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11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44936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11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11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11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11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11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11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三.docx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11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11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11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三.docx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11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三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三):

1-1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共0分)

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6题)《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唐朝治国方略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律的的解释应该是以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礼法兼施,相辅相成。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本题以《唐律疏议》的记载切入,巧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辨别和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以能力立意为主,但难度中等,关键在于对材料意思的理解。

本题的解题材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意思,即文“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成的。

”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政教的重要性。

“德礼为政教之本”,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

“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

“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

【结束】

2.(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结束】

 

3.(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2题)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考查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答案】A

【点拨】道家主张“无为”“,虚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的重视“法”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人对于道德的传承,强调的是治民以德,这符合儒家的思想。

【结束】

4.(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15题)“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

【答案】A

【点拨】“举而上之,富而贵之”,是推选他并重用他,使他变得富贵。

可以看出是“选贤能,尚贤”的思想,这主要体现了墨家思想。

【结束】

5.(2008年海南高考2题)“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

【答案】D

【点拨】材料中体现了作者对法治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其强调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结束】

6.(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题)“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

【答案】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的阅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繁为攻伐”“实天下之巨害”主张“非攻”为墨家学说,因此选C。

【结束】

 

7.(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4题)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答案】B

【点拨】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5课百家争鸣的内容,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专制独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

故选B。

测量目标:

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考试内容: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社会大变革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分析:

“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对照一下选项,不难做出判断。

【结束】

 

8.(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2题)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

“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

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答案】C

【点拨】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学派的主张的再认再现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关键词“言仁义”,即主张仁义,是儒家学派。

题目的着眼点是题干中的材料提到的韩非批评的“言仁义者盈廷”,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由此可以判断答案为C。

【结束】

9.(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2题)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图3

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B

【点拨】①迎江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占地3万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庐殿、藏经楼、人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组成。

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

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

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

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

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

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结束】

10.(2009年上海高考3题)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点拨】题干中①②③是事件的经过,④是对事件的认识、结论,因此属于历史评价的是④。

【结束】

11.(2008年上海高考A2题)战国时期有人提出: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答案】D

【点拨】从材料中得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意思是教学的内容是法律,有懂法律的人担任官吏,体现法家思想。

选D项。

【结束】

12.(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4题)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

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

【答案】D

【点拨】测量目标:

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历史技能/运用有关时间的术语(如古代、现代、世纪、年号、纪年等)。

考试内容:

春秋战国、隋唐、清末民初三个时代的时代特征。

分析:

将三个时间转化为春秋战国时期;隋唐前期;辛亥革命,答案自然一目了然。

中国史内容的考察,20世纪初期主要指新文化运动,属于第一种,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可以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7世纪初期中国处于唐朝刚刚统一,没有变革和动荡。

【结束】

 

13.(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43题)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答案】D

【点拨】A项是墨家。

B项是儒家。

C项是法家。

D项是道家老子的话。

【结束】

 

14.(2008年上海高考B6题)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等级B.教化C.习俗D.祭祀

【答案】A

【点拨】“礼”,我们常指周朝的“礼”,是周朝为了体现贵贱尊卑制定的制度。

选A项。

【结束】

15.(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3题)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答案】A

【点拨】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

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结束】

 

16.(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13题)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答案】A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朝理学家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强调的是内心的自省,即心学,A正确。

【结束】

17.(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2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答案】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的思想观点主张,借此反映历史学科热点----三农问题,同时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偏上。

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译文为“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从材料意思上看,显然孟子认为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

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主张,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结束】

18.(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B

【点拨】这是墨子的话。

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

”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

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

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

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结束】

 

19.(2009年海南高考1题)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

【答案】B

【点拨】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

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