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5140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docx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docx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管理:

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人际技能:

是指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概念技能:

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见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管理学: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者:

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组织环境:

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组织文化:

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

管理道德:

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

社会责任:

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决策:

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计划:

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

政策:

组织对成员作出决策或处理问题所应遵循的行动方针的一般规定。

规划:

为了实施既定方针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愿景:

是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构想和摄像,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回答了“追求什么”的问题。

使命:

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即回答为谁创造价值,创造什么价值的问题,它有三个特点:

长期性、指导性、激励性。

目标管理:

是由组织的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在工作中进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

战略计划:

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而制定的全局性的、较长时期发展方向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地位的重大计划。

组织:

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设计:

根据组织目标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筹划和考虑。

管理层次:

是指从最高管理人员到最低工作人员中间所拥有的级数。

职权:

是组织设计中赋予某一管理职位的权利。

组织结构:

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

集权与分权:

集权与分权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集权也没有绝对的分权。

集权即职权的集中化,是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处于较高管理层次的职位集中的组织状态和组织过程。

授权:

指上层管理者将适当的权利授予下属,让下属在指定的职责范围内作出决定和支配资源。

人员配备:

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对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考核等。

甄选:

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应聘者的任职资格、工作胜任程度等进行测量和评价到录用的过程。

绩效考核:

组织定期测量、评估和检验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及其业绩的一种正式的制度。

培训:

是组织为改善内部员工的价值观、工作能力、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而进行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

组织变革:

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调整、改革和适应的过程。

领导:

是一种影响力,是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或过程,从而使人们情愿地、热心的为实现组织或群体的目标而努力。

领导者:

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的人,对于正式组织来说,是指具有一名以上下属的各级主管。

领导艺术:

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一种非模式化、富有创造性的才能和技巧。

激励:

激发人的需要与动机,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

需要:

使某种结果变得有吸引力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指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望。

动机:

是驱使人们产生某种行为的内在力量。

沟通:

是为了完成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和群体间传递,并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沟通网络:

是指一群人建立和保持联系,以便相互沟通的一种形式。

控制:

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针对出现的偏差情况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计划得以顺利实现,还包括必要时修改计划标准,以使计划更适合于实际情况。

经济批量:

是企业在保证满足均衡生产需要的条件下,通过费用计算和确定最低合理生产批量的数学方法。

预算:

用数字编制的未来某一时期的计划,即用财务数字或非财务数字来表明预期的结果。

1.管理的特征:

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③管理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2.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决策制定方面①企业家;②混乱驾驭者;③资源分配者;④谈判者。

信息传递方面①监听者②传播者③发言人。

人际关系方面①挂名首脑②领导者③联络人。

3.管理的产生:

①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②管理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4.管理的必要性:

①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不可忽视的物质力量;②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③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性。

5.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

弗雷德卢森斯:

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

他把工作数量多、质量好及下级对其满意程度高的管理者称为“有效的管理者”;把组织中晋升速度快的管理者称为“成功的管理者”。

分析结论:

①对于“成功的管理者”而言,网络联系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小;②对于“有效的管理者”而言,沟通大;网络联系小。

6.管理学的特点:

综合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

第二章

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

①提出“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②提出“经济人”的观点。

2.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

①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②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③强调以个人为研究对象;④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3.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1、工作定额原理,2、标准化原理,3、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的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6、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

4.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的一般管理理论的要点:

1、经营与管理的区别:

管理仅仅是经营的一项活动。

2、管理的五要素: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3、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中管理的十四原则1.分工2.职权与职责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个人报酬8.集中化9.等级链10.秩序11.公正12.任用期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5.韦伯(行政组织理论之父)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三种权力类型):

1.理性—合法的权力(推崇)2.传统的权力(最差)3.超凡的权力(理想的、不稳固)

6.霍桑实验的结论:

