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川化工论坛机泵维护检修规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31050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5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川化工论坛机泵维护检修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海川化工论坛机泵维护检修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海川化工论坛机泵维护检修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海川化工论坛机泵维护检修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海川化工论坛机泵维护检修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川化工论坛机泵维护检修规程.docx

《海川化工论坛机泵维护检修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川化工论坛机泵维护检修规程.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川化工论坛机泵维护检修规程.docx

海川化工论坛机泵维护检修规程

1.离心泵维护检修规程

 

SHS01013-2004

 

1总则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1本规程规定了离心泵的检修周期与内容、检修与质量标准、试车与验收以及维护与故障处理。

1.1.2本规程适用于石油化工常用离心泵。

1.2编写修订依据

SY-21005-73炼油厂离心泵维护检修规程

HGJ1034-79化工厂清水泵及金属耐蚀泵维护检修规程

HGJ1035-79化工厂离心式热油泵维护检修规程

HGJ1036-79化工厂多级离心泵维护检修规程

GB/T5657-1995离心泵技术要求

API610-1995石油、重化学和天然气工业用离心泵

2.检修周期与内容

2.1检修周期

2.1.1根据状态监测结果及设备运行状况,可以适当调整检修周期。

2.1.2检修周期(见表1)

表1检修周期表月

检修类别

小修

大修

检修周期

6

18

2.2检修内容

2.2.1小修项目

2.2.1.1更换填料密封。

2.2.1.2双支承泵检查清洗轴承、轴承箱、挡油环、挡水环、油标等,调整轴承间隙。

2.2.1.3检查修复联轴器及驱动机与泵的对中情况。

2.2.1.4处理在运行中出现的一般缺陷。

2.2.1.5检查清理冷却水、封油和润滑等系统。

2.2.2大修项目

2.2.2.1包括小修项目。

2.2.2.2检查修理机械密封。

2.2.2.3解体检查各零部件的磨损、腐蚀和冲蚀情况。

泵轴、叶轮必要时进行无损探伤。

2.2.2.4检查清理轴承、油封等,测量、调整轴承油封间隙。

2.2.2.5检查测量转子的各部圆跳动和间隙,必要时做动平衡检验。

2.2.2.6检查并校正轴的直线度。

2.2.2.7测量并调整转子的轴向窜动量。

2.2.2.8检查泵体、基础、地脚螺栓及进出口法兰的错位情况,防止将附加应力施加于泵体,必要时重新配管。

3检修与质量标准

3.1拆卸前准备

3.1.1掌握泵的运转情况,并备齐必要的图纸和资料。

3.1.2备齐检修工具、量具、起重机具、配件及材料。

3.1.3切断电源及设备与系统的联系,放净泵内介质,达到设备安全与检修条件。

3.2拆卸与检查

