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3497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docx

《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docx

第3章  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

第1节人类系统的弹性、脆弱性和适应能力

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相互作用,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不仅与全球变化的特点有关,也与人类社会自身的状态和人类所采取的应对行为有关。

人类社会的弹性(resilience)、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适应能力(adaptivecapacity)是描述人类社会自然状态的重要概念,对人类系统的弹性、脆弱性和适应能力是认识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关键环节,也是人类采取应对措施的基础,同样强度的全球环境变化对具有不同弹性、脆弱性和适应能力的行业、地区的影响程度显著不同。

在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中,弹性(resilience)、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适应(adaptation)是三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可以用来描述人类系统或社会-环境耦合系统响应全球变化影响的特性,被作为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4个交叉主题之一。

但是,这三个概念也被广泛地应用在经济学、工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很多领域中,由于各自学科研究传统的差异,不同学科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其含义有很大差异,有的甚至是不可比的。

一、脆弱性(vulnerability)

脆弱性(vulnerability)概念的使用具有不同的研究传统,不同的研究领域对脆弱性的表现、脆弱性的主体、对什么脆弱等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表3-1),因此脆弱性的概念十分不明确,但它一般包括使个人或群体应对自然灾害等扰动影响的属性。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脆弱性的研究对象可划分为三大类,即社会系统,自然、生态或者生物物理系统,以及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Gallopı´n,2006)。

表3-1脆弱性研究源流与传统(Adger,2006)

脆弱性研究领域

研究对象

来源

早期研究领域

l饥饿与食物安全中的脆弱性

l灾害学的脆弱性

l人类生态学

l压力和释放模型

l解释粮食歉收和食物短缺对饥饿问题的影响,把脆弱性描述为权利丧失和缺乏能力。

l通过已经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灾害情景识别脆弱人群和灾害危险地带。

经常用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l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人类社会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及其潜在原因。

l在人类生态模型之下进一步把风险、资源政治经济、规范的灾害管理和政府干预连接起来。

Sen(1981);Swift(1989);Wattsetal.(1993)

Burtonetal.(1978,1993);Smith(1996);Anderson etal.(1998);Parryetal.(1994)

Hewitt(1983);O’Keefeetal.(1976);Mustafa(1998)

Blaikieetal.(1994); Winchester(1992);Pelling(2003)

新出现的研究领域

l气候变化中的脆弱性

l贫困和可持续生计中的脆弱性

l社会—生态系统中的脆弱性

l用更为广泛的方法和研究传统解释目前社会、物理或生态系统对未来风险的脆弱性。

l从经济因素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解释为什么人们变得贫困或难以脱贫。

l解释人类与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

KleinandNicholls(1999);Smitetal. (2001);Smithetal.(2001);Fordetal.(2004);O’Brienetal.(2004)

Morduch(1994);Bebbington(1999);Ellis(2000); Dercon(2004);Ligonetal. (2003);Derconetal.(2000)

Turneretal.(2003a,b);Luersetal.(2003);Luers (2005);O’Brienetal.(2004)

联合国大学的环境与人类安全研究所(UNU-EHS)在2006年推出了由J.Birkmannn主编的“MeasuringVulnerabilitytoNaturalHazards”一书,书中将目前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脆弱性定义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图3-1)。

并认为“虽然我们不能准确定义脆弱性,但我们能够度量脆弱性”,“一个基本共识是:

脆弱性与社会群体的敏感性、灾害暴露程度以及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关的应对灾害事件的各种能力(abilitiestocopewith)相关”(Birkmannn,2006)。

从图3可以看出脆弱性概念内涵扩展的变化趋势,即脆弱性的概念内涵从单纯针对自然系统的固有(天然)脆弱性(intrinsicvulnerability)逐渐演化为针对自然和社会系统的意义更为广泛的综合概念;对脆弱性的关注由以环境为中心,注重自然环境的脆弱性评价发展到以人为中心,注重人在脆弱性形成以及降低脆弱性中的作用;由仅仅消极或被动地面对和

评价自然或者社会所受到的伤害,变为把人的主动适应性作为脆弱性评价的核心问题。

图3-1. 世界上代表性脆弱性概念内涵扩展变化趋势(J.Birkmannn,2006)

Adger(2006),Smit等(2006)认为脆弱性一般可以包括干扰和外部压力的暴露状况、对干扰的敏感程度以及适应能力等几个组成部分。

Smit等(2006)用图3-2表示脆弱性各个组成部分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图3-2.脆弱性的网络层级模型(B.Smit,etal. 2006)

Gallopı´n则认为,脆弱性主要包括敏感性和响应能力。

不应当把暴露状况作为脆弱性的组成成分,而是应当把其看作是系统与外力干扰之间联系的一种特征。

如果系统的脆弱性可以用敏感性和响应能力来表征,那么系统的暴露状况就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单独影响(Gallopı´n,2006)。

