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陕西省富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52847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陕西省富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陕西省富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陕西省富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陕西省富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陕西省富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陕西省富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陕西省富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陕西省富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陕西省富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陕西省富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富平县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第I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n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论语》中记载: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钓而不纲,不射宿(君子钓鱼而不用网去捕鱼,射鸟不在他们睡觉的时候)”。

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A.“仁”

B.“礼”

C.“道”

D.“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爱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对孔子行为的描述,表达了孔子的仁爱之情。

故答案为A项。

BCD项,综上分析可知,“礼”“道”“理”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2.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

据此可知,孟子意在

A.调解诸侯纷争

B.反对争霸战争

C.规范社会秩序

D.恢复周王权威

【答案】C

【解析】

从题干材料“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可知,孟子倡导上下有序的礼治,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规范社会秩序,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结合所学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分析解答。

3.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

A.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

B.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

C.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

D.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汉代法律儒家化,以德教为主,兴办学校,提倡儒家教育,以教育和法律的手段相互补充,减少肉刑,给犯罪者以改过机会,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正是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故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汉朝重视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并没有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C错误。

4.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

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墨学成为了官方学说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

D.民主意识的萌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体现理学能够促使社会的责任感。

故答案为B项。

A项,墨学成为官方学说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自西汉时期,儒学成为官方学说,排除;C项,南宋理学已经确立,新儒学已经形成,而三教融合趋势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南宋”没有“民主意识”,民主意识的萌发是明清时期,排除。

5.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是道”,认为“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

A.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B.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

C.受到儒家民本思想影响

D.开始出现平民化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百姓日用即是道”““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说明心学逐渐从精英化向民众中发展,体现出心学发展平民化趋势,故D项正确。

心学的理论化体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A项错误。

材料是心学研究平民化趋势,并不能说明得到民众支持,故B项错误。

心学研究平民化并不是受到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

6.乾隆年间,山东有位进士留下一份“乡会连捷卷”,其中会试第二场有五个策问,每一问有若干小问题,训诂问题有14个,历代兵制问题有6个,河北水利建设问题有6个,西北地理、历史沿革问题有6个。

这体现了

A.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

B.会试形式主义严重

C.农业经济的发展繁荣

D.选才标准的根本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山东有位进士留下一份‘乡会连捷卷’,其中会试第二场有五个策问,每一问有若干小问题,训诂问题有14个,历代兵制问题有6个,河北水利建设问题有6个,西北地理、历史沿革问题有6个”反映了科举制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而不是形式主义。

故答案为A项,B项排除。

C项,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经济的发展繁荣”,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较以前比科举制的选才标准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

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

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

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

“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

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7.南宋时期,我国开始把磁针与区分方位的装置组成一个整体,这种仪器近代叫罗盘。

这样,舟船遇“风雨冥晦时,唯凭针盘而行”。

罗盘这一装置

A.便利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B.由波斯人传到欧洲

C.体现了政府对科技的重视

D.标志着指南技术的诞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舟船遇‘风雨冥晦时,唯凭针盘而行’”可知罗盘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故A项正确。

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故B项错误。

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战国时的司南标志着指南技术的诞生,故D项错误。

8.观察下面三幅书法作品,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反映了中国字体演变的完整趋势

B.体现出隶、楷、草三体书法艺术

C.说明中国汉字开始形成完整体系

D.展示了汉字书写的多样化与美感

【答案】D

【解析】

【详解】仔细观察图示发现,图示反映了同一个汉字(龙)用不同的书体写出后给人的感官不同,汉字书写的不同字体体现了汉字书写的多样化与美感。

故答案为D项。

AC项,仅从图示三种字体无法得出中国字体演变的完整趋势和汉字开始形成完整体系,排除;B项,图示体现了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法艺术,排除。

9.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不够系统和完善

D.继承了封建专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海国图志》的主导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意在强调《海国图志》的局限性——并没有要求中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故答案为B项。

A项,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并不缺少近代化色彩,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海国图志》的全部内容,不够系统和完善不合题意,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材料说明《海国图志》有学习的内容,但是没有对政治制度进行学习,与是否继承了封建专制思想无关,排除。