3.2.1拆卸附属管线,并检查清扫。

3.2.2拆卸联轴器安全罩,检查联轴器对中,设定联轴器的定位标记。

3.2.3测量转子的轴向窜动量,拆卸检查轴承。

3.2.4拆卸密封并进行检查。

3.2.5测量转子各部圆跳动和间隙。

3.2.6拆卸转子,测量主轴的径向圆跳动。

3.2.7检查各零部件,必要时进行探伤检查。

3.2.8检查通流部分是否有汽蚀冲刷、磨损、腐蚀结垢等情况。

3.3检修标准按设备制造厂要求执行,无要求的按本标准执行。

3.3.1联轴器

3.3.1.1半联轴器与轴配合为H7/js6。

3.3.1.2联轴器两端面轴向间隙一般为2~6mm。

3.3.1.3安装齿式联轴器应保证外齿在内齿宽的中间部位。

3.3.1.4安装弹性圈柱销联轴器时,其弹性圈与柱销应为过盈配合,并有一定紧力。

弹性联轴器销孔的直径间隙为0.6~1.2mm。

3.3.1.5联轴器的对中要求值应符合表2要求。

表2联轴器对中要求表mm

联轴器形式

径向允差

端面允差

刚性

0.06

0.04

弹性圈柱销式

0.08

0.06

齿式

叠片式

0.15

0.08

3.3.1.6联轴器对中检查时,调整垫片每组不得超过4块。

3.3.1.7热油泵预热升温正常后,应校核联轴器对中。

3.3.1.8叠片联轴器做宏观检查。

3.3.2轴承

3.3.2.1滑动轴承

a.轴承与轴承压盖的过盈量为0~0.04mm(轴承衬为球面的除外),下轴承衬与轴承座接触应均匀,接触面积达60%以上,轴承衬不许加垫片。

b.更换轴承时,轴颈与下轴承接触角为60°~90°,接触面积应均匀,接触点不少于2~3点/cm2。

c.轴承合金层与轴承衬应结合牢固,合金层表面不得有气孔、夹渣,裂纹、剥离等缺陷。

d.轴承顶部间隙值应符合表3要求。

表3轴承顶部间隙表mm

轴径

间隙

轴径

间隙

18~30

>30~50

>50~80

0.07~0.12

0.08~0.15

0.10~0.18

>80~120

>120~180

0.14~0.22

0.16~0.26

e.轴承侧间隙在水平中分面上的数值为顶部间隙的一半。

3.3.2.2滚动轴承

a.承受轴向和径向载荷的滚动轴承与轴配合为H7/is6。

b.仅承受径向载荷的滚动轴承与轴配合为H7/k6。

c.滚动轴承外圈与轴承箱内壁配合为Js7/h6。

d.凡轴向止推采用滚动轴承的泵,其滚动轴承外圈的轴向间隙应留有0.02~0.06mm。

e.滚动轴承折装时,采用热装的温度不超过120℃,严禁直接用火焰加热,推荐采用高频感应加热器。

f.滚动轴承的滚动体与滚道表面应无腐蚀、坑疤与斑点,接触平滑无杂音,保持架完好。

3.3.3密封

3.3.3.1机械密封

a.压盖与轴套的直径间隙为0.75~1.00mm,压盖与密封腔间的垫片厚度为1~2mm。

b.密封压盖与静环密封圈接触部位的粗糙度为Ra3.2。

c.安装机械密封部位的轴或轴套,表面不得有锈斑、裂纹等缺陷,粗糙度Ra1.6。

d.凡轴向止推采用滚动轴承的泵,其滚动轴承外圈的轴向间隙应留有0.02~0.06mm。

e.滚动轴承拆装时,采用热装的温度不超过120℃,严禁直接用火焰加热,推荐采用高频感应加热器。

f.滚动轴承的滚动体与滚道表面应无腐蚀、坑疤与斑点,接触平滑无杂音,保持架完好。

3.3.3密封

3.3.3.1机械密封

a.压盖与轴套的直径间隙为0.75~1.00mm,压盖与密封腔间的垫片厚度为1~2mm。

b.密封压盖与静环密封圈接触部位的粗糙度为Ra3.2。

c.安装机械密封部位的轴或轴套,表面不得有锈斑、裂纹等缺陷,粗糙度为Ra1.6。

d.静环尾部的防转槽根部与防转销顶部应保持1~2mm的轴向间隙。

e.弹簧压缩后的工作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f.机械密封并圈弹簧的旋向应与泵轴的旋转方向相反。