1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劳动生产率有极大的影响。

2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即所谓的“士气”。

3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左右成员行为。

4新型的领导能力通过对员工满意度的提高来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9.动机激励的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最基本的理论核心),马斯洛、赫茨伯格(双因素论)、麦克里兰(成就需要论)、斯金纳(强化理论)、弗鲁姆(期望理论)

10.各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

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克,三人在1963年合着的《系统理论与管理》以及后两者合着的《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是该学派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

①企业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②企业内部包括各子系统;③从系统的观点考察企业管理的具体职能,认识企业系统在更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使管理的各个职能围绕企业系统的总目标而发挥作用。

经理角色学派:

亨利明茨伯格《经理工作的性质》。

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组织环境的分类:

外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项)和具体环境。

内部环境包括组织资源、企业文化等

2.组织环境的特点:

客观性、复杂性、关联性、不确定性、层次性。

3.组织文化由三个层次构成:

理念层、制度与行为层、象征层。

4.组织文化的特征:

客观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继承融合性、发展性

5.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1、共同价值观,2、企业使命,3、企业精神,4、企业道德,5、团体意识,6、企业制度,7、行为规范,8、企业形象。

6.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环境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土壤、外部环境影响着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工作、环境制约组织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效率;②组织对环境的影响:

适应环境改变自己、影响环境、选择新环境。

7.一般环境分析:

(PEST)主要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技术。

8.具体环境分析:

采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即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生产者、买方、卖方。

9.SWOT分析法:

是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将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内部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分析方法。

10.SWOT分析基本步骤:

①分析内部优劣势;②分析外部机会与威胁;③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组织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匹配,形成可行的组织发展战略。

SWOT分析有四种不同类型的组合:

优势——机会(SO)(组合理想的战略模式)、弱点——机会(WO)组合、优势——威胁(ST)组合和弱点——威胁(WT)组合。

11.组织文化的功能:

导向、凝聚、激励、调适、辐射

12.组织文化塑造的途径:

1确立合适的价值观标准,2选择与组织价值观相融合的应聘者,3强化员工的认同感,4建立符合组织文化要求的奖励系统,5不断丰富和完善组织文化。

13.社会责任观的具体体现:

①对雇员的责任,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等;②对顾客的责任,提供安全的产品、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等;③对竞争对手的责任,不要假冒其他企业的商标,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

④对环境的责任,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⑤对社会的责任,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赞助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

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1.管理道德的特征:

普遍性、特殊性、非强制性、变动性和社会教化性

2.社会责任观:

①古典观:

企业只对股东负责(弗里德曼)②社会经济观。

3.影响管理者道德的影响因素:

道德阶段、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组织结构变量、组织文化以及道德问题的强度。

4.培养管理者道德的途径:

①挑选高素质的管理者;②做好管理道德的教育工作;③提炼规范管理道德准则;④管理道德行为列入岗位考核内容;⑤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5.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做:

①企业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建立员工与管理层的沟通渠道,尊重员工的话语权,为员工创造自由的工作环境;②参加公益活动、慈善活动,帮助社会上的困难群体;③生产中考虑到社会责任。

6.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对雇员的责任、顾客、竞争对手、环境、社会发展

第五章决策

1.决策的类型:

1、按性质:

战略、战术和业务。

2、按活动表现的形式:

程序化和非程序化3、按方法:

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

4、按主体:

群体和个人。

2.决策的原则:

信息原则、预测、可行性、系统、对比择优、反馈。

3.决策的标准:

1、泰勒“最优标准”,2西蒙“满意标准”,3、哈罗德·孔茨“合理性标准”

4.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5.决策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制约、推动)、组织文化、决策者的个人因素(决定作用)、时间因素、过去的决策。

6.决策的程序:

①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决策的始点;②确定目标——决策的前提;③拟定可行方案——决策的基础;④方案选优——决策的关键;⑤典型试验——决策的试点;⑥普遍实施——决策的落实;⑦跟踪控制——决策的检查。

第六章计划

1.计划的基本特点:

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适应性、经济性。

2.计划的分类:

按计划的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