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科教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8687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科大学科教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医科大学科教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医科大学科教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医科大学科教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医科大学科教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科大学科教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docx

《医科大学科教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科大学科教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科大学科教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docx

医科大学科教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

2018年医科大学科教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

科技工作方面

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正确指导和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上下一心,抓住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18年度全校科技取得了突出成绩,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整体科技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18年我校科技工作的亮点突出表现在:

一是组织申请科研课题经费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年共获得科研课题279项,获得科研经费金额创历史最好成绩,共争取到各类科研经费1.54多亿元,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获得经费支持1.1625亿元,学校获得的科研课题总经费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历史最好成绩增加95.0%以上。

二是组织协调钟世镇院士申报并获得了广东省18年唯一的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该奖项是广东省科技奖励领域中的最高奖项,18年我校是唯一获得该奖项的科研单位,极大提升了我校在广东省和国内的科技品牌,为学校争得了极大的社会声誉。

(一)科研课题竞争创历史最好成绩

18年我校组织申报国家、省市各类基金课题共1357项,获得立项资助279项,获得科研经费金额创历史最好成绩,共获资助经费1.54多亿元,学校获得科研课题经费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历史最好成绩增加95.0%以上。

1、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情况

18年8月国家先后启动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药创制”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两个专项国家共投入经费近100个亿。

我校高度重视这2个重大专项的组织申报工作,早在去年年底就对全校在2个研究领域的科技实力和资源进行了调研、部署和配置,并同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了积极的沟通和协调。

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的科技竞争中,我校共获得了共11个项目,获得研究经费1.0875亿元。

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申报中,我校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先后共组织了一批项目参与竞争,但是由于我校在新药创制方面的科研硬件条件薄弱,实验室条件不符合国家申报要求,直接导致了学校无法参与到第一批平台项目的竞争中,最终我校在第二批项目的竞争中获得了5项资助,获得经费750万元。

总体来说,根据我校的科研实力和基础条件,我校在这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申报中还是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后共获得了研究经费1.1625亿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情况

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继续保持了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继2006、18年之后,18年我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再创历史新高。

共有54个项目获得资助,其中包括5项重点项目和3项海外合作研究项目,总资助额达到2122万元。

3、省部级科技项目情况

18年我校在省部级科研项目的争取上也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其中获得了广东省科技厅支持经费1129万元,获得其他各类科研经费590多万元。

(二)科技奖励为学校争得极大声誉

18年,我校共申报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及广东省科技奖15项,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占广东省医药行业一等奖总数的20%)、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在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中位于前列。

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是18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主要是奖励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为建设广东做出重大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奖励金额为200万人民币,获奖者享受广东省劳动模范待遇。

18年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傅家谟院士和广州市医学院钟南山院士荣膺了这一奖项。

18年度,广东省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共有17位顶级专家教授参加了该奖项的角逐,经过两轮激烈的评审,我校钟世镇院士以全票通过的优势被各位评审专家推选为18年唯一获得该奖项的候选人。

18年我校获得唯一的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极大的提升了学校在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及知名度,为学校树立了品牌,争得了荣誉。

(三)科研条件建设取得了丰硕成绩

18年我校继续积极稳妥的推动了学校科研条件的各项建设工作。

我们通过有机整合了**医院肾内科、感染内科、消化内科和心内科等4个实验室的相关资源,组织**医院申报成功了“器官衰竭防治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使我校新增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目前全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已达到14个,继续在广东高校保持领先水平,同时为我校下一步开展器官衰竭防治研究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实验室国家资格认定工作上取得了突出成绩,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测中心获得我校首个国家强制执行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CMA);基础医学院的司法鉴定中心和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的卫生检测中心先后通过了实验室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ANS)的认证评审;学校创伤救治中心的科技影响力和辐射作用继续加大,目前该中心已经发展在广东省发展成员单位36家,中心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广东省科技厅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扬,为中心的下一步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学校科技查新工作站参加了教育部的资格评审,通过我们和教育部的充分沟通,目前已经通过两轮评审,等待最终审定后拿到教育部查新站资质。

在学术期刊建设方面,顺利完成我校主办期刊的年检工作;完成《护理学报》办理出版增刊、期刊的更改页码、更改半月刊的工作;经过多方艰苦协调,《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顺利拿到期刊许可证。

(四)学术论文发表取得了长足进步

根据国家科技部18年度公布的信息,18年度我校人员共发表国内论文2174篇,比18年增长302篇,位居全国高校第33名;美国医学期刊索引与文摘数据库(MEDLINE)收录论文422篇,比18年增长32篇,位居全国高校第15名;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E)论文65篇,排名148位;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10篇排名第297名;国际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35篇,排名第161位;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被引用6172次,排名第29位。