g.压盖螺栓应均匀上紧,防止压盖端面倾斜。

h.静环装入压盖后,应检查确认静环无偏斜。

3.3.3.2填料密封

a.间隔环与轴套的直径间隙一般为1.00~1.50mm。

b.间隙环与填料箱的直径间隙为0.15~0.20mm。

c.填料压盖与轴套的直径间隙为0.75~1.00mm。

d.填料压盖与填料箱的直径间隙为0.10~0.30mm。

e.填料底套与轴套的直径间隙为0.50~1.00mm。

f.填料环的外径应小于填料函孔径0.30~0.50mm,内径大于轴径0.10~0.20mm。

切口角度一般与轴向成45°。

g.安装时,相邻两道填料的切口至少应错开90°。

h.填料均匀压入,至少每二圈压紧一次,填料压盖压入深度一般为一圈盘根高度,但不得小于5mm。

3.3.4转子

3.3.4.1转子的跳动

a.单级离心泵转子跳动应符合表4要求。

表4单级离心泵转子跳动表mm

测量部位直径

径向圆跳动

叶轮端面跳动

叶轮密封环

轴套

≤50

0.05

0.04

0.20

>50~120

0.06

0.05

>120~260

0.07

0.06

>260

0.08

0.07

b.多级离心泵转子跳动应符合表5要求。

表5单级离心泵转子跳动表mm

测量部位直径

径向圆跳动

端面圆跳动

叶轮密封环

轴套、平衡盘

叶轮端面

平稳盘

≤50

0.06

0.03

0.20

0.04

>50~120

0.08

0.04

>120~260

0.10

0.05

>260

0.12

0.06

3.3.4.2轴套与轴配合为H7/h6,表面粗糙度为Ra1.6。

3.3.4.3平衡盘与轴配合为H7/js6。

3.3.4.4根据运行情况,必要时转子应进行动平衡检验,其要求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一般情况下动平衡精度要达到6.3级。

3.3.4.5对于多级泵,转子组装时其轴套、叶轮、平衡盘端面跳动须达到表5的技术要求,必要时研磨修刮配合端面。

组装后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须做好标记,然后进行动平衡校验,校验合格后转子解体。

各部件按标记进行回装。

3.3.4.6叶轮

a.叶轮与轴的配合为H7/js6。

b.更换的叶轮应做静平衡,工作转速在3000r/min的叶轮,外径上允许剩余不平衡不得大于表6的要求。

必要时组装后转子做动平衡校验,一般情况下,动平衡精度要达到6.3级。

表6单级离心泵转子跳动表

叶轮外径/mm

≤200

>200~300

>300~400

>400~500

不平衡重/g

3

5

8

10

c.平衡校验,一般情况在叶轮上去重,但切去厚度不得大于叶轮壁厚的1/3。

d.对于热油泵,叶轮与轴装配时,键顶部应留有0.10~0.40mm间隙,叶轮与前后隔板的轴向间隙不小于1~2mm。

3.3.4.7主轴

a.主轴颈圆柱度为轴径的0.25%,最大值不超过0.025mm,且表面应无伤痕,表面粗糙度为Ra1.6。

b.以两轴颈为基准,找联轴节和轴中段的径向圆跳动公差值为0.04mm。

表7键与轴键槽的过盈量表mm

轴径

40~70

>70~100

>100~230

过盈量

0.009~0.012

0.011~0.015

0.012`0.017

3.3.5壳体口环与叶轮口环、中间托瓦与中间轴套的直径间隙值应符合表8要求。

表8口环、托瓦、轴套配合间隙表mm

泵类

口环直径

壳体口环与叶轮口环间隙

中间托瓦与中间轴套间隙

冷油泵

<100

0.04~0.60

0.30~0.40

≥100

0.60~0.70

0.40~0.50

热油泵

<100

0.60~0.80

0.40~0.60

≥100

0.80~1.00

0.60~0.70

3.3.6转子与泵体组装后,测定转子总轴向窜量,转子定中心时应取总窜量的一半;对于两端支承的热油泵,入口的轴向间隙应比出口的轴向间隙大0.5~1.00mm。

 

4试车与验收

4.1试车前准备

4.1.1检查检修记录,确认检修数据正确。

4.1.2单试电机合格,确认转向正确。

4.1.3热油泵启动前要暖泵,预热速度不得超过50℃/h,每半小时盘车180°。

4.1.4润滑油,封油、冷却水等系统正常,零附件齐全好用。

4.1.5盘车无卡涩现象和异常声响,轴封渗漏符合要求。

4.2试车

4.2.1离心泵严禁空负荷试车,应按操作规程进行负荷试车。

4.2.2对于强制润滑系统,轴承油的温升不应超过28℃,轴承金属的温度应小于93℃;对于油环润滑或飞溅润滑系统,油池的温升不应超过39℃,油池温度应低于82℃。

4.2.3轴承振动标准见SHS01003-2004《石油化工旋转机械振动标准》。

4.2.4保持运转平稳,无杂音,封油、冷却水和润滑系统工作正常,泵及附属管路无泄漏。

4.2.5密封介质泄漏不得超过下列要求:

机械密封:

