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坛经》两则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05292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坛经》两则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坛经》两则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坛经》两则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坛经》两则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坛经》两则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坛经》两则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坛经》两则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坛经》两则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坛经》两则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坛经》两则安乡一中龚德国

课题

《坛经》两则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言、住、间、见、即”等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2.了解佛教的产生和发展状况,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了解《坛经》的语言特色。

4.通过研读进而领悟文章中所蕴含的佛教意味外的一般人生哲理。

5.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佛教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讲授与练习相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寓意在现代社会人生中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各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佛”指什么?

1.佛陀。

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2.佛教徒指修行圆满的人。

3.佛教。

4.佛像。

“如来”即是“佛”,“如来”和“佛”实际是一个意思,意为“乘真如之道而来”。

比如称释迦牟尼佛或称释迦牟尼如来,都是一样的。

但称释迦牟尼为如来佛就错了。

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说明是某佛。

三大佛:

释迦牟尼等。

二.菩萨

菩萨是巴利文Bodhisatto的音译“菩提萨埵(拼音:

duǒ)”的简称,梵文是Bodhisattva,“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众生),全译是“觉有情”,它包括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就是说,菩萨既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又是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有情。

除了一般菩萨外,还有像观音、地藏、文殊、普贤一类的”大菩萨“。

四大菩萨:

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五台山文殊菩萨峨嵋山普贤菩萨

三.佛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

由当时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因而又称“释教”。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四.释迦牟尼

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清净)的意思。

20岁时,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又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寻访师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

开始时,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进而至伽耶,在菩提树下深思默想,经过7天7夜之后,终于“悟道成佛”,这一年他35岁。

之后,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任教,历时45年,从者甚众,流传下来,称为佛教。

典记载,佛圆寂时,寿80岁。

五.慧能

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会)人。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

稍长,卖柴养母。

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

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

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

后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

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六.禅宗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宗派。

在禅宗一脉承传中,菩提达摩大师是西天第二十八祖,也是东土初祖。

他在梁武帝时代来到东土,将法传给二祖慧可,慧可传给三祖僧琛,三祖僧琛传给四祖道信,四祖道信得法后又传给五祖弘忍,五祖弘忍传法给六祖慧能。

禅宗的思想: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佛性本有无住生心顿悟法门

七.《坛经》

《坛经》,又称《六祖坛经》,全称是《六祖慧能大师法定坛经》。

在中国人所写的全部佛教著作中,只有《坛经》被尊为经。

一般认为,它是由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口述,其弟子法海笔录而成。

《坛经》记载了慧能得法传宗的经历和启发门徒的言教,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

此经主张人生觉悟和解脱之道在我不在天,在内不在外,唯一的正途是认识自身本性,实现自我。

此经倡导“众生平等,无有高下”“凡圣如一”“众生皆有佛性”,因此蔑视言教,挑战权威,视一切名言经典只不过是开智悟道的方便之门。

《坛经》不论在中国佛教史还是思想史上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八.课文分析

慧能受法

五祖(弘忍,俗姓周,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

七岁时,从四祖道信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为僧。

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唐永徽三年(651)道信付法传衣给他。

同年九月道信圆寂,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

他因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

)夜至三更,唤慧能堂(佛堂)内,说《金刚经》。

慧能(慧能接受禅法。

慧能,俗姓卢,新州人,为禅宗南宗的始祖。

也叫惠能。

)一闻,言下(一言之下,顿时)便悟。

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即顿悟法门,意思是不需要时间也不需要循序渐进,直接悟到真理的教法。

)及衣(法衣):

“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信物,凭信),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指传授禅法的一种特殊方法,强调学禅者对禅法的内心自悟:

把握禅理不拘于形式,重点是“修心”,关键在于知道“心即是佛”。

),当令自悟。

”五祖言:

“慧能!

