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43359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Ⅰ卷

(一)

文综历史

1、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5·河南省郑州市期末第一次预测·2)《秦律·田律》规定:

“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

”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

A.抑制商贾发展B.提倡粮食节俭C.严禁商品流通D.稳定酒类物价

2.(2015·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四市一模·3)“心者,万事之原也。

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

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

”(《朱子语类》)这则语录所阐发的是()

A.心外无物的世界观B.克己省身的修养论

C.推己及人的处世观D.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3.(2015·杭州七校期末·5)“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①商鞅变法“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②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③宋太宗“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④明清“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2015·重庆市一诊模拟调研二·10)恩格斯指出:

“后世的立法,没有一个像罗马那样残酷无情地,无可挽救地把债务奴隶者投在高利贷债权者的脚下——这种立法都是纯粹由于经济强制,作为习惯法,而自发地产生的。

”材料表明古代罗马法()

①极力保护私有财产权利②具有某些习惯法因素

③强制调解经济生活纠纷④对后世立法没有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2015·四川省成都市七中一诊·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十四世纪以后。

欧洲则组织起在世界各地从事贸易活动的合股公司…..,这些合股公司是无与伦比的,因为他们所具有的合股性质限定了投资者的责任,使投资所起的作用与经营管理的职责相分离”,材料主要反映了()

A.“商业革命”带来经济活动新气象B.“价格革命”显著改变了财富的分配

C.公司的出现引发早期的殖民扩张D.公司的出现沉重打击西班牙殖民霸权

6.(2015·江苏省无锡市期末·14)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

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

史实

推论

1.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

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2.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

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和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3.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企业和垄断资本。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A.0B.1C.2D.3

7.(2015·北京市西城区期末联考·12)曾国藩在1860—1865年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并指挥浙江军务,掌管四个最富庶而重要的省份(江苏、江西、安徽、浙江)。

这一任命()

A.推进了北洋水师的建设B.是为了阻止太平天国军队北伐

C.抵制了英法的军事侵略D.有利于第一批民族企业的产生

8.(2015·福建省莆田市一中期末联考·10)据史料记载:

1905年上海织布厂,“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实因各处相戒不用美货,是以本布销场,顿形畅旺。

”下列对该史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简单朴素的穿衣习惯使中国土布旺销

B.外国经济侵略是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C.抵制洋货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运动存在密切联系

9.(2015·河南省郑州市一模·20)《宜昌大撤退铭文》记载,1938年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抢运近10万吨物资设备和3万人员如期转移人川,有人后来将“宜昌大撤退”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中国本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A.滞碍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B.保存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C.改变中国工业结构的地理布局D.奠定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发展的基础

10.(2015·安徽省黄山市一检·17)在苏联七十多年历史上,大规模的饥荒有三次,即1922-1923年、1932-1933年、1946-1947年饥荒。

其中1932-1933年大饥荒的程度最为严重,1932年苏联主要农业区乌克兰地区谷物产量仅是1930的36.8%,据估计饥荒死亡人数的在600—800万之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错误B.农业集体化目的与客观效果相悖

C.经济建设模式模糊导致社会混乱D.苏联的经济困难呈现周期性特征

11.(2015·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联考·23)上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

为此,英国()

A.主动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B.加快谋求加入欧共体的步伐

C.投票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D.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北约

12.(2015·广东深圳高级中学测试·17)1959年,台湾当局“外交部”这些提法的改变(见下图)反映出其()

A.“一个中国”的政治理念

B.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对“一国两制”原则的认同

2、非选择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13题~第14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题~第18题为选做题,请选定其中一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必做部分】

13.(2015·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期末·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逢乱世的孔子,终其一生,都在极力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心要用“仁义”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要求人们以“亲亲之爱”为起点,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仁爱”桥梁。

……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

材料二孔子68岁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列国周游回到鲁国,他的“参政”生涯至此结束……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将化为泡影而产生了失望情绪,孔子终于发出了“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的悲叹。

客观地说,孔子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相比,是“格格不入”的,这就决定了孔子的悲剧命运。

“爱民”、“以民为本”:

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对统治者的“德”和“贤”的要求上,主张实行“德治”、“仁政”。

他们所突出、关注的不是贵族威严,而是平民意志:

不是贵族权益,而是平民命运。

材料三儒家的民本思想一方面表现在对“民”的“关注”、“重视”上,主张“重民”、“爱民”、“以民为本”:

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对统治者的“德”和“贤”的要求上,主张实行“德治”、“仁政”。

他们所突出、关注的不是贵族威严,而是平民意志:

不是贵族权益,而是平民命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孔子是如何规划心目中的“理想的社会蓝图”

的?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政治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社会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特点。

