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准备知识1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294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准备知识1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实验准备知识1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实验准备知识1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实验准备知识1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实验准备知识1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准备知识1汇总.docx

《实验准备知识1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准备知识1汇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准备知识1汇总.docx

实验准备知识1汇总

RFID实验准备知识

1、RFID基础概念

RFID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

常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或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等。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短距离射频产品不怕油渍、灰尘污染等恶劣的环境,可在这样的环境中替代条码,例如用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跟踪物体。

长距射频产品多用于交通上,识别距离可达几十米,如自动收费或识别车辆身份等。

一套完整RFID系统由Reader与电子标签两部份组成,其动作原理为由Reader发射一特定频率之无限电波能量给电子标签,用以驱动电子标签电路将內部之IDCode送出,此时Reader便接收此IDCode。

电子标签的特殊在于免用电池、免接触、免刷卡故不怕脏污,且晶片密码为世界唯一无法复制,安全性高、长寿命。

RFID的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典型应用有动物晶片、汽车晶片防盜器、门禁管制、停车场管制、生产线自动化、物料管理。

电子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电子标签由标签天线和标签专用芯片组成。

依据电子标签供电方式的不同,电子标签可以分为有源电子标签(Activetag)、无源电子标签(Passivetag)和半无源电子标签(Semi—passivetag)。

有源电子标签内装有电池,无源射频标签没有内装电池,半无源电子标签(Semi—passivetag)部分依靠电池工作。

电子标签依据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电子标签、高频电子标签、超高频电子标签和微波电子标签。

依据封装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信用卡标签、线形标签、纸状标签、玻璃管标签、圆形标签及特殊用途的异形标签等。

RFID解决方案是RFID技术供应商针对行业发展特点制定的RFID应用方案,可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要求“量身定做”。

RFID解决方案可按照行业进行分类,物流、防伪防盗、身份识别、资产管理、动物管理、快捷支付等等。

RFID阅读器(读写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

典型的阅读器包含有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阅读器天线。

电子标签又称为射频标签、应答器、数据载体;阅读器又称为读出装置,扫描器、通讯器、读写器(取决于电子标签是否可以无线改写数据)。

电子标签与阅读器之间通过耦合元件实现射频信号的空间(无接触)耦合、在耦合通道内,根据时序关系,实现能量的传递、数据的交换。

发生在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射频信号的耦合类型有两种。

(1)电感耦合。

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

律,如图所示:

(2)电磁反向散射耦合:

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

电感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

典型的工作频率有:

125kHz、225kHz和13.56MHz。

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ra。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

典型的工作频率有:

433MHz,915MHz,2.45GHz,5.8GHz。

识别作用距离大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3—l0m.

RFID应用的领域相当广泛:

1、物流:

   物流过程中的货物追踪,信息自动采集,仓储应用,港口应用,邮政,快递

2、零售:

   商品的销售数据实时统计,补货,防盗

3、制造业:

  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质量追踪,自动化生产

4、服装业:

  自动化生产,仓储管理,品牌管理,单品管理,渠道管理

5、医疗:

   医疗器械管理,病人身份识别,婴儿防盗

6、身份识别:

 电子护照,身份证,学生证等各种电子证件。


7、防伪:

   贵重物品(烟,酒,药品)的防伪,票证的防伪等

8、资产管理:

 各类资产(贵重的或数量大相似性高的或危险品等)

9、交通:

   高速不停车,出租车管理,公交车枢纽管理,铁路机车识别等

10、食品:

  水果,蔬菜,生鲜,食品等保鲜度管理

11、动物识别:

训养动物,畜牧牲口,宠物等识别管理

12、图书馆:

 书店,图书馆,出版社等应用

13、汽车:

  制造,防盗,定位,车钥匙

14、航空:

  制造,旅客机票,行李包裹追踪

15、军事:

  弹药,枪支,物资,人员,卡车等识别与追踪

16、其它:

2、RFID的工作频率

从应用概念来说,射频标签的工作频率也就是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频率,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毫无疑问,射频标签的工作频率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射频标签的工作频率不仅决定着射频识别系统工作原理(电感耦合还是电磁耦合)、识别距离,还决定着射频标签及读写器实现的难易程度和设备的成本。

工作在不同频段或频点上的射频标签具有不同的特点。

射频识别应用占据的频段或频点在国际上有公认的划分,即位于ISM波段之中。

典型的工作频率有:

125kHz,133kHz,13.56MHz,27.12MHz,433MHz,902~928MHz,2.45GHz,5.8GHz等。

低频段射频标签:

低频段射频标签,简称为低频标签,其工作频率范围为30kHz~300kHz。

典型工作频率有:

125KHz,133KHz。

低频标签一般为无源标签,其工作能量通过电感耦合方式从阅读器耦合线圈的辐射近场中获得。

低频标签与阅读器之间传送数据时,低频标签需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的近场区内。

低频标签的阅读距离一般情况下小于1米。

低频标签的典型应用有:

动物识别、容器识别、工具识别、电子闭锁防盗(带有内置应答器的汽车钥匙)等。

与低频标签相关的国际标准有:

ISO11784/11785(用于动物识别)、ISO18000-2(125-135kHz)。

低频标签有多种外观形式,应用于动物识别的低频标签外观有:

项圈式、耳牌式、注射式、药丸式等。

典型应用的动物有牛、信鸽等。

低频标签的主要优势体现在:

标签芯片一般采用普通的CMOS工艺,具有省电、廉价的特点;工作频率不受无线电频率管制约束;可以穿透水、有机组织、木材等;非常适合近距离的、低速度的、数据量要求较少的识别应用(例如:

动物识别)等。

低频标签的劣势主要体现在:

标签存贮数据量较少;只能适合低速、近距离识别应用;与高频标签相比:

标签天线匝数更多,成本更高一些;

中高频段射频标签:

中高频段射频标签的工作频率一般为3MHz~30MHz。

典型工作频率为:

13.56MHz。

该频段的射频标签,从射频识别应用角度来说,因其工作原理与低频标签完全相同,即采用电感耦合方式工作,所以宜将其归为低频标签类中。

另一方面,根据无线电频率的一般划分,其工作频段又称为高频,如表2.2所示,所以也常将其称为高频标签。

鉴于该频段的射频标签可能是实际应用中最大量的一种射频标签,因而我们只要将高、低理解成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不会在此造成理解上的混乱。

为了便于叙述,我们将其称为中频射频标签。

中频标签一般也采用无源设主,其工作能量同低频标签一样,也是通过电感(磁)耦合方式从阅读器耦合线圈的辐射近场中获得。

标签与阅读器进行数据交换时,标签必须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的近场区内。

中频标签的阅读距离一般情况下也小于1米。

中频标签由于可方便地做成卡状,典型应用包括:

电子车票、电子身份证、电子闭锁防盗(电子遥控门锁控制器)等。

相关的国际标准有:

ISO14443、ISO15693、ISO18000-3(13.56MHz)等。

中频标准的基本特点与低频标准相似,由于其工作频率的提高,可以选用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射频标签天线设计相对简单,标签一般制成标准卡片形状。

4.超高频与微波标签:

超高频与微波频段的射频标签,简称为微波射频标签,其典型工作频率为:

433.92MHz,862(902)~928MHz,2.45GHz,5.8GHz。

微波射频标签可分为有源标签与无源标签两类。

工作时,射频标签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场的远区场内,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耦合方式为电磁耦合方式。

阅读器天线辐射场为无源标签提供射频能量,将有源标签唤醒。

相应的射频识别系统阅读距离一般大于1m,典型情况为4~6m,最大可达10m以上。

阅读器天线一般均为定向天线,只有在阅读器天线定向波束范围内的射频标签可被读/写。

由于阅读距离的增加,应用中有可能在阅读区域中同时出现多个射频标签的情况,从而提出了多标签同时读取的需求,进而这种需求发展成为一种潮流。

目前,先进的射频识别系统均将多标签识读问题作为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以目前技术水平来说,无源微波射频标签比较成功产品相对集中在902~928MHz工作频段上。

2.45GHz和5.8GHz射频识别系统多以半无源微波射频标签产品面世。

半无源标签一般采用钮扣电池供电,具有较远的阅读距离。

微波射频标签的典型特点主要集中在是否无源、无线读写距离、是否支持多标签读写、是否适合高速识别应用,读写器的发射功率容限,射频标签及读写器的价格等方面。

典型的微波射频标签的识读距离为3~5m,个别有达10m或10m以上的产品。

对于可无线写的射频标签而言,通常情况下,写入距离要小于识读距离,其原因在于写入要求更大的能量。

微波射频标签的数据存贮容量一般限定在2Kbits以内,再大的存贮容量是乎没有太大的意义,从技术及应用的角度来说,微波射频标签并不适合作为大量数据的载体,其主要功能在于标识物品并完成无接触的识别过程。

典型的数据容量指标有:

1Kbits,128Bits,64Bits等。

由Auto-IDCenter制定的产品电子代码EPC的容量为:

90Bits。

微波射频标签的典型应用包括:

移动车辆识别、电子身份证、仓储物流应用、电子闭锁防盗(电子遥控门锁控制器)等。

相关的国际标准有:

ISO10374,ISO18000-4(2.45GHz)、-5(5.8GHz)、-6(860-930MHz)、-7(433.92MHz),ANSINCITS256-1999等。

标准组织制定的就是协议:

射频标签通信协议。

射频标签与读写器之间交换的是数据,由于采用无接触方式通信,还存在一个空间无线信道。

因而,射频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数据交换构成的是一个无线数据通信系统。

在这样的数据通信系统模型下,射频标签是数据通信的一方,读写器是通信的另一方。

要实现安全、可靠、有效的数据通信目的,数据通信的双方必须遵守相互约定的通信协议。

没有这样一个通信双方公认的基础,数据通信的双方将互相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步调也无从协调一致,从而造成数据通信无法进行。

所涉及到的问题包括:

时序系统问题;通信握手问题;数据帧问题;数据编码问题;数据的完整性问题;多标签读写防冲突问题;干扰与抗干扰问题;识读率与误码率问题;数据的加密与安全性问题;读写器与应用系统之间的接口问题。

RFID标准化组织:

2004年是RFID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因为在今年所有相关的技术标准将会陆续发布,以满足美国商业巨头沃尔玛和美国国防部等大量物流应用所需。

目前制定RFID标准的组织比较著名的有三个:

ISO、以美国为首的EPCglobal以及日本的UbiquitousIDCenter,而这三个组织对RFID技术应用规范都有各自的目标与发展规划。

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全球RFID标准制定,目前最为积极的非EPCglobal莫属。

目前,我国也已经成立了一个RFID国家标准工作组,正在制定相关的RFID国家标准。

目前定义RFID产品的工作频率有低频、高频和甚高频的频率范围内的符合不同标准的不同的产品,而且不同频段的RFID产品会有不同的特性。

其中感应器有无源和有源两种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