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38013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docx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docx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

说明:

本卷由选择题和主观题组成,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

(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钱穆先生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核心着眼点是

A.行政效率B.监督力度C.忠诚程度D.勘乱能力

【答案】A

考点:

地方行政制度。

结合所学汉至唐到宋地方行政制度呈现的趋势为分化事权,一官多职,导致的是相互推诿,使得政府办事效率日趋低下,所以其着眼点在于行政效率,所以选A

2.雅典民主“这种专政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材料认为雅典民主

A.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B.是一种直接民主

C.易形成集体暴政D.是少数人的民主

【答案】C

考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绝对真理……少数派和少数意见……”等关键信息可知,雅典的民主容易形成集体暴政。

所以答案选C。

3.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

“现在我很高兴的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

”对材料中“日出”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赋予政府权力,有利于国家稳固B.分权制衡,有利于维护民主制度

C.确定共和政体,促进美国经济发展D.制定宪法,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答案】A

考点:

1787年宪法。

对“日出”的理解: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固,巩固独立战争成果,促进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BC符合史实,但是1787年宪法的主要目的还是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D表述错误,1787年宪法保留黑人奴隶制,因此选A。

4.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杨天石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

“中国的辛亥革命其实就是两百年前法国大革命的翻版,革命本身是流血是破坏,但辛亥革命最后走向了和平解决,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辛亥革命失败了

B.作者主张革命就一定要和清政府斗个鱼死网破

C.作者在思考中国革命是与世界背景的问题无关

D.作者不是从人民本位的立场去回看这一段历史

【答案】A

考点:

材料认为辛亥革命后期走向和平解决“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而不是传统的由于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导致,故选A。

5.对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C.土地兼并严重D.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

【答案】C

考点:

小农经济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说明了“丝”与“谷”成为流通领域中的商品,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特征;同时诗句后半部分表达了对农民生活艰辛的深切同情,所以ABD三项表述正确符和材料含义,但C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答案选C。

6.某学者指出: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可能与何者相关

A.通俗文化盛行B.程朱理学兴盛C.纺织业的繁荣D.君主专制加强

【答案】C

考点: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明清之际江南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手工业发展迅速,妇女地位提高。

所以答案选C。

7.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A.中国农耕经济仍在继续发展B.新航路开辟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C.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D.中国农耕经济增速高于工业经济

【答案】A

考点:

近代前夜中国的经济。

从材料可以看出,1820年中国的经济在世界上的比重是28.7%,但是在十年后,上升了一个百分点,说明中国的农耕经济是在持续发展的,故选A。

8.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C

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A、B两项;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是农业,排除D项;据题干信息,农民“迁业”实质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故选C项

9.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

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河流防污法》。

这些法律产生的根源是

A.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B.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

C.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D.英国社会普遍重视立法

【答案】A

考点:

本题考查材料阅读分析与理解能力。

从材料法律名称来看都与污染有关,说明工业革命使用蒸汽机,造成严重污染

10.8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单位把对外经贸谈判当做“一场特殊的国际阶级斗争”,在谈判桌上设“前线政委”。

导致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A.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B.国际形势仍然复杂动荡

C.“左”倾错误方针并未得到纠正D.中国尚未对外开放

【答案】C

考点:

考查改革开放。

80年代初,已完成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但从材料的信息看,当时仍然是阶级斗争思想非常浓厚,也就是思想观念仍然陈旧僵化,选择C项。

 

11.某史学家把孔子的时代描述为“中国正处于愁闷时期”,“急于求变的她愿意抛弃一切曾经优良的传统与制度,允许有志之士从事变革”。

对上述描述解读正确的是

A.“愁闷时期”具有礼崩乐坏的特点B.“曾经优良”的制度包含郡县制

C.“急于求变”是指要求尽快建立中央集权D.“变革”的典范是商鞅变法

【答案】A

考点:

孔子的时代。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大变革时代,孔子的回到西周的等级秩序中去的思想,不能得到诸侯的认可,因此其到处碰壁,故选A。

BC项错误,郡县制和中央集权是在秦朝时期确立的;D项错误,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进行的。

12.一位先秦思想家评论道: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属于

A.儒家学派B.法家学派C.道家学派D.墨家学派

【答案】A

考点:

儒家思想主张。

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材料以齐桓公、晋文公的相关史实为例,阐述了维护封建秩序就是正道的国君,而僭越礼制则是诈谋的国君,体现了先秦思想家维护周朝的礼制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主张克己复礼,符合材料信息,所以本题选A项。

B、C、D三项不符合材料的史实,故不选。

13.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

“遗子黄金满籯(竹笼),不如一经。

”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答案】B

考点:

A不对,科举取士是在隋唐时期开始;C不对,“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说明财富没有读书重要;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联系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经”应是指儒家经典,因此B符合。

