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考研战后国关史终极笔记.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3489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助力考研战后国关史终极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助力考研战后国关史终极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助力考研战后国关史终极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助力考研战后国关史终极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助力考研战后国关史终极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助力考研战后国关史终极笔记.docx

《助力考研战后国关史终极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助力考研战后国关史终极笔记.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助力考研战后国关史终极笔记.docx

【助力考研】战后国关史终极笔记

思考题

1.何谓“冷战”,试述冷战的缘起。

2.简述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及其出台背景。

3.英国在冷战爆发中的作用。

4.杜鲁门主义和门罗主义的区别。

5.试对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背景、过程及意义进行分析。

6.试析北约组织的形成及意义。

7.试析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8.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具体内容。

9.简述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经过及影响。

10.试述古巴导弹危机的经过及影响。

11.简述赫鲁晓夫外交战略的调整。

12.赫鲁晓夫为什么采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么冒险的行为?

13.苏联缓和政策的实质及美苏缓和政策的区别。

14.卡特主义

15.试述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及其内容、实质。

16.简述20世纪70年代东西方缓和的原因及表现。

17.里根主义与杜鲁门主义的异同。

18.试述80年代里根战略的背景、内容及特点。

19.苏联调整外交政策的原因及表现。

20.试述一,冷战结束的原因思考。

21.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新秩序构想的区别。

23.8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

24.俄罗斯积极开展东方外交的目的。

25.如何评价叶利钦全方位外交。

26.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演变

27.试析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28.美国霸权与历史上的其他霸权国的异同29.

30.

31.

绪论

一、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

第一、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变化。

第二、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

第三、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大大加深。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

国际关系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第一,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第二,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

第三,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Who-when-what-how

三、战后国际关系的研究方法

㈠需要两种知识:

1.经验主义的知识(empiricalknowledge),主要指有关国际关系的各种具体事实。

2.概念与理论知识(conceptualandtheoreticalknowledge),主要指有关国际关系现实的概念抽象与规律的系统阐述。

㈡有关理论的几个概念:

1.“案例研究”(casestudies):

就是用一个特定事例,或是一组情况,或是选定一个特定时期,来验证一定理论的关键概念。

2.研究的途径(approach):

指探讨问题的门路、步骤和方法。

3.范式(paradigm):

如果某一种“途径”得到广泛的认可,最终取得支配地位,成为标准的研究和解释的框架,那么它就变成了该领域的范式。

㈢主要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四、中国对战后国际关系的研究状况

年青的学科:

文革后才起步。

1.成就:

第一,国际化与特色化;第二,功底扎实型;第三,多层面思考。

2.不足:

一是研究的深度不够。

二是研究的领域仍然相对集中三是研究的方法论方面,缺乏跨学科的研究

第一章冷战的起源第一节冷战的性质

一、“冷战”一词的提出

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于1947年4月16日首次提出。

二、概念

1.学术争论:

⑴苏: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年代末到60年代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对苏联所采取的政策,其目的在于断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剥夺苏联人民和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的胜利果实。

冷战反映了西方最反动的垄断资产阶级,尤其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安·安·葛罗米柯主编:

《外交词典》,第三卷

⑵美国:

冷战是利益冲突国家之间除直接军事冲突以外的全面对抗,东西方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

⑶中国:

冷战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

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

2.冷战:

指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紧张斗争与较量。

三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意识形态的对立与斗争;第二,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第三,地缘政治利益争夺。

特征:

既是战争,又是和平;既是对抗,又是合作。

三、学术争议

1.对冷战性质的认识:

⑴观念的角度,强调冷战是意识形态的斗争:

理想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建构主义学派。

优点:

有一定的道理。

缺点:

很大的片面性。

⑵强调冷战的性质是权力的斗争:

现实主义学派、地缘政治优点:

说服力强,一目了然。

缺点:

简单化、片面化。

第二节冷战的起源一、学术争鸣1.美国霸权论

⑴苏:

美国一手导演了冷战。

(谢沃斯季扬诺夫)

⑵中:

冷战有美国酝酿和发动,苏联是被动的应战者(竺培芬)

⑶美:

修正主义学派(阿尔佩洛维茨、霍洛维茨、威廉斯、费波)

①传统派:

认为冷战是斯大林和苏联的扩张政策导致的。

(塞缪尔.沃克)

②修正派(60-70年代):

