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辨肾病证候 1生理提要 位置肾位腰部左右各一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80638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 1生理提要 位置肾位腰部左右各一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 1生理提要 位置肾位腰部左右各一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 1生理提要 位置肾位腰部左右各一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 1生理提要 位置肾位腰部左右各一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 1生理提要 位置肾位腰部左右各一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 1生理提要 位置肾位腰部左右各一腰.docx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 1生理提要 位置肾位腰部左右各一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节辨肾病证候 1生理提要 位置肾位腰部左右各一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 1生理提要 位置肾位腰部左右各一腰.docx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1生理提要位置肾位腰部左右各一腰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

1、生理提要

位置:

肾位腰部,左右各一,腰为肾之府

功能: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小便。

联系: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齿为骨之余,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与女子胞等奇恒之府关系密切。

络属:

肾与膀胱相表里。

特性:

肾宜潜藏。

2、主要病变及常见症状:

●肾位于腰,藏精;主命火——腰酸痛、遗精、阳萎、不育、发育迟缓。

●肾主水——浮肿,腰以下肿甚

●肾主纳气——喘息,呼多吸少。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脱发、白发、耳鸣、耳聋

●肾司膀胱开合——尿频、余沥不尽、遗尿。

3.常见证候及病因:

禀赋不足、精气亏损、房劳不节、他脏及肾→肾阳虚、肾虚水泛、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

(一)肾阳虚证:

1、含义:

指肾阳亏虚,机体失却温煦,以腰膝酸冷、性欲减退、夜尿多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

素体阳虚、年高火衰、久病虚劳、他脏累及

3、证候:

(1)病位——肾

命门火衰——阳痿精冷、宫寒不孕、

完谷不化、五更泄泻

气化失职——夜尿多,小便频数

(2)病性——阳虚:

温煦失职——腰膝冷痛、肢冷、精神萎靡

4、辨证依据:

本证以腰膝酸冷、性欲减退、夜尿多与虚寒症状共见为辨证依据。

5、治法方药:

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思考:

为何肾阳虚证病人,既可出现“尿多”,又可“尿少”?

答:

因肾气主水,能主膀胱开合。

其气化主水的功能即升清降浊,能将“浊中之清”上输于脾——升清,能将“浊中之浊”下入膀胱——降浊。

当阳气不能气化水液,“升清”障碍,则水液下趋,故夜尿清长;当肾阳虚衰、气化无权,“降浊”障碍,故尿少浮肿。

(二)肾虚水泛证:

1、含义:

指肾的阳气亏虚,气化无权,水液泛滥,以水肿下肢为甚、尿少、畏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

久病失调、素体虚弱

3、证候:

肾阳虚基本证候

气不化水——浮肿尿少,下肢尤甚

累及他脏

肾水凌心——浮肿、心悸(水气凌心)

肾水犯肺——浮肿、咳喘(水寒射肺)

不温脾土——完谷不化,五更泄泻(脾肾阳虚)

4、辨证依据:

本证以水肿下肢为甚、尿少、畏冷肢凉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治法方药:

温肾利水——真武汤《伤寒论》

6、鉴别诊断:

肾阳虚偏重脏腑功能衰退,性功能减弱;肾虚水泛偏重于气化无权而以水肿、尿少为主证。

(三)肾阴虚证:

1、含义:

指肾阴亏虚,失于滋养,虚热内扰,以腰酸而痛、遗精、经少、头晕耳鸣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

内:

虚劳久病、素体阳亢、房事不节

外:

温邪久羁、过服温燥

3、证候:

(1)病位——肾:

骨骼失养——腰膝酸痛,齿松

脑海失充——耳鸣、健忘、脱发

相火妄动——遗精梦泄

冲任失养——女子经少、闭经

(2)病性——阴虚火旺:

虚火内扰——潮热、盗汗、心烦、咽干形瘦、颧红、舌红少苔

4、辨证依据:

本证以腰酸而痛、遗精、经少、头晕耳鸣等与阴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治法方药:

①阴虚为主:

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②虚火明显:

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6、鉴别诊断:

①肾阳虚证与肾阴虚的区别

同:

腰膝酸软、齿松发落、耳鸣失聪、尺脉无力、性机能障碍

异:

●肾阴虚证:

阴虚内热(潮热、盗汗)

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肾阳虚证:

形寒肢冷、面色晃白

舌淡而胖,脉沉而弱

②五脏阴虚有何异同?

