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二次质检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5471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二次质检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质检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质检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质检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质检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二次质检试题.docx

《高三语文第二次质检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二次质检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第二次质检试题.docx

高三语文第二次质检试题

衡阳八中2017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试卷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衡阳八中高三年级实验班第二次质检试卷,分两卷。

其中共22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生领取到试卷后,应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妨碍答题现象,如有请立即向监考老师通报。

开考15分钟后,考生禁止入场,监考老师处理余卷。

3.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部分请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请用黑色0.5mm签字笔书写。

考试结束后,试题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预祝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三部分,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论述类),回答1-3题。

(每题3分,共9分)

与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机构是一种“差序格局”。

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

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进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还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在西洋,对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

象征着团体的“神”有两个观念:

一是每个人个人在生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因而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

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乱用权力,于是他们有了宪法、国会。

宪法观念是和信阳公务观念相配合的。

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恰恰相反,在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我们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与此不无关系。

因为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

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效力路线图为是朋友,相配的是中信。

孔子曾总结: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然而,连孔子都很难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缺乏具体性,只有一个广被的“天下归仁“的天下,这个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观念更为清晰。

所以凡事要具体说明“仁”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这样等于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在信仰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

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

另外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兼善”的,就是”相同”的。

而儒家最反对那一套,如孟子曾说:

“服务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达成的网络。

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与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不同,这种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B.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个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的网络,就像是石头扔进湖水里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

C.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中,“克己”“修身”是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亲属关系。

D.在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中,团体内,人人平等,个人不能侵犯他人的权利,而团体也必须保障个人的权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没有产生像西洋一样的团体格局,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信仰对“神”的信赖与膜拜,造就了其独特的宪法观念与公民观念。

B.差序格局在形成过程中有各种路线,可是由于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缺乏具体性,所以连孔子也无法具体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C.西洋的宗教观念和宪法观念,都与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紧密管相关,两者都突出体现了团体内每个个体和团体的关系相等的原则。

D.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各种道德要素都与私人关系有关,在传统的道德里,很难有适合于整个社会的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从己向外推出去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由此形成的道德观念也是与自我密切相关的。

B.孔子多次提及“仁”却难以说明“仁”的普遍性含义,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差序格局中缺乏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C.虽然我们的传统道德系统中缺乏部分差序的兼爱,但是讲究“孝悌忠信”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超乎个人利害关系的社会义务。

D.孟子反对“兼善”,是因为他认为“比而同之”违反了儒家的差序人伦,个体任何行为的选择都应该根据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而有所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实用类),回答4-6题。

(共12分)

以笔作枪的抗日勇士张乐平

陈晓黎

张乐平,1910年生,老家在浙江嘉兴海盐,父亲是村里的穷教师,母亲给人做针线贴补家用。

他画画开始于帮母亲描绣花图,后来便是沙滩作纸芦柴作笔,一手好画深得美术老师赞赏。

15岁,因贫穷辍学,张乐平便到上海谋生。

“三毛”形象诞生的时候,张乐平25岁。

和很多来到上海奋斗的年轻人一样,童年在农村,少年时到上海做学徒,在困厄的生活中坚持学习,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他那在老家海边沙滩上用芦柴练就的画画本领,终于在上海开花结果。

从1935年到1937年,《新华画报》《申报》等20多家报刊先后刊登了近200幅“三毛”题材的漫画作品。

三毛就像弄堂里随处可见的那些顽皮的邻家小弟弟,有家有父母,天真无邪,讲义气,好打抱不平,好奇心强,常常揭穿大人的小把戏。

那时的三毛,是上海平静的市井生活里一串小浪花,也自然成为读者喜爱的宝宝仔。

但战争改变了一切,随着张乐平以笔作枪投身抗战,三毛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当月,上海的漫画家们迅速组成了救亡漫画宣传队,领队叶浅予,张乐平是副领队,9月从上海北上。

