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必读菩提道次第修学地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0357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学必读菩提道次第修学地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学必读菩提道次第修学地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学必读菩提道次第修学地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学必读菩提道次第修学地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学必读菩提道次第修学地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学必读菩提道次第修学地图.docx

《初学必读菩提道次第修学地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学必读菩提道次第修学地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学必读菩提道次第修学地图.docx

初学必读菩提道次第修学地图

道次第》修学地图

——2007年秋讲于厦门南普陀“青年佛学进修班”

济群

近年来,《道次第》在汉传佛教地区日渐盛行,这一现象绝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大众在修学上的实际需要。

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资讯空前发达。

对学佛者来说,不必出门就可接触汉传各宗乃至三大语系的相关典籍和开示,这种便利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但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两方面。

这些资讯固然使学人眼界大开,见识增广,但同时也给修学带来新的困扰。

如果没有能力对众多学说进行处理,这种便利往往会令学人莫衷一是,造成思想理路的混乱。

仅汉传佛教已是博大精深,再加南传、藏传,没有超凡的学习能力,结果必然是不得要领。

或是茫茫然不知从何处入门,或是偏执一端,片面抓住一点而视为佛法全部。

是以,不少学佛者都希望将佛教众多经典浓缩一册,就像基督教以一部《圣经》概括全部教义那样。

有鉴于此,古今大德都编写了关于佛法修学的概论。

在众多概论中,《道次第》以其完整而清晰的修学套路备受瞩目。

民国年间由大勇法师译出《菩提道次第略论》后,太虚大师就亲自作序推荐。

其后,法尊法师又在汉藏教理院以随讲随译的方式译出《菩提道次第广论》,将本论完整介绍给汉地学人。

近十多年来,汉藏两地法师纷纷讲解或注释本论,各地《道次第》学习小组也蔚然成风。

对有心学修的佛子来说,本论不仅能使我们在短时间内把握佛法纲要,更有详细的修学指导,尤其在基础部分,是修习任何一个法门必须具备的前行。

《道次第》的修学理路,从道前基础开始,经下士道、中士道而至上士道,概括了凡夫直至成佛的整个过程,内容极其丰富。

不必说《菩提道次第广论》,仅薄薄一册《略论》,也是文约义丰,内涵深厚。

若无有效的学习方法,依然会不得要领。

那么,我们学习《道次第》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主要是抓住两点——首先是目标清晰,其次是方法正确。

一、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目标对学佛者来说,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他们也有目标,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是来增加一些佛学知识吗?

是来丰富一下业余生活吗?

还是来学习改善人生的方法?

如果对目标模糊不清,我们就不知会走向何方,也不知最终会收获什么。

那么,学佛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根据《道次第》的思路,可分为初、中、高三级目标。

所谓初级目标,就是继续保有人的身份,且是离八无暇(非三恶道、非盲聋喑哑、非世智邪辩、非佛前佛后、非北俱卢洲、非无想天等)、具十圆满(众同分圆满、处所圆满、依正圆满、无业障圆满、无信解障圆满、大师圆满、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胜义正法流转圆满、正行不灭圆满、随顺资粮圆满)的人身,因为这一身份才能用于修学。

这在五乘教法中属于人天乘,在《道次第》中属于下士道的内容。

所谓中级目标,就是解脱烦恼、解脱生死、解脱轮回,这是佛法的核心所在。

佛陀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众生提供了解脱的方法。

如果不想解脱,学佛是不可能有深度的,甚至可以说,还算不上合格的佛弟子。

关于解脱的修行,在五乘教法中属于声闻、缘觉二乘,在《道次第》中属于中士道的内容。

所谓高级目标,就是令生命达到究竟的圆满,并帮助众生达成这一目标。

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得到一种职称或地位,而是成就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成就佛菩萨那样的生命品质。

这在五乘教法中属于菩萨乘,在《道次第》中属于上士道的内容。

我们对照一下,自己究竟想到达到什么目标?

或者说,现有目标是否与此相应?

