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精品资料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56718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精品资料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精品资料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精品资料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精品资料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精品资料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精品资料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

《高考地理二轮精品资料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精品资料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精品资料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

高考地理二轮精品资料专题高考地理二轮精品资料专题5人类与自然环境人类与自然环境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高考命题展望以国家重大政策的出台、重点建设工程的施工等资料为背景考查某区域或国家自然环境特征、资源分布等,并分析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借助世界和我国某一热点地区、材料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掌握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人文地理知识等。

结合世界最近灾害考查各类灾害的危害,并综合分析一些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以区域图为背景,综合考查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或陆地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利用地理规律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

主干知识串讲一掌握两个地理常识1我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概况资源类型特点分布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林地比重小,荒漠、石山比重耕地:

东部季风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工业、交通、城建用地,开垦宜农荒地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草地:

西部非季风区林地:

东北、西南山区水资源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空间分布不均匀:

南方多,北方少;时间分配不均匀:

夏秋雨水多,冬春雨水少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问题;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生物资源总量大,种类多,地区分布不均匀森林:

东北、西南山区草原:

西部非季风区过度放牧,草原退化;森林资源减少营造防护林;规定合理载畜量;建设人工草场矿产资源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煤、铁、石油北方多,有色金属南方多铁:

辽、冀、川铜:

赣、滇、皖、鄂铝土:

晋、豫、黔、桂、鲁磷:

鄂、滇、黔、湘某些矿种贫矿多,富矿少,增加了开采运输、冶炼的难度;乱采滥挖,浪费严重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积极开展综合利用;研究利用新材料和新能源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自然灾害的相关特性1主要自然灾害的相关特性

(1)天文灾害:

太阳活动的表现、标志、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

(2)主要气象气候灾害比较利用天气系统和气候因子分析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与时空分布规律是高考的最佳切入点。

因此复习时要结合大气环流、各种气候特点了解气象气候灾害产生的机制,发生的时间、影响和分布的主要区域,产生的危害及其防御对策。

如结合冷空气、锋面等因素分析旱涝、寒潮等灾害,结合大气运动分析台风、伏旱、中国华北春旱等灾害成因。

我国气象灾害的发生时间上的季节性和空间上的地域性,归纳如下:

台风(飓风)寒潮暴雨洪涝干旱形成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强冷空气入侵(冷锋天气)连续暴雨或短时大暴雨长时间无雨或异常少雨多发季节夏秋之交冬、春、秋都有夏、秋为主春冬多发影响我国主要地区东南沿海一带,粤、台、琼、闽等省较集中除西藏、云贵地区受其影响较小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东部广大季风风,尤以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为频繁大部分受其威胁,典型的有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危害破坏农业、交通、通信、公共设施强烈降温造成冻害洪水冲毁、淹没农田和公共设施等粮食减产、人畜缺水防御措施气象卫星的监测和预报长期:

水利建设、植树短期:

发展耐旱作物,应急:

节水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利用雷达监视台风的动向,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作好防寒措施工程措施:

水利建设、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非工程措施:

加强分洪泛区土地管理、实行防洪保险等我国的水旱灾害十分频繁与季风气候密切相关。

夏季风进退的迟早、势力的强弱,再加上某些年份副高位置反常(如副高位置偏西北,而东部干旱),使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

我国的旱涝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同的表现。

从我国历年旱涝情况看,大致是东北涝多于旱;华北盛夏多洪涝,春旱十分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体上夏多洪涝,盛夏多伏旱。

(3)主要地质地貌灾害比较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原因内力作用内力作用重力作用重力作用、人类活动破坏表现岩石圈突然破裂,内能强烈释放,引起地面震动高温的岩浆、气体、碎屑喷出地表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饱含泥砂、石块、巨大砾石的特殊洪流破坏性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还可诱发地震堵塞江河、摧残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同滑坡分布世界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以及大西洋海底火山带山区,并多与地震带分布一致中国台湾;黄河中下游汾渭断裂带、太行山麓、京津唐张地区和渤海沿岸;西北的河西走廊、六盘山和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四川西部和西藏;广东和福建的沿海地区死火山:

山西大同的死火山群休眠火山:

长白山、黑龙江的五大连池活火山:

台湾的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昆仑山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使滑坡和泥石流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川、滇、黔接壤地带频发特征周期性周期性偶发性偶发性2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从总体上看,自然灾害的特点是:

广泛性与区域性、突发性与永久性、频繁性与不稳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不可避免性与损失严重性以及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从成因上,自然灾害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害的群发性和严重性。

表现方式含义举例成因上的关联性在同一地域内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在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其内在成因是有关联的,因这个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多为断裂构造带分布上的群发性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在空间上形成灾害区,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或同步性地震可衍生地裂、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啸等群灾,以致于形成恶性的灾害链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过量开采地下水,开采矿产资源等引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地表塌陷等灾害;不合理的开挖坡脚导致滑坡;各种弃渣、弃土堆放不当引发泥石流3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汇处,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

我国季风气候类型、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水旱灾害。

由于滥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加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一旦发生灾害,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往往比人少地多的国家严重。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三、掌握以下三地理规律1、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地域分异分布特征影响因素规律延伸方向更替方向主导因素重要因素典型地区地带性水平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纬度地带性)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热量水分低、高纬度的低平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经度地带性)经线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沿海内陆水分热量中纬度的低平地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水热条件的差异和变化海拔较高的山地非地带性自然带的延伸和更替方向并不一致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比较普遍2、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特殊案例因素地区自然带和地表景观成因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度苔原带、针叶林带无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北极地区冰原带无北极地区是北冰洋地形起伏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内地科迪勒拉山系西侧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不满足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条件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高山植物区地势高,水热条件差洋流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

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森林带或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岸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特别广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水分昆仑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河水灌溉3、掌握三个物质循环循环类型循环过程作用与意义水循环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是自然环境中主要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之一。

按发生的领域可分为:

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海陆循环可分为:

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汇入大海等环节。

1.水循环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联系各个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水循环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但要明确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3.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等方面都产生深刻影响。

地质循环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的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裸露的岩石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1地质循环是一种经历若干地质历史时期且遍及全地球的自然过程,地壳物质在其自身不断循环和转化的同时,与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形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物质的地质循环。

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在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

2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的发育,都与此密切相关。

生物循环植物吸收空气、水、土壤中的无机养分合成植物的有机质,植物的有机质被动物吸收后合成动物的有机质,动物、植物死后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到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连续过程。

物质的生物循环包括生物的合成作用和分解作用。

1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和转化。

2影响并改造大气成分和陆地水成分。

3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

热点题型归纳题型1:

自然条件对人类的影响样题1下图为“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

(1)

(2)题。

(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充分考虑的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水文D.生物

(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A.团聚型B.带状C.网状D.棋盘状(研析)聚落的形成与分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社会发展初期(史前文明),自然条件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自然条件中地形是最主要的,从图中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上即可判断这一点。

位于河谷地区,受地形和河流限制,聚落一般呈带状。

答案:

(1)A

(2)B相关链接:

恰当的选址是城市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要兼顾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要求,它们与城市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形胜”是先秦统治者城市选址的思想之一。

“形胜”,辞源解释为“地势优越便利,风景优美”。

早在石器时代,先民们就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作为聚落基址。

传说大禹治水时就提出“宅居九”的建议,即居住地应面临弯曲的河水,背靠雄伟的高山,而且要地势高敞。

这样,既有用水之便,又无洪涝之忧,纳阳光而御风寒,是最适宜生存的地方。

强化预测1、右图是我国某地村落的平面分布示意图,曲线是“一月份平均等温线”,据此回答

(1)(3)题。

(1)该地河流干流的流向是A由西北流向东南B由东北流向西南C由北流向南D由西北流向西南

(2)此村所在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A平原B高原C丘陵山地D盆地(3)下列有关村落形成这种分布形态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A耕地数量少,地块小B交通便利,有利联系C依山傍水,顺应地势D靠近水源,利于农耕题型2:

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样题22010江苏卷图l6为1990年和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结构图图l7为2006年各地区原油生产、原油加工和乙烯生产产量占全国的比重。

读图回答问题。

(1)图l6所列国家中,与1990年相比,2006年新增的石油进口国中比重最大的三个国家依次是、和。

(2)为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应采取哪些措施?