10.下图是关于19世纪末我国某一历史事件的一幅漫画(画中文字为“西方科学技术”“注射器”)。

该漫画反映了清政府

A.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治愈国人的病症

B.已经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

C.学习西方还没有完全脱离“器物”的层次

D.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漫画中,一个病得很重的人(穿着清朝官服)代表清政府,他用写有“西方科学技术”的“注射器”为自己治病,表明此时向西方学习依然停留在器物层面。

故答案为C项。

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治愈国人的病症”只是对题干漫画的现象描述,没有反映出漫画的本质,排除;B项,依据材料中的漫画国人“注射”治病可知,此时的清政府想依靠“西方科学技术”医治国人,没有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排除;D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开始实行,不是引发农民起义原因,排除。

【点睛】漫画题中的“看图”,是指对图文结合的理解。

大多数高中历史试题中的漫画都是图文结合类的,图是主体,文字起补充和说明作用。

但很多时候漫画中的文字(含漫画的标题)对解题起关键作用,所以考生一定要结合漫画中的文字来“看图”,其要领如下:

a.分解标题中的文字信息,对应漫画中的图片信息,确定漫画的主题;

b.看图中有无明显表现出夸张、讽刺等意味的信息,结合漫画创作的时间点(或其他提示时代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1.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洋务运动期间也经历了思想的转轨,比如康有为,以及他在万木草堂中培养出来的弟子们。

广东这一小撮士人这个时候思想上已经很先进了。

”“这一小撮士人”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

A.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B.比洋务派更加爱国

C.摒弃了儒学的束缚

D.主张从制度上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康有为”等内容可知,“这一小撮士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与洋务派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主张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故答案为D项。

A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主张,排除;B项,洋务派和维新派无法比较二者哪个更爱国,该项明显错误,排除;C项,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思想,因此没有摒弃儒学的束缚,排除。

12.1921年,有人谈到:

“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

”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清政府查禁销毁《孔子改制考》

B.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

C.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

D.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缺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是由于陈独秀等思想家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才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故答案为C项。

A项,《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19世纪90年代宣传维新思想的著作,与材料中的时间“1921年”不符,排除;B项,袁世凯1915年提倡“尊孔复古”,使儒学有一定的恢复,与材料中不敢谈孔子不符,而且时间也不符,排除;D项,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缺失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3.20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作者意在

A.振作少年精神

B.发动文学改良

C.反对愚昧与专制

D.推动文学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及“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白话文,反对生涩难懂的文言文的文学革命。

故答案为D项。

AC项,振作少年精神、反对愚昧与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学革命而不是改良,排除。

14.孙中山的“涨价归公”理念来自美国亨利•乔治的《进步与贫困》:

人人都有使用土地的平等权利,正如人人都有呼吸空气的平等权利一样。

”孙中山这个观点属于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大公无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涨价归公”“人人都有使用土地的平等权利,正如人人都有呼吸空气的平等权利一样”表明孙中山的这一理念是关于人民生活的,但与大公无私有一定的区别,应属于民生主义。

故答案为C正确,D项排除。

A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涨价归公”“人人都有使用土地的平等权利,正如人人都有呼吸空气的平等权利一样”,这属于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其实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这种思考与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又对后来孙中山本人及其追随者的革命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15.有人在评价毛泽东时说:

“综观中国历史,他是目前最伟大且最有智慧的人,因为他在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民族独立的失败中,找到了成功之道。

”这句话反映了毛泽东思想能够产生的原因之一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总结以往经验教训

D.毛泽东的革命实践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他在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民族独立的失败中,找到了成功之道”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是在总结以往各阶级、阶层及共产党屡次斗争失败的经验教训后,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

故答案为C项。

ABD项,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毛泽东的革命实践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解题思路:

a.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谁因谁果,把握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b.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影响事件的各种因素;

c.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16.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结束时发表重要讲话: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该讲话的本质目的在于

A.指出“文革”时期盛行个人崇拜

B.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全面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D.否认“两个凡是”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思想僵化,迷信盛行”。

l978年,“文革”虽结束,但“两个凡是”仍然阻碍着经济恢复与发展。

邓小平强烈反对个人崇拜,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即肯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故答案为B。

17.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

1951年下半年起,评弹一度衰落,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再次焕发了新春,许多传统节目被保存、整理和传承,同时大量新的评弹书目不断推出。

