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二下数学教案新版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87104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二下数学教案新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西师版二下数学教案新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西师版二下数学教案新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西师版二下数学教案新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西师版二下数学教案新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二下数学教案新版1.docx

《西师版二下数学教案新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二下数学教案新版1.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版二下数学教案新版1.docx

西师版二下数学教案新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5页例题及课堂活动。

【教学过程】

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在他人的帮助与鼓励下,能积极地参与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是重点,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难点。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画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板、方格纸、小棒、三角尺、直尺、钉子板、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内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让学生观察后,交流发现了哪些图形。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长方形?

哪些地方有正方形?

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交流。

教师:

好!

同学们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课题: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点评:

课题的引入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场景,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

二、自主探索请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小组长要做好分工,并注意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准备汇报。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点拨,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研究。

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点评:

这一环节是很关键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互相走一走、看一看,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

三、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都完成了实验,请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情况,汇报时要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的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有选择地板书汇报的内容要点。

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选用画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板、直尺和三角尺。

利用先数、再量、最后比的方法。

①通过数,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角。

②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较长的两条边一样长,较短的两条边也一样长。

③用三角尺的直角比长方形、正方形的角,还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察两条较长的边,它们的位置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相对边。

同样,两条较短的边也是相对的边。

从而得出: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点评: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对于数学上一些规范性的东西,教师要给出正确的引导。

]

(2)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尺。

在研究正方形的特点时,是通过折纸得出的。

学生这样折:

正方形的4条边全部重合了,说明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学生这样折:

正方形4个角完全重合了,说明正方形的4个角都相等。

(3)选用钉子板。

通过数格子,发现长方形长边、短边所占格子个数不同,而正方形的4条边都占相同的格,说明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

[点评:

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体验成功,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能使情感态度的数学目标落实到实处。

]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师生共同整理结论,形成以下板书)长方形边:

有4条边,对边相等角:

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边:

4条边都相等角:

4个角都是直角

四、巩固拓展

1.拼图游戏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你能拼出来吗?

试一试。

根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交流。

2.运用探索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1)请在()内填上适当的数,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2)对于上面的长方形纸片,你能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如果能折出来,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对于

(2)题,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3)请你把下边的图形用一条线分成1个长方形和1个三角形,试画出这条线。

(4)中有()个长方形,()个正方形。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要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展示。

[点评:

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练习,进一步深化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了什么?

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要用到长方形和正方形?

说一说。

教学后记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及课堂活动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感受平行四边形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及与长方形的联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木条做的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

同学们,你们以前认识过哪些图形?

学生: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教师:

其实在几何这个家族中还有很多图形等待我们去认识。

想认识更多的图形吗?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1.认识平行四边形播放课件,内容设计到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有平行四边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多媒体,可以展示挂图或举例)学生看过课件后教师提问:

在录像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

学生可能回答有长方形、正方形等,但估计大多数同学会感受到有很多平行四边形,也可能有的同学说不出平行四边形的名称。

这时,教师有意把录像中的有关平行四边形突出显示,并用不同的颜色闪动实物中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把平行四边形画在黑板上,或显示在屏幕上。

教师:

看一看,想一想,平行四边形是什么样的?

它有几条边,几个角?

这些角是什么角?

学生交流后,教师提问:

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地方有平行四边形?

学生举例。

[点评:

在情景的影响下,学生通过看录像,感知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促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也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

2.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教师出示一个用木条钉的长方形。

教师:

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好朋友,它们互相之间可以变换,你相信吗?

学生分组拿出自己准备的小木条钉的长方形,把他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师:

你们发现长方形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

你们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吗?

学生再次分组活动。

教师:

你发现了什么?

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特性?

(容易变形)

教师:

你现在知道生活中有的自动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了吗?

(此点只让学生有一点感受)

[点评: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

三、课堂活动,深化认识

(1)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活动第2,3题,然后交流。

(2)完成练习五第1题,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辨别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3)分组活动完成练习五第2,3,4题。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5题,然后交流。

(5)在小组里讨论怎样做思考题,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四、反思小结

教师: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或还有什么想继续探索的问题?