国外方面:

国内方面:

(3)读图l7,原油生产比重明显大于原油加工比重的地区有,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原油加工比重大的主导因素是。

华东地区原油加工、乙烯生产比重大的主导因素是。

(4)石化工业园是由石油化学工业企业集聚而形成的其主要优点有和。

研析能源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原油进口量一直在增加,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所以关注石油,缓解能源危机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渠道从图示可以看出主要来自于西亚、俄罗斯、非洲等地。

而在我国国内,能源生产和消费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华东、华南、华中等地经济比较发达,但能源严重不足。

答案

(1)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俄罗斯

(2)拓展石油供应渠道(来源地多元化);保障石油运输安全(运输方式多样化)加强石油勘探开发;建立石油储备基地(3)西北、华北、东北原料市场(4)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方法技巧:

分析能源调配试题一般应遵循以下的思路:

(1)地理背景:

能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东部经济的重大举措;

(2)空间分布:

主要能源基地的空间分布;能源跨地区调配的主要线路。

(3)地理意义:

对输出地区把西部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财政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进而大大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对输入地区为东部地区提供清洁、优质、可靠、廉价的能源,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还能够有效地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拉动国内需求。

对输入和输出地区的“双赢”生态效益。

强化预测2、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也将保持快速增长。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是:

以昆仑山秦岭一线为界;。

(2)我国煤炭的需求主要来自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谈谈如何进行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

(3)我国能源消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依据对应关系,填表说明安全隐患的具体表现及其解决措施。

样题3近年来世界石油价格持续攀升,能源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读图并结合已掌握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1)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最显著的差异是

(2)1993年后,我国四种主要能源中,生产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的是。

目前我国可以出口的能源产品主要是。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种主要能源中开发利用持续增长最明显的是。

这种能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地区,主要原因是(4)与世界部分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首要问题是。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利用率呈逐渐趋势。

从建设和谐社会出发,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有。

(研析)此题主要考查我国能源构成与消费分布问题,解决措施从上图中可得我国能源主要为煤炭,占70%以上,而世界的能源主要以石油为主。

由于燃烧煤炭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SO2,且煤炭为不可再生资源,故我国要重视水能(可再生资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答案:

(1)我国以煤炭为主,世界以石油为主

(2)石油煤炭(3)水能西南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4)利用率低(或单位产值能耗高)(5)上升提高能源刺用率大力开发新能源相关链接: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重大举措。

加快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国际社会应该在研究开发、技术转让、资金援助等方面加强合作,使可再生能源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造福各国人民。

强化预测3、俄罗斯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大量向外出口。

低远东石油管道线路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政府就此出台过多种方案,即“安大线”、“安纳线”和“泰纳线”。

结合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A湖的名称是,按其形成原因属于湖。

(2)请结合材料及图中信息,试从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分析俄罗斯趋向于选择“泰纳线”的理由。

(3)我国是石油的净进口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石油的需求量将逐年增长,为了保证我国的石油战备安全,在对内、对外方面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4)大庆油田位于松辽盆地,2005年在该盆地北部的徐家围子地区发现了大型气田庆深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1000亿立方米,成为我国第五大天然气田。

试分析庆深气田的发现对大庆地区及我国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题型3:

自然灾害及其关联性样题4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

图甲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乙、图丙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

分析图甲、图乙、图丙,回答下列问题。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盆地。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高原和平原。

(3)说明图甲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图乙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5)在图丙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的规律。

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次。

研析

(1)

(2)小题主要考查中国地形区的一些知识点,通过图甲中的西线路径可以判断影响我国的两大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第(3)小题考查沙尘暴多发区的物质基础(沙漠、荒漠、黄土)广布、天气状况(干旱、半干旱或缺水)、地表植被稀疏等条件。

第(4)小题则要求从季节特点角度分析沙尘暴形成的自然原因。

第(5)小题从图中数出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次数,和历史有关联。

答案:

(1)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2)准噶尔盆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

(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5)(一定的)周期性(起伏、节律、震荡、波动等)12。

易错点击:

此题往往会出现一些审题错误。

不同路径沙尘暴影响我国的地形区应按相应的沙尘暴的路径答题。

图甲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应从地表植被状况方面思考,不能出现与第(4)小题的同样结论。

解答第(4)小题时应注意两点:

一是“季节分布特点”,二是自然原因。

图丙显示的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规律应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而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发生次数应与明王朝灭亡时间相联系。

强化预测4、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10年高三毕业班联考一读“某地理现象移动路径和盛行期频数等值线图”,回答题。

该地理现象是A地震B台风C赤潮D梅雨下列地区中,该灾害出现频率最小的地区是A东南亚B中美洲C孟加拉湾D几内亚湾样题5:

1982年2月底至3月初,位于墨西哥海岸的埃尔琼基火山爆发,喷出的尘埃之多前所未有,火山尘埃经过的日本列岛沿海和欧洲西部普降暴雨。

由此科学家推断出中亚等地区可能出现持续干旱。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火山喷发A是一种气象灾害B可能引起气候异常C只带来很大的危害D仅对附近地区产生影响

(2)推测中亚地区持续干旱的理论依据最可能是A全球热量平衡原理B大洋环流规律C全球水量平衡原理D生物循环规律研析火山爆发是一种地质灾害,可能引起气候异常,带来很大的综合危害,火山爆发留下的火山灰土,可以作为耕作土壤,因此不能认为火山爆发只带来很大的危害。

火山爆发不仅对附近地区产生影响,还可能影响其他地区。

推测中亚地区持续干旱的理论依据是全球水量平衡原理。

答案:

(1)B

(2)C相关链接:

火山爆发和地震都是内力导致的地质灾害。

火山爆发是由于地下深处匠高温岩浆及气候、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根据活动情况,火山爆发可以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按火山的空间分布,火山形成了环太平洋、地中海、东北及大西洋海底等几个火山带。

强化预测5、阅读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此幅漫画的标题应为,长三角地区此种地质灾害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2)长三角区发生此种地质灾害的直接威胁体现在哪些方面?

(3)过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漫画中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此种灾害已在我国由沿海城市向大面积区域性扩展,形成了北方以为中心和南方以为中心的两大区域。

前者主要是缺水造成的,而后者主要是缺水引起的。

(4)下列四条建议能够有效控制此种地质灾害发生的是()控制巨型建筑的无序建设科学规划地下空间的开发使用以行政区划为界,禁止开采地下水在合理开采地下水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地下水人工回灌题型4: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样题62010年天津卷,56题读图,回答题。

据各自然带在左图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据右图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特征是()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C全年炎热干燥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研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和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oa属于由于纬度变化导致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ob反映的是从热带到温带到寒带的变化,影响因素为纬度。

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是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特征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答案:

DB考点归纳如何认识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

第一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第二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第三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样题7下图中数码17代表陆地自然带,“干”、“湿”表示水分状况。

读图回答

(1)(3)题。

(1)甲大陆北端地处两大板块交界地带,这两大板块是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C美洲板块、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2)两大陆陆地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A与B与C与D与(3)与所处纬度相当的表层海域相对于东侧表层海域A温度高、盐度低B温度高、盐度高C温度低、盐度高D温度低、盐度低研析读沿某经线甲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可知,该地区以自然带为轴南北对称分布,据此可以判断甲大陆是非洲大陆,非洲大陆北端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根据沿南纬某纬线乙大陆自然带的分布是自西向东变化,且是自西向东由干变湿,所以可以判断乙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

再根据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是热带沙漠带,是热带草原带,是森林带,根据上题判断可以知道甲大陆是非洲大陆,再根据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所以是热带雨林带,是热带草原带,是热带荒漠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根据题意可以判断位于赤道附近,位于副热带附近,由海洋表面温度分布规律和世界盐度分布规律可以确定,所处纬度相当的表层海域相对于东侧表层海域温度高,盐度低。

答案:

(1)A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