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社会民众强烈需求

C.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促成了文学艺术科技的繁荣,材料以评弹艺术为例,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文艺繁荣发展的时代特征,主要原因在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故答案为A项。

B项,社会民众强烈要求不能反映时代原因,排除;CD项,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是在1952年底,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底,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8.1959年,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学说。

1960年,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

这些成果

A.体现诸多科技领域的领先趋势

B.表明经济困难对科技影响有限

C.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D.说明科技界也出现“大跃进”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李四光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王淦昌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是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为后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中的成果,尤其是原子弹不是领先于世界的成果,排除;B项,三年经济困难,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程,科技同样受到严重影响,材料仅反映了少数科技成果,不能说明普遍现象,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科技“大跃进”现象,排除。

19.“希腊早期的学派都是把世界本原问题当作关注的焦点,那么普罗泰格拉则是古希腊第一个撇开世界本原问题的哲学家。

”普罗泰格拉关注的哲学焦点是

A.人的本身

B.城邦民主

C.城邦政体

D.自然规律

【答案】A

【解析】

普罗泰格拉是希腊时期智者运动的代表,提出“人是万物尺度”,关注人和人类社会本身,故A项正确;城邦民主和城邦政体不是智者运动关注对象,故B和C项错误;自然规律是早期古希腊思想家关注的主题,故D项错误。

点睛:

20.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

这表明当时

A.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B.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C.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D.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表明文艺复兴影响了建筑师的思想,体现的是世俗化的生活,表明当时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故答案为C项。

A项“彻底改变”说法绝对,排除;B项,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并未被弱化,排除;D项,依据材料“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可知,复古风格不再是建筑领域的主流,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

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

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

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

“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

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1.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A.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B.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C.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

D.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说明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或者弊端在于仅仅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仅仅是少数人的人文主义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C。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

22.捷克学者胡斯(1369﹣1415年)曾说:

“审判世人的权力,在上帝的手里。

这权力并没有委托给教会,当然更没有委托给教皇或主教。

末日没有到来之前,教士怎么会预知上帝的裁决?

而且,怎么可能用金钱购买上帝的救免?

”材料中的观点

A.包含了对赎罪券的认同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借鉴了路德改革的主张

D.背离了对基督教的信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审判世人的权力,在上帝的手里。

这权力并没有委托给教会,当然更没有委托给教皇或主教”体现了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的信息,故B项正确;“末日没有到来之前,教士怎么会预知上帝的裁决?

而且,怎么可能用金钱购买上帝的救免”体现了否定赎罪券的信息,故A项错误;路德改革开始于1517年,故C项错误;“审判世人的权力,在上帝的手里”体现了作者对基督教的信仰,故D项错误。

23.在欧洲近代早期,一些国家的君主专制统治被称为“国王的神圣权利”。

17、18世纪,启蒙思想的倡导者开始质疑这些观念,认为国王应该为他们统治的人民负责。

启蒙思想家提出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是

A.依法治国原则

B.社会契约学说

C.三权分立理论

D.反抗暴政观念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国王应该为他们统治的人民负责”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与人民主权相关的理论依据在于社会契约论,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指出主权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可代表,主权是绝对的、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的,故答案选B。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排除A;三权分立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反抗残酷的暴政观念,排除D。

24.18世纪启蒙思想家一致认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于使人们不只是获取和扩展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捍卫、强化和巩固这种新的思维方式。

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主要着眼于

A.强调责任意识

B.重视科学实证

C.关注理论创新

D.反对封建专制

【答案】D

【解析】

启蒙运动反对的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所以捍卫、强化和巩固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指的是反对封建专制的思维方式,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责任意识和科学实证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着眼于反对封建专制而非理论创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启蒙思想家的目标就是反对封建专制、构建理性王国。

25.《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

从创作特征看,这一作品

A.取材于宗教

B.想象力丰富

C.关注现实

D.内容荒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小说。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是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不是取宗教题材,排除;BD项,想象力丰富是浪漫主义作品的特征,内容荒诞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重新建构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嚢中之物”。

从“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观念出发,强调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

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往往却是“君主为主,天下为客”。

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黄宗羲激愤地说: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材料二:

以下为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第二十三章的部分标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天下观”的含义,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国家观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背景。

【答案】

(1)含义:

天下是百姓的天下,而非君主的天下;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