14.董仲舒曰: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当时其进步性在于

A.君权神授B.天人感应C.限制君权D.独尊儒术

【答案】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科技文化。

题干主旨是在阐述天人感应,灾异谴告,被认为是天对君主的爱护和关心,通过天谴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对君主专制权力的一种限制,防止君主任意妄为,所以其进步性是C,答案为C。

15.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存天理,灭人欲”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格物致知”

【答案】D

考点:

宋明理学。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知识点,题干材料强调理解是万物本源,关键信息:

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由关键信息反映获取“理”的方式的信息可知,D项符合题意;AC项是心学思想主张,排除。

D项是理学家朱熹的思想主张,但题干并未涉及天理与人欲的观点,B项排除。

16.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日:

“地势觅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A.南辕北辙B.大同小异C.水火不容D.大异小同

【答案】B

考点:

宋明理学。

考查学生材料理解和解读能力.解题时首先应注意诗歌的开头结尾“地势无南北”‘‘应知合处同”,这反映朱熹的认识是从大处着眼,双方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相同的,都是孔孟纲常。

17.“他做出了把佛教和道教的成分与儒家学说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解释……他还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

”“他”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黄宗羲

【答案】C

考点:

宋明理学。

儒家思想吸收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在宋明之际发展成为理学,代表人物是朱熹和二程等。

故选C。

AB项是在佛家思想引入中国之前,不符合题意。

D项是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

18.明朝李贽在《史纳评要》中指出:

“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

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李贽的观点有其合理性,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实行中央集权制度B.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C.儒家强调忠孝观念D.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答案】B

考点:

李贽的思想。

从材料“,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可以看出李贽反对君主专制,因为他认为可能会使人奉承献媚,因此说李贽的思想具有合理性。

故选B。

19.右图是明代杰出画家徐渭的《黄甲图》(局部),图中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荷叶墨色淋漓,画蟹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

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A.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B.平民趣味,世俗风气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D.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答案】C

考点: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信息中可以判断出此画属于文人画,文人画注重精神意境而非外观形象的刻画,答案选C,ABD三项与该画作突出精神意蕴的特点不符。

20.中国的京剧始于18世纪末,外国话剧公元前好几百年那会儿就有了,但新文化运动时期仍然把京剧称为旧戏,把话剧称为新戏。

这主要是

A.出于反封建和专制的需要

B.便于传播西方的各种观念

C.京剧主要是为帝王将相服务

D.对中西文化认同存在绝对化倾向

【答案】D

考点:

新文化运动;京剧。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上反封建的继续,对中国文化绝对否定,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材料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故选D。

21.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认为:

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

下列属于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主张是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B.认识你自己

C.强调“理念是万物的本原”D.真理高于一切

【答案】B

考点:

苏格拉底思想。

从材料“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可以看出这是苏格拉底的思想,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强调的是人的知识和道德,他还提出了认识人自己的观点,故选B。

22.“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是一句西方名言,与这句名言有同样价值取向的是

A.“万物都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B.“人为善,人恒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C.“人的命运主要由他自己创造”

D.“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答案】C

考点:

人文主义。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能力。

材料“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体现了人文主义,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推崇;“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强调对个人的认识;“人为善,人恒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是中国的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强调目标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C。

23.意大利是西欧文艺复兴的发祥地。

德国学者迪特里希·施万尼茨在其著作中论述“文艺复兴的终结”时写道:

“为什么130年之后,创造美的源泉就枯竭了呢?

因为,一个意大利人(即哥伦布)和一个德意志人(即马丁·路德)把这—孔泉眼给堵上了。

”下列各项表述,能够反映作者观点的是

A.意大利的文艺创作遭到新航路开辟和宗教改革的扼杀

B.此二人是阻断意大利文艺复兴进程的罪人

C.意大利因此失去了进行文学和艺术创作的财源

D.此二人引导意大利的文艺创作走上邪路

【答案】A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与宗教改革。

仔细阅读材料可以发现,德国学者迪特里希?

施万尼茨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终结了文艺复兴,使得创造美的源泉枯竭了,因此它的观点是意大利的文艺创作遭到新航路开辟和宗教改革的扼杀,故选A。

 

24.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C.反君主的民主革命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答案】B

考点:

宗教改革。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

材料中“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说明,对于宗教改革而言,A、D两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联系史实:

宗教改革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利用宗教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说明了宗教改革的反封建斗争性质,进而可以排除C项。

故选B。

25.十五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

“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以媲美”。

材料中的“发明”是指

A.造纸技术B.活字印刷C.出版自由D.书籍装订

【答案】B

考点:

印刷术对西方的影响。

从材料可以看出书籍的价格在不断地下降,说明了印制书籍的效率在不断地提高,故选B。

ACD项与材料并不符合。

26.“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彼特拉克B.莎士比亚C.马丁·路德D.伏尔泰

【答案】D

考点: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即可明确这是指启蒙运动,因为在欧洲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只有启蒙运动才对原有的国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对未来社会构建了政治蓝图。

彼特拉克和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排除AB两项;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D项符合题意。

27.康德说:

“Sapereaude!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其中“Sapereaude!