并从材料三的角度分析儒家思想后

来能够成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14.(2015·福建省泉州市单科质检·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压抑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黄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

(1)据材料一,指出“个人主义”的内涵。

概括解决“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的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目的及产生的作用。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理解18世纪被称为法国的“启蒙世纪”的内涵。

【选做部分】

15.(2015·山东济宁一模·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法国史学家高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总结说:

“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维新派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

皇帝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这样它就被扼杀了。

——张晨怡《中国近代文化十二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维新派“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的原因。

(2)作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维新派“同时把所有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

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的做法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16.(2015·山东济宁一模·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事实上,宪章运动从未对英国构成真正威胁,当然,它也并非毫无成就。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结合宪章运动的有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

要求:

①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17.(2015·辽宁省丹东五校协作体期末·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侵华期间,江苏的文化事业损毁严重。

1937年8月5日,日本首次轰炸南京,中央大学图书馆、实验学校被炸;到1938年8月底,仅江苏中等学校的财产损失就高达1899万元。

南京沦陷前,还有2000多箱南迁故宫文物未及时转移,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江苏各地的历史古迹也遭破坏。

江苏被日军抢掠的藏书具体数据已难以确认,有资料称日方掠夺图书共85万册,相当于当时整个日本图书馆的图书总藏量。

——摘编自朱季康《抗日战争与江苏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发展》

材料二抗日战争期间,党高度重视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发展。

1942年底,仅由新四军上海办事处护送到苏北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就达2000多人,他们成为江苏根据地文教事业的生力军。

1942年,苏北根据地制定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比党政干部略高。

1943年,苏中根据地小学校比1942年增加了500所。

根据地教育部门编写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和人民大众需要的新教材,积极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

1940年,苏北抗日根据地大众书店成立。

——摘编自李建平、张中良《抗战文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侵华期间江苏文化事业遭到破坏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苏抗日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18.(2015·无锡期末·25)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历史上,开创庞大帝国的帝王之中,排名没有比得上秦始皇的,因为无论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居鲁士、古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古罗马帝国的凯撒,他们的帝国早已不存在了,对世界的影响远无法与秦始皇相比。

其实,即使他们在位时,其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也远远小于秦始皇。

——《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

唐朝前期(627年)中国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提出:

“……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

”……康熙二十八年四月……根据出发前康熙帝的指示,与沙俄代表艰苦谈判,终于签订了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沿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为两国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尼布楚条约》。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做法。

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阐述《尼布楚条约》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起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的历史地位。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Ⅰ卷

(一)

文综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3、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A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重农抑商政策,考查学生对材料关键信息准确解读。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秦朝“禁止百姓酿酒”。

秦国的酒政,有两点,即:

禁止百姓酿酒,对酒实行高价重税。

其目的是用经济的手段和严历的法律抑制酒的生产和消费,鼓励百姓多种粮食;另一方面,通过重税高价,国家也可以获得巨额的收入。

故选A。

2.B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正确理解。

材料中“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

”的信息说明克制私欲,达到修养的最高境界,故本题选择B项;A属于心学主张;C属于处世观,不是修养轮;D属于方法论,不符合题意思。

3.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表达的观点是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根据材料关键词“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见从事工商业致贫者会被收为官奴,反映了商鞅变法时期抑商的政策,故①错误;“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可见商人社会地位低下、还要向封建政府缴纳高额商税,反映了汉高祖实行抑商的政策,故②错误;“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可见宋太宗免除小商贩的商税,故③正确;“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可见明清时期出现了服务于商业商人的会馆,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4.A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罗马法

【解析】从题干信息“无可挽救地把债务奴隶者投在高利贷债权者的脚下”可知罗马法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即保护私有财产,故①正确;从“作为习惯法,而自发地产生的”可知②正确;从“这种立法都是纯粹由于经济强制”可知罗马法对于经济调解是强制的,故③正确;结合史实可知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5.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解析】材料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强调14世纪后,欧洲组织了从事贸易活动的合股公司,这些公司将投资者与经营者的职责进行分离,说明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的新变化,即产生了新型的经济组织,故选择A项。

材料信息与价格革命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公司与殖民扩张的关系,C项不正确;D项在题意信息中没有涉及。

6.D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据材料“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可知英国农村人口下降,是因为迁移到城市的原因,即可说明城市化进程加速,故1项正确;德意志统一后,国家权力集中,社会稳定,为其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和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故2项正确;据材料“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不能说明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故3项错误;据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企业和垄断资本”可知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在某些大的企业或者集团,形成垄断组织,故4项正确,综上所述,选择D项符合题意。

