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整理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86637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35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整理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整理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整理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整理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整理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整理doc.docx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整理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整理doc.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整理doc.docx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整理doc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

第一章导论

v为什么要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基础知识之用

二、基础知识与社会工作的目的

社会工作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各年龄层次人们的社会功能。

社会工作有三个要点:

1,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处理情况,提高他们应对环境和发展自己的能力;2,与社会机构、组织、社区和政府机关等各系统打交道,使之满足案主需要;3,把人和各系统联系起来,帮助案主获得资源、服务和机会。

案例1:

一个三口之家,父母收入很低。

父亲因所在工厂破产而下岗,全家生活极其困难。

父亲外出找工作,因人过中年、技能不足和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屡屡碰壁。

去申请失业救济,有关机构却办事拖拉,迟迟拿不到钱。

一家人已无力支付房租和购买生活用品了。

食品难以为继。

房东威胁要赶他们走。

孩子因饥饿而抱怨哭闹,在生活压力下,父母开始争吵,开始责打孩子。

父母的挫败感和幻灭感更加强烈。

没多久,因不堪重压,父亲悬梁自尽。

案例2:

因经济不景气,公司效益不好,钱某五次被解雇,每解雇一次,工资就低一些。

“我现在要回家了,我不知该对我妻子和女儿说些什么。

我知道并非我做错了什么,但是你有这种压迫感,这种病恹恹的感受令人沮丧,你心怀忧惧。

案例3:

提到年前经历仍愤怒的王某:

“我们在工地上给老板干了两个多月活,一直没拿到工钱,都没饭吃了。

我们几个人就商量着要闹,商量着干掉老板。

后来某政府部门知道了我们的困境,就代表我们跟老板去交涉。

老板也不敢含糊政府啊!

交涉了很久,最终给了大部分工钱,我们才回了家。

三、基础知识与社会工作的过程

第一,探察并理解问题或情境,对有问题的境况进行评估;第二,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仔细选择和详细说明目标;

第三,实际介入,包括向个人提供咨询,或与大型组织打交道来改变某些政策,更好的满足案主的需要;

第四,评估目标的完成情况;第五,以有条理的方式结束介入,总结情况。

社会工作教育必须提供和传授有关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内容。

包括关于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互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整个生命阶段的生物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发展的理论和知识;人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系统(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以及社会系统促进或阻碍人们维持或获得健康和幸福的方式。

还应包括社会工作价值与道德伦理、人类多样性、社会与经济公正等内容。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教育政策与审核标准》

第一节人与人类行为

一、人是什么

人是理性动物;政治动物;社会性动物;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是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动物;人是宇宙中最精密的机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定义:

人是作为一个系统的存在。

第一个子系统是指作为生物个体而存在的人,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感觉、知觉、情感、精神、意志、思维、行为等要素;

第二个子系统是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包括由家庭、群体、组织、社区、民族、阶层、文化、制度等要素所决定的个人。

二、人类行为

1、界定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可测量可观察的反应。

S-O-R行为表示式:

S代表内外环境的刺激源,O代表有机体,即人,R代表行为反应。

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影响刺激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理变化的反应。

B=f(P•E):

公式表明,人的行为等于个人的内部特性与环境特性的函数。

行为是个人特性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者和社会学者认为,人类行为受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由其社会及文化因素塑造而成。

定义:

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外显活动。

2、人类行为的特点

适应性:

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做出反映。

多样性:

不同的需要会引发不同的行为。

变化性:

各种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自身的变化都会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态变化。

指向性:

人类行为有其原因,同时也会指向特定目标。

可控性:

人类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其向着目标前进

发展性:

人类现在行为是由过去行为而来,又会朝向未来,是连续发展的。

3、人类行为的类型

(1)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

本能行为由人类的生物性决定,有下面几种:

个体生存本能:

表现为对饥渴满足的需要种族保存本能:

表现在繁殖和抚养下一代

自我防御本能:

表现在对外来威胁的反抗上。

其它如摄食行为,攻击行为,探讨和追求刺激的行为,睡眠行为等。

社会行为是人类在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社会化过程获得的行为。

其造就机构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单位与社会团体以及非正式群体等。

(2)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

案例:

一寄宿制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明,得了个“怪毛病”:

每周一上学前常有莫名胃痛、腹痛出现,而到了周五回家时,所有症状均不治而愈。

经心理门诊诊断:

其患的是“学校恐怖症”。

据介绍,这种现象以往较易出现于初进托儿所或幼儿园的儿童,近年来,发病儿童年龄明显增大、持续时间延长。

其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如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学习压力过大、学校老师过分严厉、学校同学排斥等。

判断标准:

(1)统计规律。

统计显示出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视为正常的行为,反之则可视为异常行为。

(2)社会规范与价值。

当人们行为符合当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时就被视为正常行为,否则就是异常。

(3)行为适应性标准。

如果无法适应社会,就会表现出异常行为。

(4)个体主观体验。

以个体主观体验为依据,当某些行为超过特定的界限,就会被视为异常行为。

4、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

生物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

(1)生物生理层面

表现在:

第一、人的基本生物性状受遗传信息的控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体质状况构成个人社会发展的基础。

第三、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内在的“生物钟”规定着每个人基本的生活节奏和生命周期

2)心理层面

潜意识、感觉、认知、情绪、需要、态度、意志等心理过程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

(3)社会层面

社会系统的时空结构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确定了个体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这个位置规定着人类行为的形态和发展。

社会系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作为社会化机制,它影响着个体对社会角色规范的学习和领悟。

(2)作为资源配置机制,它影响着个体行为所需要的条件和手段。

(3)社会系统的运行方式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内部环境(生理和心理过程)。

 

三、人的生命阶段的划分

v根据人的生命周期,人的行为可分为:

v胎儿期发展(受孕至出生)、婴儿行为(出生至3岁)、幼儿行为(3岁至6岁)、

v儿童行为(6至13岁)、青春期和青年期行为(13-25岁)、成年早期行为(25-35岁)、

v成年中期行为(35-65岁)、老年期行为(65岁以上)。

@@@@@@@@@@@@@@@@@@@

第二节社会环境及其影响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

•人类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由人所生活的地理、地形地貌、气象、自然资源等构成。

•社会环境:

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由诸如家庭、团体、组织、社区、文化、阶级、阶层、制度、文化等构成。

二、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社会角色、社区和文化等。

1、家庭

(1)什么是家庭?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或者以法律领养关系所构成的一个共同生活的社会单位。

“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周礼》

2)家庭的基本特征

家庭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具有历史性。

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

家庭是一个社会群体,初级群体。

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

2、学校

一个按照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

专职社会化:

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主流价值观,形成遵守规章制度的行为习惯等。

3、同辈群体

由年龄、性别、志趣、职业、社会地位以及行为方式大体相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伙伴、朋友、圈子等亚文化

4、工作单位

个人在社会中从事一定职业时所归属的社会组织,是表现自我能力和创造成就的一个重要场所。

它可以:

使个人获取收入维持生存;促使个人学习专门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规范;以之为基础,形成各种社会关系,

5、社区

社区通常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社区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特性,如具有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

社区成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往关系;社区是一种“大”组织,由家庭、邻里、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组成;

社区成员对本社区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同社区的成员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

6、大众传播媒介

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书籍等,它们通过符号、语言和图像向人们提供新闻、知识、娱乐、广告以及价

值观念、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

提供信息,增强受众的固有观念和行为;改变受众的立场、观点和行为;形成某种行为规范。

7、社会角色

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角色认知和角色行为

8、文化

人类创造出来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为后人学习和传递下去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包括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

精神文化由思想、态度、价值观念、信仰等构成。

制度文化是指用来约束人们社会互动的规则与标准。

风俗习惯、禁忌、道德、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

文化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改造;文化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

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影响人类自身的素质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

1、社会环境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的行为

其一,社会环境为人类行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方式。

其二,社会环境是人类成长的有力支持

其三,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参照标准。

其四,人类行为中的个人问题,真正的原因常常不是个人原因,而是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2、人类行为可以影响或者改变社会环境相互影响、交互作用

第三节人类行为的研究模式

一、生态系统模式

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框架:

生物-心理-社会维度,生态系统理论。

即“用于描绘和分析人和其他存在的系统,以及他们之间交往的理论。

”人被看成是在环境中与各种系统持续互动的人,这些系统包括家庭系统、朋友系统、工作系统、社会服务系统、政府系统、观念系统、教育系统等。

人们极具活力的参与各个系统,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

同时,强调生命周期发展的维度,关注不同成长阶段的影响。

1、主要概念

系统、边界、子系统、平衡、角色、关系、输入、输出、反馈、界面、演变、脱序、等效、社会环境、相互依赖、能量、适应、压力、应对等

系统:

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一个功能性整体。

边界:

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界线,反映了系统内部关系的特点,使系统表现出独特性。

子系统:

二级或附属系统,大系统中的小系统。

自动平衡:

系统维持相对稳定和持续平衡状态的趋势。

适应:

根据周围环境做出调整的能力,意味着变化。

互相依赖:

人与人之间、人与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

2、系统的三种类型

案例1:

一个16岁的女孩离家出走,去了外地,在街上闲逛。

家人对她的出走非常担心、忧虑,怕她出了什么问题。

同时,这个女孩感到,她的家庭可能厌倦她的行为,忽视她的存在,这些都使她非常吃惊和沮丧。

案例2:

一个嗜酒成性的人,生理上,体重减轻,常有身体不适酒后头疼,身体问题影响到心理健康,他变得经常厌恶自己,暴燥不安。

他的心理状态影响到他和亲近的人的关系,他们开始躲避他,他的社会系统受到了影响。

社会疏离反过

来又加重了他喝酒和逃避的心理欲望,身体状况继续恶化。

3、社会工作者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经纪人、促进者、调停者、教育者、评估者、协调者、呼吁者、谈判人等

二、生态系统模式的具体化—行为动力学

人生全程发展

及其阶段性

某一发展阶段

的重要事件

人类差异的

影响

生物

心理

社会

中观

宏观

性别

宗教

阶层

民族

文化

微观

案主

应对行为

1、人生全程发展及其阶段性

胎儿--婴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结束;人的生物、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的发展;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常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要事件人生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发生一些标志性的重要事件。

3、人类差异的影响

差异指的是多元化社会中的民族、阶层、文化、宗教、性别、年龄等不同因素,理解个人行为,需要保持对群体差别的敏感性。

案例3:

一个非裔美国人,是位有三个年幼孩子的年轻单身母亲。

她想申请一个熟食店柜台的服务工作。

熟食店是一个收入较低的中产阶级白人家庭经营的,这个家庭具有许多传统价值观,诸如家庭的家长必须是男人,女人应该待在家里照顾孩子等。

这个店的老板,一家之长的男人,面试了单身母亲。

他的判断是:

这个妇女没有工作并且没有结婚;她应该陪她的孩子一起待在家里;因为肤色,认为她无论如何都可能是懒惰和不可靠的。

所以店老板以她没有工作经验为由拒绝雇用她。

这个妇女碰到极大的困难。

作为社会工作者,应该怎么做?

70后、80后、90后人的特点

1.工作狂基本上都是70后的。

80后拒绝加班!

90后拒绝上班!

2.70后喜欢穿七匹狼或者猛龙牌子的衣服。

80后喜欢G-Star之类的。

90后乞丐服,越花越好,越破越好..一个洞时尚,两个洞潮流,三个洞个性...

3.70后唱k的时候只会─例如2002年的第一场雪,然后就拼命拉着你喝酒,不让你唱。

麦霸一般是80后。

90后我们不只会唱,还会跳!

4.70后如果有笔记本,会喜欢到公众场合用。

 80后才不会背那么重的东西在身上。

90后只要苹果笔记本,而且不只一台...

5.70后喜欢喝红酒,一般是长城红酒。

 80后要么不喝酒,要么就喝啤酒。

 90后韩国果汁,日本汽水...

6.70后无论任何时候,看到有站着的领导,都会马上给领导让座。

80后崇尚上下级平等。

 90后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7.70后喜欢写日记,日记本还是带锁的。

80后喜欢写博客,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反正没人认识你,骂骂人,发发嗲,干什么都行。

90后写博客?

太落后了吧?

8.70后对服务员态度恶劣。

80后只在点菜和结帐时会跟服务员说话。

90后从不和waitress说话,只会背后讨论她的衣服很土...

9.70后会把房子买在北京郊区,然后每天早上花一个多小时乘车去上班。

80后喜欢在公司附近租房子,每天骑车或走路去上班,就为了早上多睡一会。

90后我们住哪里都可以,只要喜欢...

