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方法.docx
《社会学研究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研究方法.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知识要点
一、社会研究与社会学研究
二、社会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研究方法
三、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四、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五、社会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社会研究与社会学研究
1.社会研究(Socialresearch):
是指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的特点: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studies):
探索个人、群体、社会三者之间及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的原因及结果。
4.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社会学研究注重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特别注重对影响社会现象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社会学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实证研究。
二、社会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研究方法
1.方法(method):
古指量度方形的法则;现指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办法等。
2.社会研究方法:
从事研究的计划、策略、手段、工具、步骤以及过程的总和,是研究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程序和准则的集合。
(陈向明)
三、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1.方法论(methodology)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①方法论:
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
②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
③具体方法与技术:
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
2.方法论:
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①实证主义:
代表人物:
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等。
本体论:
朴素的现实主义,即认为现实是“真实的”,而且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的。
认识论:
二元论的,客观主义的认识论,强调研究结果是真实可信的。
方法论:
实验的、操作性的方法论,强调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主要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
②人文主义:
代表人物:
狄尔泰、韦伯等。
本体论:
相对主义,即认为现实具有地方性、情景性的特点,是具体地被建构、阐释出来的。
认识论:
交往的、主观主义认识论,认为其研究结果是被建构出来的。
方法论:
理解的、人文的、阐释的、辩证的方法论。
③批判主义:
代表人物:
马克思、哈贝马斯等。
本体论:
历史现实主义,即认为真实的现实是由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价值观念塑造而成的,是在时间中结晶而成的。
认识论:
交往的、主观主义认识论,认为其研究结果是经过价值过滤的。
方法论:
对话的、辩证的、批判的方法论。
3.方法论基本问题:
a.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b.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c.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d.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
4.方法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方法论与研究方式之间、研究方式与具体方法和技术之间,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不同的方法论观点不仅影响着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选择,同时更直接影响着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
而研究方式则直接影响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四、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1.定量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
是一种对事物可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
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特点比较: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哲学基础
研究范式
逻辑过程
理论模式
主要目标
收集资料方法
分析方法
研究特征
实证主义
科学范式
演绎推理
理论检验
确定相关或因果关系
量表、问卷等
统计分析
客观
人文主义
自然范式
归纳推理
理论建构
深入理解社会现象
参与观察、访谈等
文字描述
主观
3.评价定量与定性研究
①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研究,二者并不存在好坏优劣之分。
②定量研究适用于宏观层面的研究;适合揭示某一时点上社会现象的一般特征;适合对理论进行检验;研究过程较为规范,方便学习和掌握;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便于不同的研究者之间进行比较和评估;但难于对特殊现象进行阐释,难于揭示事物微观、动态、主观层面的变化。
③定性研究适合微观层面的研究;适合于对特殊现象进行细致、动态的分析;适合在不同时点上追踪事物的变化过程;适合理论建构;但研究过程中强调对研究对象主观意义的理解,强调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缺乏规范性,初学者难于把握;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差,更多的研究者对定性研究结果的代表性表示质疑,研究结果难于推论到更大范围的群体。
④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分并不时绝对的,要跟据自身的研究需要选择恰当的研究路径,可以是定量的、定性的还可以是混合的路径。
五、社会研究的具体过程
理论研究包括:
选择主题;聚焦研究;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知识要点
一、理论及其层次
二、理论的构成要素
三、社会研究的逻辑过程
四、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关系
一、理论及其层次
1.理论: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2.理论的特征:
理论来自于经验的实践;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
3.理论的层次
4.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二、理论的构成要素
1.概念
①概念:
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②概念的构成:
概念由名词、抽象定义和经验内涵组成。
2.变量
①变量:
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
②常量:
只有一个固定取值的概念。
③变量的类别:
根据变量取值的性质不同.我们可以把变量分为类别变量、顺序变量、间距变量和比率变量四种类型。
根据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又可以把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以及中介变量。
3.自变量:
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叫做“自变量”;
因变量:
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顺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中介变量:
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出现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4.命题与假设
命题:
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假设:
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如同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特殊形式一样,假设也是命题的特殊形式。
三、社会研究的逻辑过程
华莱士“科学环”
小结
理论检验的过程
理论检验的具体步骤:
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
由理论导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
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
收集有关的资料。
分析资料。
评价理论。
四、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关系
1.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2.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开创理论。
重整理论。
扭转理论。
廓清理论。
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
