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3020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

教材分析

本组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除一个语文园地外,一共选入四篇课文。

《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是精读课文;《夸父追日》是略读课文。

单元学习目标:

1、是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

2、二是积累生动的语言;

3、三是拓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讨论、复述课文等种方式。

2、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想象力,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3、营造神话阅读氛围,教师适当推荐课外的童话神话类读物,阅读提前。

单元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相关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2、开展故事会,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祖国优秀文化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读书法阅读法收集法

提供阅读书目: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西游记》《白蛇传》

《封神榜》《孟姜女哭长城》

《宝莲灯》《八仙故事》

《女娲造人》《田螺姑娘》

《盘古化生万物》《三戏海龙王》

《精卫填海》《牛郎织女》

《愚公移山》《嫦娥奔月》

单元教学课时:

10-12课时

单元教学安排:

课题

课时

备注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29古诗二首

2

30《西门豹》

2

31《女娲补天》

2

32《夸父追日》

1

语文园地八

5

古诗两首: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乞巧》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

备注

 

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

等读懂诗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难点:

  

以三维目标的整合为前提,基于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及语文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让学生从“文字”到“文学”而“文化”,对诗歌从“意思”到“意味”而“意蕴”,在自身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发现诗歌中“隐藏”的世界。

  

教学方法:

读书法收集法交流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将走进我国诗歌集大成的唐朝,去学习一首唐诗:

《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

乞巧)

揭题释题

2、“乞”字的最后一笔——横折弯钩,特别传神,看到这笔你想到什么?

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乞”字的意思——向人讨,乞求。

我们的汉字要顺着它的意思想就有意思了。

  

3、题目会写了,知道题目《乞巧》是什么意思吗?

从哪里知道的?

(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合作交流

1、自由反复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抽读检查1,注意字正腔圆,字字落实。

  

抽读检查2,注意有板有眼,读出诗的节奏。

  

齐读检查3.会读了,能背吗?

试试看。

 

3、挑战难度升级,谁敢来写写这首诗,四行二十八个字,能写正确吗?

  

三、品读感悟

1、先看看第一位同学写的,写正确了吗?

下面同桌看看,最容易写错的字。

  

2、“宵”和“霄”这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字形又十分相似,的确很容易弄混淆,你有什么好办法帮我们区分这两个字?

  

联系它们的意思想,“宵”的意思是夜晚,晚上我们都待在家里,所以和“家”字一样是个宝盖头;“霄”是指天空,空中有云有雨,所以取了它的雨字头  

备注

 

表义是我们汉字最大的特点,所以将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就能尽可能地避免写错别字。

  

3、两个“宵、霄”字写对了,意思也弄明白了。

七月初七这天夜里仰望天空。

怎样的天空被称作“碧霄”呢?

它让我们想到哪些词语?

  

4、(课件出示图画)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谁来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讲故事,理解第二行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过渡:

在这样一个夜晚,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人们到底在搜寻什么?

(读第二行)  

1、先检查大家写得正确吗?

统计大家最容易写错的字。

“渡”容易写成“度”,之前,我们发现写字要想着意思写,渡河的“渡”有三点水,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

  

2、你知道这渡的是哪条河,过的又是哪座桥吗?

天河,鹊桥,牵牛,织女他们背后藏着怎样一个故事呢?

你能简洁地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吗?

  

3、这便是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在这样一个夜晚,望着这样一片碧霄,人们在搜寻那勤劳勇敢的牛郎,心灵手巧的织女;搜寻那闪烁奇异光彩的银河,还有那能带来幸福、团聚的鹊桥……读一、二行。

(板书“天上“)   

结合“资料袋”,理解三、四行“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过渡:

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那一夜的人间呢?

(读三、四行)  

看第二位同学写正确了吗?

  

1、全诗中第二次出现“乞巧”,它与课题中的“乞巧”意思一样吗?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读“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⑴、乞巧的意思是:

乞取智巧,变得和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⑵、古人乞巧的方式:

用五彩线穿九孔针,看碗底针影的样子。

(读书,特别是读大篇大篇的资料时,要学会抓住主干,这样才会越读越清晰。

  

⑶、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3、从这两行诗句中你能看出古人非常喜欢这个节日吗?

  

⑴、“家家”,你怎么理解这个“家家”的?

  

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七夕,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起百尺高的

备注

 

乞巧楼,让宫中妃嫔登楼乞巧。

可见当年的盛况。

  

⑵、“尽”“几万条”也能看出古人对这个节日的喜欢。

当时唐朝有不少诗人描绘过这七夕的盛况,其中崔颢就写道: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  

⑶、七夕那一夜,长安城内的大街小巷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长安城外的山乡村野也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四、拓展延伸

古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节日?