自古传法,气如悬丝(生命如同悬挂在发丝上,比喻相当危险。

)。

若住(停留)此间(此处,此地),有人害汝,汝即(即刻)须速去(离开)。

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召唤到佛堂里,为他解说《金刚经》。

慧能一经传授,顿时就领悟了佛法。

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

于是弘忍和尚就把顿悟的法门和本门的信物袈裟传给了慧能:

“你就是六代祖师了,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传下去;本门修行要‘以心传心’,应当引导弟子自己领悟。

”弘忍又说:

“慧能!

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像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

如果你在这里停留,有人就会害你,你应该即刻就离开这里。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可以分为哪几层?

写出了弘忍大师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一则主要是写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大师的教诲。

第一层从开头至“当令自悟”。

它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

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第二层从“五祖言”至“文末”。

这层主要是写弘忍大师告诫慧能自古以来,传授衣法常常引起禅门内部的倾轧,受衣法的人往往气如悬丝非常危险。

不要在此久留要迅速离开此地。

文章主要写出了弘忍大师的谨慎。

南能北秀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原因,根由)。

且秀禅师,于南荆当阳县玉泉寺住持(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禅宗兴起后,用为寺院主管僧的称呼。

这里指担任住持。

下文的“住”也是“担任住持”的意思。

)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担任住持)。

法即(虽然)一宗,人(指传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何以渐顿(为何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人的见性有迟有疾。

见指见性,佛教用语。

意思是悟彻清净的佛性),见迟即渐,见迟即顿。

法无间顿,人有利钝(利,利根,即素质高悟道就快;钝,即钝根,即素质低悟道就慢),故名渐顿。

世人都流传着“南能北秀”的说法,却未能知道根本的缘由。

神秀禅师,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任住持修行;慧能大师,在邵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修行。

佛法均属一个宗派,因为传人居住一南一北,所以就有南北流派。

为什么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

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有慢有快,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的方法。

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但是因为人的根器有迟钝和敏捷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之称。

九.探究题

1.“佛”在禅宗中应该怎样解释?

提示:

“佛”是“佛陀”的略称,其意义是“觉者”或“智者”。

狭义上的佛是指释迦牟尼。

在禅宗中多从广义上来进行解释,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在《慧能受法》中就强调“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只要不断修行,就能够大彻大悟,也将能够修行成“佛”。

2.《坛经》是佛教经典,作为21世纪的我们,了解禅宗以及《坛经》有什么意义?

提示:

禅宗的创始人慧能不仅是佛教信徒,也是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史的发展有重大作用;通过对《坛经》的学习,我们能获得对佛法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心反省,自心觉悟,来正知正见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智慧,禅宗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以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禅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固有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史、思想。

也可以用《坛经》来指导我们的思想行为,升华烦恼为菩提,变染污的“环境”为清净境界。

3.怎样理解“南能北秀”“法即一宗”,却分“渐”“顿”的说法?

提示:

在佛教史上,“南能北秀”代表的是当时南、北二方禅法的派系,实际上都是禅宗一派。

南方主要是以慧能为代表的“顿悟”禅法,北方主要是以神秀为代表的“渐悟”禅法。

慧能虽然家庭出身、文化学识、社会地位等都不及神秀大师,但是他对佛学的理解以及后来他主张的“顿悟”思想,却对后世禅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因此,可以说,顿悟和渐悟,是慧能与神秀禅法思想的最大差别。

4.佛家经典多佶屈聱牙,《坛经》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

《坛经》作为慧能传教说法的记录,语言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禅宗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此并不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多用当时口语,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形成了一种雅俗相间的文字风格,比如《慧能受法》一段。

对弘忍和尚讲解《金刚经》,一笔带过,就直接写出结果“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语言简洁有力,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

再如《南能北秀》中,“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一句,运用整齐的文言,又夹杂白话成分,质朴简洁,对“何以渐顿”的问题作了辩证的分析。

二是善于运用譬喻。

比如《慧能受法》中“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一句,用气息悬在丝线上比喻危险的境地,非常生动形象。