轻质油10滴/min,重质油5滴/min;

填料密封:

轻质油20滴/min,重质油10滴/min。

对于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介质,不允许有明显可见的泄漏,对于多级泵,泵出口流量不小于泵最小流量。

4.3验收

4.3.1连续运转24h后,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技术要求或能满足生产需要。

4.3.2达到完好标准。

4.3.3检修记录齐全、准确,按规定办理验收手续。

5维护与故障处理

5.1日常维护

5.1.1严格执行润滑管理制度。

5.1.2保持封油压力比泵密封腔压力大0.05~0.15MPa。

5.1.3定时检查出口压力,振动、密封泄漏,轴承温度等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5.1.4定期检查泵附属管线是否畅通。

5.1.5定期检查泵各部螺栓是否松动。

5.1.6热油泵停车后每半小时盘车一次,直到泵体温度降到80℃以下为止,备用泵应定期盘车。

5.2故障与处理(见表9)

表9常见故障与处理

序号

故障现象

故障原因

处理方法

1

流量扬程降低

泵内或吸入管内存有气体

泵内或管路有杂物堵塞

泵的旋转方向不对

叶轮流道不对中

重新清泵,排除气体

检查清理

改变旋转方向

检查、修正流道对中

2

电流升高

转子与定子碰擦

解体修理

3

振动增大

泵转子或驱动机转子不平衡

泵轴与原动机轴对中不良

轴承磨损严重,间隙过大

地脚螺栓松动或基础不牢固

泵抽空

转子零部件松动或损坏

支架不牢引起管线损坏

泵内部摩擦

转子重新平衡

重新校正

修理或更换

紧固螺栓或加固基础

进行工艺调整

紧固松动部件或更换

管线支架加固

拆泵检查消除摩擦

序号

故障现象

故障原因

处理方法

4

密封泄漏严重

泵轴与原动机对中不良或轴弯曲

轴承或密封环磨损过多形成转子偏心

机械密封损坏或安装不当

密封液压力不当

填料过松

操作波动大

重新校正

更换并校正轴线

更换检查

比密封腔前压力大0.05~0.15MPa

重新调整

稳定操作

5

轴承温度过高

轴承安装不正确

转动部分平衡补被破坏

轴承箱内油过少、过多或太脏变质

轴承磨损或松动

轴承冷却效果不好

按要求重新装配

检查消除

按规定添放油或更换油

修理更换或紧固

检查调整

 

附加说明:

1本规程由大连石油化工负责起草,起草人张忠业(1992)。

2本规程由镇海炼化股份公司负责修订,修订人孙烔明、汪剑波(2004)。

 

 

2.往复泵维护检修规程

 

SHS01015-2004

 

1总则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1本规程规定了电动往复泵的检修周期与内容、检修与质量标准、试车与验收以及维护与故障处理。