知识要点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二、选题的标准
三、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四、文献回顾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1.研究问题:
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2.研究主题:
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现象或问题领域。
3.问题来源:
社会现实生活;个人经历;文献资料
二、选题的标准
1.重要性:
重要性即是指研究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理论方面的意义或价值,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对一门学科的发展、对某种理论的形成或检验、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等所能作出的贡献上;而实践方面的意义或价值,则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对现实社会生活所提出的具体问题能否进行科学的回答和能否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上。
2.创造性:
创造性也可以称作创新性或独特性,它指的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3.可行性:
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主观限制是指研究者自身条件方面的限制;客观限制是指进行一项研究时受到的外在环境或条件的限制。
4.合适性:
适合性则指的是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人特点。
5.小结:
重要性是最基本的标准;独特性则是在它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标准;可行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问题选择中的决定性标准;而适合性则是在前三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更进一步的标准。
三、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1.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2.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
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四、文献回顾
1.文献回顾:
也称为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问题领域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2.意义:
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3.文献回顾与选题的关系
拟研究的问题域;较宽泛的查阅文献;初步确定研究问题;进一步查阅文献;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
4.文献回顾的方法
①如何查找相关的文献
主要来源:
著作;论文;统计和档案资料 区别学术文献与普通文献
可利用载体:
图书馆
②如何选择阅读的文献:
文件的相似性;文献发表的时间;文献的学术影响
③如何进行文献阅读:
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期刊上的论文。
详细阅读之前先大概浏览全文。
关注论文的题目、摘要、关键词、标题、结论——获得你想要的信息——选择性精读:
他者研究的是什么;选择了怎样的研究视角;如何开展研究的;得到怎样的研究结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④检讨自己的研究取向,调整研究取向。
撰写文献综述
第四章研究设计
知识要点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性质
三、研究的取向
四、研究的对象——分析单位
五、研究的时间维度
六、研究的具体方案
一、研究的目的
1.探索性研究:
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2.描述性研究:
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特别是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规律和特征,揭示社会现象“是什么”的一种研究类型。
3.解释性研究:
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二、研究的性质
1.理论性研究:
指的是那些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
2.应用性研究:
则是指那些侧重于现实社会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特定的社会政策的经验研究。
三、研究的取向:
定量和定性
理论建构和理论检验的逻辑
线性和非线性的路径
客观与主观
四、研究的对象——分析单位
1.分析单位:
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称之为分析单位。
换句话说,分析单位就是研究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
2.分析单位的类型:
个人、群体、社会、组织、社区、社会产品。
3.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
①区群谬误:
又称为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它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
或者说,研究者用一个集群的分析单位收集资料,而用一个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下结论的现象。
②简化论:
又称做简约论,它指的是研究者仅仅用十分特殊的个体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五、研究的时间维度
1.横向研究:
也称为横剖研究.它指的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2.纵向研究:
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①趋势研究:
趋势研究指的是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②同期群研究:
又称做人口特征组研究,它指的是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③同组研究:
又称为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它指的是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思考题:
试比较横向和纵向研究?
六、研究的具体方案
1、说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2、文献回顾。
3、说明本项研究的内容。
4、说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
5、说明研究资科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
6、说明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
7、确定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
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
知识要点
一、测量的概念与层次
二、概念的操作化
三、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四、指数与量表
一、测量的概念与层次
1.测量:
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的过程。
2.测量的四个要素:
测量客体,即测量的对象。
测量内容,即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测量法则,即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
数字和符号,即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3.测量层次及其数学特征总结:
二、概念的操作化
1.操作化:
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现象和方法对抽象概念界定或说明。
2.指标:
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称作这一概念或变量一组指标。
3.概念操作化的方法:
概念的澄清与界定;首先弄清定义的范围;
决定一个定义;发展测量指标;列出概念的维度;发展测量指标。
三、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1.测量的信度:
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换句话说,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
2.信度的类型
①再测信度:
对同一对象采用同一方法先后测量两次,根据两次结果计算出其相关系数。
②复本信度:
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两个复本测量所得分数计算相关系数。
③折半信度:
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出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即折半信度。
3.测量的效度:
测量的效度也称做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
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
程度。
4.效度的类型
①表面效度:
又称内容效度,测量在多大程度上包含了概念的含义。
②效标效度:
使用某些能够精确指出某个构想的标准或效标,检验一个指标的效度是把该指标与对同一个构想实施的研究者有把握的测量进行比较。
③建构效度:
它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
建构效度涉及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它概念的测量。
