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14节和第二章期末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8905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14节和第二章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地理14节和第二章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地理14节和第二章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地理14节和第二章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地理14节和第二章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14节和第二章期末复习提纲.docx

《地理14节和第二章期末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14节和第二章期末复习提纲.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14节和第二章期末复习提纲.docx

地理14节和第二章期末复习提纲

1.4地球的结构

一、地震波:

分为横波和纵波,列表比较其特点:

纵波:

上下颠簸;

横波:

左右摇晃。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掌握两个分界面及其深度,三个内部圈层的位置及基本特征,如下表所示)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岩石组成。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厚度:

2000—3000km)

2.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

按存在位置和状态包括:

海洋水、陆地水、生物水、大气水

3.生物圈:

①位于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②最活跃的圈层

课堂练习: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是先感到上下颠簸还是先感到左右摇晃?

2.

地震发生时在游泳的人是左右游动还是上下游动呢?

3.右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以下的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5.到目前为止,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

A.电波测试B.地震波研究C.岩石分析方法D.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

6.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7.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右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8.在地球内部圈层中,莫霍界面划分开的两个圈层是()

A.岩石圈和地幔B.地壳和地幔C.地幔和地核D.地壳和地核

9.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A.33千米B.17千米C.2900千米D.6千米。

参考答案:

1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摇晃。

因为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2因为横波无法通过液体,所以只感受到上下游动。

3D4C5B6B7.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

8B9B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具有确定化学成分和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按照存在形式:

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天然汞)、固态(石英)。

硬度是鉴别矿物常用的、最好的方法。

矿产:

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

(二)岩石:

岩石圈中较大的固体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和岩石的关系

按照成因,岩石可以分为:

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

(1)侵入岩(花岗岩)

(2)喷出岩(玄武岩:

有气孔)

2.沉积岩:

(1)沉积岩的形成:

(2)沉积岩的特征:

a.具有层理构造;b.有化石。

(3)沉积岩的命名: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

1.概念:

2.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二)岩石的转化:

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

而岩浆也只能生成岩浆岩!

(即只有一个箭头出的为岩浆,只有一个箭头入的为岩浆岩。

课堂练习: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

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印度著名的建筑泰姬陵,该建筑主要是用大理石造的,请问大理石是下列哪种岩石变质形成的?

()

A砂岩B砾岩C页岩D石灰岩

4、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5、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

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C.三大类岩石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

D.岩浆岩只有在外力条件下才能形成变质岩

 

参考答案:

1-5CDDCA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主要内容:

(1)全球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漂浮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在这一带。

2.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属于亚洲,但位于印度洋板块。

3.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

(1)碰撞挤压(消亡边界):

①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

高峻山脉、巨大高原

②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2)张裂(生长边界):

裂谷、海洋

东非裂谷带:

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

请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地形的形成:

(1)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

(2)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

(3)阿尔卑斯山脉:

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

(4)大西洋:

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张裂;

(5)红海: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

(6)台湾山脉: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概念:

2.分类:

(1)褶皱:

①概念:

沉积岩受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发生弯曲。

(即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②两种基本形态:

a.背斜

b.向斜

通过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

背斜:

中老翼新;向斜:

中新翼老

(2)断层:

①概念: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

断层线上经构造运动后,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断层线被侵蚀以后会形成沟谷、河谷。

建大坝等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

②基本形态: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主要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风化:

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岩石的崩解和破碎。

可分为:

物理(机械)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风化以花岗岩球状风化最为典型

2.侵蚀:

(1)流水侵蚀:

①河谷的形成:

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这时的河谷深而窄,横剖面呈“V”型(峡谷)。

V型谷形成后,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

②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表面形态

③喀斯特地貌(如石林、溶洞)

(2)风力侵蚀:

风蚀城堡、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

(3)冰川侵蚀:

角峰、U形谷、冰斗

(4)海水侵蚀:

海蚀柱、海蚀崖

3.搬运:

搬运的碎屑物大的先沉积,颗粒越小被搬运越久。

4.沉积(堆积)

(1)流水沉积:

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河流的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游以搬运为主,下游以沉积为主。

(2)风力沉积:

①新月形沙丘:

(要能通过缓陡坡判断风向:

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

②深厚黄土层的来源——风力堆积作用。

(3)冰川沉积:

冰碛平原(东欧平原)

(4)海浪沉积:

沙滩

5.固结成岩:

形成沉积岩。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及其关系: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梯田:

宜在缓坡建梯田;填海造陆。

列表总结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堂练习:

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内力作用B.侵蚀作用C.堆积作用D.搬运作用

2.判断A、B、C、D各是什么地质构造?

