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33174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docx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docx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对两节小学数学课的点评

   由于我从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所以听的课大都是高中的数学课,很少到小学去听课。

前几天因为工作之需,到几所小学检查教育教学工作,听了几节小学数学课,感到很新鲜,给我从事的高中教研工作很多启示。

现就两节比较典型的课堂教学,谈一下我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和这两位做课的老师做个交流。

   时间:

2010年12月2日  学校:

头道实验小学   课题:

试商  讲课教师:

何丽娟

   1、在“试商”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四大数学能力之一,运算能力的主要要的标志就是估算能力的高低,无论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教等院校招生考试,估算能力都是数学教学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

何老师在课前复习、例题讲解、变式练习中以培养学生估算能力为主线为组织教学,体现了她对课标和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对学科教学的整体把握。

   2、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在每个学段的数学教学中,都必须体现这一点。

何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

   (大意)学校准备新买140个腰鼓,每个班可以分到26个,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然后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经过讨论,提出:

可以分给几个班?

还剩多少个?

经过“试商”计算,得出结论:

可以分给5个班,还剩10个腰鼓。

   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逼近”方法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很解法,每个解法都源于不同的思维。

“试商”的方法也很多,如上面的问题,有的学生把除数26近似看为25,也有的学生看为30。

在试商的过程中,有的商大了,有的商小了,有的正好。

何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看看哪些方法比较简单,然后学生说出各自的思维过程。

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体会了数学“逼近”方法,这种做法的意义是深远的。

   当然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根据提供的信息“学校准备新买140个腰鼓,每个班可以分到26个”,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活动没有充分展开,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只限于一个(教师预设的)。

显然这个题目没有完全达到利用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实际上,当有的学生试商为6后,应立即追问:

由这个结果,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用问题引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入新课的常用方法之一,也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体现。

石老师在《三角形的面积》一节的教学中一节的教学中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理念。

她首先出示一个并提出问题,现在要制做一个交通警示图片(如上图),如果每平方米120元,那么制做这样一个交通警示牌需要多少元?

显然,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从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用类比引导思考

   类比法是数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方法。

石教师在本节教学中讲道:

同学们,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的面积=底×高,得到这个公式的方法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也就是把不熟悉的图形转化为熟悉的图形,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什么?

我们是否能把三角形的转化为我们原来熟悉的图形呢?

然后学生分组合作,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进行“实验”,来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3、由实验进行探索发现

  由于小学数学的特点所限,很多结论都是通过动手“实验”方法得到的。

石老师充分利用这一方法,把学生分组,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有点像科学家做实验的味道。

学生把三角形分为三类: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三角形面积=(底×高)÷2。

如果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强调重视其主体地位,那么石老师这一作法就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

   4、用数学思想来体现数学

   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精髓,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方法。

平行四边形化为长方形,本节求三角形面积,又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就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

 一位小学教师对数学教学能理解到这一点,实在难得。

   和上一节一样,石老师这一节课,也有遗憾之处:

一是在标记三角形的底和高时不能像下图(左)那样,而应像下图(右)那样才行;二是让学生课前准备三角形纸片过于特殊,都是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为了体现其一般性,还应该有一般三角形。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人上的课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正是每一节课存在的这些“遗憾”,来促使我们反思,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这样一个道理。

   最后,笔者引用荀子《劝学》中的话,与二位老师共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看”还是主要的,透过眼睛的观察,既有语言和行为,又有课堂的情境和氛围,还有课堂的故事和细节,师生的状态与精神等等,而且不仅仅是感官的感受,还有心灵的体悟。

  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

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和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他们。

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

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巧妙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这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

   “商不变性质”课上,一开始她就给大家讲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

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

猴王说:

“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

”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

“太少了,太少了!

”猴王又说:

“好!

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怎么样?

”小猴子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

“大王,再多给点行吗?

”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地样子说:

“那好吧!

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满意了吧!

”小猴子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

听完故事,班上的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

此时此刻,吴老师意味深长地问大家:

“你们说,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

为什么?

”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秘。

    师善于把一些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情趣多而意味深的故事或游戏,以情导知,以知促情。

在“求平均数”课刚一开始,她便别开生面地向全班提出:

“咱们分两组来做拍球比赛好吗?

”孩子们自然喜出望外。

“怎么比?

”眼看每人都来拍球时间来不及,大家提议“选代表”,于是每组派4人(这里蕴含着统计中的“抽样”),并当场根据每一代表的拍球个数作了统计。

不一会儿,甲组发现本组拍球总数超过乙组,高兴地欢呼起来。

此时,吴老师自告奋勇也参加比赛,并把她的拍球数加入乙组之中,顿时乙组的总数明显增多,孩子们很不服气,喊道:

“这不公平!