教学后记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65页。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教具:

CAI课件、长方形和长方形活动框。

学具:

学具袋。

激趣揭题视频:

生活中各种平面图形的应用。

观察感知问题:

在刚才的画面中,你看到有哪些图形?

哪些你们认识?

哪些不认识?

组内交流,向全班汇报。

小结并揭示课题。

把生活中各种平面图形的应用编成短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达到激发兴趣、增强感知、引出课题的目的。

实践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平行四边形?

组内讨论并做好记录;向全班汇报。

通过记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用学具袋中的材料制作长方形框架。

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评价:

在刚才的成果展示中每组都是几个人一起拿出来大家观赏的,这说明同学们非常合作,谁能用一只手拿出来给大家看?

再次展示,全班观察(哈哈,变了!

变了!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通过成果展示中图形的变化,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

体验(故作惊奇状)变了?

什么变了?

大家都试试看。

实践验证。

问题: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组内交流,汇报。

深化认识指导学生在钉板上围各种平面图形和用长方形纸片剪出平行四边形。

组内先讨论怎样做,然后再操作实践。

通过先讨论,后操作,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摆放的平面图形。

在学具袋中取出卡片涂色、分类、展示。

出示第34页第5题。

组内交流,汇报。

通过涂色、分类、数图形,加深认识,拓展学生思维。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应用这么广泛?

它到底有些什么特征呢?

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你们的老师、父母请教,也可以到书店或者网上查寻。

拓展知识的学习空间,把学生的探究兴趣向深处延伸。

注:

学具袋中装有长方形纸片、硬纸条、图钉、小钉板、橡胶圈、剪刀10把、图片等。

拼组图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页例3及课堂活动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用三角形、长方形等一些基本的图形拼出组合图形,并能通过想象给拼出的图形取名。

2.让学生经历拼图的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简单几何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拼组图形的过程。

【教学准备】师生都准备一些组合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教师:

小朋友,你们听说过七巧板吗?

(学生可能有的说听过,有的说没有)这里有一段录像,介绍了关于七巧板的有关情况,我们一起看一看。

把教科书第36页的内容制作成课件,播放完后,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情况,并初步感受到用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可以拼组合图形。

教师:

看了刚才的录像,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可以拼成一些有趣的图形,想试一试吗?

板书:

拼组合图形。

[点评:

把教科书上的数学文化制作成课件播放,首先让学生感受到用基本的几何图形可以拼组合图形,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总的课题印象,有利于下一步的探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自主探索

1.看一看,拼一拼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5页例1中的树、鱼、帆船图。

教师:

这些你们都认识吗?

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可能有的说是这样形状,有的说是那样形状,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

其实,它们可以看成是一些基本图形的组合,你能想象出它们是由哪些基本的图形组合的吗?

请用你们的图形拼一拼。

学生独立拼,拼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交流时注意:

学生拼的不一定与教科书上的完全一样,只要学生说得出道理,看起来又像就可以。

如鱼可以这样拼:

[点评:

教学按先看、再想、后拼的程序进行,既让学生掌握了拼组合图形的方法,又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

2.拼一拼,说一说

教师:

生活中你喜欢哪些动物?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

想象一下,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闭眼自由想象。

教师:

你能把你喜欢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拼出来吗?

请试一试吧。

学生先独立拼,拼好后与同伴交流,说一说拼的组合图形像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全班交流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拼的图形像什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点评:

让学生发挥想象,先拼一拼,再说一说拼的图形像什么,在想象程度上比第一环节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

三、课堂活动

(1)完成第66页课堂活动的第1,2题。

(2)拼图比赛:

我心中的航天飞机。

四、课堂小结

教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总结。

教学后记

有余数的除法

(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1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探索中初步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

小白兔家要来客人了,它采了许多花,要把这些花插在三个花瓶里,可是不知道怎么放,你们能帮帮它吗?

[点评: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的兴趣。

]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出示70页例题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式:

12÷3=4(枝)

教师:

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2叫做什么?