也就是说,面对不同暴露条件,系统表现的脆弱性是不同的,受系统过去所经历的暴露水平的影响。

由于适应能力的存在(降低脆弱性,提高适应能力),系统的脆弱性又会发生变化。

Gallopı´n(2006)将脆弱性、暴露、干扰、敏感性、响应能力、系统转型能力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概括为图3-3来表示。

图3-3.脆弱性、威胁、暴露以及影响或系统(社会、自然或社会-社会生态系统)转型之间的一般关系

在全球变化和气候变化领域,尽管有关脆弱性的讨论大多关注风险(risk)和导致人类遭受风险的因素,但更应重视系统抵御脆弱性的弹性或能力,即人或群体在预防、应对、抵抗全球变化和从全球变化影响中恢复方面的能力(Vogel,1998;Kasperson,2001)。

IPCC(1995)最初将脆弱性定义为“系统受到伤害的程度”,而后理解为“自然或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持久性伤害的敏感程度”(IPCC,1997),IPCC(2001)则将脆弱性定义为:

系统容易遭受和有没有能力对付气候变化(包括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不利影响的程度。

它是系统对所受到的气候变化特征、幅度和变化速率及其敏感性、适应能力的函数。

其中,敏感性是系统受到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有利或不利影响的响应程度。

与气候有关的因素包括平均气候状况、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强度和频率等,这些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适应能力是指一个系统调整自身以适应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和趋利弊害的能力[0](IPCC2001c:

2)。

IPCC(2007)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依然采用2001年定义。

从IPCC关于脆弱性定义的细微变化看,IPCC首先强调了脆弱性评价中,被评价系统所受到的外力干扰与气候相关(affected by climate-related stimuli),是特定系统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程度及系统对这种影响的适应能力的综合评价。

其次,还强调了敏感性与脆弱性的不同,高度脆弱的系统是那些对适度气候变化高度敏感的系统,同时又是适应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的系统(IPCC,1997)。

第三,脆弱性随区域差异而不同。

不同区域因自然、社会系统的内在特征、资源条件和法规体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

第四,IPCC重点关注的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对脆弱性的影响。

即使在同一区域,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各自的适应能力以及表现出来的脆弱性也是不同的(IPCC,2001a)。

可见IPCC越来越关注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对脆弱性的影响。

IHDP理解的脆弱性具有“外在的”和“内在的”双重结构(图3-4)。

外在的脆弱性主要指结构方面的脆弱性和风险,主要涉及人类生态学、权利理论和政治经济等领域;内在的脆弱性主要指应对和克服或至少是减轻经济和生态变化不利影响的行为,主要涉及行为理论、危机与冲突理论和资产存取模型等领域(Bohle,2001)。

图3-4.脆弱性分析的概念模型(Bohle,2001)

IHDP在2005年1月的研究通讯中推出了“跨学科的脆弱性(intervulnerability)评估框架”(图3-5),体现了将脆弱性形成的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包括气候变化和全球化过程在内的多种全球变化过程结合起来的脆弱性评价理念。

并且提出要将大多数研究中的一般性指标评价方法转变为面向适应者的脆弱性评价。

在此概念框架之下,作为适应者的脆弱性不仅是暴露水平、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的函数,而且还包括适应者对变化和风险的认知过程,如对变化及风险的感知、评估,对适应方式的权衡与选择、决策过程以及对自身适应行为产生效果的评价等诸多过程(Acosta-Michlik,etal.2005)。

图3-5.评估相互影响的全球变化过程的跨学科的脆弱性评估框架(Acosta-Michlik,etal.2005)

二、弹性(resilience)

弹性(Resilience)是生态学家在动植物种群生态学分析和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中所使用的一个核心概念。

弹性的系统可以在不改变系统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情况下而将外在的冲击消化掉(Walker,2003)。

Holling(1973)指出,弹性决定一个系统内关系的持续状态,是系统吸收状态变量、驱动变量和参数变化且持续存在的能力的量度。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弹性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分析人类-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用于描述和认识人类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弹性(MarcoA.Janssen,ElinorOstrom,2006)。

生态学领域对弹性的理解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派别(表3-2)。

第一个也是很多人曾经赞同的传统观点认为,生态系统的弹性是系统吸收干扰、保持原有功能不发生变化的能力,他们把生态系统理解为具有稳定特征和绝对弹性的系统,即在系统中资源流量可以控制,而且当人为压力消除后,自然界可以通过自我修复重新回到平衡状态。

另一派是多稳定态(multi-stable)的或者多吸引域(multiplebasinsofattraction)的系统观点,认为“弹性是系统在承受变化压力的过程中吸收干扰、进行结构重组,以保持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关键识别特征以及反馈机制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一种能力”(Walker etal.2004,Gundersonetal.,2002;Berkesetal.,2003)。

也就是说,只要生态系统没有发生不可逆的变化,适度的结构调整就是系统具有弹性的表现。

表3-2从狭义的解释到更加宽泛的社会生态的背景——弹性概念的内涵演变(Folke,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