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82653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东莞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

《礼记》中说: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这说明礼乐制度

A.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D.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

【答案】A

【解析】“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规定了礼乐制度的目的是相亲相敬,从而通过宗族来稳定社会的作用,故A正确;突出社会等级的分化是分封制,故A错误;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C错误;风俗同一化显然说法绝对,故D错误。

2.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

“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

”而《续汉书·百官志》也载:

“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据此可知司隶校尉

A.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

B.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

C.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

D.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可知司隶校尉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D项正确。

汉代地方监察机构是刺史,与材料不符,排除A。

司隶校尉有监察职能与刑狱无关,排除B。

汉代地方监察机构是刺史,刺史负责监察各郡官吏,排除C。

点睛:

本题以监察制度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汉朝监察的相关史实。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结合汉朝监察制度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答案】D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分析。

4.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

建置

作用

开皇三年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大业元年

开通济渠。

接驳洛阳与淮河。

开元二十二年

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答案】C

【解析】A材料无从体现。

经济中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故B错。

材料“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可知政治军事重心并未南移,故D错。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军事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C正确。

5.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这一现象造成

A.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

B.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

C.中国日趋沦为西方的原料基地

D.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呈降低趋势,这有利于外国棉制品在华倾销,使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而是强调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排除A。

材料强调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而不是中国日趋沦为西方的原料基地,排除C。

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材料未涉及,故排除D。

6.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

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答案】C

7.

表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工业产量的统计表。

表中所述现象

A.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B.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反映了官僚资本对经济的控制

D.加剧了中国工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答案】A

【解析】材料数据表明,从1927年到1936年(全面抗战前夕)中国的重工业产量增幅很大,这为后来的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判断企业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还是官僚资本,故BC项错误;近代中国工业有两大不平衡性,即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不平衡,而抗战前,国民政府已经有意识地发展重工业、发展中西部地区,故D项错误。

8.“经毛泽东批准,在周恩来主持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从日本、西欧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先后引进了84个项目,使用外汇2.7亿美元,填补了一些行业技术设备方面的空白。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

B.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C.中西关系开始改善

D.打破了西方的孤立封锁

【答案】C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未完成,故A项错误;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与从日本、西欧引进成套设备技术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中西关系开始改善,故中国从日本、西欧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故C项正确;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已经打破了西方的孤立封锁,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时间“20世纪60年代”,再结合所学知识从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形势出发,即可得出中苏关系破裂,中西关系开始改善的结论,据此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9.雅典曾经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这反映了

A.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

B.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C.规范公民的行为利于希腊稳定

D.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法律强调公民不允许公民有“私心”不能对城邦统治缺乏参与,这是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的肯定,故体现了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A项正确。

B项公民的个人权利要服从于城邦统治,排除。

材料没有提到规范公民行为的相关信息,排除C。

只有公民才有参与城邦管理,不是所有人,排除D。

所以选A

10.托克维尔指出:

“假如美国总统犯了叛国大罪。

这时,先由众议院弹劾总统,接着由参议院宣布罢免他的职务。

然后他才到陪审团出庭受审,只有陪审团可以剥夺他的自由或生命。

”据此,托克维尔强调美国

A.总统受到国会和法院制约

B.三权分立体制已发展完善

C.政治审判的程序较为严格

D.最高司法权集中于陪审团

【答案】C

【解析】从总统遭到弹劾的流程上来看,涉及到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参与,各个部门按照规章来进行,程序比较严格,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没有体现本质问题;B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与史实不符。

11.“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

”材料主要说明

A.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B.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C.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促使革命迅速发展

D.一战加剧俄国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战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激化了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导致革命爆发,故D项正确。

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但属于D项一部分,排除。

B项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但属于D项的一部分,排除B。

C项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但属于D项的一部分,排除C。

点睛:

本题以十月革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结合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联合国大会的作用显著提高,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甚至宣称愿意看到联合国会址从美国搬走。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

A.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

B.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C.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D.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他们团结起来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A项正确。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排除B。

材料主要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关系不大,排除C。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霸权地位并没有衰落,排除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

“略不掩群,不取麋夭;不竭泽而渣,不焚林而猎。

”《荀子·天论》中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汉代淮南王刘安指出:

“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

”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甚至“断其手”。

秦汉以后,山林川泽归少府管理,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和畴官等。

宋太祖下“禁捕诏”,宋真宗下“禁捕山鹧诏”。

明清时期,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編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煤得到广泛使用,煤燃烧时释放的滚滚浓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业革命特色。

紡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人们不久就发明了将氯转化为漂白剂的技术。

钢铁业的发展,导致英国砍伐大量的树木,随着工业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密集,排水沟设施不全,各种疾病困扰着人们。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调查委员会,倾听社会声音。

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负责治理地方环境。

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明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不同之处。

【答案】

(1)内容:

合理利用大自然,不过度索取;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宗法力量。

背景:

统一多民族同家的形成及君主专制加强;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政府贯彻重农抑商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2)原因:

煤碳的大量使用及化工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助推了砍伐树木的现象;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设施及管理不健全。

不同:

古代中国以服务农业发展为目的,带有浓厚的“农本”色彩;近代英国以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目的,具有强烈的“工业化”特征。

古代中国完全由政府专制;近代英国除由政府主导外,还听取社会人员的建议。

(每个角度,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是强调合理利用大自然,不过度索取,“制天命而用之”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宗族制定族规”则是强调利用宗法力量进行环境保护。