  

1、学生讨论:

人们企求的不仅仅是心灵手巧,更是他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2、正是人世间每个平凡人对幸福生活的那份强烈的向往与渴望,才让这个七夕的夜分外的打动人,才让这个乞巧的日子格外的吸引人。

读全诗。

  

3、现在我们再提到“七夕”,你会联想到哪些词?

想着这些词再读全诗。

  

4、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

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拿起笔,写这首诗。

(注意写正确,写工整,写美观)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以后每到农历五月五,端阳,我们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重阳,我们会忆起遥知兄弟登高处的王维;七月七,七夕,希望大家能记住牛郎和织女,林杰的乞巧,还有我们今天这堂课。

 

第二课时《嫦娥》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能力目标:

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与嫦娥相似的经历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激趣导入

  1、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乞巧》这首古诗,还讲了牛郎织女和乞巧节很多有趣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新的古诗《嫦娥》,说到嫦娥,谁知道她是谁?

谁能讲讲她的故事呢?

  板书:

嫦娥

  展示图片:

  学生讲故事。

备注

 

  2、师:

同学讲的真好,我们大家来想象一下嫦娥飞到月亮之后的生活,想一想她会不会寂寞?

学生回答。

  3、师:

我们来看看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这首诗,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简介作者)。

现在咱们就随着作者的文字,去了解嫦娥。

请你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把古诗能读几遍就读几遍,并想办法扫清字词障碍。

2、看来大家读的都不错,想必早把字词障碍扫清了,(指名回答)当你遇到障碍的时候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的?

(再指名回答)那我们的清障工作现在开始。

1)加音读;

2)去音读;

3)单字自己组词读;

4)学写生字,同桌互看。

三、品读感悟

1、现在我们来读读诗中是怎样描写嫦娥的吧!

请你再读古诗,看看嫦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预测:

1)直接找出屏风、烛影、长河、沉星。

引导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找出前两句。

2)找出前两句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嫦娥生活的地方什么样吗?

解释前两句。

3、嫦娥生活的地方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预测:

1)直接说出寂寞、孤独。

2)引导:

在这么大的宫殿里只有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陪伴,如果是你,你会感受到什么?

4、你能带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读一读吗?

先试着自己读一读。

后指名读。

齐读。

5、是呀,嫦娥每天只能和屏风烛影作伴,看见的只有天河沉星,听他诉说苦闷的也许只有那只小白兔了。

那她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

预测:

1)因为她偷吃了灵药。

2)引导:

请你从诗中寻找答案。

6、是呀,嫦娥偷吃了灵药,这就是老师提到的有关月亮的一个传说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嫦娥怎么到月亮上的呢?

(想)课间休息放嫦娥奔月的视频。

7、这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偷吃灵药以后什么心情?

(后悔)是呀,她每天只能眼见—碧海青天

(课件出示图片帮助理解碧海青天)每晚感受到孤独。

备注

 

(出示后两行)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8、我听出了嫦娥的苦闷,诗人也有同样的感受,诗人写的嫦娥生活的地方是他亲眼看见的吗?

(不是)而是他(想象出来的)那嫦娥后悔偷灵药是她告诉诗人的吗?

(不是)那也是诗人(想象出来的)。

诗人能想象出来正是因为他的处境和嫦娥一样孤苦而寂寞。

请你帮助诗人把这种寂寞用诵读的方式排解出来好吗?

(齐读)

谁想单独试试?

(指名配乐读)

四、拓展延伸

1、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2、那你又能联想到什么?

预测:

1)月亮(出示有关月亮的古诗引出月亮表达思念)

2)神话传说

3)节日(引导中秋节。

出示有关节日的古诗)

4)嫦娥1号(出示图片)

小结:

看来月亮在古人眼中是寄托思念的象征,而在现代人眼中却又探索不完的奥秘。

作业:

1)收集一个神话故;

2)读两首有关月亮或节日的古诗。

 

《西门豹》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

正确读写荒芜、巫婆、打扮、旱灾、绸褂、徒弟、麻烦、求饶、渠道、灌溉等词语。

2、朗读课文。

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及其巧妙之处,并受到尊重科学,为老百姓办好事等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

西门豹到河边送新娘的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

联系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方法:

读书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资料字卡词卡

备注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或课件,让学生观察,并介绍图中人物及其神态、动作。

2、揭示课题,请学生介绍:

你知道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二、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是否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3、在指名读的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