他们画了几百张抗战宣传画,一路展览一路宣传。

次年到武汉,正逢国共合作,救亡漫画宣传队被改编为抗战漫画宣传队,成为第三厅的附属团体,主要任务就是配合形势创作大量抗日宣传画和参加各种大型抗日活动。

抗战漫画宣传队每到一地,放下行李即投入宣传。

白天他们攀高爬低在街头闹市画大幅宣传图,在黄鹤楼集体创作巨幅壁画《抗战到底》,张乐平是主要起草人;晚上雕刻木板,出版《抗日漫画》,以不识字的普通士兵和百姓为对象,揭露日军的残暴,鼓舞民众士气。

他们还画了大量对敌宣传品,包括劝敌放下武器、投降不杀的“通行证”,以及数不清的抗日宣传牌……这时候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也积极要求上前线:

《三毛的大刀》里,三毛背着大刀报名上前线,“不问年纪只要有力”;《游击战争》里,躲在水缸中的三毛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1938年5月19日,中国空军驾驶多架飞机从武汉起飞前往日本,飞经九州岛的佐世保、佐贺等地,撒下了200多万份传单,其中大部分是抗战漫画宣传队绘制的抗日宣传漫画传单。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抗战漫画宣传队本已少得可怜的经费被停发,宣传队被要求加入国民党。

遭此险境,张乐平和队员们无一屈服,宣传队旋即被解散。

张乐平没有气馁,他孤军作战,继续打起了宣传队的旗号,一路办画展走到广东兴宁,遇到抗敌演剧七队,互相帮衬熬过了缺衣少食的日子。

一天,展览现场来了几个美国人,他们是“飞虎队”的,正需要宣传人员。

于是,张乐平又成了“飞虎队”的一员。

1945年,抗战胜利,“飞虎队”要回国了,他们热情邀请张乐平赴美国,但张乐平谢绝了。

11月他取道香港,返回阔别8年的上海。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物价飞涨,民生艰难。

即便如他这样的大漫画家此时也无力在上海租房养家,只能将妻儿送到浙江嘉兴。

在上海、嘉兴两地跑的日子里,抗战8年的所见所闻,始终萦绕心间。

1946年,他完成了《三毛从军记》,这部以小勤务兵视角讥讽国民党军队腐败无能的系列漫画作品在《申报》连载发表后,反响热烈。

1947年,他开始创作《三毛流浪记》。

那个冬夜他回到借居处,看到弄堂口几个流浪儿童正鼓着腮帮吹火取暖,那情景一下子勾起了他自己的童年回忆,也让他想到了抗战流亡路上所见的中国底层百姓的苦难。

一夜无眠,天亮他匆匆出门时,发现三个孩子已冻死两个……悲悯、愤怒涌上心头,从此他揣上烧饼走街串巷,与那些流浪儿童坐在路沿上分食,听他们讲身世,这些故事渐渐变成一幅幅四格漫画,在《大公报》连载。

一时洛阳纸贵,人们一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等着读三毛的故事,读者的来信雪片般飞向报社,有的寄来衣服,有的寄来食品,有的寄来玩具……1949年4月,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张乐平举办了三毛原作画展,并义卖筹款创办“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

“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看社会,为底层百姓发心声,用人人看得懂的图画,刻画那个时代的小人物的善良和伤痛,这就是抗日战争这八年对我父亲的洗礼”。

张乐平的儿子张慰军如此说。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4.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3分)

A.张乐平是自学成才的典型,他出生于贫苦家庭,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无师自通,在绘画方面完全依靠自学而获得成功。

B.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张乐平在抗战时期的创作活动为写作内容,记述了张乐平先生在漫画领域独特的贡献,叙事详略有致。

C.文章写抗战胜利后上海物价飞涨,大漫画家也无力在上海租房养家,是为了交代《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创作的时代背景。

D.《三毛流浪记》在报上连载,读者纷纷来信,寄来衣食玩具,宋庆龄支持张乐平举办画展和义卖活动,这些事例突出了张乐平的作品引发的社会影响。

(2)张乐平创作的“三毛”系列漫画中,“三毛”形象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简要回答。

(4分)

(3)张乐平在漫画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文学类),回答7-9题(14分)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

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

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

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

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

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

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

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

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

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

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

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

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