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第02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82147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2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 第02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育学 第02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育学 第02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育学 第02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育学 第02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 第02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docx

《教育学 第02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 第02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 第02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docx

教育学第02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必然受社会构成要素的制约。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就是指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要受社会各要素的影响,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社会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的、文化的基础;教育的运行和发展建立在这些社会基础之上。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根据。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方面要促进个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人才培养来为社会发展服务。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对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只有满足其要求,才能体现其价值。

所以,教育朝什么方向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以社会的要求为根据的。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动因。

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现象。

社会变迁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要求教育进行一系列改革,使之与变迁的社会要求相适应,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变迁。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尺度。

教育效果如何,其最终评价尺度是社会,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否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否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是评价教育效果的主要标准。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归宿。

教育是社会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和谐发展,共同推进社会向前发展。

教育不是为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而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培养人才,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

总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受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小资料2-1

关于社会的理解

在社会学理论中,对社会概念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种类繁多。

有的学者认为,社会是“规模”或“发展水平”不同的人类组织实体;也有的学者认为,社会是“完整社会”,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复合巨系统;而以特定社会子系统如政治、教育等。

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则把社会看成是特定子系统之外的其他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巨系统,这种社会已经不是“完整社会”,而是“功能成分缺损”的“部分社会”。

①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中的社会,主要指的就是“部分社会”,指总体社会申除了教育系统以外的其余部分或其他特定功能的子系统的总和。

一、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产生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的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影响和最终决定因素。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就必然决于两方面的条件:

一是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二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表现为个体有多少可以从事学习的富余时间,以及国家有多少经费可以用于教育活动。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

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教育发展的速度很缓慢,规模很小;而工业革命之后,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教育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是因为大工业生产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经费。

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教育经费也迅速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50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4500亿元,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从不到3%增长到3.48%。

②又如,近年首都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首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比较丰厚的物质基础。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

北京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88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6302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9075美元)。

③北京经济的发展使北京的教育投入名列全国第一,2008年达到了381亿元。

④可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决定着劳动力的结构和人才的素质结构,进而决定着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尤其是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规格。

教育结构通常指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

经济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化。

如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的关系,全日制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关系,高等学校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都要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北京市教育大会通过的《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可以说是积极应对的一个范例。

《纲要》宏观规划了北京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明确指出了各级各类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

仅以高校为例,《纲要》指出:

要“根据首都城市‘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继续推进高校向郊区战略转移,在50万以上人口的新城市设置一所社区高中后职业教育机构”①,发挥良乡、沙河高教园区“在资源共享、办学模式创新、结构调整、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②随着北京新“三步走”战略的确立,以及首都经济结构和布局的需要,首都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否则,容易造成教育事业内部的比例失调,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学用脱节的现象。

(三)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阶级在确定教育目标时,都要考虑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因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的类型、人才的层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等提出的要求不尽相同。

教育所培养的人,当他进入直接的经济过程时,便构成社会生产力的要素之一,他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有效地从事经济生产活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如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一般不需要经过学校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其凭借直接的生产技艺和经验就可以从事生产劳动,因此,学校教育不承担培养劳动者的任务,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主要是统治人才和知识分子。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对教育目的的制约并不明显。

但是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要求生产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技术,这种要求使学校教育目的发生质的变化,学校教育不再把培养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官吏与知识分子作为自己仅有的教育目的,教育开始与生产劳动结合,注重培养科技人才和生产工人。

大工业生产还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从而逐步建立了包括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体系。

 

(四)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必然带来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由此推动学校的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教育内容的更新。

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

教育内容一改古代教育偏重人文古典学科的传统,自然科学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科学的分化,建立了各学科的科学体系。

各级学校都设置了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完整课程。

例如,我国现阶段高中新课程设置就包括语言与文字,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社会实践八大领域,下设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思想政治、体育等十多个科目。

与此相适应,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变,从口耳相传,到面对面的交流,再到多媒体和互联网支持的教学,都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制约。

另外,教学组织形式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传统的个别教学的运用,到班级授课制的诞生,再到班级授课制与个别化教学的融合,无不借助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①,政治的集中体现是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广义上讲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狭义上理解主要指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政治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实质上是政治制度对教育有决定作用,其主要体现为:

(一)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而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决定的。

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性质和教育目的的因素。

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教育的日的是使年轻一代能从事劳动,能遵守社会生活规范,互助合作,能为保卫氏族的生存而英勇战斗。

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总是力图使教育按照他们的要求培养和塑造年轻一代。

教育总是以巩固和发展统治阶级自身利益为根本宗旨的。

奴隶社会学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奴隶主子弟培养成为自觉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统治人才和能征善战、具有暴力镇压奴隶起义和抵御外患本领的军人。

封建社会学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地主阶级子弟培养成为国家政权中的官僚以及实际掌握地方政权的士绅,对广大的劳动人民则实行愚民政策。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根据资产阶级需要,一方面,是把资产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能够掌握国家机器和管理生产的统治、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和稳固政权,也给予劳动人民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和职业训练,以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熟练工人和政治上的顺民。

社会主义学校的教育目的,与历史上任何阶级社会的教育目的不同,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充分说明,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同样也反映了国家政治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

 

(二)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使教育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就一定要把教育的领导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统治阶级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1.通过国家政权力量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通过国家颁布的政策、法令、法规等规定办学的宗旨和方针,并用强制手段监督执行。

同时,各级政府还利用其权力,通过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人和实施教师聘任等办法,从组织上保证这种领导权的实现。

2.统治阶级通过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具体表现为通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等办法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我国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就明确规定: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

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南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

新法还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

通过经济杠杆来实现对教育的领导权,是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的方式。

3.统治阶级还通过意识形态来影响和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由于统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它的思想、意志必然要上升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必然要影响到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一般是通过课程标准的设置、教科书的编写、教科书的审定、各种读物的出版发行以及对教师的培训和思想的影响等方式,在实际上左右着教育的领导权。

(三)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决定的。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在原始社会,以生产资料原始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国家,氏族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因而受教育权也是平等的,所有儿童接受差不多的教育。

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反映在受教育的权利上,也是不平等的。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只有统治阶级子女才享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被统治阶级则无缘接受这种教育。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在法律上废除了受教育者在阶级、社会等级地位方面的限制,受教育权利在形式上似乎是平等的。

但实际上,由于经济上和其他条件上的不平等,受教育权仍是不平等的。

即使在不收学费的德国、瑞典、英国这些同家,大学生中来自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家庭的子女仍是少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实行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并通过法律形式加以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四)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进而也决定着教育内容的选择,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的选择。

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学校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来实现的,而一定的思想观点、伦理道德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中,思想道德带有阶级性,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道德以“普遍形式”的名义,借助于教育上的领导权,从而成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国传统教育宣扬的“三纲五常”,资产阶级教育宣扬的“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社会主义中国提倡“五爱”教育,都体现了政治制度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选择上的决定作用。

 

三、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般来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及其成果,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一)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与深层底蕴,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取向,因而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个社会的教育是以保存或传承现有文化成果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取向,还是在继承现有文化的同时致力于传统文化的转型并创造新文化,取决于社会总体的文化价值观。

在古代社会,社会文化呈现封闭和保守的倾向,所以古代的教育大都以传承已有的文化成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对新文化的传播少有顾及。

而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体系间的广泛交流,使得不断更新和创造文化成为时尚,所以现代教育具有国际性、革命性、创造性和终身性的价值选择。

社会文化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制约作用非常明显,它影响着教育目的、目标、内容及师生关系等等。

 

(二)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之外,还受文化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就是强调教育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希腊时期崇尚知识和理性,因而当时的教育目的则是培养哲学家和哲学王;近代英国着重培养具有绅士风范与良好品性的公民;德国着重培养能够服务社会的公民;日本则着重培养能够肩负社会责任、具有团队精神的公民,所有这些都与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教育以传播文化为己任,因此,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

首先,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上。

当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积累较少时,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就较小;反之,文化发展水平越高、内容越丰富时,教育内容的选择广度和深度、课程的种类和变革频率也随之增加。

其次,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也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一定的特色。

如中国教育突出礼仪教育,而西方国家则突出环境保护教育。

(四)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及其来源的认识,也影响着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在教育上影响着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由此决定了人们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选择。