1.1.2本规程适用于石油化工常用DB、DS、WB等型电动往复泵。

1.2编写修订依据

HGJ1027-79化工厂柱塞泵维护检修规程

《化工厂机械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

SHS01001-2004石油化工设备完好标准

2.检修周期与内容

2.1检修周期

检查周期见表1。

根据日常状态监测结果、设备实际运行状况,有无备用设备等情况,可适当进行调整。

表1检修周期表月

检修类别

小修

大修

检修周期

6

24

2.2检修内容

2.2.1小修项目

2.2.1.1更换填料密封。

2.2.1.2检查、清洗泵入口和油系统过滤器。

2.2.1.3检查、紧固各部螺栓。

2.2.1.4检查、修理或更换进、出口阀组零部件。

2.2.1.5检查各部轴承磨损情况。

2.2.1.6检查、调整泵的对中情况、更换联轴器零部件。

2.2.1.7检查、调整齿轮油泵压力。

2.2.1.8检查计量、调节机构,校验压力表、安全阀。

2.2.2大修项目

2.2.2.1包括小修项目。

2.2.2.2泵解体、清洗、检查、测量各零部件以及磨损情况。

2.2.2.3机体找水平,曲轴及缸重新找正。

2.2.2.4检查减速机、更换调整各轴承。

2.2.2.5检查机身、地脚螺栓紧固情况。

2.2.2.6检查清洗油箱、过滤器和油泵。

3检修与质量标准

3.1拆卸前准备

3.1.1掌握泵的运转情况,并备齐必要的图纸资料和相关检修记录。

3.1.2备齐检修工具、量具、起重机具、配件及材料。

3.1.3切断与泵相连的水、电源,关闭泵管线上的进、出口阀,泵体内部介质置换、吹扫干净,符合安全检修条件。

3.2拆卸与检查

3.2.1拆检联轴器,检查泵对中情况。

3.2.2拆卸附件及附属管线。

3.2.3拆卸十字头组件,检查十字头、十字头销轴、十字头与滑板的配合及磨损。

3.2.4拆卸曲轴箱,检查曲轴、连杆及各部轴承。

3.2.5拆卸泵体上的进、出口阀,检查各部件及密封。

3.2.6拆卸工作缸、柱塞,检查缸与柱塞的磨损情况与缺陷。

3.2.7拆卸减速机盖,检查轴承磨损与齿轮啮合痕迹。

3.2.8拆卸齿轮油泵,检查齿轮啮合情况。

3.2.9检查地脚螺栓。

3.3检修质量标准

3.3.1缸体

3.3.1.1缸体用放大镜或着色检查,应无伤痕、沟槽或裂纹,发现裂纹应更换。

3.3.1.2缸体内径的圆度、圆柱度公差值为0.04mm。

3.3.1.3缸体内有轻微拉毛和擦伤时,应研磨修复处理。

3.3.1.4必要时对缸体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操作压力的1.25倍。

3.3.2曲轴

3.3.2.1曲轴安装水平度公差值为0.05mm/m。

3.3.2.2清洗、检查曲轴不得有裂纹等缺陷,必要时进行无损探伤。

3.3.2.3曲轴的主轴颈、曲轴颈的圆柱度公差值见表2,其表面粗糙度为Ra0.8。

表2主轴颈、曲轴颈圆柱度公差表mm

轴颈直径

主轴颈、曲轴颈圆柱度

公差值

极限值

<80

80~180

>180

0.015

0.020

0.025

0.05

0.10

0.10

3.3.2.4主轴颈圆跳动为0.04mm,主轴颈与曲轴颈的中心线平行度公差值为0.02mm/m。

3.3.2.5曲轴中心线与缸体中心线垂直度公差值为0.15mm/m。

3.3.2.6曲轴轴向窜量见表3。

表3曲轴轴向窜量mm

曲轴直径

轴向窜量

≤150

>150

0.20~0.40

0.40~0.80

3.3.2.7主轴颈、曲轴颈擦伤凹痕面积不大于轴颈面积的2%,轴颈上的沟痕不大于0.10mm,轴颈磨损减少值不大于原轴径的3%。

3.3.3连杆

3.3.3.1连杆两孔及装瓦后的中心线平行度公差值为0.02mm/m。

3.3.3.2连杆小头为球面,圆度公差值为0.03mm,表面粗糙度为Ra1.6。

3.3.3.3检查连杆螺栓孔,螺栓孔若损坏,用铰刀、铰孔修理,并配制新的连杆螺栓。

3.3.3.4连杆和连杆螺栓不得有裂纹等缺陷,必要时应进行无损探伤。

3.3.3.5连杆螺栓拧紧时的伸长不应超过原长度2‰,否则更换。

3.3.4十字头、滑板

3.3.4.1十字头体用放大镜或着色检查,不得有裂纹等缺陷。