如果我们学佛的目标不是以上任何一项,显然是错误的定位,需要加以调整。

2.方法明确目标之后,还要寻找抵达目标的方法。

这种方法,佛教中称之为“乘”。

所谓乘,就是帮助我们抵达彼岸的一种途径,也是将我们从因地驶向果地的运载工具,通常有三乘、五乘之说。

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

五乘,则在之前增加人、天二乘。

在五乘教法中,人天乘为得生人天之法,声闻、缘觉二乘为解脱之道,菩萨乘为成佛之道。

做任何事都要有正确方法,否则就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所以首先需要对方法进行选择。

世间很多宗教哲学同样是以解决生命问题为目标,但因方法有误,其结果或是颠倒,或是不尽圆满,终非究竟皈依。

信仰是人生最为重大的选择,我们选择佛教为皈依,就必须知道佛教好在哪里。

很多人声称信佛,却不知佛教特质,不知佛法殊胜所在,只是为了祈求保佑、寻找慰藉而已。

这种所谓的信,是无法帮助我们真正导向真理、导向解脱的。

择定方法之后,还要对此生起信心,这样,我们才会积极运用方法来改造人生。

信心有多深,对人生的改变就有多少。

就像是治病,若对医生和治疗方案充满信任,自然会严格遵照医嘱,努力配合治疗,从而达到最佳疗效。

反之,若对此缺乏信心,疗病时就会三心二意,或根据个人好恶选择性地接受治疗,或在治疗同时擅自增加偏方,不按疗程进行。

事实上,这正是目前很多人的修学现状,试了很多方法,却不够完整;修了很长时间,却没有次第;走了很多弯路,却不曾总结原因。

最后甚至对佛法产生怀疑,事实上,问题的症结正是在于自身而非其他。

3.道次第的框架

《道次第》为我们提供的,是修学的常规套路,其框架由道前基础和修学次第两部分组成。

在道前基础部分,主要讲述闻法态度、依止法、暇满、义大难得等内容。

在修道次第部分,主要介绍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修习内容,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初、中、高三级目标。

如果把修道看做盖楼的话,道前基础就是最初的地基部分。

惟有打好地基,房子才能拔地而起,层层递进。

在这个次第上,是不可能取巧或省略的。

不少学佛者但求速成,对基础不以为然,短时间看似乎进展较快,但发展下去,或是停步不前,或是走偏出错,或是因为某些挫折对信仰产生怀疑。

就像房子,如果不打地基,即使盖起来也是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倒塌。

二、道前基础

1.正视生命缺陷

佛法的根本作用,是帮助我们改善生命品质。

所以,前提是认识到这一系统存在的问题,否则是不可能认真学佛的。

就像一个病人,在不知病情前怎么会采取治疗措施?

怎么会积极配合治疗?

生命由物质的和精神两部分组成,佛法称为五蕴。

在此系统中,身体会制造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等种种麻烦,内心则有情绪波动、欲望炽盛等种种不安定因素。

人为什么要忙来忙去?

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但更多时候,是为了满足欲望引发的恶性需求。

在断除无明前,这些恶性需求会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使我们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而那些圣贤、禅者所以能随遇而安,处处自在,就是因为他们内心是自足的,除基本温饱外不需要任何东西来填补,来支撑。

因为不需要,就不会觉得缺少什么,更不需要为此奔忙。

当内心不再制造烦恼,制造需求,当下就是自足的,就能不断散发喜悦和安详。

所以,我们需要从生命自身寻找问题,因为轮回、烦恼的根源就在内心,是来自生命内在而非环境。

2.端正闻法态度怎样才能改善生命?

必须依靠法。

通过闻法和对法的实践,使法在生命中产生作用。

说到闻法,不是坐在讲堂或打开录音就可以,那只是听见说法的声音而已。

真正意义上的闻法,是让法义完整无误地进入心田,这就必须端正闻法态度,远离各种过失。

心是接受法义的器皿,这个器皿必须向上、洁净、完整,才能将所闻法义原原本本地纳入心田。

如果器皿倒扣,哪怕听得再多,也是法不入心。

如果内有污秽,所闻法义就会被我们的成见处理过,不再纯正。

如果器身有漏,所闻法义就会很快流失,无法在内心储存生根。

不仅学佛如此,学习任何知识都要具备这三个条件。

首先是用心听闻,其次是不带成见,第三是深入思考,这样才能正确接受所学内容。

此外,还要依六种想,这是帮助我们端正学法态度的六种观想。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

