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电厂环境污染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18553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电厂环境污染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XX电厂环境污染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XX电厂环境污染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XX电厂环境污染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XX电厂环境污染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电厂环境污染应急预案.docx

《XX电厂环境污染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电厂环境污染应急预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电厂环境污染应急预案.docx

XX电厂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XXXXX热电有限公司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提高企业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法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1.3事故分级

按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级。

1.4适用范围

在全公司内部(XX热源厂、XX热源厂、XX热源厂)。

l.5 工作原则

企业在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及其响应程序时,应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方针,贯彻如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加强对环境事故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故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响应。

接受政府环保部门的指导,使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成为区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

(3)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企业和其它企业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2 组织指挥与职责

建立健全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各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XXXXXXX热电有限公司环境事故突发应急小组:

组长:

XX

副组长:

XX

成员:

马XX、张XX、张XX、杨XX、田X、王X、王X、张XX、于XX、XX军。

3预防和预警

环境污染事故源

3.1.1企业基本信息

XX热电有限公司位于XXX区XXXXXXXXXXXXXXX,辖XXXX,XXXX,XXXX三个热源厂。

3.1环境污染事故源

厂区平面布置;

基于热电企业生产流程,大气环境污染危险点如下:

3.1.1扬尘

3.1.2氨水泄露

3.1.3对空排气及蒸汽泄漏

3.2 预防工作

3.2.1扬尘:

现场扬尘物的密封运输及棚盖定时喷淋。

3.2.2氨水泄露:

严格控制脱硫剂浓度;防止极端天气时,脱硫剂浓度过高造成结晶堵塞管道,影响脱硫塔正常运行;氨水罐及管道加强保温;保证脱硫设备的闭式循环。

3.2.3对空排气及蒸汽泄漏:

保证锅炉稳压运行,有预见性的处理可能发生泄露的位置及设备。

建立优先污染物的快速监测方法,购置优先污染物的快速监测设备,建立优先污染物的处置技术。

3.3 预警及措施

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执行。

进入预警状态后,应当采取的措施:

(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2)发布预警公告。

(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企业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针对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4 应急响应

4.2 信息报送与处理

4.2.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报告时限和程序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发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后,应立即向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

4.2.2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报告方式与内容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报告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环境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

依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再进行续报,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人员和工作内容。

4.3 指挥和协调

4.3.1 指挥和协调机制

根据需要,企业成立环境应急指挥部,负责指导、协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对工作。

环境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通知有关人员及其应急部门。

各小组成员接到事故信息通报后,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急和紧急处置行动。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各应急救援处理人员必须在工作小组的协调指挥下坚决、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果断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态势,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4.3.2 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环境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3)协调各部门、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7)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4.4 应急监测

企业环境监测部门第一时间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环境应急监测,掌握第一手监测资料,并配合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

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决策的依据。

4.5 信息发布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4.6 安全防护

4.6.1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环境事故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4.6.2 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4.7 应急终止

4.7.1 应急终止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4.7.2 应急终止的程序

(1)现场救援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并研究批准;

(2)现场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状态终止后,应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

4.7.3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⑴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组织相关部门认真总结、分析、吸取事故教训,及时进行整改;

⑵组织各专业组对应急计划和实施程序的有效性、应急装备的可行性、应急人员的素质和反应速度等作出评价,并提出对应急预案的修改意见。

⑶参加应急行动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环境应急队伍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5 应急保障

5.1 资金保障

5.2 装备保障

5.3 通信保障

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

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各应急部门之间的联络畅通。

5.4 人力资源保障

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培训一支常备不懈,熟悉环境应急知识,充分掌握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措施的预备应急力量;保证在突发事故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

5.5 技术保障

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组建处理小组,确保在启动预警前、事件发生后相关小组人员能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

5.6 宣传、培训与演练

5.6.1 应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污染事件预防常识,增强职工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

5.6.2 加强环境事故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培训和事故源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应急处置、检验、监测等专门人才。

5.6.3 定期组织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6 后期处置

组织实施环境恢复计划

 

XXXXXX热电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