认为冷战是美国的扩张主义而不是苏联的扩张主义导致的。

修正派又分为温和的修正主义者和强硬的修正主义者,前者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即罗斯福的去世和杜鲁门的继任是冷战起源的关键;强硬的修正主义者则认为,是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引起了冷战。

③后修正派(70年代末—80年代):

认为传统派和修正派都是错误的,因为冷战是不可避免的,是两极权力平衡的必然结果,没有人应该对冷战的起源负责。

再加上战后欧洲国家的脆弱所形成的权力真空,美国和苏联都争相进入这一权力真空,结果必然导致冲突。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2.苏联扩张论:

传统学派3.美苏共振论:

中国学者,美国后修正主义学派

4.英国主动论:

中:

刘建飞英国在冷战爆发中的作用5.综合作用论

二、冷战起源

㈠国际层面,国际环境。

1.欧洲霸权终结。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兴起。

3.民族、民主和社会主义革命出现第二次浪潮。

㈡国家层面,美苏战略冲突与意识形态的对立。

1.美国战略目标:

建立联合国,建立新的经济秩序(布雷顿森林协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美对苏的战略目标:

缩小苏联的力量和影响,改变苏联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布雷顿森林协定(theBrettonWoodsSystem):

1944年7月45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的华盛顿山大旅社举行了联合国货币及金融会议,并通过了控制世界贸易和货币体系的一项综合性协定。

参加会议的国家同意建立一个国际货币制度,由新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辅助机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来加以管理。

根据协定,确定了一盎司黄金等于

35美元的官价,美国承担接受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协定还规定,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固定的汇率。

布雷顿森林协定所规定的两个挂钩,确定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andTrade):

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政府间多边协定及相应的组织。

1947年2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内瓦签订了该协定,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总协定的宗旨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缔约方经济的发展。

2.苏联战略目标

⑴建立起环苏联的安全缓冲地带。

⑵建立“对苏联抱着善意态度的政府”。

⑶推进世界革命,扩大社会主义的地盘。

第三节冷战的开始一、最初的裂痕

1.围绕五国和约的斗争。

2.德国问题成为美苏对抗中的热点。

3.日本问题上的争夺

二、争夺中间地带

在所谓的中间地带,包括在希腊、中国、伊朗、土耳其,苏美展开了互有攻守的争夺。

三、遏制理论的出台到杜鲁门主义

1.遏制理论的出台。

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

乔治·凯南(Kennan·GeorgeFrost),曾为美国驻苏代办。

1947年7月,他以X署名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提出了“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

文章分析了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理论根据、政策目标,提出必须把苏联看成政治上的敌手而不是伙伴,并提出了美国应实施的遏制对策。

其理论对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2.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

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

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3.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

杜鲁门主义是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扩张计划的总纲。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

杜鲁门提出,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他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

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杜鲁门主义和门罗主义的区别。

第二章冷战期间的美苏关系第一节冷战初期的美苏关系一、从马歇尔计划到北约

㈠困难重重的西欧1.经济困难。

2.社会政治动荡。

3.美国控制欧洲的计划。

三环外交:

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对外政策的构想。

鉴于英国大国地位的跌落以及欧洲的衰弱,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的构想。

其“三环”分别指:

英联邦和英帝国、以美国为首的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的战略意图是以第一环作为基础,借助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利用作为第三环的欧洲,取得西欧的领导权并运用西欧的力量对付苏联。

㈡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1.马歇尔计划(MarshallPlan)又名《欧洲复兴计划》。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G.C.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

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

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

马歇尔计划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

2.马歇尔计划的特点及评价

特点:

⑴故意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反共的音调较低,强调对付贫困、饥饿的经济行为,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而不是公开号召同共产主义进行斗争。

⑵援助对象是整个欧洲,只要承认其援助原则的国家都可参加,而不是单个或数个欧洲国家,甚至没有排除苏联和东欧。

⑶援欧计划是一个长期的援助计划,目标是受援国的“自立”,而不是短期行为。

评价:

⑴美国:

既加深了西欧对美的经济依赖,又加强了美对西欧的政治控制。

⑵西欧:

促进了经济复兴;推动了西欧的经济联合;政治上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的统治。

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大西洋联盟的构想。

1947年12月,英国外交大臣贝文首次提出关于建立大西洋联盟的设想。

美国:

联欧抗苏的需要;欧洲:

需要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