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主要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方面多方面分析,例如,政治方面要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君主专制加强的角度分析。

(2)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突出工业革命,还可以总结出城市自身设施不健全等原因。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相同点主要包括都利用法律、都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环境保护,而不同点主要包括中国环境的保护着眼于发展农业的需要而英国环境保护则着眼于工业发展的需要,材料二最后可以看到英国的环境保护还倾听社会声音即听取社会人员的建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表是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比较。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中西方传统节日是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产物,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色。

阐述:

中国传统节日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同时受宗法制度、儒家思想。

地域风俗。

民间信仰影响。

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注重家族观念和“忠”“孝”“仁”“义”。

祈盼安定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

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情味道。

(文化、经济每个角度

西方传统节日宗教色彩浓厚;同时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

注重人性,亲情的表达,同时体现了对个体劳动的尊重(每个角度。

总之,节日是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面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受到一个地区政治、经2018届东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第3页共4页济、文化的深刻影响。

【解析】本题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比较来看,不难发现,传统节日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相关。

就中国传统节日来看,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注重家族观念和“忠”“孝”“仁”义”,祈盼安定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情味道。

而西方传统节日则宗教色彩浓厚,同时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亲情的表达,同时体现了对个体劳动的尊重。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早期已有对官吏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

但明代吏治腐败,法令不行,这些制度流于形式化。

……张居正于万历元年(1573)推行“考成法”,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订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

二是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注销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张居正立限考成的三本帐,严格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

每逢考核地方官的“大计”之年便强调要将秉公办事、实心为民的官员列为上考;专靠花言巧语、牟取信行的官员列为下考,对于那些缺乏办事效率的冗官,尽行裁撤。

张居正当政期间,裁革的冗员约占官吏总数的十分之三。

同时,张居正又广泛增添人才,提拔拥护改革、政绩卓越的官员,委以重任,因为有考成法在,“立限考成,一目了然”。

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不拘出身和资历,大胆任用人才。

(1)根据材料,概括“考成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答案】

(1)特点:

立限考事,以事责人;赏罚分明;考核内容明了确切;考核体系周密健全;考核方法简单易行,操作性强;考核结果实用权威。

(2)作用:

考成法健全了监督机制;通过整顿吏治和精简机构,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行政效率;节省了政府的财政开支;提高了内阁的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政权长治久安;为后世的廉政建设提供了借鉴。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一是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订立期限……二是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如实申报,否则处罚”,据材料二“严格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立限考事、赏罚分明、内容确切、体系周密、方法简单、结果实用权威等方面概括“考成法”的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二“将秉公办事、实心为民的官员列为上考;专靠花言巧语、牟取信行的官员列为下考,对于那些缺乏办事效率的冗官,尽行裁撤……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不拘出身和资历,大胆任用人才”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健全监督机制、整顿吏治和精简机构、节省财政开支、加强中央集权、后世的廉政建设借鉴等方面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1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章太炎是一位国学大师,最大建树是对中国古代整体历史、文化进行广大而深刻的诠释。

章太炎也是一位革命家,而且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他用革命的观点去解释许多事物,如强烈的种族与反专制的观点即是他思想中常见的两个主轴。

许多人因为章太炎是“国粹派”,又看到他文章中的古色古调,便误以为他反对西学,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章氏受西学的影响超过我们的想象,譬如斯宾塞学说对他的影响相当大。

……章太炎强调“国学”不等于“儒学”,他提倡的“国粹”或“国学”,是指在君权时代中不得志的经师之学、是与“湛心利禄”的官僚士大夫相敌对的抱残守缺者之学、是与历史上当权派不合作之学、是批评历史上的专制政治及它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学说……章太炎非常强调所有个体之间的平等,以“齐民”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重整传统。

(1)根据材料,概括章太炎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章太炎思想产生的原因。

【答案】

(1)特点:

用革命的观点解释事物(受革命观点的影响);思想的主轴是种族和反专制的观点;深受西学影响;强调“国学”不等于“儒学”,是一个“下”的、“平民”的、“个体”的、“自性”的、“在野”的文化传统;平等思想,以“齐民”的角度看传统。

(2)原因:

清王朝腐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学东渐。

【解析】由“章太炎也是一位革命家,而且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他用革命的观点去解释许多事物,如强烈的种族与反专制的观点即是他思想中常见的两个主轴。

”可以概括出用革命的观点解释事物和思想的主轴是种族和反专制的观点;由“章氏受西学的影响超过我们的想象,譬如斯宾塞学说对他的影响相当大”可以概括出深受西学影响;由“章太炎强调“国学”不等于“儒学”,他提倡的“国粹”或“国学”,是指在君权时代中不得志的经师之学、是与“湛心利禄”的官僚士大夫相敌对的抱残守缺者之学、是与历史上当权派不合作之学、是批评历史上的专制政治及它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学说”可以概括出强调“国学”不等于“儒学”,是一个“下”的、“平民”的、“个体”的、“自性”的、“在野”的文化传统;由“章太炎非常强调所有个体之间的平等,以“齐民”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重整传统。

”可以概括出平等思想,以“齐民”的角度看传统。

由“章太炎也是一位革命家,而且是有学问的革命家,如强烈的种族与反专制的观点即是他思想中常见的两个主轴”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可以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角度分析。

由“章氏受西学的影响超过我们的想象,譬如斯宾塞学说对他的影响相当大”可以分析出他的思想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