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docx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
2019-2020年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
[考点分析]
从2005年和2006年四川课改区中考题的诗歌赏析题来看,所考诗歌都是课内教读的诗歌,考查点主要是: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
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
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二、初中古诗词赏析分册复习卷
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评析]:
曹操的诗词大都气魄雄大、情调悲壮。
该诗亦如此。
写海景有远有近,虚实相交。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1、①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
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
洪波涌起
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
(3)、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
博大
3、下面是对曹操《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
沧海,大海,因海水呈清苍色,故称“沧海”。
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
星汉,银河。
C、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评析]:
“次”指旅船停泊。
颈联:
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1、下面是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之“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
“风正”是风大之意。
C、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
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D、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2、赏析王湾《次北固山下》并答题。
①正、悬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②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评析]:
妙处:
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写西湖早春景色。
“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
1、下列是对这首诗《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从孤山寺到贾亭,写诗人的行踪;第二句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三、四两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五、六两句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
D、最后两句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
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
2、下列是对这首诗《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是(D)
A、这首诗是歌咏西湖风光的诗,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B、诗人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的写法,中间四句写莺、燕、写花、草、先动物、后植物,写足春色。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渐欲”“才能”两个词语,更是富于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D、描写“最爱”的湖东的白沙堤,诗人则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着力加以渲染,把“绿杨阴里”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真切动人,历历如在目前。
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
开放题。
例: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5、①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早莺新燕浅草等
②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评析]:
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
首联:
采用了互文修辞,指明亮的月光,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
颔联: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
也表现了对农村的热爱。
尾联:
正常语序为:
“路转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
1、下面是辛弃疾《西江月》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側面烘托极为动人。
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側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等两句,描写了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宁静。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倒装句式的句子。
见,通“现”。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意思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2、①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②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秋词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评析]:
“秋思”“秋天的愁思”之意。
开头四句写景极力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景中带有“悲秋”色彩。
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表明游子思乡之情。
1、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03无锡市中考题)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
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
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2、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C )(“断肠人”并没有宿在“小桥流水人家”。
)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
“断肠人”今夜宿谁家?
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3、选出对下列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
(C)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水的活泼多情。
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先写近景,再写远景,对仗工整。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了春风吹来后塞外梨花在雪中盛开的景象。
D."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争渡,争渡"的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快速划桨的急切神态。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甲】乡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天净沙秋思(见前面)
①“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
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
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②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
(示例):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欣赏的理由:
理由:
“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
③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
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动:
示例:
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
“断肠人”的倾诉:
示例:
回家的感觉真好!
5、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答题。
①“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曲名(曲的题目)。
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
②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6、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是一首散曲中的散套,B、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C、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D、这首词的句法也很别致,E、前三行全由名F、词性词组构成,G、一共列出九种景物,H、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I、十分耐人寻味。
C、“断肠人在天涯”,此句使前面的自然环境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情思与景物和谐一致,画面感鲜明,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极具艺术魅力。
D、《秋思》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的描写,E、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①第一段中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急切操办离别父母走向征途
②木兰在战场上的一个特写镜头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③哪两句诗写木兰不图荣华富贵?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八年级(上册)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评析]:
比较“夫”字的含义“岱宗夫如何”(无义)“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该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
颔联:
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于阳光不能同时照到它的两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观。
尾联:
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所以该诗影响深远,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1、赏析杜甫的《望岳》并答题。
①、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下面是杜甫的《望岳》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项是(BD)
A、“望岳”:
望,眺望;写诗人远观泰山的感受。
“岱宗”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为诸岳所宗。
B、“青未了”:
未了情,表明对齐鲁大地的感情深厚。
C、首两句用疑问的语气,勾勒出泰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尽头的情景。
D、中间四句以景写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追求高洁的远大志向。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评析]:
“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
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
后四句,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
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1、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
①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
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②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C)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家书”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
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
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本诗从内容上看,属于叙事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A)
A、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B、点明儿媳未来送行。
C、暗示老翁家无人过问D、交代路上再无行人。
3、下列句中的“夜”字,各说明了什么?
①有吏夜捉人( B)②请从吏夜归(D )③夜久语声绝(A )
A、人在断肠时,倍觉夜难熬 B、深夜堵门捉,更见吏凶恶
C、心有爱国志,白发自请缨。
D、肝肠已寸断,此身何足惜。
4、诗题《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答:
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赏析杜甫的《石壕吏》并答题。
A、①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怒、苦
②揭示战争造成的灾难句子是: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B、①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叙事诗,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其主要内容。
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
②请列举出最能体现当时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的诗句。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暗示了什么?
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
④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评析]:
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虽苦累却满不在乎。
描写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
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隐含祝愿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成。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①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
种豆南山下
②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③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
夕露沾我衣
1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C)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
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评析]:
首尾两联叙事。
颔联:
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
“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
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
(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颈联写景: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
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1、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②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
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评析]:
首联:
诗是送别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
尾联:
把江水(故乡水)作为给自己送别的友人来写,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构思独出心裁。
1、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有错的一项(C)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2、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诗,从内容看是送别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
②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评析]:
首联:
写诗人到山西村做客受到热情招待,描写了淳朴的风俗、善良的农民、美丽的风景。
颔联:
意境优美而含蓄。
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山西村山环水绕,正当诗人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看见前边绿柳飘飘,花团簇拥,一个村庄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豁然开朗,突然生出许多希望(突然想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
尾联:
中“若许”两字表达了矛盾的心情——今后,如果允许的话自己将要在这里隐居悠游了;可是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感能允许吗?
1、赏析陆游的《游山西村》并答题。
①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一个“疑”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②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句子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下面是对《游山西村》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三、四两句流传最广,写了村庄周围的景色。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
现在作为成语富有生活哲理。
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会生出许多希望。
C、这首诗结尾与开头呼应,写如果有机会要“闲乘月”“夜叩门”,但说得不肯定,说明再也没有希望了。
D、这首诗描写了游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虽是写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形成鲜明的对比。
八年级(下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