10.70后周末约客户去吃饭。

80后周末约同学去踢球。

90后一个礼拜7天周末,想做什么做什么!

11.70后喝酒时喜欢跟别人干杯80后能喝多少喝多少,喝不下了,怎么也不肯再喝90后我不是随便喝酒的人,我随便喝起酒来不是人~

12.70后的家进门要脱鞋。

80后家进门不用脱鞋。

90后我们上床睡觉都不脱鞋!

@@@@@@@@@@@@@@@@@@@@@@

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第二节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第三节行为主义理论第四节人本主义理论

第五节认知发展理论第六节道德发展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

人的心理分为三个层面:

其一,潜意识中的内容不能直接进入意识领域。

但可升华、合理化等。

其二,非理性、非逻辑、非时间性。

其三,追求快乐,欲望满足或本能释放。

其四,潜意识的内容无法用语言表达。

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

 

案例1:

一个九岁女孩在她最爱去的商店里看唱片,很喜欢,但钱不够。

她的本我,在快乐原则的驱使下,想得到最新发行的唱片。

于是,自我诱导她把唱片藏在衣服里,尽可能快地离开商店。

同时,自我也鼓励她看看四周是否有人,特别是那些“好管闲事”的店员。

她准备采取行动,这时她的超我开始起作用。

超我清楚地提醒她偷窃是错误的,还提出一些问题,如,如果她被抓住,她的父母会怎样看待她。

他们将会非常失望,她甚至可能被朋友们唾弃。

后来,女孩恋恋不舍的看了唱片最后一眼,叹息着回家了。

而她的自我已经开始计算她要剪多少块草坪才能赚够钱去买唱片。

性心理发展理论(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阶段

生理部位

关键任务

固着(障碍)

口唇期(0-1岁)

不再通过乳房或瓶子吃奶

强迫性吃东西、说话、吸烟、喝酒

肛门期(1-3岁)

肛门

上厕所训练

固执、冲动、占有

生殖器期(3-6岁)

性器官

与成人角色模范的认同

同性恋、自恋、自大、对成人角色的炫耀

潜伏期(6-12岁)

聚焦于社会关系

 

青春期

生殖器

亲密关系的形成

 

评价:

一方面,对潜意识等的探察,为理解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另一方面,其研究缺少明确充实的实验依据,缺少有效的研究方法。

显得抽象而神秘。

对超我等具体如何发生发展的缺乏阐述,以及泛性论等。

第二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主要区别:

(1)弗氏强调本我,埃氏注重自我。

(2)弗氏强调人的动物性,埃氏注重人的理性。

•(3)弗氏强调历史的经验,埃氏强调未来。

(4)弗氏强调性本能的驱动力,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埃氏强调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5)弗氏注重儿童期的发展,埃氏强调终生发展。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强调从生命历程解释发展问题以及社会环境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发展按时间顺序分成八个阶段:

婴儿期,0-1.5岁;儿童早期,1.5-3岁;学龄初期,3-6岁;学龄期,6-12岁;青少年或青春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

•每个阶段都有普遍性的心理与社会矛盾需要解决,即冲突。

发展任务即解决相应的冲突,之后会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人格特征。

第一个阶段是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学会信任,会获得一种“希望”品质。

第二个阶段是儿童早期,1.5-3岁,自主对害羞、怀疑的冲突。

获得意志和自信的品质。

第三个阶段是学龄初期,3-6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若其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就会形成主动性,若受到漠视讥笑,会让其感到内疚和失败。

获得目标感——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

第四阶段是学龄期,6-12岁,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生活重心由家庭转到了学校。

当勤奋感超过自卑感时,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第五阶段是青少年或青春期,12-18岁,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整合各种角色,寻求自我认同。

获得忠诚的品质。

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没有获得亲密感的人容易感到孤独。

亲密感胜过孤独感,会使青年人获得爱的品质。

第七阶段是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停滞的冲突。

成年期的人具有生育感,少之会使人格贫乏和产生停滞。

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第八阶段是老年期,65岁以上。

完美对绝望的冲突。

获得智慧的品质。

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会逐渐实现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

•评价:

埃里克森的理论关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这种视角更加广阔更加全面。

他的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人生过程中正常的冲突和事件。

•不足:

诸多阶段相关的年龄划分有争议。

对许多重要问题没有提出充分的解释,如导致人类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危机的解决是如何影响人格的?