3.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的原因主要是()

A.断层平直而陡峭B.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C.岩体相对位移D.岩石受力过大

4.有利于储存石油的地质构造是()

A.向斜构造盆地B.背斜构造盆地C.向斜自流盆地D.背斜穹窿状构造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质构造的形成是内外力作用的结果②地表形态的变化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③背斜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因而易被侵蚀成谷地

④背斜常形成储油构造,向斜常形成储水构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

(1)从地质构造上看,甲处属于_____。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该构造在形成之初往往首先形成_____。

图中甲处地形名称是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准备通过甲在地下开凿一条隧道,你认为是否合理?

你的理由是什么?

7、下列等高线示意图中,能反映沙丘地貌的是()

A.①B.②C.③D.④

8、根据下图回答:

(1)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______图,该地形名称叫______。

(2)由流水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______图,该地形名称叫______。

(3)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是______图,该地形的称叫______。

(4)由流水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地形是______图,该地形名称叫______。

9、将下列地理事物与其形成原因连线

A、阿尔卑斯山①板块张裂

B、东非大裂谷②流水沉积作用

C、长江三角洲③流水侵蚀作用

D、长江三峡④褶皱隆起

E、塔克拉玛干沙漠⑤风力沉积作用

10、下列地形区,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有()

A.东非大裂谷B.冲积扇C.秦岭D.阿尔卑斯山

11、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

1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搬运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

13、长城西段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原因是()

A.流水侵蚀B.冰川侵蚀C.风化和风蚀D.水的溶蚀

14、埃及大金字塔高度从建成时期的146.5米降至136.5米,其高度变化的原因是()

A.遭受尼罗河洪水的冲刷作用B.遭受风沙的侵蚀作用

C.遭受人为的破坏作用D.遭受强烈的地震作用

15、石油形成于下列哪一地质构造()

A.背斜B.向斜C.断层D.海沟

16、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17、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

(1)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是:

甲,乙。

(2)甲、乙两地顶部缺失的原因是,上覆岩层的形成是由于作用而形成的。

(3)如果要寻找油气资源,最好在处找;如果要寻找地下水,最好在处找。

(4)在图中建一条东西向的隧道,甲、乙两处应选择处,理由是。

参考答案:

1B;2.A为地垒,B为地堑,C为向斜,D为背斜;3-5BDB6

(1)向斜;岩层中新翼老;山谷;山岭;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

(2)不合理;向斜中心岩层下凹,承压力弱,工程安全性差,稳定性不好。

7A8

(1)B,风蚀蘑菇;

(2)A,峡谷;(3)C,角峰(4)D,三角洲。

9A④;B①;C②;D③;E⑤。

10B11D12B13-16CBAC17

(1)背斜;向斜;

(2)外力侵蚀;沉积;(3)甲;乙;(4)甲;甲是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透,使隧道较干燥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臭氧吸收紫外线,位于对流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太阳辐射由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组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温度与波长的关系: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长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近地面大气增温的主要来源是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

3.大气逆辐射:

(1)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影响因素:

云层厚度;

阴天和晴天的昼夜温差比较:

晴天的昼夜温差(即日较差)大。

白天从削弱作用分析,夜晚从保温作用分析!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1.纬度因素:

年均正午太阳高度由低纬向两极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2.下垫面因素:

导致世界各地地面辐射的变化,并不完全与纬度变化相一致;

3.气象因素:

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越长,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

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气压:

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也越低(“高温低压”指同一水平面的比较,不要混淆了!

);

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1)近地面气压与气温的关系:

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2)气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是指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

水平方向。

(3)高低气压是水平还是垂直方向的比较?

水平方向比较。

(4)右图中气压大小的比较:

b>a>c>d

3.常见的热力环流:

(1)城市风(城市热岛效应):

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陆地。

 

(2)海陆风:

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3)山谷风:

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大气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斜穿过等压线。

1.水平气压梯度力:

(1)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大小:

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

(3)特点:

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影响风速和风向。

2.地转偏向力:

(1)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2)方向:

与风向垂直;

(3)特点:

影响风向。

3.摩擦力:

(1)方向:

与风向相反;

(2)特点:

影响风向和风速。

4.如何画风向?