”(甲组4人,乙组5人)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

有的说:

“甲组也再加1人。

”如果不允许加人呢?

矛盾激化了,有个孩子站起来用手比划着说:

“把每组几个人拍球的个数匀乎匀乎……。

”这一“匀乎”,表明孩子们已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吴老师便水到渠成地引入了“平均数”,随即与大家共同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这种创造性的教学,使学生能真正感悟到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当然还是初步的,但是是有价值的),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数学,对小学生说来,是自己对生活经验中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

在一次“年、月、日”的课上,当吴老师知道学生对这一内容并不陌生时,就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

“你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年有多长?

一个月有多长吗?

”有的说“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再过生日正好是一年”,有的说“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次再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

多好的“解读”!

把十分抽象的时间观念,通过学生自己的贴身经验活生生地“物化”出来,让他们来体验,来感受,从而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又一特色。

教是为学服务的。

在吴老师的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

她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

例如学习分数时,一开始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半个”(有的用“一半”、“0.5”等,还有的用画图表示),让学生尝试给分数命名(有把分数叫“均分线”的,有受分母名称的影响把分子叫“分父”的)……吴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她“放”得那么真心,那么实在。

探索,往往是要走弯路的,但是毕竟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这就是他们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吴老师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

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赞许,有笑声,还有争辩。

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剂,我们看到过孩子们对“被除数与除数之间的变化是同扩同缩还是同增同减”,争得面红耳赤,也看到对问题“小明身高130厘米,跳进平均水深120厘米的小河中去游泳,有危险吗?

”辩得不可开交。

伴随着这些波澜迭起的教学过程,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大家终于获得了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争辩和交流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深远的。

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不强迫学生去认同。

正如有的孩子说:

“我们最喜欢上数学课,上课时想说就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  吴老师总是这样,以热情的鼓励、殷勤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

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贴近了孩子们的心。

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特级教师吴正宪“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一)

   在仙桃市教科院举办的"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新课程教学艺术展示暨教学专题报告会"的活动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了“平均数”一课,听后深有感触。

吴老师上的“平均数”一课,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新理念。

她从学生熟悉的,喜爱的拍球比赛活动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情,让学生“在怎样比才公平”的问题情景中,从解决问题出发,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再联系实际感悟生活中的“平均数”这一数学现象,向听课教师充分展现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

     一、课前谈话,流露真情

     师:

小朋友们好!

(深深地鞠躬)

     生:

(学生可能好奇和陌生,也可能等的时间稍长了些,一时没反应。

     师:

(诚挚地,真情地)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

(再次深深地鞠躬)

     生:

老师好!

     师:

终于睡醒了,小朋友们,我姓吴,来自北京,见你们的第一句话应该说,对不起了,原谅我。

     生:

没关系!

     师:

这么宽宏大量!

谢谢你们!

今天吴老师上午从北京赶过来,北京的天气大雾蒙蒙,所以飞机稍稍延迟了一会才起飞,到这里晚了,让你们等这么久,这是不应该出现的事,请你们原谅我!

     生:

好!

     师:

谢谢,让我跟老师们说一句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应我们仙桃市教科院的邀请,特别是秦院长多次电话跟我联系,让我来向老师作汇报,那么今天呢,不管是什么原因,迟到了,真的对不起,我再说一次,原谅我吧!

(深深地鞠躬)谢谢老师们,谢谢!

           

     [赏析:

作为一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吴老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谦逊,平和,真情,看不出丝毫的娇柔做作,一切发自内心,令听者强烈感受到大师高尚的人格魅力。

而对孩子们,更是一种平等的态度。

]

     师:

上课的铃声马上就要拉响了,大声地告诉老师们,上课好,还是玩好?

     生:

上课好.

     师:

好,玩好不好?

     生:

不好.

     师:

你们说的是实话吗?

(不相信的看着学生微笑)让我说呀,玩最好,上课好不好呢,这事我们得体验体验,40分钟以后你再来谈你的体会,好吗?

     生:

好.

     师:

     时间已经很晚了,我就不再多介绍了,那么一会呢,小朋友就会了解吴老师,吴老师呢也会认识我们

在座的每一位小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商量商量,可以上课了吗?

     生:

可以.

     师:

批准啦?

     生:

(面带笑容,高兴地说)批准了!

     师:

上课!

     生:

老师好!

     师:

小朋友们好!

(深深的鞠躬)请坐。

     [赏析:

多新鲜的事!

老师和学生商量,可以上课了吗?

还要批准呢!

学生心中是如何的喜悦和自豪。

寥寥数语,体现了老师“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师、生、听课者都感受到: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

我们从这里一分为二,这边的算一队,这边的同学算一队.(用手示意左边3行同学)这边的同学是甲队,甲队的同学向老师挥挥手!