3.3.4.2十字头销轴的圆柱度公差值为0.02mm,表面粗糙度为Ra0.8。

3.3.4.3十字头销轴与十字头两端销轴孔用着争法检查,接触良好。

3.3.4.4当连杆小头为球面时,球面垫的球面应光滑无凸痕,球面垫与连杆小头的间隙值为H8/e7。

3.3.4.5十字头滑板与导轨的间隙值为十字头直径的1‰~2‰,最大磨损间隙为0.50mm。

十字头滑板与导轨接触均匀,用着色法检查,接触点不少于2点/cm2。

3.3.4.6滑板螺栓在紧固时应有防松措施或涂厌氧胶防止松动。

3.3.4.7导轨水平度不大于0.05mm。

3.3.5柱塞

3.3.5.1柱塞不应有弯曲变形,表面应无裂纹、沟痕、毛刺等缺陷,表面粗糙度为Ra0.8。

3.3.5.2柱塞的圆柱度公差值为0.05mm。

3.3.5.3柱塞与导向套配合间隙为H9/f9。

3.3.5.4导向套的内孔、外径的圆柱度公差值为0.10mm。

3.3.5.5导向套内也轴承合金不允许有脱壳现象,局部缺陷用同样材料补焊修复。

导向套内孔表面粗糙度为Ra1.6。

3.3.6进、出口阀

3.3.6.1进、出口阀的阀座与阀芯密封工作不得有沟痕、腐蚀、麻点等缺陷,阀芯与阀座成对研磨,环向接触线不间断,组装后用炼油试5min不渗漏。

3.3.6.2检查弹簧,若有折断或弹力降低时,应更换。

3.3.6.3阀芯(片)的升程应符合技术要求。

3.3.6.4阀装在缸体上必须牢固、紧密,不得有松动和泄漏现象。

3.3.7轴承

3.3.7.1滑动轴承

a.轴承合金与瓦壳结合良好,不得有裂纹、气孔和脱壳现象。

b.轴与轴封的接触面在轴颈正下方60°~90°,连杆瓦在受力方向60°~75°,用涂色法检查,接触点不少于2点/cm2。

d.各部滑动轴承配合径向间隙见表4。

表4滑动轴承径向间隙mm

部位名称

径向间隙

主轴轴衬

曲轴轴衬

连杆小头轴衬

(1-2)d/1000

(1-1.5)d/1000

0.05~0.10

注:

d为轴颈直径。

3.3.7.2滚动轴承

a.滚动轴承的滚子与滚道表面应无坑痕和斑点,转动自如无杂音。

b.轴与轴承的配合为H7/k6,轴承与轴承座的配合为Js7/h6。

c.滚动轴承在热装时严禁直接用火焰加热。

3.3.8填料密封

3.3.8.1填料函有密封液系统的,密封液管道必须畅通,液封环位置正确。

3.3.8.2压盖紧固螺栓的松紧程度要均匀一致。

3.3.8.3压盖压入填料箱深度一般为一圈的高度,但最小不能小于5mm。

3.3.8.4填料的切口应平行、整齐,安装时切口应错开120°~180°。

3.3.8.5填料压入填料函时必须一圈圈压入,严禁多圈同时压入。

3.3.8.6对于可拆卸填料函,在安装时须保证填料函、柱塞、十字头三者的同心度。

3.3.9电机与减速机、减速机与泵的同心度公差值见表5。

表5同心度公差值mm

联轴器名称

联轴器外径

径向圆跳动

端面圆跳动

端面间隙

弹性柱销

联轴器

100~190

0.025

0.14

2~5

>190~260

0.16

>260~350

0.10

0.18

2~8

>350~500

0.20

齿轮联轴器

150~300

0.15

0.30

>300~600

0.20

0.40

3.3.10减速机质量标准见SHS01028-2004《石油化工变速机维护检修规程》。

3.3.11齿轮油泵质量标准见SHS01017-2004《齿轮泵维护检修规程》。

4试车与验收

4.1试车前准备

4.1.1检查检修记录

4.1.2检查电器、仪表和安全自保系统应灵敏好用。

4.1.3检查润滑油、油位、油压和油温。

4.1.4机组盘车二周后,检查应无卡涩及异常响声。

4.1.5零附件齐全好用,设备符合完好标准。

4.2试车

4.2.1空负荷试车

4.2.1.1按操作规程,启动主机空运1h,检查应无撞击和异常现象。

4.2.1.2检查各部轴承及滑道润滑情况。

4.2.1.3确认空试没有问题后,进行负荷试车。

4.2.2负荷试车

4.2.2.1逐渐升高压力到额定压力,如遇不正常情况,应立即停车处理。

4.2.2.2检查顶针、单向阀应无卡、漏现象。

4.2.2.3缸内应无冲击、碰撞等异常响声。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