(1)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用虚线表示):

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据“南左北右”的偏转原则画出正确的偏转方向(夹角在30°~45°之间。

分别画出下图中甲、乙两地的风向:

课堂练习:

1.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因为蓝色光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

2.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3.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4、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夏天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散射作用;

B.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反射作用;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大气的保温作用;

D.南极臭氧空洞扩大到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政府要求岛上的居民外出必须戴墨镜和遮阳帽——大气的吸收作用。

5.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

没有大气的月球,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面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很快,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6、一天当中最高气温是什么时候呢?

原因是什么?

下午两点。

大气受热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地面辐射,地面讲能量传递给大气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大约为两个小时。

7.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8、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B.天体引力C.地表冷热不均D.地转偏向力

9、关于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三个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呈一夹角   

B.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C.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D.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10、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图,A、B、C、D分别表示风向,其中正确表示近地面风向是()

1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A.大气能大量反射地面辐射B.近地面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D.大气散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12、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

①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②夏日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③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④深秋的晴夜往往出现霜冻⑤多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⑥阴天天空仍是明亮的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①③⑤

参考答案:

4D8-12AABCB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全球有多少个气压带?

有多少个风带?

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2)南北半球的气压带有什么关系?

高低气压带之间有什么规律?

气压带南北半球对称,高低气压相间分布

(3)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一样吗?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呢?

热力因素: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因素:

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要记名称及对应的纬度!

近地面高压,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近地面低压,上升气流,为阴雨天气。

注意:

气压带是上升或下沉气流,风带是水平气流!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

(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北半球:

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同一纬度上,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都比海洋快。

夏季大陆气温比海洋高,形成低压;冬季大陆气温比海洋低,形成高压。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结果: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中心。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2.南半球:

海洋面积广,气压带成带状分布。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季风:

大范围区域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2、季风环流的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主要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三)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

1.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

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各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

赤道低气压带:

热、湿;副热带高气压带:

热、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

凉、湿;极地高气压带:

冷、干

信风带:

热、干;西风带:

暖、湿;极地东风带:

冷、干。

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控制——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例

(2)单一风带控制——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例

(3)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以地中海气候为例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受何气压带、风带控制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

赤道低气压带

终年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西风带

终年温和湿润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夏季:

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

西风带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降水量判断方法:

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

干燥;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

湿润

b、低压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高压为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气温判断方法:

a、低纬:

高温;b、中纬:

温暖;c、高纬:

寒冷。

用“三步法”判断气候类型

第一步:

判断南、北半球:

根据1、7月气温数据

第二步:

判断属于哪个气候带(热带、温带、寒带):

根据最热月(或最冷月)气温数值

第三步:

判断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根据降水量的特点(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全年少雨型)

课堂练习:

1.下列全球的气压带中,气流是上升的有(  )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2.由于受热不均而形成的气压带有:

(  )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3.在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中,有两股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

A.赤道附近B.南北纬30°附近C.南北纬60°附近D.极地附近

4.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都是()

A.向东飘扬B.向西飘扬C.向西北飘扬D.向东北飘扬

5.节日里,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

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施放,上升最快的地区是()

A.极地地区B.副极地地区C.副热带地区D.赤道地区

6、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的原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C.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D.海陆分布的影响

7.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8、1月份,被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

9、季风环流的正确叙述是()

A.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是形成季风的最主要原因

B.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C.风向季节变化是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

D.东亚的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东南部

10、读右图回答问题(图中所示等压面为近地面等压面):

(1)判断近地面风向:

风从_____吹向______。

(2)从季节上看,这种风一般在______季出现。

(3)此时,北太平洋上的气压是____________强盛的季节,亚欧大陆上是____________强盛的季节。

(填大气活动中心的名称)

11下列四幅风带图中,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

12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地中海气候的是()

13、读下图中(P)地的五幅图,判断P地气候类型是下列中的()

A.温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

参考答案:

1-5DCCCD6-9CCCB11-13ABC

10

(1)海洋,陆地;

(2)夏;(3)夏威夷高压,印度低压(亚洲低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锋面系统: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锋区)。

冷气团冷而重,暖气团暖而轻,所以冷气团在锋面之下,暖气团在锋面之上。

2.分类:

锋面系统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向暖气团主动推移时形成的锋

暖气团向冷气团主动推移时形成的锋。

降水区域

集中在锋后

锋前

符号

对天气的影响:

过境前

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降温,刮风,阴天,降水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压降低,气温升高,天气晴朗

判断冷暖锋的主要技巧:

①看冷暖气团谁主动;②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