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考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50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1432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8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高考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5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精编高考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5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精编高考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5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精编高考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5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精编高考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5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高考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50题.docx

《精编高考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5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高考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50题.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高考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50题.docx

精编高考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50题

精编高考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康祭酒赴轮台

曹唐

灞水桥边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轮台。

霜粘海眼旗①声冻,风射犀文甲缝开。

断碛簇烟山似米②,野营轩地鼓如雷。

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不拟回。

[注]①海眼旗:

“海眼”是一种双圆状的防守型军阵,而不同的军阵则是受不同的军旗指挥,所以指挥“海眼阵”的军旗被称为“海眼旗”。

②山似米:

唐代常常以“米”喻雪或霜,故此处“山似米”指远山如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灞桥点明送别的地点,“千里”写出轮台的遥远,流露出对友人路途安全的忧虑。

B.颔联写轮台环境之恶劣:

风吹霜冻的海眼旗的声音,是听觉描写;风透过盔甲缝隙刺入肌骨,是视觉描写。

C.颈联将视角转向远方,远处的沙漠中燃起簇簇狼烟,山上覆盖着皑皑白雪,为描写战争提供了背景。

D.“鼓如雷”,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战争的激烈程度,进一步渲染出轮台的危险环境。

2.这首诗尾联和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三、四句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

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B

2.①本诗尾联直抒胸臆,清楚地领会了将军的意思,不消除边关的战乱不会返回家乡。

②王昌龄诗的后两句借景抒情,战斗中,大漠风沙磨穿了身上金属盔甲,但是不打败外族侵略是不回家乡的。

③两首诗都写出了边关将士们的豪壮的英雄本色,体现出保家卫国的英雄情怀。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风透过盔甲缝隙刺入肌骨,是视觉描写”说法错误。

“风射”的意思是“风劲吹”,“犀文甲”是指犀牛皮制的铠甲。

“风射犀文甲缝开”是指风透过盔甲缝隙刺入肌骨。

寒风凛冽,穿透盔甲,直刺肌肤,甚至让人感觉寒风渗进了骨里,这是触觉描写,不是视觉描写。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尾联“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不拟回”中,“楼兰”是汉时西域国名,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这句诗是写战士们清楚地理解了“将军意”,不消除边关的战乱就不会返回家乡。

这是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出战士们对胜利的渴望和必胜的信念,表现出边关战士的豪迈英勇和极强烈的爱国热情。

王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指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这两句是用了借情抒情的手法,用“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黄沙弥漫、烟尘四起、边关荒凉、沙土漫天……战斗中,大漠风沙磨穿了身上金属盔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尽管如此,战士们依然抱着不打败外族侵略就不回家乡的信念,“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因此,本诗的尾联和王诗的三、四句都写出了边关将士们不获取胜利就不返回家乡的决心,以及他们不惧牺牲、豪迈雄壮的英雄本色,表达出战争必胜、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崇高情怀。

2.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咏梅花二首

王初

其一

靓妆才罢粉痕新,递晓风回散玉尘。

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雪又兼春。

其二

青帝(注)来时值远芳,残花残雪尚交光。

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

(注)青帝:

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第一句用写实手法,描写春天来临之前,梅花逢雪后银装素裹的美丽形象。

B.其一第二句,“散”字写出了寒风劲吹、雪花飞扬的状态,刻画出梅花生存的环境。

C.其二中一、二句,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

D.两首诗诗句朴素流畅,都是“以我观物”,使得春日梅花带有“我”的主观色彩。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

(1)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其一,第三句说梅花“有情应怅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其二,第三和第四句说梅花等待春天的消息,春天来了“已断肠”,把梅花当作人来写。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错误。

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临时梅花尚有悠远的芳香,残花和残雪交相辉映,“远芳”指梅花芳香悠远,两个“残”字描写的是梅花凋零和雪将要融化的状态。

这两句没有描写梅花开放环境的恶劣,也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其一:

第三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若遣有情应怅望”,“怅望”用在梅花上,写出梅花之“惆怅”,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情感。

梅花怅望,是因为雪已是残雪,季节已经到了春天,梅花面临凋谢零落的命运。

其二:

第三和第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在冰封大地的冬日,梅花期待春天的消息,等到春风吹绿大地,梅花将伴着残雪被远远抛在春天的后面,见到春风已到的消息,梅花已经“断肠”,赋予了梅花人的动作和情感,表现了梅花面临凋零的伤感之情。

这两首诗,诗人“以我观物”,使梅花带有“我”的主观情感。

第一首,写春日梅花“应怅望”,第二首又写其“已断肠”,加深了哀伤的程度,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②。

(注)①此诗作于太和知县任上,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边上②传说阮籍作“青白眼”。

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③与白鸥盟:

语出《列子黄帝》,后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自称“痴儿”,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对待政务是敷衍之态,已厌烦至极。

B.颈联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

即为友人远离,自己已无弹琴的雅致。

C.只因美酒,诗人才“青眼”相看,一个“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

D.尾联既照应了登快阁所见美景,又写出了作者归隐的希冀,表达了对人生忘机的超然洒脱。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C.“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是错误的。

“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所以一个“横”表现出诗人对美酒的喜爱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诗人自称“痴儿”,并且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而且作者登上快阁是为了放松心情,所以首联表现出诗人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景:

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表现了诗人对这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颈联写到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这里写出了诗人因友人离去而感到知音难觅、怀才不遇,因此要借酒消愁。

尾联诗人写到想要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作伴逍遥自在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表达了诗人想要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①。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②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③。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①蛮溪;泛指岭南的溪流。

②畲田:

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

③三更津吏报潮鸡:

《舆地志》说:

“移风县有鸡……每潮至则鸣,故称之‘潮鸡’。

”三更潮汛到来的时候,鸡就会叫,津吏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争分”写出了岭水分流的态势,“暗”字表现了桄榔椰叶的茂密。

B.颔联写诗人怕毒雾、蛇草,避沙虫、燕泥,写出了途中提心吊胆的情状。

C.颈联以五月收获稻米、三更时津吏就报潮汛到来表现了岭南人们的勤劳。

D.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末句“红槿花中越鸟啼”。

【答案】

1.C

2.①本句写红槿花开,越鸟在花丛中啼鸣,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岭南风景图。

②本句以乐景衬哀情。

景色越美,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意就更显得浓重。

③本句以景结情,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显得意犹未尽,耐人深思。

④本句视听结合,使画面充满立体感,生动形象。

(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手法的能力。

C.颈联两句的意思是“五月间岭南已经在收获稻米,三更潮汛到来的时候,鸡就会叫,津吏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

这两句并非在表现岭南人们的勤劳,而是在表现岭南与北方不同,并为尾联抒发诗人被谪贬瘴疠之地的深切思乡之情作铺垫。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的最后一句“红槿花中越鸟啼”是一句写景句,描写了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这是一幅典型艳丽的岭南风景图。

作者此处写岭南美景并非是为眼前景色所陶醉,而是写岭南的风物与自己北方的故乡的不同,此处表面上是写岭南美景,其实是以乐景衬哀情,景色越美,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意就更显得浓重。

同时,诗句中以视觉的“红花”和听觉的“鸟鸣”进行描写,视听结合,使所描写的画面立体形象,更有感染力。

最后,诗歌以描写景物结尾叫以景结情,此句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

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显得意犹未尽,耐人深思。

这一联是这首抒情诗的结穴之处,所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挚。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老子:

陆游自称,犹言老夫。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箭上的羽毛早已脱落,叹息自己不能刻石勒功。

B.颔联写自己想横穿大漠参加北伐的壮志,及对抗金缺乏斗志的士大夫的批评。

C.颈联写诗人因为时光无情,霜染双鬓,青春难再,所以他不畏生死,报国效力。

D.尾联写夜深人静之时,诗人在停泊于湖边的船上,卧听新雁鸣叫,心情复杂。

2.这首诗的首联、颔联分别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

(1)首联:

①手法:

用典,用窦宪登临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

②作用:

诗人用这一典故,表达了未能抗金、壮志难酬的惋惜哀痛之情。

(2)颔联:

①手法:

对比,自己想横穿大漠参加北伐,与诸君只会相对哭泣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作用:

对比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抗金的决心不息,以及对抗金情绪低落、缺乏斗志的士大夫的不满和批评。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诗人因为时光无情,霜染双鬓,青春难再,所以他不畏生死,报国效力。

”错误。

强加因果。

颈联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

“一身报国有万死”,“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