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5环境保护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016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5环境保护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5环境保护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5环境保护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5环境保护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5环境保护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5环境保护Word版含答案.docx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5环境保护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5环境保护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5环境保护Word版含答案.docx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5环境保护Word版含答案

三年(2016-2018)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

专题15环境保护

【2018年高考题】

(2018·新课标Ⅰ卷)44.[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10分)

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见图11)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

该种子库建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答案】有利条件:

该岛位于北极圈内(冰原地区),终年严寒、冰冻;处于北冰洋中,人类活动影响小。

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随着全球变暖,(在极端高温天气下)该岛上的冰雪(永冻层)融化(融水可能渗入进出种子库的隧道),威胁种子库的安全。

【解析】

精准分析:

考点定位:

试题以高纬度地区种子库建设为背景,考查其建设条件以及全球变暖对其造成的影响。

【试题点评】

思路点拨:

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应从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方面分析。

据图可知,该岛纬度位置较高,地处北极圈内,气候寒冷,拥有永久冻土地带,有利于种子保存;且这里地理位置偏远,可远离各种外在威胁,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全球变暖致使永久冻土融化,这意味着就有部分水从隧道入口流入,则会威胁种子库的安全。

(2018·新课标Ⅱ卷)44.[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10分)

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

白洋淀分布广泛的芦苇,曾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

但前些年由于其经济价值减弱,居民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

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6分)

(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4分)

【答案】

(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化能力的作用,提高水环境质量;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管护好芦苇,可维持芦苇对白洋淀水体的净化功能,利于改良水质,提高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收割芦苇,能减少芦苇倒伏、腐烂数量。

【解析】

精准分析:

考点定位:

以“华北之肾”白洋淀为载体,考查湿地植被的生态服务价值,贯彻体现党中央树立绿色、环保、宜居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精神。

【试题点评】

举一反三:

湿地的作用

1.物质生产:

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2.大气组分:

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

3.水分调节: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

4.净化:

沼泽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

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5.动物栖息地: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6.局部小气候:

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

(2018·新课标Ⅲ卷)44.[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10分)

“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

“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

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

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

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积极影响:

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栖息的范围。

消极影响:

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

改进建议:

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食物和栖息地。

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解析】

精准分析:

考点定位:

该题考查“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影响和改进建议。

【试题点评】

思路点拨:

本题以洞庭湖区的“堑秋湖”为背景,结合人类活动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来考察环境保护的内容。

解题时,应着重从图文信息获取解题的关键点——“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即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然后以此为出发点,提出改进措施。

(2018·海南卷)24.[选修6:

环境保护](10分)

“装配式”建筑方式类似于“搭积木”一样建造房子,即将梁、柱、墙板、阳台、楼梯等部件(部品)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在工厂里制作好,然后运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拼装。

而传统建筑施工中,则是把钢筋、水泥、沙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直接运至建筑现场进行施工。

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

【答案】在工厂里进行集中生产建筑的部件(部品),可减少扬(灰)尘和废水排放,降低噪声污染,降低能耗。

(5分)可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以及减少废弃物对周边土地的占用。

(3分)运输装卸过程中,散落少,污染小。

(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0分。

【解析】

精准分析:

考点定位:

该题以“装配式”建筑方式为背景,要求考生通过文字材料提供的背景知识与信息,综合运用相关地理知识,从环境保护视角了解现代建筑业的发展现状。

主要考查考生解释生产、生活中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2018·江苏卷)D.[环境保护]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中64%被海洋表层水(0—700m)吸收;相当于人为排放量约30%的CO2被海洋溶解而导致海洋酸化。

当海水的温度、盐度、酸碱度和透光度等环境因子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甚至死亡,近二十年已发生了三次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

图25为“大气圈碳收支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导致近期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2分)

(2)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过程有。

(2分)

(3)每年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有×1012千克;造成大气圈CO2增加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3分)

(3)除全球气候变暖外,有些人类活动也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为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可采取的对策有。

(3分)

【答案】

(1)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

(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4.9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破坏

(4)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珊瑚礁的修复;建立监测机制;加强立法;扩大国际合作

【解析】

精准分析:

(4)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措施,主要结合前面所述珊瑚白化的原因分析,如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珊瑚礁的修复;建立监测机制;加强立法;扩大国际合作等。

考点定位:

该题以全球变暖对珊瑚白化的影响为素材,考查珊瑚白化的原因、各圈层碳交换的过程、碳含量的变化和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措施等,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试题点评】

思路点拨:

生态保护的措施一般从包括三个主体层面,国家、企业和社会,再从宣传、行政、法律、工程、生物等方面去论述具体的措施。

同时,有些环境问题由于材料论述了具体的问题所在,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生搬硬套地理答题模板,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将所有的方面答全。

【2017年高考题】

(2017•新课标Ⅰ卷)44.[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10分)

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

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

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答案】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

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考点:

外来物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点睛】该题考查生物入侵的危害。

结合柽柳自身的特点说明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注意结合材料,侧重说对周围物种生存造成的影响。

(2017•新课标Ⅱ卷)44.[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10分)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图8)。

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图8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考点:

不同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点睛】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森林结构简单,树种单一,草本植物少,覆盖率差。

(2017•新课标Ⅲ卷)43.[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10分)

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

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

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

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解析】首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较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截留的降水量多,涵养水源的能力强。

其次是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的保护,水分易散失,且土壤蓄水能力较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弱,因而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天然的雨林湿度低。

考点:

不同森林环境效益差异的成因分析。

【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区别天然原始林与人工林的环境效益的差异。

天然原始林森林茂密,涵养水源能力强,人工林树种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弱。

原始森林,又称原生林,是指一个森林已经达到非常长久的年龄而没有遭到显著的干扰,从而表现出独特的生态特征,并可能被归类为顶极群落。

原生特性包括多样化的树有关的结构,提供多样化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增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多样化的树结构的概念包括多层树冠和树冠间隙,很大变化的树的高度和直径,多样的树种和纲,和多种大小的木质残体。

(2017•江苏卷)D.[环境保护]渤海湾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红腹滨鹬迁徙途中最重要的营养补给站,21世纪以来,其全球数量不断减少,平均寿命不断缩短。

图24为“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及空间分布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主要有_______。

(2分)

(2)2000—2010年渤海湾岸线长度变化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其原因有_______。

渤海湾岸线变化对红腹滨鹬生存环境的影响有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