社会上有不少学者也在研究佛教,也看了很多经论,但他们只是把佛法当做研究课题,是为了写论文,为了得到学术成果。

以这样的出发点研究佛学,和做世间任何学问并无差别。

即使研究得再精微,也不会对人生产生什么影响,因为这种研究和做人是在两条不同轨道上进行,没有一个产生作用的交叉点。

而我们学佛是为了安身立命,为了究竟解决人生问题,这就需要自己当做病者,把佛法当做药物,把善知识当做医生,把学修当做疗病,把如来当做正士,同时对正法生起久住想。

这些观想直接关系到心对法的开放程度,关系到我们对法的接受程度。

3.依止法《道次第》中,将依止法作为入道根本,是道前基础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依止,就是对善知识生起绝对的依赖。

当然,前提是你所依止的确是善知识。

若不加选择地随意依止,盲目生起信心,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

所以佛陀在强调依止善知识的同时,也特别强调法的作用,告诉我们要“依法不依人”。

因为依止是为了更好地学法,而不是和善知识建立什么个人关系,所以法才是最终的检验标准。

现代教育强调独立思考,很多人会把这一习惯带入学修中,根据个人好恶对法进行选择,进行取舍。

但我们要看到,这些选择和取舍是建立在我们现有的认识经验上,其基础就是无明,是不可靠的。

若不放下成见,就会不断在现有思维误区中徘徊,不断地走弯路。

真正的善知识应该是和法统一的,或者说,就是法的化身。

那么,怎样才是具格善知识呢?

《道次第》中,宗大师提出了十个标准,分别是具足戒、具足定、具足慧、德行圆满、精进、通达教理、通达真实、说法善巧、具足悲悯、断除疲厌。

但很多时候,我们未必能遇到具足所有条件的善知识,那又该怎么办呢?

是不是永远寻找下去,等待下去呢?

如果那样,可能一生都没机会开始修学。

所以宗大师接着告诉我们,若找不到具足十德的善知识,可退而求其次,具备五个条件即可。

但从目前现状来看,恐怕具备五德的师长都不易遇到,不妨再把条件放低一点。

但不能无限制地放宽,有三点是必须的:

一是具备正见,二是戒行过关,三是具有悲心。

其中尤以第一条最为重要,否则的话,不仅没有收获,还会形成邪知邪见,断送法身慧命。

在学修过程中,善知识的作用就像向导。

如果我们前往一个从未涉足的危险区域,途中布满荆棘、虎狼出没,仅靠个人感觉判断,靠自己想当然地摸索,迷路或发生意外都是必然的。

最保险的方式,是认准一个熟悉地形的向导,无条件地服从并跟随。

若对向导将信将疑,就很难随其走完全程。

基于此,《道次第》特别强调依止法的修习,要求学人“视师如佛”,“观德莫观失”,不断培养并守护对师长的信心,由此生起无条件的信仰。

当然,依止前必须按以上所说的条件认真观察。

否则就会像跟错向导那样,最终迷失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善知识远比选择职业、婚姻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关系到生命走向的根本大事。

4.暇满、义大、难得

思惟暇满、义大、难得,是对我们现有的身份进行评估。

所谓暇满,即前面所说的离八无暇、具十圆满。

这一人身究竟蕴含多少价值?

一般人只是以此谋生,以此享乐,甚至成为这个身心的奴隶,一辈子都在为它的衣食忙碌,活着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活着。

再或者,也不过是用来积聚财富,博得功名,但这些也是不长久的。

一旦死亡到来,任何名利都无法带走,无法用来和死神交换条件。

从佛法来看,这个身份却是巨大的宝藏。

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和佛菩萨相同的生命层面,只是这种潜在品质尚未产生作用而已。

正如《涅槃经》所说:

“一切众生所有佛性,为诸烦恼之所覆蔽,如彼贫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见。

”我们怀有宝藏而不自知,反而四处乞讨,流转六道。

怎样才能开发这些潜在品质并最终成佛?

基本的前提,就是具备人身,而且是有暇圆满的人身。

从这个角度来说,成佛的价值有多大,人身的价值就有多大。

这个身份不仅价值巨大,而且难得易失。

或许人们对人身易失还多少有些感觉,因为现实中确有太多致命的意外,太多飞来的横祸。

但对人身难得却未必认同,现在世界有这么多人口,生个孩子也很容易,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