附属**医院国内发表论文990篇,位列全国医疗机构第9名。

我校《学报》影响因子达0.437,列国内医科大学学报类第7名;《护理学报》影响因子为0.416,学科内排名第7名。

18年,我校学报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五)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成功举办第三届国际脊柱外科论坛、中英生物医学创新论坛等12次大型学术会议,有5000余人参加,为扩大我校的学术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8年校内学术沙龙举办了7期,总共有一千多人次参加。

推动了校内研究人员间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很大范围的促进了全校范围内的科研协作,尤其是基础与临床的合作。

同时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了解到不同专业的学术前沿,还从专家教授身上学到实事求是与钻研精神,激发了对科研的热情。

(六)人文社科科研工作有新的起色

人文社科作为学校新开辟的领域,经过努力,18年申报的各级各类项目均取得了较大收获。

18年各级各类申报数107项,立项数为14项,覆盖面广(含国家级、部级、省级、市级、厅级),共获资助金额28.7万元,其中1个项目获国家哲学规划课题立项,这是我校连续两年获国家级人文社科项目的立项资助。

18年度工作计划

18年是学校实现“十一五”科技发展目标的关键一年,我们在对学校的科技发展现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和分析、紧密结合国家和省市的科技政策导向的基础之上,拟定了**医科大学18年科技发展的工作思路,共分九个方面:

(一)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形成多层次项目培育体系

任何层次的科研项目获取,都必须以坚实的前期工作基础为后盾。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同一研究领域的科研项目,掌握的信息和研究起点往往十分接近,这时申请者的雄厚工作基础就成为激烈竞争中的关键因素。

18年,我们拟以具体的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大对项目的启动扶持和培育力度,形成学校科技创新项目扶持培育体系,为学校今后参与国家和省市的科技竞争、保持科技发展经费的持续稳定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二)面向社会经济建设,打造出一批共性技术平台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我校在科研方面已经形成了理工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的显著特色和优势,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研究实力和工作基础,如何把这些科研特色优势与广东省的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相结合,把单纯科研实力转化为资源竞争能力,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和投入,学校下一步必须立足广东,服务广东,面向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创造条件,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18年我校拟重点着力打造出一批共性技术平台,为争取政府有关科技资源奠定基础。

(三)以国际前沿为指引,支持和发展新兴交叉领域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兴学科的生长点、优势学科的发展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也是培养创造性拔尖人才的有效途径。

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

多学科交叉融合,也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和特征,世界知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以及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等都高度重视推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

目前,我校在一些新兴的前沿交叉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但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比较优势。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在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水平,从而辐射和带动学校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增强科技综合竞争实力,我们18年拟选择了一些有一定工作基础的重要新兴交叉领域,在科技政策、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项目争取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水平。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支持一批应用性研究

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十分强调科技工作直接服务于生产力发展需求,在一些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战略部署上,如果科学研究不能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很难争取获得政府的科技支持和投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支持一批应用性研究将是我们18年的工作重点之一。

这几年,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陆续部署了一批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这些项目的政府资金投入巨大,动则上亿,有的甚至几十个亿或上百亿。

学校下一步想要在科研经费总量的争取上有所突破,就必须通过竞争,积极争取参加到这些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中。

因此,我们18年将密切跟踪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的有关科技政策和信息动态,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使学校科技发展布局和科研方向更加优化合理,并根据政府导向及时组织和培育项目参与竞争。

(五)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提高SCI论文产出数量质量

近年来,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和发表论文影响因子的高低在国内得到了越来越为密切的关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厅、教育厅等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已经把一个单位的发表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和论文影响因子的高低作为判定一个单位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并且已经在科技政策制定、科技项目招标、科技成果评审、科技人才评价、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评审等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同时,由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每年不断公布各个科研单位SCI收录论文的排名情况,因此各单位SCI论文收录的数量和质量对本单位在国内的学术地位和声誉带来了直接的影响,SCI论文已经成为一个单位科技竞争力,科技水平和发展趋势的标志。

我校SCI论文与同类院校相比,产出数量偏少,对学校的科技竞争力和学术地位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学校在课题申请、成果申报、重点实验室申请等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阻力,目前已经成为我校科技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薄弱环节,也已成为学校科技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

18年,我们拟按照“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学校SCI论文产出的引导和激励,强化学校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我校SCI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

(六)成果管理重心前移,促进标志性科技奖励获取

我校在科技奖励获取方面一直走在了全国医科院校的前列,特别是在以国家科技二等奖为代表的标志性科技奖励获取方面,成绩十分辉煌,也是为我校赢得社会声誉和地位的重要品牌之一。

18年,围绕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