(被除数)表示什么?

(表示一共有12枝花)3叫做什么?

(除数)表示什么?

(表示平均分成3份)这个4枝叫什么?

(商)表示什么?

(表示每份有4枝)。

教师:

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你们会列竖式吗?

自己先试一试。

学生自己试写,教师巡视,如果有写出来的可以让他说一说,如果没有写出来就直接由教师板演出示。

讲述:

12除以3的竖式是先写被除数12,然后写“丿”表示除法,在“丿”的左边写除数3。

想一想,把12枝花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枝花?

(4枝)就在除号上面对齐2的位置写上4。

教师:

有3个花瓶,每个花瓶分了4枝花,算一算,一共分了多少枝花?

学生:

一共分了12枝花。

教师:

这个12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

3×4=12。

教师:

好。

我们把算出来的12写在被除数的下面。

想一想,小白兔一共有12枝花,分了12枝,说明什么?

学生:

说明花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教师:

一共有12枝花,减去分掉的12枝花,得数是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板书: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上面的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意思。

[点评:

通过学生尝试和师生对话交流,使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竖式的意义。

]

自主练习,做“试一试”的两道题。

2.教学例2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横式:

45÷5=9(只)。

教师:

如果写成竖式,应该怎么写?

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写出竖式。

教师:

对着自己写的竖式,想一想,商9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

被除数下面的45表示什么?

0又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点评:

充分放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形成对除法竖式的完整认识。

]

教师小结:

除法的竖式表示一个完整的分一分的过程。

有45个桃子,每只猴子分5个,可以分给9只猴子,所以9应写在个位上。

用一共45个桃子,减去分掉了的45个桃子,得数是0,表示全部分完,没有剩余。

三、巩固练习课堂活动1,2题。

教学后记

有余数的除法

(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通过分一分来体会有余数的除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

孩子们,我们来口算几道除法题。

36÷6=72÷9=25÷5=(学生回答)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教师: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20个圆片,我们一起分一分。

1组、2组的同学每个同学都把20个圆片每5个分1份;3组、4组的同学每个同学都把20个圆片每7个分1份。

分完后相互交流,看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1组、2组的

学生:

我们把20个圆片,每5个分1份,分成了4份,刚好分完,算式是20÷5=4。

3组、4组的

学生:

我们把20个圆片,每7个分1份,分成了2份,剩下的6个不能分了。

教师:

为什么不能再分了呢?

学生:

因为没有7个圆片,不够再分1份呀。

教师:

那么怎么处理这些不能再分的圆片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

把20个圆片,每7个分1份。

能写成除法算式吗?

怎样写?

引导学生写出20÷7,并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师:

分的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

分成了2份。

剩下的6个不能再分了。

教师:

分成的2份在算式中叫什么?

学生:

叫做商。

教师:

我们就把剩下的“6”叫做余数。

书写时在商的后面画6个小圆点,再写上剩余的数。

教师边说边板书:

20÷7=2(份)……6(个)。

教师:

现在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时候会出现余数?

学生:

分的时候,不够分1份,剩下的数叫余数。

教师:

对!

一定是不够再分1份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余数,如果还能分1份呢?

学生:

还要继续分下去。

教师:

好!

翻开数学书第100页,按课堂活动上的要求,同学们用小圆片代替糖葫芦分一分,看哪些题有余数,哪些题没有余数。

学生分小圆片。

[点评:

通过组织“分一分”的活动以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余数”的含义,在交流对话中初步体会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算理。

]

2.教学例4观察例4图。

教师:

孩子们,你们从这幅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学生:

阿姨们在装羽毛球。

学生:

有57个羽毛球,每6个装一筒,可以装几筒?

还剩几个?

教师:

真不错,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引导学生写出57÷6,并要求学生回答:

为什么要这样写?

用竖式计算,怎么来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7÷6

教师:

应该商几?

请同学们思考。

学生:

57÷6可以商9(教师板书)。

教师:

为什么商9?

学生:

6乘9等于54,54与57很接近。

教师:

我们把54写在竖式的什么地方呢?

