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510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改.docx

《八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改.docx

八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改

八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一、《三峡》

1、文学常识:

作者:

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

()。

嶂:

()。

曦月:

(),月亮。

襄:

()。

沿:

()。

溯:

()。

御:

()。

献:

()。

良:

()。

肃:

()。

属()。

引:

()。

绝:

()。

清荣峻茂()素;()。

旦;()。

3、特殊用法:

奔:

()。

湍:

()。

4、区别:

属:

属引凄异()绝:

久绝()。

自三峡……()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绝献:

()自非……()

属予作文以记之()。

阻绝:

()

5、通假字:

阙;同(),()。

6、重点句翻译: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2)写山高峻的句子: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3)写夏水的句子: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8、中心内容及结构:

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分写)

9、运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诗歌《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3)第一段与二、三、四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2、3、4段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4)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文中所描写四季的特点?

 

4.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

说出喜欢的原因。

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

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二、《答谢中书书》(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

一、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

三、简答: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3、分析“晓雾将歇—————”中的“歇、颓”字的表达作用?

 

三、《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

()寝:

()但:

()相与:

()闲人:

()空明:

()。

户:

()水中藻、荇()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四、填空

1、全文以“()”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

(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

(1)()。

(2)()。

(3)();(4)()。

五、结构: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第一层:

(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

(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

(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陋室铭》(刘禹锡唐)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

1.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二、问题:

1、文章开头提到“山、水”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为何要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五、《爱莲说》(宋代哲学家周敦颐)

一、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分)

1、益:

()。

2、植:

()。

3、鲜:

()。

4、濯:

()。

5、亵:

()。

6、妖:

()。

7、蕃:

()8、宜:

()9、独:

()

二、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4、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

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

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

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

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

()。

全文的中心句是:

()。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

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

八、本文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补充: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

分别有感叹句(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背诵:

①周敦颐《爱莲说》:

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六、《桃花源记》

1、作者:

陶渊明,朝代:

晋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

(1)线索:

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

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

(1)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

交通,()。

无论:

()。

妻子:

()。

绝境:

()。

鲜美:

()

(3)一字多义:

志:

处之志之;(),寻向所志。

()

(4)重点词:

欲穷其林穷:

()。

具答之具:

()。

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咸,()。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成语积累:

(1)世外桃源:

(2)豁然开朗:

(3)无人问津;(4)落英缤纷;

5、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

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

B.()。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

5、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答: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作品意义:

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七《核舟记》第一段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为宫室、器皿、人物()⑵中轩敞者为舱()

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⑷高可二黍许()

⒉翻译下面句子

⑴尝贻余核舟一

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