     师:

好极了!

(用手示意右边3行同学)那这边的同学是乙队,乙队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

     板书:

甲队乙队

     师:

记住了,好啦。

我们首先要举行一个拍球比赛,在规定的时间里看看哪一队拍的球的总数最多,哪一个队为胜利队。

听清楚了吗?

     生:

听清楚了。

     师:

假如把球给了你,你拍完了怎么办?

     生:

我拍完了给我后面一位同学。

     师:

就传呀传呀,然后把你们的总数怎么办?

     生:

加起来。

     师:

求出来,对吗?

(面露困惑)可是小朋友们,一节课只有40分钟,但是这样拍呀拍,时间可就不够用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师:

你有什么办法?

     生:

可以选一个人拍。

     师:

你看看,选代表,可以吗?

     生:

可以。

         

     [赏析:

老师巧妙地在问题的生成中拉开学生思维的帷幕,既帮助学生明确了活动规则,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我们看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

]

     师:

我建议每边出3个代表,好吗?

谁愿意来?

     (甲队选3人,乙队选3人,每队再选1人作裁判,为对方队员记数,每位选手时间只有5秒钟,老师拿秒表帮助记时,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兴致盎然地开始拍球活动)

     根据拍球情况教师板书:

     甲队乙队

     5119847

     [赏析:

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怎样让活动有趣,有序,有效,是一线教师苦苦追寻的问题。

从吴老师的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规则,程序等非常重要,这样能保证活动有序开展,从而达成实效。

]

三、引发问题,促使探究

     师:

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队的总数求出来。

甲队多少个?

     生:

25个。

     师:

乙队多少个?

     生:

19个。

     师:

(板书)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25个,乙队拍了19个,那我来宣布,胜利队为我们的甲队。

甲队同学欢呼!

     师:

同学们,吴老师有个小小的请求,我特别想加入乙队,不知你们是否欢迎啊?

乙队同学高兴地说欢迎。

     师:

好,那我也拍5秒钟,我请这个小姑娘来帮我数。

开始!

师拍球9个,学生看老师努力拍球的样子开心地笑。

     师:

9个就跑了,是不是?

那乙队再加上9个,看看一共多少个了?

板书:

8+4+7+9=28

     [赏析:

没有老师的高高在上,充当活动的首席法官。

老师是其中的一员,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当然,也为后面矛盾的激发作好准备。

]

     师:

我重新宣布,比比总数,乙队拍了28个,甲队拍了25个,吴老师宣布,胜利队为我们的乙队,祝贺你们!

(乙队同学欢呼雀跃,高喊“耶!

”。

师看甲队同学。

     师:

什么想法都没有?

甲队有学生不服气地举起手。

     师:

这位小朋友,你有什么想法?

     生1:

我觉得您不跟乙队拍,为什么不替甲队拍呢?

     师:

对我提出质疑!

对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意见?

     生2:

我觉得应该不必帮助,要靠自己的实力。

     师:

哎哟,靠自己的实力!

那你们说,我这样比,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

我觉得不公平!

     四、感受概念,建立模型

     师:

好厉害也!

向吴老师说不公平。

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学习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说,三

(1)班和三

(2)班人数并不相等,那我们就没有办法比较出这两个班某一项成绩的高低吗?

你有没有更好的招?

     生:

那就可以到里面同样选几个人出来。

     师:

我明白了,你还是要让人数一样多。

听懂老师的问题。

人数同样多的时候,用总数进行比较,大家心服口服,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行了,还有没有别的比较方法?

     生:

就是把它们平均分成。

     师:

你说的怎么平均分?

譬如?

     生:

分成他有几人来打,就分成几人。

     师:

那么你说,28分成几份?

     生:

分成4份。

     师:

那你的意思是把28要平均分成4份。

板书:

284

     师:

是这个意思吗?

     生:

(大声)是。

     师:

那么25怎么办呢?

     生:

平均分成3份。

     甲队乙队

     5+11+98+4+7=25÷3=28÷4

     师:

好,这是你的意见。

我们一起来看算式,用等号连接,25除以3了,上面这几个数的和怎么办?

     生:

上面把他们平均分了。

     师:

你补充!

怎么平均分?

     生:

我觉得不应该平均分,到算式后面加上等于,然后把得数写出来,再到下面列一个算式。

     师:

我明白你的意思。

你再列个算式来算是吗?

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意见?

     生:

把5+11+9加上括号再除以3。

     师:

那现在上下能不能用等号连接了?

     生:

可以。

     师:

那这边怎么办?