”的含义可能是

A.“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B.“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D.“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答案】B

考点:

启蒙运动。

A出自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B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思想,C体现了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思想,D体现了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思想,因此选B。

28.“人民拥立国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自由,而不是去做他的奴隶,……一旦人民可以把他撵下台,他就不能抱怨人民使用暴力……只靠暴力维持的,只有用暴力来推翻。

任何事物都是这样按照自然法则发生的。

”发表以上言论的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康德B.伏尔泰C.孟德斯鸠D.卢梭

【答案】D

考点:

启蒙思想。

材料中“人民有权用暴力推翻暴君”体现了卢梭主张的“人民主权”的观点。

29.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铭文:

“他以神一般的力量……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这位科学家是

A.伽利略B.哥白尼C.牛顿D.爱迪生

【答案】C

考点:

牛顿的力学。

审题中注意“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伽利略没有体现大综合,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爱迪生是发明家,故排除ABD。

1687年,牛顿出版了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形成了牛顿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选C。

30.英国文学史上有三位诗人:

威廉·华兹华斯、萨繆尔·柯勒律治和罗伯特·骚塞。

他们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称为“湖畔派”。

他们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

他们的创作风格属于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答案】B

考点:

近代西方文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繁,动乱不已。

政治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结合题干中诗人的特点可知他们的创作风格是浪漫主义,故选B项。

31.下列著作在1986年均被法国的《读书》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

关于这三部书相对应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诗歌剧本散文

B.彼特拉克曹雪芹达尔文

C.倡导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礼教阐述自然选择

D.抨击世俗王权叙述爱情悲剧挑战教会神学

【答案】C

考点:

近代西方的文学。

《神曲》的作者是但丁,倡导人文主义,《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中国清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反对封建礼教;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是在《物种起源》这部著作中提出来的,,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故选C、

32.画家库尔贝绘画的对象往往是工人、农民、家庭主妇等,有人批评他是“崇尚丑陋”,他说:

“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者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

”库尔贝的艺术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派D.现代主义

【答案】B

考点:

近代美术。

“绘画的对象往往是工人、农民、家庭主妇”,这体现了库尔贝注重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二、主观题:

(有3小题,共52分)

33.(20分)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东西方文明的源头

材料一

战国稷下争鸣图 雅典学院

主题二:

东西方文明的相遇

材料二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

一一摘编自《清史编年》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北。

朕披阅表文,词意肫垦,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示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

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其实天朝德成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摘编自《清实录》

主题三:

东西方的文明发展观

材料三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一一塞缪尔·亨廷顿

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及走向,费孝通概括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请回答:

(1)识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西方思想家对“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思考有何不同?

(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英两国在对待通商问题上体现出怎样不同的观念?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8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两人的文明发展观各是什么?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的认识?

(4分)

【答案】

(1)中: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从维护君主统治出发,更关注社会秩序的稳定,易压制人性;

西:

更关注人的主体作用和价值,有利于个性发展。

(4分)

(2)英国:

平等通商的观念。

中国:

朝贡贸易的观念(或不平等通商的观念)。

(2分)

原因:

(答任意两个角度即可得8分)

经济因素

制度因素

政策因素

思想因素

中国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闭关锁国

专制、重伦理

英国

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资本主义制度

殖民扩张

自由平等

(3)亨廷顿:

文明冲突论;费孝通:

文明共存(2分)

(4)东西方文明成就都很突出,并推动了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东西方文明有共性并有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文明多元的特点;

东西方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交融。

(任意两个角度给4分)

考点:

本题以人类文明的发展及碰撞、交流、融合为主题,考察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及交流。

(1)问要结合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来分析即可,注意各自的侧重点及政治氛围。

(2)问分析不同的观念可以从不同的经济形态来分析,一个是资本主义要求平等通商;一个是自然经济,排斥通商,还是原来的朝贡贸易。

原因的分析可以对比的从经济、制度、政策和思想四个方面分析。

(3)结合材料中的“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分析各自的观点。

(4)问对待不同的文明要承认多元性,要互相尊重对方文明,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融合

34.(16分)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

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

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

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

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

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

上海、天津、汉口筹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

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

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一一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中世纪中国和西方城市的不同。

(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原因。

(6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

(6分)

【答案】

(1)中国:

官僚控制;司法审判随意;工商业由国家主导,经济功能较弱。

(2分)

西方:

具有较强自治性和独立性;运用法制保护公民权利;城市经济功能强大。

(2分)

(2)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