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2550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docx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docx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作者:

崔丽莹

来源:

《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04期

[ 摘要]目前有关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展阶段与影响因素方面。

研究者对幼儿出现合作行为的时间与发展趋势尚未取得一致看法,对影响合作因素的分析则开始从强调外部因素转为关注内部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讨个体人格与认知对合作的影响。

未来有关幼儿合作的研究应在研究方法与内容上进行拓展或创新,应更多关注幼儿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合作行为,运用更为成熟的脑成像技术与微观发生法深入地探究幼儿合作的内部认知神经机制与心理发展过程。

[ 关键词]合作行为;合作策略;认知因素;合作过程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合作是一种社会互动和学习的主要形式与途径,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及能力将决定儿童能否顺利融入团体和社会。

20世纪中叶以来儿童合作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合作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有关幼儿合作发展阶段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归纳和评述,并探讨未来有关幼儿合作研究的方向。

一、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尽管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学前幼儿的合作已经出现并获得了一定发展,在幼儿各类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的出现频率最高,大班幼儿已经能够认识到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特点,但是在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进程上,研究者之间仍然未能达成共识。

( 一)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

关于幼儿合作行为最早出现的时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18—24个月是幼儿合作能力出现并迅速分化的时期。

有学者认为幼儿的合作行为是在1岁以后发展起来的,其中一个有力的证据是,母亲和婴儿之间的互动就已经包含了很多合作。

如黑(Hay)发现,8—12个月的孩子中通常只有一个孩子会参与和父母的合作游戏;而18到24个月大的孩子中通常会有7个孩子参与和父母的合作游

戏。

另有研究也证实了大多数24—30个月大的婴儿不仅能够重复性地解决合作问题,而且能够相互协调,围绕任务采取相应的配合行为。

24岁是合作形成的关键期,4岁之前幼儿的合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在对2—5岁幼儿同伴游戏的经典研究中,帕顿(Pareten)发现2—3岁的幼儿可以分开玩玩具,但靠得很近,有时还一起谈话,不过这种游戏方式从本质上而言仍然只是一种平行游戏。

随着年龄的增长,4—5岁幼儿之间不仅互动明显增多,而且可以协调行动以达到共同目的,平行游戏逐渐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会作游戏。

谢晓非等人运用棋子分配实验发现,5—6岁的幼儿已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意识,在自三的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能够考虑对方小朋友的利益和感受。

37 岁后幼儿才会出现真正的合作。

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要具备两个条件,即目标一致和协调活动,以便获得共同的奖赏或最大限度的共同利益。

陈琴等人据此发现,4到6岁的幼儿对合作的这一本质明显认识不足,他们既不能认识到共同目标,也不能真正理解行为配合。

分工性合作行为在7岁以后才真正出现。

研究者对幼儿合作产生时间的不同看法主要与其对合作概念的理解有关。

我们比较支持第二种说法。

一方面,合作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上,父母与婴幼儿之间的游戏带有迁就、顺从和帮助的成分,因此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要判断真正的合作是否出现,应该观察幼儿同伴之间的互动。

另一方面,受各种心理和生理能力的限制,儿童在共同目标认知、意图表达与识别、行为调节与控制、职责分工与协调等方面必然有所不足,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的合作。

( 二)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

以往对儿童合作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关注量的变化,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质的差异。

1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合作行为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向。

早期,以卡根和马德森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发现合作行为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

如在拔河比赛和围方阵、拉弹子比赛中,4—5岁的幼儿比7—8岁的儿童更为合作。

杰克逊(Jackson)也发现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随着竞争意识的加强,合作行为会逐渐减少。

但以弗里德里克、斯坦和汉德尔为代表的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合作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斯汀格(stingle)等人发现,不管是同性别还是混合性别的游戏中,8岁和11岁组的儿童相对更加合作,他们比5岁组幼儿能更多地达到共同奖励的最大化。

李幼穗、张丽玲也发现,从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三年级,年级越高,儿童表现出高水平的合作行为越多,低水平的合作行为与不合作行为则逐渐减少。

我们认为这一结论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考察方法造成的。

有研究者已指出,在自然环境中合作与竞争并不一定是彼消此长的对抗关系,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儿童只能有两种反应,要么是合作,要么是竞争。

因此,实验情境中的强迫选择并不能反映儿童的真实合作水平。

这需要以后的研究更为关注真实的自然的生活情境。

2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合作行为发生质变的趋势。

一些研究发现年长儿童合作的目的性、稳定性会逐渐增强;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两人合作发展到多人合作;合作形式逐渐多样化。

不过,幼儿的合作行为不是匀速发展的,阶段性质变与某种心理能力的获得有关。

由于儿童通常在4岁左右方能具备心理理论和观点采择能力,因此4—5岁是幼儿合作发展的关键期。

根据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其合作行为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意向性合作,幼儿仅有合作意向和愿望,但无具体的合作行为;第二阶段是自发性协同,幼儿有简单的语言交流和行为协调,但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第三阶段是适应性协同,幼儿的语言交流和行为已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计划性,能相互配合协调;第四阶段是组织化协作,幼儿开始以集体目标为中心,按照一定计划分工行动、相互配合,组织性较强,有领导者出现。

小班幼儿基本处于意向阶段,中班幼儿主要处于自发性协同阶段,而大班幼儿会出现较多的适应性协同行为。

3幼儿合作策略的发展。

幼儿合作的基本动机是达到被同伴接纳的目的,使自己与他人或社会和谐相处。

当参与游戏或任务时,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容易找到对大多数参与者都有益的策略,而年幼儿童则更容易使用对自己有益的策略。

另一方面,在合作过程中,幼儿通常使用两种策略:

强制策略和协商策略(如轮流、抽签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协商策略会逐渐转化为优势策略,更多地被儿童所采用,此外,理解一控制策略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在不断增加,年长幼儿能更为灵活地运用询问、反馈等方式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使合作解决问题的有效性逐渐增强。

二、影响幼儿合作的因素

关于影响幼儿合作的因素,早期研究主要关注目标结构、奖励方式等与任务有关的外部因素对合作的影响,新近研究则开始侧重于探究内在人格、认知因素及家庭环境的作用。

( 一)家庭因素

许多学者认为,由于早期的成长环境中缺少合作伙伴,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合作意识的唤醒和合作能力的提升。

谢晓非等人发现父母的工作价值观对幼儿合作倾向也有一定的影响。

父母越是重视经济利益,孩子的合作倾向越低;父母越是有支配他人的欲望,幼儿的合作倾向也越低。

此外,母子间接受性好的孩子更善于合作,侵犯和争吵行为更少;忽视性母亲和约束过多的母亲的孩子在活动中则表现出较少的合作行为。

这也就意味着,安全型依恋儿童的合作性较强。

( 二)个性因素

麦德森(Madsen)发现智力迟钝的幼儿比正常幼儿更加合作。

而安德森(Anderson)发现智力水平中等幼儿的合作水平明显高于低智商与高智商幼儿。

还有研究者发现,在18个月到5岁的幼儿中,更有能力在游戏中运用符号的个体也更有能力采用合作的方式解决人际冲突,即比较、分析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合作行为的产生。

还有研究者探讨了幼儿的反应性思维弹性与同伴合作的关系。

所谓弹性(Flexibility)是抑制一种反应以发现新的反应的能力。

结果显示,具有弹性的儿童能够注意到整个任务的结构和他们的同伴,有能力表征他人的观点与立场,并且会考虑计划过程,从而更能够用合作的方式解决与同伴的冲突。

另有研究者发现,执行抑制(executiveinhibitorycontr01)则是不合作行为的最稳定预测因素。

Ⅲ0此外,马库斯(Marcus)发现活跃开朗、积极主动、充满自信与爱心的儿童能更经常地与人合作;而性格内向、消极被动、依赖性强的儿童往往不善于与人合作。

( 三)群体因素

小组成员的匹配方式会影响合作。

罗格芙(Rogoff)比较了儿童与同性父母配对和与同伴配对的合作效果,结果显示,与成人配对的儿童倾向于使用复杂的策略,能够有计划地设计行动顺序,即成人一儿童配对的效果明显优于儿童与儿童的配对。

与此同时,能力互补型儿童比非互补型儿童能更有效地通过彼此配合完成任务,其中能力较弱的儿童与能力较强的儿童合作,还会促进前者认知水平的提高,但是对能力较强的儿童来说,情况则比较复杂,他们可能从中获益更多,但也可能出现倒退。

西戈(siegler)的实验表明,这与儿童表现出来的信心有着直接相关,即那些信心较足者更易表现出进步,而信心不足的儿童即使在同伴的推理低于自己的水平时,也更容易接受同伴的推理,从而表现出倒退。

不同的性别匹配方式对合作也有影响,如张丽玲以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为被试,发现男一男组合的合作水平高于男一女组合,而男一女组合又高于女一女组合。

此外,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小群体中,成员间重复的相互作用能引发高水平的合作,而大群体中的合作行为不稳定。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合作行为的稳定性取决于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和个体推测他人意图的能力,与群体规模无关。

( 四)认知因素

布朗纳等人指出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会妨碍合作行为的出现,而其不断发展的对主一客体

(即人一我)关系的认知则能有效地促进其同伴合作。

1对同伴的表征。

首先,合作对象的身份、地位会影响幼儿的合作行为。

亨瑟尔(Hencere)发现,学前儿童在同龄或具有朋友关系的团体中能够有效和平等地使用物品;而当团体中包含了低龄或非朋友关系的对象时,平时处于支配地位的幼儿会更多地使用物品。

其次,同伴关系也会影响合作行为。

有研究者发现合作在朋友之间出现的频率高于非朋友之间。

再次,幼儿对同伴合作意图的感知也会影响合作。

鲍鲁(Paulw)发现在市场游戏情境中,如果对手在谈判前向幼儿暴露了自己的合作动机,那么即使合作与自我利益相抵触,幼儿也会作出更多的合作反应。

赵俊如、李幼穗证实了不同的交流方式对儿童合作行为存在影响,但由于幼儿交流技能的欠缺,这种影响在儿童中期才逐渐显现出来。

2对任务的表征。

卡根等人发现,指导语中多使用“我们”可以唤起幼儿更多的合作。

因为“我们”比“我”更能让幼儿产生归属感和联盟感。

利益得失的考量也会影响幼儿的合作。

5—6岁的幼儿是通过首先判断自身利益得失,然后比较对方小朋友利益得失,以及自己和对方利益的差异来确定行动策略的。

孙昕怡等人发现,儿童在“趋向”描述中(即通过选择得到数量不等的奖励)的合作行为大大少于“回避”描述(即通过选择得到数量不等的惩罚)。

相比之下,成人在冈徒困境博弈中并不会受到矩阵本身描述方式的影响。

3对合作的理解。

幼儿对合作的理解与成人有很大不同。

高秀芝发现,虽然90%的6岁幼儿能够指出合作伙伴,但仅有15.6%的幼儿能够指出合作的益处。

幼儿通常将合作看作是解决难题和完成任务的途径,因此在面对困难和角色纠纷情境时,4—6岁幼儿中选择合作的人数最多。

陈琴发现,70%的4—6岁幼儿已经能认识到“在一起”是合作的基本前提,但是对于合作的内在本质特点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