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历代货币2》素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08706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中国历代货币2》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中国历代货币2》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中国历代货币2》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中国历代货币2》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中国历代货币2》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中国历代货币2》素材.docx

《历史《中国历代货币2》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中国历代货币2》素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中国历代货币2》素材.docx

历史《中国历代货币2》素材

中国历代货币2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的钱币

  (公元220年——618年)

  三国至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分裂、战争频仍的动乱时期。

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某些地区和某些时期,甚至倒退到以物易物的实物经济状态。

这一时期铸币仍以五铢为主。

但开始出现了年号钱,货币文字也由篆书向隶书过渡。

  一、魏钱币

  东汉末,军阀混乱,民无宁日,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曹魏初年以布帛交易。

经过厉行屯田,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社会经济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于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复铸行五铢钱,其形状仿东汉五铢。

但曹魏五铢很难辨认。

  二、蜀钱币

  刘备据四川,于公元221年自称汉皇帝,建立蜀国。

蜀汉经济基础薄弱,且连年战争,开支浩大,加上币材紧缺,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所铸行的多是大面值钱币。

  直百五铢

  公元214年铸行,重四铢,当五铢钱一百。

  犍为五铢

  犍为是当时四川的一个商业中心,当地所铸钱背后有一“为”字。

这是我国方孔圆钱中最早铸有地名的钱币。

“犍为五铢”也是以一当百的五铢钱。

这种钱币后来还逐渐减重,所以有大小,厚薄之分。

  蜀五铢

  蜀汉所铸五铢钱文和钱径稍少,重约两公分许,有内外郭。

  铁直百五金直百钱小直百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没有相应的社会物质基础作为后盾而铸行大面值减重钱币,必然会引起物价飞涨。

这是蜀汉后主刘禅统治时期铸造的各种大面额减重钱币,造成经济混乱,民不聊生,加速了其政权的崩溃。

  三、吴钱币

  公元222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建都建业(今南京)。

孙吴的经济基础也很脆弱,实行通货膨胀政策,铸行大面额钱币,“钱既太贵,徒有虚名”。

公元280年为晋所灭。

  大泉五百

  公元236年铸行,重十二铢,当五百个五铢钱,比王莽的大泉五十又大幅度减重。

  大泉当千大泉当二千大泉当五千

  钱币面额越铸越大,物价则越贵,人民深受其害,纷纷起来反对和抵制使用大钱。

孙吴不得不于赤乌九年(公元246年)回收大钱。

  四、两晋、南北朝钱币(公元265——589年)

  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仍,是我国历史上大动乱的年代,也是中国货币史上大混乱、货币经济衰退的时期。

这一时期货币制度混乱,铸币杂乱无章,在某些时期的某些地区,货币不能流通,以谷帛交易,倒退到自然经济的物物交换状态。

  这时期的钱币特点:

一是在钱币上开始铸上年号;二是钱币每单位称“文”,每千文为“贯”。

两晋没有铸钱币而沿用前代旧钱,实行通货紧缩。

但旧钱有大有小,币制混乱,往往以谷帛代钱。

  小五铢:

为沈充所铸,又称“沈郎钱”。

  汉兴钱:

成汉主李寿于汉兴元年(公元338年)铸。

是中国最早的年号钱。

这种钱有横、直读两种,直读者钱文为篆书,横读者钱文为隶书。

  丰货钱:

后赵石勒于公元319年铸,难于流通,一般交易仍用谷帛。

  (元嘉)四铢:

南朝宋所铸钱币,因流通不畅,后改铸五铢钱。

此钱钱文为“四铢”。

  孝建四铢:

南朝宋孝武帝于孝建元年(公元454)铸行。

其书体为薤叶书。

钱面文为“孝建”,幕文为“四铢”。

  永光二铢、景和二铢、孝建二铢:

南朝宋钱币,公元465年铸。

此时允许民间铸造,结果愈铸愈劣,一千钱垒起来还不到三寸高,入水不沉,随手破碎。

有些特小者,称“鹅眼钱”。

  (肖齐)五铢:

南朝齐武帝永明八年(公元490年)铸。

史载其钱沿用汉制,钱文为“五铢”,难识别

  (肖梁)五铢: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铸。

有内外郭而比同样有内外郭的蜀五铢大。

钱文为“五铢”。

  “大样”五铢、“剪边”五铢:

南朝梁武帝铸于天监元年(公元502年)。

剪边五铢又称“五铢女钱”,无内外郭。

  铁五铢:

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因铜钱私铸多而杂,古钱又剪凿过甚,前代留用的旧钱名目又多,于是尽废铜钱铸行铁钱。

但铁钱又滥铸,结果急剧贬值,交易要用车载钱而难于论贯。

  “四柱”五铢、“二柱”五铢:

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铸。

所谓“四柱”,即钱面及背面均有两个星点。

“二柱”即背面有两个星点。

  (陈)五铢:

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铸。

  太货六铢:

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铸。

以一当五铢十个,后又改为一当一。

钱文为篆书“太货六铢”对读。

六字像人手叉腰,人称“叉腰哭天子”。

此钱是六朝中最精美的一种。

  太和五铢:

  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铸。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至此才进入货币经济。

钱文“太和五铢”篆体,对读。

  永安五铢:

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

目的是为了稳定币值,但没有达到目的,仅铸行了五个月。

钱文“永安五铢”。

少数幕有四出纹或穿上有一“土”字。

  “小样”永安五铢:

北魏分为东、西魏。

此为东魏孝静帝武定年间所铸。

在此之前承用永安五铢,但绝大多数是私铸滥铸的劣钱,大小成色不一,名目繁多,后来收铸各地劣钱改铸此钱。

不久又因私铸纷起而减重。

  常平五铢:

北朝齐文宣帝天保四年(公元553年)铸。

较重,制作亦精,币价颇高。

但因政治腐败,横征暴敛,不久即被各式私铸钱所淹没。

  (大统)五铢:

北朝西魏文帝大统六年(公元540年)铸。

形制仿永安五铢,阔边、五字直笔。

右边近穿孔处有一横划为其特征。

大统十二年铸的大统五铢形较小,是前者的减重形。

大统五铢钱文:

“五铢”。

  布泉:

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铸。

每枚当五铢钱五枚。

钱文“布泉”玉筋篆,笔法秀雅古朴。

  五行大布:

北朝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47年)铸。

一枚当布泉十枚,后来一再减重。

钱文“五行大布”篆体。

  永通万国:

北朝北周静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铸。

每枚当五行大布十枚当布泉百枚,合五铢钱五百文,即减重一百六十分之一。

大利所在,私铸盛行。

以上北周铸的几种钱币都很精美,篆法独具一格,铸造工艺为六朝之冠。

但钱漂亮并不等于有价值,人民并不乐用,交易使用绢帛。

  五、隋钱币

  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了隋朝,结束了东晋以来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

政治上的统一在货币上的反映是对纷乱的南北朝钱币的统一。

但这种统一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

隋文帝实行通货紧缩政策,铸行标准五铢钱,叫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使币制稳定。

隋炀帝反其道而行之,奢侈暴戾,穷兵黩武,使国库空虚,私铸也愈益泛滥,后期至剪铁●裁皮糊纸以为钱。

隋五铢有些铜质色白,故又称“白钱五铢”。

隋五铢轮郭肉好皆备,轮较宽阔,易辨认。

第六章唐代钱币 

  (公元618——907年)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

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发展。

货币方面也有意义重大的改革。

唐代货币的名称与重量完全分离,钱币不再以重量称之,改称“宝”,即通行的宝货。

钱文由篆书改为隶书为主。

另规定每十枚重二铢四累的开元通宝钱为一两,即十钱为一两。

“钱”从此成了两以下的衡量单位,这也是中国衡法十进制的基础。

  开元通宝:

因隋末币制混乱,使唐初亦受影响,货币以钱帛为主。

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开元通宝,每枚重二铢四累,自此成为整个唐代的主要货币,流通甚广。

开元通宝由于流通时间很长,故版别极多,如背分别有星、月、星月纹等,星月纹有时在钱幕穿左,有时则在右或上、下。

“元”字第二笔有左面挑起的叫“左挑”,右面挑起的叫“右挑”,两边均挑起的叫“双挑”等等。

  会昌开元:

唐贞元以后,实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使钱币贬值,物价飞涨,给人民带来苦难。

而通货紧缩对人民也是严重打击。

通货紧缩则货币紧缺,货币紧缺则导钱贵物贱。

物贱则伤农,劳动人民终年劳作,所得无几,十分艰苦。

如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米价每斗两百钱,后跌至每斗米才卖五十钱。

至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跌至每斗米才卖两个钱。

为了缓和通货紧缩的局面和出于其它政治原因,武宗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下令毁全国铜佛像以及钟,磬、炉、铎等铜器铸钱,以期增加通货。

这种钱称“会昌开元”,钱背铸有监名。

共有22监,它们是:

昌(扬州)、京、洛、益(四川)、蓝(陕西蓝田)、荆(江陵)、襄(襄阳)、越、宣、兖、洪(江西)、润(浙江)、潭(湘)、鄂、平(平州)、兴(兴元)、梁(梁州)、广(广州)、梓(东川)、福(福州)、丹(丹州)、桂(桂阳)。

  会昌开元的铸造,缓和了武宗前六、七十年的钱荒局面。

  乾封泉宝:

这是唐代的第一个年号钱,于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铸。

从此以后,以后各代所铸钱币均冠年号。

  乾元重宝:

唐玄宗的奢侈腐化和安史之乱,使财政状况捉襟见肘,唐肃宗不得不铸行每枚当十枚开元通宝的“乾元重宝当十钱”,实行通货膨胀。

  重轮乾元重宝:

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铸。

因背面外郭有双圈,故称“重轮”。

这种钱初铸时每枚当开元通宝五十枚,次年改为一当三十,后又改为一当三,再改为一当一。

熔一枚重轮乾元重宝即可获利三倍,大利所在,私熔大盛。

  大历通宝、建中通宝:

两种钱都可能是唐代的私铸钱。

  得壹元宝、顺天元宝:

安史之乱,唐肃宗于乾元年间(公元759——762年)铸行乾元重宝大钱时,史思明占据洛阳铸此钱。

两者铸钱的目的,均匀筹措军费。

得壹、顺天钱每枚当开元钱一百。

第七章五代十国钱币

  (公元907——979年)

  黄巢起义瓦解了唐王朝的统治,封建割据势力纷纷占地为王。

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小朝廷的统治,史称“五代”。

我国其它地区则割据为十个小国,他们是:

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经长期战乱,经济发展缓慢,很少铸钱;南方地区战乱较少,经济稳定并有所发展。

十国中除吴越、吴、北汉、南平四国未铸钱外,其余各国均铸钱。

但铸币混乱,地区性强,而且大多数实行通货膨胀,铁、铅钱充斥,为以后的币制割据性带来不良影响。

  开平元宝大钱:

后梁太祖开平年间(公元907——911年)铸。

大如当十。

  天成元宝:

后唐明宗天成年间(公元926——930年)铸。

此钱极罕见。

  清泰元宝:

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年间(公元934——936年)铸。

  天福元宝:

后晋高祖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铸。

  汉元通宝:

后汉高祖及稳帝乾祐年间(公元947950年)铸。

  周元通宝:

后周太祖广顺年间及世宗显德年间(公元951——959年)毁佛寺铜像所铸。

背多有星月纹,又有合背,品类颇多。

  天策府宝大铜钱、大铁钱:

十国楚马殷(公元907——930年)据湖南,建天策府,铸此钱。

  乾封泉宝大铁钱:

十国楚马殷铸。

以一当十,尚有铜铸的。

钱背各有天、策、天府等字。

  开元通宝:

十国闽王审知(公元907——925年)铸。

有铜、铁、铅三种,背穿上有星纹或一闽字,穿下有仰月。

  永隆通宝大铜钱、大铁钱:

十国闽王曦永隆年间(公元939——943年)铸。

背穿上有闽字,穿下仰月,穿右有星,也有穿上有星者。

  天德通宝大钱、天德重宝:

十国闽(殷)王延政天德年间(公元943——945年)铸。

一个铁钱当铜钱一百文,实行通货膨胀,筹措内战费用。

  永平元宝、通正元宝、王汉元宝、光天元宝:

(公元911——918年)十国前蜀王建铸。

  乾德元宝、咸康元宝:

十国前蜀王宗衍(公元919——925年)铸。

  广政通宝铜铁钱:

十国后蜀孟昶公元(939——965年)铸。

  开元通宝对钱:

十国南唐嗣主李璟保大年间(公元943——957>年)铸。

这是我国最早的对钱,大、小形式一致,文字分篆书及隶书两种。

  唐国通宝、大唐通宝:

同为南唐嗣主李璟铸。

初铸较规整,后减重为三分之一。

盗铸纷起,劣钱充斥。

传世有大、小钱。

钱文有篆,隶两种,为对钱。

  永通泉货大钱:

南唐李璟中兴二年(公元950年)铸,一当十。

篆、隶对钱。

  铁钱:

南唐后主李煜于公元964年铸。

李煜骄奢腐化,国力衰弱,铸铁钱以代铜钱,引起物价飞涨。

  南唐初年还铸过“大齐通宝”及“保大元宝”,但传世极少。

  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

公元911年以后幽州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

有铜、铁两种,这种钱是最重的钱。

  铁五铢、铁货布:

亦为幽州刘仁恭父子铸。

铁五铢用隋五铢钱范铸造,铁货布则用王莽货布铁范,但背文有“三百”两字。

  铁顺天元宝:

刘仁恭父子用史思明钱模铸。

背文加“百”、“千”。

  应圣元宝(背拾)乾元重宝(背当百)应天元宝(背当万):

幽州刘仁恭父子铸。

他们父子铸的全是大面值减重货币,因流通范围不广,影响不大。

  乾亨重宝:

公元907年唐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据岭南称王。

其弟刘龑于公元911年继位,917>年称帝,立国为“汉”,建都广州,史称南汉。

刘龑于乾亨元年(公元917>年)开铸乾亨重宝铜、铅钱。

过去认为乾亨铅钱是我国最早的铅钱,近年发现五铢钱中也有铅铸的。

第八章两宋钱币

  (公元960——1279年)

  一、北宋钱币

  我国封建社会从宋代开始走向衰落,除北宋前期经济有比较稳定的发展外,由于统治阶

  级的穷奢极侈,加上外族入侵,与辽和西夏的战争连绵不断,国家经济状况日渐恶化。

宋太

  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至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八十多年间所铸行的钱币都是不减重的正常小平钱。

庆历五年(1045年)铸行庆历重宝当十钱以后,从此“折二”、“折三”、“当五”、“当十”的通货膨胀铸币成为经常化。

  宋代铸钱多而复杂。

除少数外,每个帝王的每个年号差不多都铸钱,而且铸几种钱。

钱币往往又分地区流通,形成了货币流通的割据性和分散性。

  宋元通宝: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铸。

背穿上有星月纹,其纹或在穿左、穿右、穿上、穿下。

版别甚多。

又有铁钱,但主要流通于四川。

  太平通宝:

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年铸。

有铜、铁两种,仅有小平、铁钱兼有大钱。

此钱是北宋第一种年号钱。

  淳化元宝三体钱:

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铸。

有真、行、草三种书体,据说是太宗赵光义亲笔所书,即所谓的“御书钱”。

  至道元宝三体钱:

太宗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铸。

亦为宋太宗的“御书钱”。

  咸平元宝小平、折二、折三:

真宗咸平年间(公元1004——1021年)铸。

只有真书一种,并有铁钱。

  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祐元宝、皇宋通宝:

均匀宋仁宗时铸。

都是对钱,并有铁钱(明道钱无)。

皇宋通宝不是年号钱。

皇宋通宝有一种钱文为九叠篆者,颇罕见。

  康定元宝小铁钱: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铸。

康定元宝小平仅见铁钱。

  庆历重宝:

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铸,有铜、铁两种,铜铁有当十大钱。

钱文有真读、旋读。

又曾命河东等三州铸庆历重宝大铁钱。

  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

仁宗至和年间(公元1054——1056年)铸。

均为对钱。

重宝有折二、折三钱。

折三钱中有的背面有“虢”字的,是宋钱中纪地最早者。

折三钱又有直读、旋读之分。

  嘉佑元宝、嘉佑通宝:

仁宗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铸。

元宝为三体书,通宝为对钱。

  治平远宝、治平通宝:

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铸。

各有真、篆、古篆三种书体。

  熙宁元宝、熙宁重宝、熙宁通宝:

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所铸。

元宝和宋宝均为真、篆书对钱,元宝只有小平钱,重宝只有折二钱,版别均极多。

通宝有小平及折三铁钱,无铜钱。

  元丰通宝:

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所铸。

铜钱有小平及折二两种,均篆、隶、草三体,但隶书者颇少见。

又有铁钱。

元丰钱版别极多,据说隶书元丰钱钱文为苏轼所书,称“东坡元丰”。

  元祐通宝:

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及铁钱。

篆、行二体对钱,钱文传为司马光、苏轼书写。

小平钱有背上有陕字者。

  绍圣元宝、绍圣通宝:

皆为篆、行对钱,元宝有小平、折二、折三,通宝只有小平。

两种钱都有铁钱。

  元符元宝、元符通宝:

有小平及折二篆,行对钱。

以上两种年号钱是哲宗元佑至元符年间(公元1086——1100年)所铸。

  圣宋元宝:

有铜铁小平、折二钱及折五铜钱。

篆、行对钱,制作精美,版别亦多,是徽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所铸。

  崇宁通宝、崇宁元宝、崇宁重宝:

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所铸。

制作极精,钱文铁画银钩,称“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书,书法自成一家。

通宝有小平、折十两种,后者尤多见,并有铁钱,又有合背钱。

元宝钱形制有二,一种稍大者钱文隶书。

重宝为隶书钱,形状大小不一,因初行当十大钱引起严重私铸,乃改当三。

重宝又有当二的夹锡钱。

  大观通宝:

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11——1118年)铸。

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数种。

钱文亦为徽宗瘦金体,颇精美。

又有铁钱及合背钱。

  政和通宝、政和重宝:

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铸。

有小平、折二,并有夹锡及铁钱,钱文为篆、隶对。

另有政和元宝铁钱,为陕西所铸,极罕见。

  重和通宝:

重和年间(公元1118年)铸。

小平对钱,流传较少。

  宣和通宝、宣和元宝:

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铸。

均篆、隶对钱,传为御书。

通宝有小平、折二。

元宝仅有小平。

自圣宋钱始至宣和钱,皆徽宗时所铸,为中国方孔圆钱中之最精美者,尤以圣宋、政和、大观、宣和等钱冠绝群钱。

  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宋钦宗公元1126——1127年铸。

时值金人南侵,所铸钱极少,传世不多。

元宝、通宝都有小平及折二钱,近发现有折三钱,通宝兼有铁钱。

  一、南宋钱币(公元1127——1279年)

  南宋发行纸币,铸币比北宋时大为减少。

铸币中又以铁钱及折二钱为主。

其货币流通的地区性,币材、币值、币名的多样性,比北宋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开始,钱币上出现了纪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纪年钱币。

  建炎通宝、建炎元宝、建炎重宝:

高宗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铸。

都有小平、折二、折三钱,皆对钱。

通宝背有些有“川”字的。

  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高宗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铸。

均有小平、折二钱。

通宝尚有折三钱。

均篆、真对钱。

元宝折二背有星月纹。

通宝背有利字的铁钱,为利州所铸。

  隆兴元宝、乾道元宝:

孝宗隆兴、乾道年间(公元1163——1173年)铸。

两钱均篆、真对钱,仅有折二钱,兼有铁钱。

有些钱背有松、正、同等钱监名。

  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铸。

元宝钱有小平及折二钱,钱文有篆、真二体。

真书钱背有纪年,自柒至十六,这是世界上钱币纪年最早的。

背文有星月纹或钱监名,如正、泉等。

通宝为折二钱;铁钱纪监名兼纪年。

  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光宗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铸。

元宝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铜、铁均有。

铜钱背纪年,自元年至五年。

铁钱纪地及纪年,背面钱监名,如“同”即同安,“春”即蕲春,“汉”即汉阳。

  庆元通宝、庆元元宝:

宁宗庆元年间(公元1195——1200年)铸。

铜、铁钱均有小平、折二、折三。

背纪年,小平、折二自元至六,折三自四至六。

  嘉泰通宝、嘉泰元宝:

宁宗嘉泰年间(公元1201——1204年)铸。

通宝有小平、折二、当五三种。

另有铁钱,背纪地纪年。

元宝铁钱同。

  开禧通宝、开禧元宝:

宁宗开禧年间(公元1205——1207年)铸。

铜、铁钱均有小平、折二两种,钱背纪年自元至三。

铁钱并纪地。

  嘉定通宝、嘉定元宝:

宁宗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铸。

通宝铜、铁钱均有小平、折二钱。

铁钱并有折五。

元宝有当十大铜钱,背有折十字样。

铁钱则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四种。

铜钱纪年自元至十四。

  嘉定折二、折三、折五铁钱:

嘉定铁钱较为复杂,不但年号多,而且币值多,钱名更多。

如有:

元宝、永宝、之宝、全宝、兴安、安宝、新宝、万宝、真宝、崇宝、泉宝、洪宝、封宝、宝至、珍宝、隆宝等。

甚至有人说究竟有多少种“宝”还不十分清楚。

除此以外,嘉定钱尚有纪钱监名,纪年、纪值、纪范。

钱文又有多种,其中又分直读、旋读,形式之多,为宋钱之冠。

  大宋元宝、大宋通宝:

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

非年号钱。

元宝铜钱有小平、折二两种,及小平、折二、折三铁钱,均纪年,自元至三。

通宝有当十大战。

  圣宋重宝:

亦为理宗宝庆年间所铸,非年号钱,只有铁钱。

  宝庆完宝:

理宗宝庆年间所铸的唯一年号钱。

仅小平、折三两种铁钱。

背有纪值及纪监文。

  绍定通宝:

理宗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3年)铸。

通宝铜、铁钱有小平、折二,铁钱另有折三。

背均纪年自元至六。

  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

理宗年间(公元1234——1236年)铸。

元宝铜钱仅得小平,铁钱有折三、折五、折十三种,纪年仅“元”字。

通宝铜钱有折三、折五。

另有铁钱,有大至折十二者。

重宝仅折五铜钱。

  嘉熙通宝、嘉熙重宝:

理宗嘉熙年间(公元1237——1240年)铸。

通宝有小平、折二铜钱,背文纪年至元四。

重宝仅有折三铜钱及折五、折十铁钱。

  淳祐元宝、淳祐通宝:

理宗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铸。

元宝有小平、折二铜钱;通宝则多折三。

另在四川铸行当百铜、铁钱。

  皇宋元宝:

理宗宝祐年间(公元1253——1258年)铸的非年号钱。

有小平、折二两种。

背纪年自元至六。

  开庆通宝:

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铸。

有小平、折二两种,背纪年,仅“元”一字。

  景定元宝:

理宗于景定年间(公元1260——1264年)铸。

有小平及折二两种,背纪年自元至五。

  咸淳元宝:

南宋最后一种钱币。

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铸。

有小平、折二两种,并有铁钱。

纪年自元至八。

  钱牌:

高宗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铸。

有三种,牌面有“临安府行用”字,背文则为“准弍百文省”、“准叁百文省”、“准五百文省”三种。

(“省”是“省陌”的意思)钱牌作长方形,或上圆下方,或上方下圆。

第九章辽、金、西夏钱币

  (公元916——1234年)

  两宋时期,我国北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同时或先后建立过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等政权。

这些少数民族在仿照宋代的政治制度建立封建政权之前,处于奴隶占有制和实物经济社会。

封建政权建立以后,政治经济都有较迅速的发展,亦分别铸行过钱币。

  一、辽钱(公元916——1125年)

  通行泉货、开丹圣宝、丹巡贴宝、百贴元宝、大泉五铢、千秋万岁:

辽太祖、太宗统治时期(公元916——947年)铸。

在此之前使用宋钱。

  天赞通宝: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赞年间(公元922——924年)铸。

  天显通宝:

辽太宗耶律德光铸。

  应历通宝:

穆宗耶律璟应历年间(公元951——969年)铸。

  保宁通宝:

景宗耶律贤保宁年间(公元969——979年)铸。

  统和通宝:

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年间(公元983——1012年)铸。

  重熙通宝:

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年间(公元1032——1055年)铸。

  清宁通宝:

辽道宗耶律宗基清宁年间(公元1055——1064年)铸。

  咸雍通宝:

辽道宗耶律洪基咸雍年间(公元1065——1074年)铸。

  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

辽道宗大康、大安、寿昌年间(公元1075——1101年)铸。

  乾统元宝、天庆元宝;辽天祚帝乾统、天庆年间(1011——1120年)铸。

  辽钱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