5.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之间存在着某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般来说,缺乏信度的测量肯定也是无效度的测量;而只有很高信度的测量并不意味着同时也是高效度的测量,即它也许是有效度的,也许仍然是无效度的。
另一方面,研究者在追求测量的信度时.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或降低测量的效度;反之,当研究者努力提高测量中的效度时,其测量的信度则同样会受到影响。
四、复合测量——指数与量表
1.指数:
就是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
它是由一组有关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然后按某种标准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该回答者对这一事物态度的量化结果。
2.量表
3.量表与指数的区别
①指标的选项之间不具有逻辑关系,量表的指标之间具有逻辑关系
②指标选项之间不能表达变量的强弱变化,量表的选项之间能够表达变量的强弱变化
③指标对变量的测量更加间接,量表对变量的测量更加直接
④在测量的信度和效度上,量表优于指标
4.李克特量表:
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于1932年在原有的总加量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1,2,3,4,5,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她对各道题的回答所的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她的态度强弱或他/她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5.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
它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鲍格达斯于1925年创用的。
这种量表过去一直广泛用于测量人们对种族群体的态度。
现在,它也被用来测量人们对职业、社会阶层、宗教群体等事物的态度。
鲍格达斯量表由一组表示不同社会距离或社会交往程度的陈述组成。
它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看法对这些陈述表态。
在这一组问题中,实际上蕴含着一种超强的逻辑结构。
6.语义差异量表: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发展的一种态度测量技术,被广泛用于文化的比较研究,个人及群体间差异的比较研究,以及人们对周围环境或事物的态度、看法的研究等等。
语义差异量表以形容词的正反意义为基础,标准的语义差异量表包含一系列形容词和它们的反义词,在每一个形容词和反义词之间有约7-11个区间,我们对观念、事物或人的感觉可以通过我们所选择的两个相反形容词之间的区间反映出来它要求人们记下对性质完全相反的不同词汇的反应强度。
第六章抽样
知识要点
一、抽样的意义与作用
二、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
三、概率抽样的方法
四、户内抽样
五、非概率抽样的方法
六、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一、抽样的意义与作用
1.抽样的基本概念
①总体:
通常与构成它的元素共同定义:
总体是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而元素则是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
②样本:
就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
的集合。
③抽样:
指的是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即抽取总体的一个子集)的过程,或者说.抽样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选择或抽取样本的过程。
④抽样单位:
就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抽样单位与构成总体的元素有时是相同的,有时又是不同的。
⑤抽样框:
又称做抽样范围,它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⑥参数值:
也称为总体值,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⑦统计值:
也称为样本值,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2.抽样的类型
概率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非概率抽样:
偶遇抽样、判断抽样、配额抽样、雪球抽样
二、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
1.概率抽样的程序:
界定总体;制定抽样框;决定抽样方案;实际抽取样本;评估样本质量。
2.概率抽样的原则
①目的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方案设计时,要以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和研究的目标为依据。
以研究的问题为出发点,从最有利于研究资料的获取,以及最符合研究的目的等因素来考虑抽样方案和抽样方法的设计。
②可测性原则指的是抽样设计能够从样本自身计算出有效的估计值或者抽样变动的近似值。
在研究中通常用标准误来表示。
③可行性原则是指研究者所设计的抽样方案必须在实践上切实可行。
④经济性原则主要指的是抽样方案的设计要与研究的可得资源相适应。
这种资源主要包括研究的经费、时间、人力等等。
三、概率抽样的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
它是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随机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N>n)。
2.操作方法
①抽签法:
把总体的每一个单位都编号,将这些号码写在一张张小纸条上.然后放入一容器如纸盒、口袋中,搅拌均匀后.从中任意抽取,直到抽够预定的样本数目。
这样,由抽中的号码所代表的元素组成的就是一个简单随机样本。
②随机数表法:
对于总体元素很多的情形,我们则采用随机数表来抽样。
数表中的数码和排列都是随机形成的,没有任何一点规律性(故也称为乱数表)。
利用随机数表进行抽样的员体步骤是:
先取得一份总体所有元素的名单(即抽样框);将总体中所有元素一一按顺序编号;根据总体规模是几位数来确定从随机数表中选几位数码;
以总体的规模为标准,对随机数表中的数码逐一进行衡量并决定取舍
根据样本规模的要求选择出足够的数码个数;依据从随机数表中选出的数码,到抽样框中去找出它所对应的元素。
特点:
适用于总体和样本规模不大且总体的同质性较强的情况下。
简单、方便。
3.系统抽样
①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
它是把总体的单位进行编号排序后,再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个体的号码来组成样本的方法。
②操作方法给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按顺序编号,制定出抽样框。
计算出抽样间距。
(K=N/n)
③特点:
与简单随机抽样一样,需要完整的抽样框。
操作上较简单随机抽样更为简便。
要求样本分布比较均匀;样本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偏态样本。
注意事项:
总体中个体的排列对于研究的变量来说,应是随机的,即不存在某种与研究变量相关的规则分布。
4.分层抽样
①概念:
先将总体中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为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子样本,将其合成样本。
②操作方法:
按某种方式将总体分层。
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方法从各层内抽取样本。
将抽中的子样本合并起来构成总体样本。
③分层的标准
第一,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
作为分层的标准。
第二,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
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第三,以那些已有明显层次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
量。
④分层的比例:
a.按比例分层抽样:
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
b.不按比例分层抽样:
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时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
如果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调整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恢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
⑤分层抽样的优点:
就是在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抽样的精度。
分层抽样方法的另一个优点,就是非常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层次的情况,以及对总体内不同的层次进行单独研究,或者进行比较。
5.整群抽样
①概念:
将总体按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子群体,每个子群为一个抽样单位,用随机方法从中抽若干子群,将抽出的子群中的所有个体结合起来构成样本。
②特点:
简便易行、节省费用,特别是在总体抽样框难以确定的情况下非常适合。
样本分布比较集中、代表性相对较差。
一般来说,类别相对较多、每一类中个体相对较少的做法效果较好。
6.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区别:
分层抽样要求各子群体之间的差异较大,而子群体内部差异较小;整群抽样要求各子群体之间的差异较小,而子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很大。
7.多阶段抽样
1.概念:
多段抽样又称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它是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
2.特点:
优点在于适用于抽样调查的面特别广,没有一个包括所有总体单位的抽样框,或总体范围太大,无法直接抽取样本等情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