等。

第三节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也被称为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对行为的无意识的动机不感兴趣,基本观点是人类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在其中环境的影响被强调得异常突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

其理论要点:

1、强调行为是研究的对象。

2、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

3、强调刺激—反应模式,即古典条件反射式学习模式,行为的发生公式是刺激(S)—反应(R)。

4、反对阶段论,主张连续性。

人类成长不象弗洛伊德所讲的阶段性,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5、在方法上,采用观察法、测验法、条件反射法等。

•古典条件反射学习

•例2:

在实验室中,一个孩子看着一只小白鼠(一种刺激),同时播放一种很大的令人生畏的声音(另一种刺激)。

通过重复联想,这个孩子学会了把白鼠和骇人的声音联系在一起。

不久,在他面前仅仅放只白鼠就会出现恐惧反应。

例3:

一位三年级老师,在学生不按次序说话时就会狠抽他们的手心,由于这一刺激——打手,学生们害怕老师。

通过将这个老师与手心挨打联系在一起,最后学生变得即使当他不打他们时,也害怕这个老师。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斯金纳(1904-1990):

操作性行为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受到本身后果影响的一种学习方式。

基本概念:

强化和惩罚

强化是指伴随行为并且增加该行为可能性的任何东西。

正强化指的是在某一状况下发生的鼓励某种具体行为的事件。

负强化是指取消某种使行为发生频率增加的负面事件或后果。

正负强化都是增加某种行为。

•案例4:

奥多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星期四晚上想在宿舍学习。

他隔壁的邻居盖文却决定在星期四晚上在宿舍开个聚会,这要比学习有意思的多。

因此,盖文邀请他的一堆朋友过来。

盖文打开他的CD播放机并将声音调到最高。

奥多努力想让自己不去注意这种恶劣的行为并继续努力学习,真到他忍无可忍。

他万分恼怒的踢着两个屋子之间的墙,用拳头捶打着墙尖叫道“关掉那个破烂玩意儿!

”。

在墙的另一边,盖文对他的那伙人说,“那是个很讨厌的家伙,要是我不关掉的话,他会向领导揭发我,我们去其他地方吧。

”他关掉CD机,和朋友们一起离开了。

•案例5:

“妈妈,我要糖果,你答应我的,我现在就要,妈妈!

”4岁的休伊尖叫着,他和他的妈妈正在当地超市里排队付款,前面是一位年长的妇女正在结帐,后面是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在排队。

休伊的妈妈看见每个人都在看着她和儿子,但休伊就是不停的叫嚷。

她努力想让他安静下来,以尽可能低的声音小声责备他,威胁他说,再也不会带他去吃麦当劳。

无济于事,一直在叫嚷。

最后,他妈妈彻底被激怒了,从最近的架子上抓了糖果,剥掉纸,塞进了休伊的嘴里。

超市里终于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长吁了一口气。

休伊站在那儿,粘糊糊的脸上挂着高兴的笑,他心满意足了。

惩罚是指伴随行为并降低该行为可能性的任何东西。

它通过展示反面事件或除去正面强化刺激,使具体行为发生频率减少。

两种方式:

一是行为发生后马上给予负面或敌对的结果;二是撤消正面强化刺激,使行为减少。

•案例6:

10岁的苏茜没有好好准备考试,等到发下考卷,开始着急了。

苏茜看了一下考卷,有点透不过气,没有一道题看上去是认识的。

她紧挨着一个她认为是班里天才人物的同学。

她想,看一下她的试卷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她错了。

老师立刻注意到她那别有所图的注意,冲到她面前,没收了考卷,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告诉她,偷看不仅不及格,而且两星期内放学后都要被留在学校。

苏茜受到羞辱,发誓以后再也不抄了。

•案例7:

7岁的罗西觉得吃饭时打嗝很有趣。

好几次他的父母都让他不要这么做。

每次他都安静一分钟,然后又开始。

最后,母亲告诉他,这样做是粗鲁的行为,作为惩罚,不给他吃他最喜欢的香蕉。

为了吃到香蕉,他再也没有故意在餐桌上打嗝。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受认知过程的影响,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观察学习: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人类大多数行为都可以通过观察学会。

•例8:

66名儿童随机分成3组观看录像。

第一组看的是成年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