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2040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8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期末复习资料.docx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期末复习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期末复习资料.docx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期末复习资料

高一生物必修2复习资料

本模块编排体系的设计思路: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

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

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

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一、相对性状

性状:

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

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孟德尔遗传实验运用了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假说-演绎法,其一般过程是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假设)、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2.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是

(1)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

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品种多,差异大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

3.相关概念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

性状分离:

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

基因:

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

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

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

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如Aa的个体)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

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

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及测交

杂交:

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测交:

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6)遗传学中常用的符号及含义

符号

P

F1

F2

×

含义

亲本

子一代

子二代

杂交

自交

母本或雌配子

父本或雄配子

三、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

1.实验者:

孟德尔

2.过程: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

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遗传图解:

课本P5图1—5

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目的:

验证分离现象解释的正确性

预测:

子代应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

1

实验:

课本P7图1—6

结论:

实验数据和理论预测分析相符,从而证明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正确性

四、基因分离定律的结论: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五、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六、基因分离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

●正推类型:

(亲代→子代)

亲代基因型

子代基因型及比例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AA×AA

AA

全显

AA×Aa

AA:

Aa=1:

1

全显

AA×aa

Aa

全显

Aa×Aa

AA:

Aa:

aa=1:

2:

1

显:

隐=3:

1

Aa×aa

Aa:

aa=1:

1

显:

隐=1:

1

aa×aa

aa

全隐

●逆推类型:

(子代→亲代)

亲代基因型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至少有一方是AA

全显

aa×aa

全隐

Aa×aa

显:

隐=1:

1

Aa×Aa

显:

隐=3:

1

七、基因分离定律的习题:

1、指导杂交育种:

原理:

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

若每代都不淘汰掉aa则

杂合子:

1/2n纯合子:

1-1/2n

显性纯合子:

1/2-1/2n+1隐性纯合子:

1/2-1/2n+1

显性性状个体:

1/2+1/2n+1隐性性状个体:

1/2-1/2n+1

若每代都淘汰掉aa则

杂合子:

2/2n+1显性纯合子:

2n-1/2n+1

2、指导医学实践:

3、概率的计算

互斥事件,或用“和”相连

用加法

独立事件,或既………又………

用乘法

*亲本的遗传组成确定不了用概率表示

白化男孩和男孩白化的概率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过程:

见课本图1-7

2.现象:

F2中出现不同对性状之间的自由组合,

共有4种表现型,比例约为9:

3:

3:

1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黄色、绿色和圆粒、皱粒这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用Y表示黄色,y表示绿色;R表示圆粒,r表示皱粒。

因此,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YYRR和yyrr。

F1的基因型为YyRr,表现型为黄色圆粒

2.F1代产生配子时,Y与y、R与r要分离,不同对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也就是Y可以与R或r组合,y也可以与R或r组合。

所以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四种,即YR、Yr、yR、yr,并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接近于l∶1∶1∶l。

3.由于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因此,结合方式有16种,其中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4种。

图解见课本P10图1-8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目的:

验证子一代(F1)是否产生了分离比为l∶1∶1∶l的配子

2.方法:

让子一代与双隐性植株测交

3.预期结果:

测交结果应有4种表现型,表现型比例为1:

1:

1:

1

4.孟德尔实验结果:

黄圆55:

黄皱49:

绿圆51:

绿皱52

5.结论:

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说明F1确实产生了4种基因组成的配子,且比例为1:

1:

1:

1

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减I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注意:

非等位基因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提出基因,表现型,基因型。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如高度(高茎、矮茎)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如DD、Dd——高茎dd————矮茎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d)

提示:

表现型=基因型+外界环境条件影响

七、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

项目\规律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研究的相对性状

一对

两对或两对以上

等位基因数量及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细胞学基础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遗传实质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联系

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上的每对等位基因都要按分离定律发生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发生自由组合)。

F1的配子

2

4

F2的表现型

2

4

F2的基因型

3

9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

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场所: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

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

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

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

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卵巢

过  程

有变形期

无变形期

子细胞数

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

相同点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

①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两条染色体

②一个四分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

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目变化规律

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成着丝点分裂

精原复制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单体分开精变形精

细胞精母分离(自由组合)精母细胞子

染色体2N2NN2NNN

DNA2C4C4C2C2CCC

染色体数目DNA含量

2N2C

NC

00

(3)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

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

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