同:

阴虚之象

异:

●心阴虚证: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

●肺阴虚证:

干咳、少痰、声嘶、咯血

●胃阴虚证:

饥不欲食、嘈杂、痞胀

●肝阴虚证:

目涩、肢麻、震颤、经闭

●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齿松、耳鸣

(四)肾精不足证:

1、含义:

指肾精亏损,脑与骨、髓失充,以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

先天:

禀赋不足

后天:

后天失养、劳倦过度、久病伤肾、房事不节

3、证候:

骨骼失养(生长)

髓海失充(发育)

精亏血少(生殖)

小儿

发育迟缓、矮小骨软,囟门迟闭

智力低下,动作迟钝

成人

齿松、发落、足痿无力

健忘,耳鸣失聪

精少不育

经闭不孕

4、辨证依据:

本证以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治法方药:

补益肾精——河车大造丸《扶寿精方》

6、鉴别诊断:

肾阴虚与肾精不足

 

肾阴虚

都是肾虚,都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齿松发脱等症状

肾阴虚有阴虚内热的表现:

性欲偏亢、梦遗、经少

肾精不足

肾精不足主要为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为主要表现,无虚热表现

(五)肾气不固证:

1、含义:

指肾气亏虚,失于封藏、固摄,以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胎气不固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

年高肾衰、年幼失充、久病房劳、过用滑利

3、证候:

(1)封固失职:

●膀胱失约——尿频、失禁、余沥不尽

●精关不固——男子滑精,梦遗早泄

●带脉失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

●胎元不固——滑胎流产

●后关失摄——大便失禁,滑泻

(2)机能低下:

腰酸、神疲、耳鸣、健忘、尺脉弱

4、辨证依据:

本证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胎气不固与气虚症状高能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治法方药:

●补肾固摄——菟丝子丸《济生方》

●膀胱失约:

固肾缩尿——缩泉丸。

●精关不固:

固肾涩精——金锁固精丸

●带脉失摄:

固肾止带——白带丸

●胎元不固:

固肾安胎——胶艾安胎汤

●后关失摄:

固肾止泻——四神丸

第六节辨腑病证候

1、生理提要

位置: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连胃口,下接大肠;

●大肠位于腹边,上承阑门,下通广肠

●胆附于肝,在肝之短叶间;

●膀胱位下腹,为州都之官。

功能: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小肠主化物,分清别浊(小肠主液);

●大肠传化糟粕,排泄大便,吸收水份(主津)

●胆主决断(精神意识,判断事物,作出决断的能力);

●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小便。

1、生理提要

络属:

●脾与胃相表里,同为“气血之源,后天之本”;

●心与小肠相表,心移热于小肠;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宣通,则腑气通畅;

●肝与胆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表里。

特性:

●胃、小肠、大肠均为六腑器官,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因此必须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胆为“中精之府”(胆汁洁净,含有精气,不能随便外泄)。

●膀胱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即尿液宜正常通利。

2、主要病变及常见症状:

Ø胃主受纳:

纳差、脘胀、脘痛、易饥;

Ø胃气宜降:

呃逆、嗳气、呕吐、口臭;

Ø心与小肠相表里:

尿赤、涩、灼、痛;

Ø大肠主津,以通为用:

腹泻、腹胀、腹痛、便秘、便血。

Ø胆主贮,泄胆汁:

黄疸、口苦。

Ø胆主决断——胆怯,易惊。

Ø膀胱贮排尿液——尿急、频数、痛、血

(一)胃气虚证

1、含义:

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以胃脘隐痛或痞胀、喜按,食少与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

饮食伤胃、劳倦伤中、久病失养

3、证候

胃失和降——脘痛痞胀,纳差嗳气

化源不足——面色萎黄

机能衰退——气短神疲、舌淡脉虚

4、辨证要点:

本证以胃脘痞满、隐痛喜按、食少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治法方药:

健脾和胃益气——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二)胃阳虚证

1、含义:

指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2、病因:

嗜食生冷、脾虚及胃、久病失养、过用苦寒

3、证候:

胃失温煦——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呕泛清水

胃气亏虚——食少脘痞,神疲乏力

阳虚生寒——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胖脉迟

4、辨证要点:

本证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治法方药:

益气温胃——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6、鉴别

证型

共同点

病机

部位

突出症状

脾气虚

均有食少、脘腹隐痛、气虚或阳虚的共同症状

以脾失运化为主

大腹部

腹胀、腹痛

便溏、水肿

脾阳虚

胃气虚

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为主

胃脘

脘痞、隐痛

嗳气、

胃阳虚

(三)胃阴虚证

1、含义:

指阴液亏虚,胃失濡润、和降,以胃脘嘈杂、饥不欲食、脘腹痞胀、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

温邪伤阴、呕泻伤津、七情化火、过食辛辣

3、证候:

阴虚胃热——饥不欲食,脘痞嘈杂

胃失和降——脘痛隐隐,干呕、呃逆

阴津亏少——口干咽燥,便结尿少

虚火内炽——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4、辨证要点:

本证以胃脘嘈杂、灼痛、饥不欲食、脘腹痞胀为辨证要点。

5、治法方药:

滋阴养胃——益胃汤(《温病条辨》)

(四)胃热炽盛证

1、含义:

指火热壅滞于胃,胃失和降,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

邪热犯胃、过食温热、七情郁火

3、证候:

火热郁胃——胃脘灼痛,消谷易饥

胃火上熏——龈肿齿衄,渴喜冷饮

浊气上泛——口臭,舌红、苔黄

4、辨证要点:

本证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饥等与实火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5、治法方药:

清胃散(《兰室秘藏》)

玉女煎(《温病条辨》)

6、鉴别诊断:

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

 

共同点

病势

症状

性质

胃阴虚证

脘痛、

口渴、

脉数

等症

程长

势缓

饥不欲食,脘痛隐隐

脘痞嘈杂,口干咽燥

虚热

胃实热证

程短

势急

消谷善饥,胃脘灼痛

龈肿齿衄,渴喜冷饮

实热

(五)寒饮停胃证

1、含义:

指寒饮停积于胃,胃失和降,以脘腹痞胀、胃中有震水声、呕吐清水等为主要表现得证候。

2、病因:

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手术创伤

3、证候:

胃失和降——脘胀,振水有声、呕吐清涎,

饮停肠间——腹满,水身漉漉

饮邪内阻——头晕目眩,苔白滑,脉沉滑

4、辨证要点:

本证以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为辨证要点。

5、治法方药:

化气利水——五苓散(《伤寒论》)

(六)寒滞肠胃证

1、含义:

指寒邪侵胃肠,阻滞气机,以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急剧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

过食生冷、脘腹受寒

3、证候:

胃气失和——胃脘冷痛,口泛清涎

肠传失司——腹痛腹泻,腹胀便秘

寒邪伤阳——肢冷面白,寒重温缓,

4、辨证要点:

本证以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急剧为辨证要点。

5、治法方药:

温中散寒降逆——吴茱萸汤(《伤寒论》)

(七)食滞胃肠证

1、含义:

指饮食停积胃肠,以脘腹痞胀疼痛、呕泻酸馊腐臭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

脾胃索弱、饮食不慎、暴饮暴食

3、证候:

胃气上逆——嗳腐吞酸,厌食、呕吐;

阻滞气机——脘腹胀闷,疼痛拒按;

浊气下移——肠鸣矢气,便下臭秽。

4、辨证要点:

本证多以有伤食病史,以脘腹痞胀疼痛、呕泻酸馊腐臭等为辨证要点。

5、治法方药:

消积导滞——保和丸(《丹溪心法》)

(八)胃肠气滞证

1、含义:

指胃肠气机阻滞,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等为主要表现得证候。

2、病因:

外邪侵扰、情志不遂

3、证候:

气机阻滞——脘腹胀痛,嗳矢胀减

气窜不定:

气逆于上——嗳气欲呕

气机下迫——欲泻不爽

气停下降——大便秘结

4、辨证要点:

本证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治法方药:

理气止痛,和胃调中——木香顺气散《统旨方》

6、鉴别诊断:

寒滞胃肠与胃肠气滞

证型

共同点

特点

表现

寒滞胃肠

均可见脘、腹痞胀及疼痛,呕泻等症

有寒邪刺激病因

冷痛喜温、恶寒肢冷、脉紧

胃肠气滞

以胀痛为主,无寒因、寒症

嗳气、肠鸣、矢气

(九)虫积肠道证

1、含义:

指蛔虫等寄生肠道,耗吸营养,阻滞气机,以腹痛、面黄体瘦、大便排虫等为主要表现得证候。

2、病因:

饮食不洁、虫入肠道

3、证候:

争食水为——胃中嘈杂,面黄形瘦

蛔虫钻窜——扪之条块,呕吐肢厥

虫扰阻滞——腹痛时作,随便排虫

湿热循经——鼻痒、噛齿、虫斑、兰斑

4、辨证要点:

本证以腹痛、面黄体瘦、大便排虫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治法方药:

祛虫消积,止痛——使君子散(《医宗金鉴》)

(十)肠热腑实证

1、含义:

指里热炽盛,腑气不通,以发热、大便秘结、腹满硬痛为主要表现得实热证候。

2、病因:

邪热津伤、误汗津泄

3、证候:

肠燥不通——便秘腹满,硬痛潮热;

邪迫津泄——热结旁流;

热扰心神——神昏谵语;

里热炽盛——高热、汗出、尿黄、苔黑、脉沉实。

4、辨证要点:

本证以发热、大便秘结、腹满硬痛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治法方药:

通腑清热——大承气汤《伤寒论》

(十一)肠燥津亏证

1、含义:

指津液亏损,肠失濡润,传导失职,以大便燥结、排便困难及津亏症状为主要表现得证候。

2、病因:

外燥、温病

久病、呕泻、年老、阴亏、失血、新产

3、证候:

肠道失调——便结难解,数日一行

府浊上泛——口臭、头晕

津亏失充——口干咽燥,舌干、脉细涩

4、辨证要点:

本证以大便秘结、排便困难与津亏症状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治法方药:

润肠通便

①年老津亏——麻仁丸(《伤寒论》)

②外感热病——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③产后失血——益血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十二)肠道湿热证

1、含义:

指湿热内蕴,阻滞肠道,以腹痛、暴泻如雨、下痢脓血、大便黄稠秽臭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

外感湿热、饮食不洁

3、证候:

壅遏气机——腹痛肛灼,时欲排便

熏灼肠道——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热迫肠道——暴注下泻、色黄臭秽

湿热交侵——身热口渴,尿黄而少,

舌苔黄腻,脉滑而数。

4、辨证要点:

本证以腹痛、暴泻如雨、下痢脓血、大便黄稠秽臭等与湿热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治法方药:

①湿热痢疾:

清热利湿,解毒活血——白头翁汤《伤寒论》

②湿热泄泻:

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十三)膀胱湿热证

1、含义:

指湿热侵袭,蕴藉膀胱,以小便频急、灼涩疼痛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

久感湿热、内生湿热

3、证候:

气化失司——小便频、急、痛、涩

湿热下迫——尿热、赤、混、血、砂

湿郁热蒸——发热、苔黄腻,脉数滑

4、辨证要点:

本证以小便频急、灼涩疼痛等与湿热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治法方药:

清利湿热——八正散《和剂局方》

6、鉴别诊断:

心火下移与膀胱湿热

证名

共同处

病因

病位

病机

症状

心火下移证

均有排尿异常

热邪

心、膀胱

火热炽盛

灼伤津液

兼有心烦、口渴、口舌生疮

膀胱实热证

湿热

膀胱

感受湿热

蕴结膀胱

兼有发热、苔黄腻,脉滑数

(十四)胆郁痰扰证

1、含义:

指痰浊或痰热内扰,胆郁失宣,以胆怯、惊悸、烦躁、失眠、眩晕、呕恶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

情志内郁、生痰化火

3、证候:

胆气不宁——胆怯、惊悸、失眠、烦躁不宁

胆热上扰——头晕、目眩、耳鸣、口苦

痰热内扰——胸闷、胁胀、呕恶、苔黄腻、脉弦滑

4、辨证要点:

本证以胆怯、惊悸、失眠、眩晕、呕恶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治法方药:

化痰解郁,清胆和胃——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第七节辨脏腑兼病证候

概述:

Ø脏腑之间的生理关系;

Ø脏腑兼证的含义: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脏腑同时发病;

Ø脏腑兼证不等于两个以上脏器证候的简单相加;

Ø脏与脏之间的病变,可有生克乘侮的兼病关系等;

Ø辨证时应当注意辨析脏腑之间有无先后、主次、因果、生克等关系。

(一)心肾不交证

1、含义:

指心与肾的阴液亏虚,虚火内扰,以心烦、失眠、梦遗、耳鸣、腰酸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辨证分析要点:

(1)心火偏亢,扰乱心神——心烦少寐,惊悸多梦。

(2)肾阴不足,虚火内炽——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潮热盗汗等。

3、审症要点:

本证以心烦、失眠、腰酸、耳鸣、梦遗与阴虚症状共见为审症要点。

(二)心肾阳虚证

1、含义:

指心与肾的阳气虚衰,失于温煦,以心悸、水肿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2、辨证分析要点:

(1)心阳虚,心动失常,血行瘀滞——心悸怔仲,唇甲青紫,舌淡紫。

(2)肾阳虚,气化失权,寒水内停——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等

3、审症要点:

本证以心悸、水肿与虚寒症状共见为审症要点。

(三)心肺气虚证

1、含义:

指心肺两脏气虚,以咳喘、心悸、胸闷欲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辨证分析要点:

(1)心气虚,心动失常,血行瘀阻——胸闷心悸,唇舌淡紫,或脉结代。

(2)肺气虚,宣降失职——咳喘气短,动则尤甚,吐痰清稀。

(3)气虚,机能活动衰减

3、审症要点:

本证以咳喘、心悸、胸闷与气虚症状共见为审症要点。

(四)心脾气血虚证

1、含义:

指脾气亏虚,心血不足,以心悸、神疲、头晕、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辨证分析要点:

(1)心血虚,心神失养——心悸怔仲,失眠多梦,头晕健忘。

(2)脾气虚,运化失职,统血失权——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皮下出血,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质淡嫩,脉细弱。

3、审症要点:

本证以心悸、神疲、头晕、食少、腹胀、便溏等症状共见为审症要点。

(五)心肝血虚证

1、含义:

指血液亏少,心肝失养,以心悸、多梦、眩晕、肢麻等与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辨证分析要点:

(1)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色无华。

(2)藏血不足——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震颤拘挛,女子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

3、审症要点:

本证以心悸、多梦、眩晕、肢麻等与血虚症状共见为审症要点。

4、鉴别诊断:

 

共同点

不同点

心脾气虚

均有心血不足,心及心神失养。

见心悸、多梦等症

兼有脾虚失运,血不归经

食少、腹胀、便溏、慢性失血等症

心肝血虚

兼有肝血不足,失于充养

眩晕、肢麻、视力减退、经少

(六)脾肺气虚证

1、含义:

指脾肺两脏气虚,以咳嗽、气喘、咳痰、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辨证分析要点:

(1)肺气虚,宣降失职——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吐痰清稀量多。

(2)脾气虚,健运失职——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浮肢肿,苔白滑。

3、审症要点:

本证以咳嗽、气喘、咳痰、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为审症要点。

(七)肺肾气虚证

1、含义:

指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与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辨证分析要点:

(1)肺肾降纳无权,气不归元---喘息短气,呼多吸少,动则喘息尤甚。

(2)肺肾气虚,机能活动衰减见症

(3)可见阳虚见症

3、审症要点:

本证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与气虚症状共见为审症要点。

4、鉴别诊断:

 

共同点

不同点

心肺气虚

均有肺气虚,呼吸功能减弱,咳喘无力、气短、咳痰清稀等症

兼有心悸怔仲、胸闷等心气不足的证候

脾肺气虚

兼有食少、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的证候

肺肾气虚

兼有呼多吸少、腰酸耳鸣、尿随咳出等肾失摄纳的证候

(八)肺肾阴虚证

1、含义:

指肺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干咳、少痰、腰酸、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辨证分析要点:

(1)虚火灼肺,肺失清肃——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2)肾阴虚——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

(3)具有阴虚火旺征象。

3、审症要点:

本证以干咳、少痰、腰酸、遗精等与阴虚症状共见为审症要点。

(九)肝火犯肺证

1、含义:

指肝火炽盛,上逆犯肺,肺失宣肃,以胸胁灼痛、急躁、咳嗽痰黄或咳血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2、辨证分析要点:

(1)肝火犯肺,肺失清肃——咳嗽阵作,甚则咳血,痰黄稠粘。

(2)肝经实火内炽---胸胁灼痛,急噪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烦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3、审症要点:

本证以胸胁灼痛、急躁、咳嗽痰黄或咳血等与实热症状共见为审症要点。

(十)肝胆湿热证

1、含义:

指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以身目发胁肋胀痛等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辨证分析要点:

感受湿热、嗜食肥甘、脾湿蕴热→湿热蕴

结肝胆:

肝失疏泄——胁肋胀痛,胁下痞块

胆汁外溢——口苦,身目发黄

循经下注——阴部湿痒,带下黄臭,睾丸肿胀疼痛

横犯脾胃——厌食、腹胀、纳呆、呕恶

湿郁热蒸——身热起伏,小便黄

湿热内郁——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3、审证要点:

以胁肋胀痛、身目发黄、或阴部瘙痒、带下黄臭等与湿热症状共见为审证要点。

4、鉴别诊断:

证名

共同点

病位

症状

治法

湿热蕴脾

口苦,

肝经湿热

脾胃

脘腹胀满,纳差

清利脾胃湿热

呕恶,便溏不爽

甘露消毒饮

肝胆湿热

肝胆

胁肋胀痛,黄疽

清利肝胆湿热

口苦、肝经湿热

茵陈蒿汤

(十一)肝胃不和证

1、含义:

指肝气郁结,胃失和降,以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辨证分析要点:

(1)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院胀满疼痛。

呃逆嗳气,吞酸嘈杂,食纳减少。

(2)肝气郁滞,疏泄失职——胁肋胀痛或窜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善太息,苔薄白或簿黄,脉弦或带数。

3、审证要点:

以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等为审证要点。

(十二)肝郁脾虚证

1、含义:

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胁肋胀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辨证分析要点:

(1)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苔白,脉弦。

(2)肝气犯脾,脾失健运——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

4、鉴别诊断:

证名

特点

病机

症状

胃肠气滞

肝气郁结

不明显

胃肠气机

阻滞

脘腹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

肝郁脾虚

均有肝气郁结,胸胁胀满疼痛、情志抑郁或烦躁

兼有脾失健运

食少、腹胀、

便溏

肝胃不和

兼有胃失和降

胃脘胀痛、嗳气、呃逆等症

(十三)肝肾阴虚证

1、含义:

指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腰酸胁痛、眩晕、耳鸣、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辨证分析要点:

(1)肝肾阴虚,失于濡养——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胁痛,女子月经量少。

(2)具有阴虚火旺见症。

3、审症要点:

本证以腰酸胁痛、眩晕、耳鸣、遗精等与虚热症状共见为审症要点。

4、鉴别诊断:

证名

共同点

特点

表现

心肾不交

有肾阴虚证候,均见腰膝酸软、耳鸣、遗精及阴虚内热的表现。

兼心阴亏虚

虚火内扰

心悸、心烦、失眠

肺肾阴虚

兼肺阴亏虚

肺失清肃

干咳、痰少难咯

肝肾阴虚

兼肝阴虚损

失于滋养

胁痛、目涩、眩晕

(十四)脾肾阳虚证

1、含义:

指脾肾阳气亏虚,虚寒内盛,以久泻久痢、水肿、腰腹冷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2、辨证分析要点:

(1)脾肾阳虚,运化失职,水液内停---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粪质清冷,或水肿,小便不利,甚则腹胀如鼓。

(2)具有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见症。

3、审症要点:

以久泻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