指导写出:

57÷6

学生:

可是有余数呀,写在什么地方呢?

教师:

请大家自己思考,看能不能解决。

学生:

应写在横线下面,因为商9后,还剩下3,而竖式上57-54=3。

所以就应写在横线下面。

教师:

(补充完整)并板书57÷6

3(提出为什么要商9,而不商8)

学生:

如果是商8就要余9,而9可以再分1份。

教师:

商与除数的积要小于被除数又要最接近被除数。

[点评:

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引导作用,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书写格式,理解商和余数的位置。

]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74页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

有余数的除法(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页例5、课堂活动1、2题及第102页练习十四2~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重、难点】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2÷463÷754÷9

(2)把7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朵?

还剩几朵?

比较一下这道题与上面的3道题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

像第2题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引导学生观察:

这两个同学的竖式有哪些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

这两个同学的竖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

第一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余8个没分;第二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8,还余2个没分。

议一议:

哪一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汇报:

第一个竖式,余数是8,比除数6大,还可以再分,把8平均分成6份,每份还能再分1个;第二个竖式,余数是2,比除数6小,把2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个了。

所以第二个竖式得到的商是正确的。

教师:

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余数能不能再分的?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

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

小结:

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点评:

本环节从学生对两种计算方法的分析、比较入手,围绕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深入探究,教师进行恰当的启发、诱导,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

2.自主练习做“试一试”的题,指名板演,全班评价。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先引导学生理解:

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初步体验试商过程。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先观察竖式,引导学生比较题目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找出错误原因,再改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十四第3题

①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

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②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3.练习十四第4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②找做题速度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

[点评:

本设计是在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算理。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逐层深入,注重学生的内化与自主建构。

学生在互动中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

教学后记

认识钟表

(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77页例1、例2和第78页相关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在感受用1分时间所做事情的活动中,初步建立起分的时间观念。

3.在观察、认识钟面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祝大会开幕的多媒体课件(画面中设计有8时8分的钟面)或图片。

2.实物钟面教具1个,每个学生1个实物时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多媒体演示:

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祝大会开幕仪式场景。

(场景中有一个显示8时8分的钟面)

教师:

从画面中你们看到些什么?

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情?

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老师简要介绍:

这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祝大会开幕仪式的场面,在2007年8月8日晚8时8分,北京举办了盛大的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祝大会,这是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日子,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刻。

教师:

刚才我们从哪里知道开幕仪式是在8时8分进行的呢?

(画面的钟面上)

教师: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面。

板书:

认识钟表。

[点评:

教师利用庆祝大会这一课程资源,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较自然地引入了新知的教学。

]

二、依托学生经验,感知钟面

1.提问关于钟面,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2.观察钟面,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观察出示钟面。

(1)指一指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

(2)学生或老师向同学们介绍秒针,(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板书:

秒针)引导学生看一看自己的钟面,指一指秒针是哪根。

(3)教师:

钟面上除了时针、分针、秒针外,还有些什么?

(数字和格子)

(4)引导学生观察:

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数及其关系。

3.分别说一说分针走1小格和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各是多少?

4.拨一拨,看一看,说一说当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正好走了多少?

(1圈)是多少小格?

(60小格)就是多少分?

(60分)思考讨论:

1时等于多少分?

板书:

1时=60分。

老师介绍:

如何用字母表示时、分?

(时可用字母h表示,分用min表示)并引导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些字母。

5完成第106页的填空内容

[点评:

教师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力求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自主构建新知。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

“关于钟面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以及看一看、拨一拨、说一说等活动,给学生搭建了探究的平台。

]

三、联系生活,构建1分的时间概念教学例2。

教师:

同学们知道1分的时间有多长吗?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学生分组活动1:

(1)1分大约从1能数到几?

(2)1分脉搏大约能跳多少次?

(3)1分大约呼吸多少下?

学生分组活动2:

(1)1分大约击掌多少次?

(2)1分大约跳多少下?

(3)1分大约写多少个字?

汇报交流活动情况。

[点评:

各种活动形式的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