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 语文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784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0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 语文 含答案.docx

《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 语文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 语文 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 语文 含答案.docx

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语文含答案

2013-2014学年豫东、豫北十所名校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四)

高考资源网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语文含答案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期的测量技术

相传大禹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就是说,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握着规和矩。

“准”和“绳”是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规”是校正圆的工具,而“矩”则是画方形的曲尺。

尽管这些测量工具不一定真发明于大禹时代,但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已经掌握了这些工具,也说明至迟在战国后期或汉初已经有了专门的测量人员。

《诗经·大雅》中有一篇《公刘》,其中有一句称公刘“既景乃冈”,就是在一个山冈上立表测影,以确定方向。

公刘的时代大约是公元前15世纪末。

《周礼·考工记》称匠人“水地以县”,根据郑玄的解释,“水地以县”就是“于四角立直而县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为位而平地”。

从这一记载看来,当时已经掌握了利用挂着重物的线来测量水平面的方法。

《周礼》的成书不会晚于战国时期,而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肯定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证明,至迟在西汉时,人们已经能够使用多种方法测量山高、谷深、距离,并有方法同时测量山高及远。

指南车和计里鼓车至迟在汉代已经出现,这为大规模、长距离测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古代发达的天文学.还为人们提供了利用天象来定位的条件。

《诗经》中《小雅·大东》有“维南有箕”(南有箕星)、“维北有斗”(北有斗星)这样的诗句,这首诗大致作于公元前684年前,证明当时人已经知道利用星座的位置来确定方向。

《尚书·尧典》中记载的方向已有东、西、南、北四个,《尚书·禹贡》中增加到八个。

1977年在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西汉初的六壬式盘上,由八干、四雏组成了12个方位。

而在成书于西汉前期的《淮南子》一书的《天文训》中,已出现了24个方位。

将式盘和指南针组合,就能构成测量方位的仪器,可以测出山川城郭的具体位置,比较精确地表示在平面图上。

“十字仪”或测距仪曾经是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测量工具,一般认为,是由普罗旺斯的犹太学者利瓦伊·本·格尔森在1321年首先提到的。

这种测距仪可以用来测量那些无法到达的或不能进行步测的线段的长度。

然而北宋科学家沈括却发现,早在公元2世纪末,用十字线网格测量距离的原理在我国已经得到运用。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陈王刘宠却依靠他神奇的射技暂时保持了一方平安,《后汉书》卷五十有这样的记载:

“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

”“宠有强弩数千张。

”刘宠能“十发十中”的秘诀,据华峤的解释是“以天覆地载,参连为奇。

又有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境,经纬相将,万胜之方,然要在机牙”。

由于这几句话相当隐晦难懂,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沈括在海州时,有人在地下挖到一只弩机,沈括看到后,觉得很奇怪:

用它来观测山的整个宽度时,弩机上的距离很长,而用来观测山腰的一小部分时,弩机上的距离就很短。

弩座看来就像一把带有分、寸刻度的尺。

沈括认为,原设计者的用意是,当发弩人把箭架在不同的点,并用眼对准箭镞的两端时,他就可以在此弩机上测出山的度,从而就能计算出山的高度,就像数学家所用的相似三角形计算法一样。

这时,沈括理解了刘宠神射的奥秘:

所谓“天覆地载”,是指双手握弩的姿势,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所谓“参连为奇”,是指箭镞在所标刻度上的相对位置,这个位置又取决于目标的远近,这样就能确定弩的合适仰角。

这一原理和使用相似直角三角形来计算高度和深度的原理完全_致。

“三经三纬”,是设在一个框架上的,射手利用它们就可以上下左右地瞄准目标了。

(选自《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传说,大禹在治水时,用到了许多测量工具,他不仅要对物体的平、直进行测定,还要校正物体圆否。

B.大约公元前15世纪末,古人已经可以在一个山冈上立表测影来确定方向了。

《诗经·大雅》中就有“既景乃冈”的句子。

C.有文献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证明,至迟在西汉时,人们测量山高、谷深、距离,或者同时测量山高及远已经有多种方法。

D.《尚书》中记载的方向多至八个,西汉初的六壬式盘上,已经出现了12个方位,而《淮南子》一书中,已出现了24个方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至迟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利用挂着重物的线来测量水平面的方法,甚至有可能在西周时代人们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

B.指南车和计里鼓车极可能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这为大规模、长距离测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是古代测量技术的巨大进步。