7.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洋务运动

【解析】北洋水师的建设是李鸿章负责,且在北方,故A项错误;太平军北伐在1853年,与题干所描述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在1860年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曾国藩作为清政府中不多的开明官员,他掌管这个地区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故D项正确。

8.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1905年上海织布厂生意好的原因是各地相互约定不用美国等外国商品,说明一是外国的商品输入是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二是当时国人掀起的“爱用国货、抵制洋货”的运动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B、C两项符合材料信息;国人抵制洋货属于政治运动,上海织布厂的商品畅销属于经济方面,说明二者存在密切关系,D项符合题意。

只有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人衣着方面的信息,故A项符合题目要求。

9.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析】抓住关键词“1938年”由此可知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由此分析可得出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10.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斯大林模式,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的能力。

【解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是由当时苏联面临的国内经济落后、国际上帝国主义包围甚至是世界战争威胁的背景下,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进而保卫苏维埃政权而做出的,是符合实际的决策,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为了加强对农业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而实施的,但是由于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操之过急的强制行为,招致了农民的对抗,最终成为灾荒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故B项正确;斯大林的经济建设模式典型的特征是所有制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经营管理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这是旗帜鲜明格局明确的新型工业化模式,而且它没有导致“社会混乱”,故C项错误;“经济困难的周期性”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故D项错误。

11.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欧洲一体化

【解析】提取材料信息“上世纪70年代初”,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不能孤立的反面就是联合,两极格局下英国要发展,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故B项正确。

70年代,英国并未主动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故A项错误;投票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北约建立在1949年,故D项错误。

12.A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解析】材料中“对外提及大陆”的信息说明该外交部有一个完整的中国的概念,A正确;材料中“1959年的台湾”并没有放弃对大陆敌视,B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当局与大陆的对立状态,不是友好的信号,C错误;“一国两制”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错误。

【概念阐释】“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二、非选择题

13.

(1)推崇“仁”和“礼”的学说;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提倡“克己复礼”,恢复尊卑有别等级制度,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2)原因:

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诸侯争霸,统治者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未能适应形式和统治者需要。

(3)特点:

以民为本;寄希望与统治者“德”与“贤”。

原因:

儒家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促进社会安定。

【命题立意】本题综合了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获取知识解题的能力。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是高考集中考查的知识点,尤其是儒家思想根据社会的发展演变不断发展演变属于重点知识集中区域问题,历年考试注重“民生”思想的考查。

本题命题主旨在此。

【解析】第

(1)问,依据材料一中信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仁义”等从孔子希望统治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结合所学从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等角度归纳。

(2)问,结合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而孔子的思想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因而不被重视。

第(3)问,结合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以民为本”、对“民”的“关注”、“重视”上,他们对统治者的“德”和“贤”的要求上等内容归纳;材料三从关注平民命运而不是贵族权益角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14.⑴内涵:

人文主义。

意义:

冲破传统的束缚;充分发挥个人创造的潜能,开启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⑵目的:

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作用:

揭开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⑶内涵:

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

为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欧洲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解析】第

(1)问的第一小问“个人主义”的内涵,联系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即可作答;第二小问即回答当时强调个人主义的积极影响,通过归纳总结材料一包含的信息即可。

(2)问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即表明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其目的依据材料二的信息可知与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有关;第二小问简要说明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对德意志分影响,而不是对欧洲的影响。

第(3)问即回答启蒙运动对18世纪的影响,也就是在18世纪发挥的作用,包括对欧洲和法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对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等方面。

15.

(1)客观方面:

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已成为世界大势,而中国仍坚守封建专制统治,变革时不我待;甲午战败,帝国主义的瓜分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救亡图存刻不容缓。

主观方面,维新派缺乏成熟的政治经验。

(2)根源:

急于求成。

后果:

不分轻重缓急,变法无法行之有效;打击面过宽,激化与顽固势力的矛盾,导致变法最终失败。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戊戌变法。

【解析】第

(1)问考查变法“急于求成”的原因,应该联系当时的国内外坏境,从维新派的政治经验和改革环境两个方面思考。

(2)问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回答时应注意准确分析材料:

首先是“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其次是“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

围绕“急于求成”这个中心即可。

16.“不能构成真正威胁”:

宪章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民主权利,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宪章运动始终坚持以合法(和平请愿或示威游行)的斗争方式为主。

“并非毫无成就”:

宪章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为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宪章运动的评价,考查使用批判、借鉴和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

【解析】文章作者的观点是:

未构成真正威胁,并非没有成就。

诠释“不能构成真正威胁”应从运动的范畴和方式分析;诠释“并非毫无成就”阐述宪章运动的历史意义即可。

17.

(1)学校财产损失严重;大量文物和图书被掠夺;历史古迹遭到破坏。

(2)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培养了抗日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为江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人才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