5、两千多年的佛教传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丰富了我们的汉语词汇。

今天我们使用的很多词语和成语,都来自佛经。

如:

“世界”“信心”“烦恼”“生老病死”“半斤八两”等,许多歇后语、俚语,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等,也是佛教世俗化后的产物。

请查阅相关资料,仿照示例,完成下表。

词语

出处

意义

本来面目

《坛经》

原指内心纯真自性,后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天女散花

《维摩诘经》

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

道行够的就会从身上坠落,道行不够的就会附着在身上不下坠。

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头头是道

《续传灯录》

表示“道"无所不在。

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同床异梦

《古尊宿语录》

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打算。

自作自受

《太子成道经》

原指自己造下的业因,应该由自己承担后果。

后指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霉。

拖泥带水

《五灯会元》

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力强大。

后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6.请结合《慧能受法》一节,说说五祖弘忍大师的形象特点。

【提示】《慧能受法》一节虽然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其中的人物形象却很鲜明。

五祖弘忍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其形象具体可以归结如下:

①行事谨慎,办事稳妥。

本文记叙的是他给慧能传法一事,在传法时间及其方式的选择上,文中只一句:

“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但是这一句,却颇为传神地写出五祖弘忍大师行事谨慎与稳妥的特点。

②语重心长,寄寓厚望。

《慧能受法》一文中对此也只写了一句话:

“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简短的话语背后,使人仿佛可以想见弘忍大师传授衣钵时的语重心长及其对弟子光大本门的殷切期望。

③关心弟子,谋事周全。

授完衣钵后,为防不测,立即把传授衣钵后的危险性直言相告,并敦促弟子火速离开。

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谋事的周全也由此可见一斑。

十.课堂同步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坛经》是佛教史上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它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

B.弘忍选择慧能作为禅宗六祖,是因为他所作的偈子更彻底的体现了佛教“空”的思想,符合禅宗提倡的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的观念。

C.“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也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

D.课文虽选自佛经,却没有其他佛经那种拗口的语言和繁琐的经义,语言浅显且富有趣味。

【解析】A项“唯一”前还应加修饰语“汉人高僧所著”。

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言下:

一言之下,顿时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住:

停留

C、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

见性,悟彻清净的佛性

D、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利:

锋利

【解析】D、利:

敏捷,聪明

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B、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C、如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

D、法以心传心何以渐顿?

【解析】CA、第一个“即”为“即刻”;第二个“即”为“虽然”。

B、第一个“即”为“虽然”;第二个“即”为“就”。

C、两个“为”都是“是,就是”。

D、第一个“以”为“介词,用”;第二个“何以”为“为什么”。

4.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祖夜至三更

B.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C.未知根本事由

D.因此便立南北

【解析】D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派”和“北派”。

5.下列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渐顿

B.大王来何操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

【解析】D项为判断句。

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6.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五祖(于)夜至三更(时),唤慧能(到)堂内。

B.法以心传心,(你)当令(自己)自悟。

C.(如果)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这里)。

D.何以(区分)渐(与)顿?

【解析】B项,应为“当令(弟子们)自悟”。

7.下列王维的诗句中,最能体现受佛家思想影响的一项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B项,最能体现受禅宗影响,该诗原题是“题破山寺后禅院”,写禅院的山光、潭影给人的感受。

8.下列语句中分句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

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C.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D.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解析】B项是假设关系,其余三项是并列关系。

附:

佛理小故事

1、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

“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

“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

“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

“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2、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

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

“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

现象的真性是空。

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

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3、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

“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

“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4、悟性如光:

弟子问佛祖:

“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

“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5、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

“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

”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

“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

“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

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

“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6、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

“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

“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

“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 

7、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

“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

“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

“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

“哥哥,你输了!

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8、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

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

“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

“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

“没错。

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9.过河

老和尚又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

老和尚便主动抱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

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

师父怎么了?

竟敢抱一女子过河?

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

师父,你犯戒了?

怎么背了女人?

老和尚叹道:

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