎重,就败毒散这么平稳的药治这个感冒,就“以热益热”了,那烧就起来了,可能开始是37.1℃,你给吃上败毒散以后就39.1℃,“以热益热”嘛。

另外,我怎么听最近还有人说吃附子的?

以前有个学生,跟我说:

“你不懂。

”我说:

“我才教几分钟,你怎么知道我不懂?

”他说:

“你太迂腐。

”我说:

“我怎么迂腐了?

”他说:

“你没觉得现在的许多病都是寒吗?

”我说:

“没意识到。

”他说:

“只有大量的使用附子才能驱散这种阴寒。

”历险啊,是不是?

“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故谚曰: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哪!

各位,有人说我是“唯药物治疗主义”,有人经常看我在那吃人参归脾、在那吃石斛夜光丸,他们认为我有什么事都得吃点药。

其实“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就是说有病我们先坐那想一想,并不是彻底不治,先在那辨一辨。

昨天晚上我就有感于这个感冒,人家跟我说冷啊,冻的,那是典型的受寒,我想半天也没敢开败毒散,我说你晚上给我发个短信,结果晚上短信发过来,39.1,真庆幸。

各位想下《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百战不殆”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打一百仗不出现一次危险,人家并没说你是胜利。

下句是:

“知天知地,胜乃可求”。

各位一定要慎重思考,不要轻易用药,早年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在北京第二医院,看他们的医生治风热感冒,开桂枝汤,要不就开补中益气汤,我就去问他们:

“你们为什么开补中益气汤啊?

”他也不知道我是谁,眼睛一瞪:

“‘甘温除热’,你懂吗?

”——“甘温除热”,嘿嘿,各位,看见病不是说你不治,你至少先思考一下,好不好?

我想陆续介绍,你看那些伟人们,有一位伟人,有病他不治,他感冒不治在那等着,就在那喝水,然后等到中焦,他才吃小承气。

这是第一点。

二、宋代有方名曰《圣惠》

第二点,各位,这都是提到一点体会,看看对各位是不是有裨益。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

说给各位听听,《圣惠方》各位早就听过,宋代王怀隐,于982年到992年编成100卷的《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

同学们,这本书后来呢,并没有得到歌颂。

早年我学方剂的时候——说到这本方剂学我读这么多年,每次上课前都备课,很多人不理解:

“你还备什么课呢?

”其实我觉得我备课首先是提高,我就出现过一次重大转变,我只是和各位谈谈我的转变。

早年读这本教材的时候,特别推崇一位史学家,这位史学家是谁,咱们就不要再追究了,也许已经过世了,这位史学家是这样论述《圣惠方》的,这是他的原文,他说:

“一病之下,引方众多”,就是说一个病底下一百多张方,提倡什么呢?

提倡大夫不是论证辨治,而是以方试病。

就是拿这个方试试,没好,换方试试,试他100多个,一个方没好,拖的时间长了,也好了。

举例说,比如一个“牛黄丸”就有13种方,一个“羌活汤”竟然出现22种,最后史学家还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我记得特别深刻,各位读读这段话,我不知道读得懂,读不懂,读不懂咱们尽可能的切开,很著名的话:

“猎不知兔”,打猎不知兔子在哪里,怎么样呢?

“广发原野”。

大家都去围这个兔子,希望一个人能够捉到这个兔子。

早年我读完这个书,觉得评价的太对了,太高档,太伟大了,他说的话,咱们都说不出来。

你们觉得是这样吗?

有这种体会吗?

各位,这是后来当大夫时间长了,发现这样一段论述,有这样一个记载。

同学们注意,说这样一个年代,应该是宋朝,有这么一个读书人,患一疮,这个疮什么样呢?

开始的时候红肿热痛,然后日久变黑,有黄水出,需要外用药,中药外用非常好,一定要学会中医外科,有的人说这个快失传了。

各位想想,中医在英国是怎样变成现在这样兴旺?

中医在英国很昌盛,前一段曼彻斯特有一个会,英国的中医精英都去了。

大多数都是咱们学校的,其中就有我的同学,当年王绵之老师带了三个学生,就我最没出息,现在还在这。

他们说到,中医怎么打开的市场?

外用药!

外用药确实不得了,我深有体会。

早年没有上大学,77年以前,77年恢复高考考上的大学,那有一个老王家的孩子,20多快30岁了,晚上喝醉酒后开摩托车,撞到树上,身上撞了个伤疤,被我开药去掉了。

给他开了一瓶,就这么一瓶,7块钱。

记得当时用镇江香醋把它和上,7块钱没花完,基本就看不出来他这个疤了。

你想知道这是什么药吗?

七厘散,学过吧?

就这么简单,各位,这叫做什么?

“急救之神方,济世之宝筏。

”我怎么知道的这个药?

我也是特别偶然的一个机会知道的。

原来当大夫的时候不是喜欢读书嘛,读完书,发现什么药家里都预备着点。

那个时候两毛钱一支,比现在剂量还大,我就买了扔到抽屉里。

原先我们家一般油溅到手上,都使獾油,那天灌水,整个那开水就浇到我脚面上了,袜子都没脱就看到我那个泡起来了。

四处翻找那个獾油,没找到,最后在那个抽屉找到个破盒,七厘散。

突然想到七厘散能治什么伤,还记得吗?

“汤泡火伤”,就这么简单。

当时都没拿酒,就那那个凉水,搅和糊上,糊上以后就觉得脚背凉,然后也没疼,确实是很让人震惊,第二天换药那皮也没退,泡直接没了,就好了。

后来,小区里有个小孩从滑梯上摔下来,我给抹上有效,第二天起效以后,他妈妈还跟我说怎么也没出淤血?

——还说刚才那人,患一疮,然后他找了一个大夫,这个大夫说这个病他能治,他说这是三个原因导致的:

第一个是风毒郁结。

第二是久坐。

这人什么人,儒士有什么特点?

儒士不会行军打仗,久坐。

同学们是不是也久坐?

你们也算儒士。

久坐什么弊病?

久坐则气升,老溜达肯定气往下降,所以念书人有念书人的特点。

第三点,最有意思,说吃肉的时候有人汗落在里边。

然后就用了一个散剂,拿鸡子清,调散剂。

治好后,这个儒士说:

“那你把那个方子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