(指向8+4+7)

     生:

(齐)括号除以4。

    [赏析:

教师怎样做一个引导者,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吴老师用具体的课堂作了很好的解释。

当学生表达不够明确,表达有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的灵感火花,予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而掀起学生思维的高潮。

]

     师:

好,我们先不说这个结果是什么意思。

我先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把结果算出来,好不好?

开始吧!

     师:

带计算器了,太好了。

出现问题了,是不是?

(师巡查)

     生:

有余数。

     师:

有余数了。

得到多少?

     生:

253=8.333......

     师:

哎呀,别着急,那么多的3,我们没有碰到过它对吗,我告诉你,这个结果是个小数,你们现在还没有学,没有关系的。

8.333......,那你说,它是接近8这个整数呢,还是接近9这个整数?

     生:

接近8。

     师:

好,那我们就说它大约是8个,可以吗?

     生:

可以。

     师:

好,用了约等号来表示。

28除以4?

     生:

7个。

     师:

口算也可以出来了。

同学们,我们以乙队这个题为例,(手指向284的得数7)这个7何许人也?

     师:

是谁拍的呀?

那个同学出了个主意,28除以4了,那这个7是什么?

     (学生面露疑惑。

过了一会,有人举起手。

     生:

是每个人拍的数。

     师:

好,(指着8)我请乙队1号选手起立。

你拍了几个?

     生:

我拍了8个。

     师:

你的同学说你只拍了7个,他说你们每人拍了7个呢!

     生:

(接着)我知道了,他是把数平均分。

     师:

怎么平均分?

你多的那一个哪里去了?

     生:

(继续)就是给后面几个少的同学了。

     师:

2号选手请站起来,你拍了几个?

     生:

我拍了4个。

     师:

那你现在你的同学说你拍了7个,(手势)你那上面的那几个哪里来的?

     生:

是其他的,其他的。

     师:

你很着急,别激动!

     生:

是其他同学剩下几个给我,变成我的了。

     师:

变成你的了!

其中还有我的一份呢!

我拍了9个,那我就把我多的那部分给了。

     生:

我!

     师:

那你应当说一声。

     生:

谢谢!

     师:

这时候,我可你们长的一边。

(鼓励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赏析:

教师热情的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小心的呵护学生的情感,细心捕捉学生思维跳跃的火花。

]

     生:

就一条船了。

     师:

(伸出大拇指)就一条船了,语言好丰富啊!

那你们的意思就是说,把多的给了少的,少的说,给我吧!

我就慢慢涨高了,我和你们就一条船了,(向发言的那个同学)是这个意思吧?

一条船了,也就是我们拍的数量……

     生:

(大声齐)一样了。

     师:

用今天的新词来说,就是……

     生:

平均分。

     师:

平均了,对吗?

同学们的理解和感受非常到位,我告诉大家,7就是8、4、7、9这一组数的平均数。

板书:

平均数

     师:

叫什么名字?

     生:

平均数。

     师:

这个平均数它就比较好的反映了这一组数据的一个总体的水平,(指向板书)就是同学们刚才讲的,平均每个人拍了多少个呢?

     师:

那你看看,甲队平均每个人拍了几个?

     生:

8个。

     师:

比一比,甲队和乙队哪个队的总体水平稍稍的高一些呀?

     生:

甲队。

     师:

哎呀,尽管吴老师很努力了,我也在使劲地拍呀拍,但是我并没有挽救我们乙队失败的下场。

你们想一想,如果吴老师怎样,我们就有可能战胜他们?

你设想一下!

     生1:

可能不拍就会比他们。

     师:

(不服气地神情)你算了吧,你!

(笑)不拍的时候你们比人家少多了呀!

     师:

你设想设想,如果吴老师怎么样。

     生2:

乙队也除以3那就好了。

     师:

哪有这么好的便宜事啊!

4人拍除以3!

你说呢?

     生3:

吴老师至少还要拍2个。

     师:

听一听,听她说的话,至少还要拍几个?

你的意思我明白,就是吴老师如果拍的再多一点,说不定我们就有可能战胜了甲队。

     生:

还可以要后面的两个同学多拍几个就行了。

     师:

后面的同学再加点油,我们的平均数也就……

     生:

(插嘴)长高了!

     [赏析:

“等待是尊重,等待是艺术,等待是策略。

”吴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

     师:

平均数就长高了,(向插嘴的同学)真可爱也!

你要说什么?

     生:

平均数就应该升高了。

     师:

平均数就应该升高了,我们能战胜他们了,好极了,同学们。

太聪明了,吴老师真的喜欢你们!

刚才我们比总数,大家认为当人数不相等的时候,还来比总数,不公平!

这个小姑娘跟老师抗议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们说,是谁,来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