西方文化突出个人本位,因而在教育中倡导个性张扬,在教育教学上强调自主探索;东方文化突出社会本位,因而在教育中倡导谦虚谨慎,在教育教学上强调知识传授。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如以突出个性为特征的文化背景中的孩子,面对老师会感到轻松自然;而以突出礼节为特征的文化背景中的孩子,面对老师会肃然起敬。

在以理性为典型特征的西方文化环境中,父母面对客人对自己孩子的夸奖,可能让客人向孩子道歉,因为他们认为客人有些言过其实;而在以情感为典型特征的东方文化环境中,父母面对客人对自己孩子的夸奖,会心存感激并表示感谢,哪怕客人夸大其词也不介意。

上述两种不同的反映,都与文化的潜在影响有关。

四、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规律的事实、原理、方法和观念的知识体系以及创建这个知识体系的社会活动。

科学的内容包括科学事实(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

科学的任务是发现规律,提出理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

 

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或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相应的材料、设备、工艺流程等等。

技术的任务是发展或开发出新的方法、手段、措施或途径。

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变革世界。

科学是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技术是增强人类的生存能力,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科学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

信息技术把图书馆微型化,将世界上无数大型图书馆通过网络搬进电脑,搬到个人的家里。

同时,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

根据情报专家的统计,“二战”以来,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隔4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

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由于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等教育手段的介入,原有的师生现场学习和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学习和教育既可以是师生互动,现场面授;也可以是生机、生生和师生以信息技术为中介进行的互动交流、相互学习。

原有意义上的有固定场地、固定班级、固定活动的学校教育形式,将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处所,而知识的学习将让位给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技术。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具体表现为:

①增设反映新科技发展的新课程。

如增加包括计算机、通信、网络等在内的

信息技术课程,包括DNA、基因、克隆等在内的生物技术课程,包括超导、纳米等在内的新材料技术课程。

小资料2-2

克隆羊:

多利

多利(Dolly)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成功的生命,由爱丁堡大学罗斯林研究所与英国PPL医疗公司共同培育。

多利于1996年7月5日出生,1997年2月3日首次被介绍给公众。

它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步的第一项,也是当年最引人注目的国际新闻之一。

多利的诞生标志着生物技术新时代的来临。

继多利问世之后,克隆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各国科学家相继克隆出了牛、鼠、猪等动物。

2003年2月14日,多利因肺部感染而死亡。

②变革原有课程内容体系。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和高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课程内容也要纳入新的科技成果,剔除落后的、过时的内容。

我国高中课程就增加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内容,以适应科技发展对教育内容提出的新要求。

 

③调整课程结构。

根据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

如根据现代科技发展具有各学科相互影响、渗透、高度综合的特点,将相关学科综合,设置综合课程,我国从小学3年级到高中都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

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又节约了学习的时间。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

科技的发展直接促进了教育育手段与方法的改革。

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丰富了远程教育的技术手段,促进了网络课程的发展以及网络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的出现,这些新方法运用,有力地促进了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

(四)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学技术促进了教育的科学化。

科学技术促进了人们对教育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使人们在按照规律开展工作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育人水平。

②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

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③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在传统的教育中,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活动可以照样进行,而在人机系统中,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反应,教学活动将会终止,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乃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④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尔的情况,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第二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虽然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影响,但教育不是被动地受它们的影响,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具有推动或阻碍作用。

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不仅为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而且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能源、设备和资金等物质条件,也需要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等精神条件。

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进而形成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是人进行劳动的能力,是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当人还没有掌握任何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时,他只能是一种可能的、潜在的劳动力,只有通过教育和训练才能使这种可能的、潜在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直接的劳动力。

在现代生产过程中,科技发明、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要依靠科学技术人才;科技成果的应用、自然资源的利用、先进工具的使用,要通过高素质的劳动者来发挥作用;生产过程的优化,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取得要靠大量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来实现。

而劳动者基本劳动素质的优劣,技术人员科技水平的高低,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体现在:

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从而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

(三)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邓小平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科学技术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力,即潜在的生产力。

要把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人能掌握并运用于生产的直接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通过教育,科学知识与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变成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在生产中创造物质财富。

这时,被劳动者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与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