C.“十字仪”或测距仪曾是欧洲最重要的测量工具,然而沈括却发现,早在公元2世纪末,相同原理的测量工具在我国已经得到运用。

D.发弩人可以在弩机上测出山的度,从而能计算出山的高度,就像相似三角形计算法一样。

沈括认为他理解了原设计者的用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早之前人们丁就已经可以巧妙地利用星座位置来确定方位。

将式盘和指南针组合,能使地图的绘制更为精确。

B.一般认为,“十字仪”或测距仪是犹太学者在14世纪首先提到的一种测量工具,这种工具可以测量不能进行步测的线段的长度。

C.对于刘宠的弩的记载的话语相当隐晦难懂,所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直到沈括看到弩机实物,才理解了刘宠神射的奥秘。

D.和使用相似直角三角形来计算高度和深度的原理完全一致的是所谓“参连为奇”,根据目标远近,箭镞放在适当位置,确定弩的合适仰角。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邝埜,字孟质,宜章人。

永乐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

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沮坏,帝遣埜廉视。

众谓将起大狱,埜执一二市豪归。

奏曰:

“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

”事遂已。

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

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营造北京,执役者巨万,命埜稽省,病者多不死。

十六年,有言秦民群聚谋不轨者,擢埜陕西按察副使,敕以便宜调兵剿捕。

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

宣德四年,振关中饥。

在陕久,刑政清简。

父忧服除,擢应天府尹。

蠲苛急政,市征①田税皆酌其平。

正统元年,进兵部右侍郎。

时边陲多警,将帅乏人,埜请令中外博举谋略材武士,以备任使。

六年,山东灾。

埜请宽民间孳牧马赔偿之令,以苏其力。

正统十年,进兵部尚书。

瓦刺也先势盛,埜请为备,又与廷臣议上方略,请增大同兵,择智谋大臣巡视西北边务。

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备缓急,时不能用。

也先入寇,王振主亲征,不与外廷议可否。

诏下,登上疏言:

“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

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

”不听。

既扈驾出关,力请回銮。

埜坠马几殆,或劝留怀来城就医。

埜曰:

“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

”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

埜请疾驱入关,严兵为殿。

不报。

又诣行在申请。

振怒曰:

“腐儒安知兵事,再言者死!

”埜曰:

“我为社稷生灵言,何惧?

”明日,师覆,帝北狩②,埜死,年六十五。

埜为人勤廉端谨,性至孝。

父子辅为句容教官,教埜甚严。

埜在陕久,思一见父,乃谋聘父为乡试考官。

父怒曰:

“子居宪司,而父为考官,何以防闲?

”驰书责之。

埜又尝寄父褐,复贻书责曰:

“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

”封还之。

埜奉书跪诵,泣受教。

景泰初,赠埜少保,官其子仪为主事。

成化初,谥忠肃。

(选自《明史·邝埜传》,有删改)

【注】①市征:

市场征收。

②北狩:

对皇帝被俘的避讳说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遣鳖廉视廉:

查访。

B.具言可矜状矜:

怜悯。

C.以苏其力苏:

恢复。

D.又诣行在申请诣:

上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邝埜有远见卓识的一组是(3分)

①宣德四年,振关中饥②请宽民间孳牧马赔偿之令

③请增大同兵,择智谋大臣巡视西北边务④埜坠马几殆,或劝留怀来城就医

⑤请疾驱入关,严兵为殿⑥我为社稷生灵言,何惧

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邝埜施政举重若轻。

明成祖时,有人上奏南京纸币制度被豪强破坏,皇帝派邝埜前去处理。

众人都以为将要大肆逮捕,而他只是抓了一两个街市豪强回京复命,事情就此完结。

B.邝垫为官清明宽仁。

倭寇侵犯辽东,戍守违法的有一百多人,都应当处死。

经邝埜查办陈情,皇帝宽恕了他们。

任应天府尹时,他着力解决施政和赋税方面的弊端。

C.邝埜心系社稷。

任职兵部期间,他请求命令朝廷内外广泛储备兵力、人才以备任使;也先进犯,他又屡次劝阻,希望皇帝不要贸然出关迎战。

D.邝埜为子孝顺谨慎。

在任职陕西期间,他计划聘任父亲为陕西乡试考官来实现一见父面之愿,并寄给父亲褐布,但都被父亲回信严词拒绝。

邝埜捧信跪读,哭着接受教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父忧服除,擢应天府尹。

蠲苛急政,市征田税皆酌其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古风(二十七)李白

燕赵有秀色,绮楼青云端。

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

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风寒。

纤手怨玉琴,清晨起长叹,

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

8.这首诗五、六句中“恐”“泣”两字形象传神,请简要赏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歌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

(《左传·曹刿论战》)

(2)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

此情可待成追忆?

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3)_______________,人亦念其家。

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