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下.docx
《外科学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学下.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科学下
骨折总论
1.掌握骨折的移位机理、临床表现、常见合并症和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2.熟悉骨折的急救及治疗骨折的原则;熟悉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的防治原则。
了解开放性骨折的处理特点。
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
病因:
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疲劳性骨折(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暴力或间接伤力可集中在骨骼的某一点上发生的骨折)、肌肉拉力、骨骼疾病
分类:
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不完全骨折(裂缝骨折和青枝骨折:
儿童)和完全骨折(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骨折、压缩性骨折、骨骺损伤)
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骨折造成不同移位的影响因素:
暴力的大小、作用方向及性质;肢体远侧段的重量;肌肉牵拉力;搬运及治疗不当)
临床表现:
全身表现:
休克:
多为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
体温:
一般骨折后体温正常;血肿吸收引起的吸收热一般不超过38度;开放性骨折伴体温升高时,应考虑感染
局部表现:
骨折的专有体征:
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一般表现:
疼痛与压痛;局部肿胀与瘀斑;功能障碍
影像学检查:
骨折的X线检查:
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并发症:
早期并发症:
1.休克2.感染3.合并重要内脏器官损伤4.神经损伤5.脂肪栓塞综合征
6.骨筋膜室综合征:
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
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肌肉和神经的坏死,发生VolkmannContracture
中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2.褥疮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骨化性肌炎5.创伤性关节炎6.关节僵硬7.急性骨萎缩8.缺血性骨坏死9.缺血性肌挛缩
骨折愈合标准:
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反常活动;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
外固定解除后伤肢能满足以下要求(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量达1分钟;下肢不扶拐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功能标准测定须慎重,以不损伤骨痂和发生骨折为原则)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年龄和健康状况)
局部因素:
骨折的类型和数量;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两骨者段血液供应均良好;一骨折段血液供应较差;两骨折段血液供应均差;骨折完全丧失血液供应);软组织损伤程度;软组织嵌入;感染
与治疗方法有关的因素:
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切开复位时,过多剥离软组织和骨膜;开放性骨折清创时,摘除游离骨,造成骨缺损;持续骨牵引时,牵引力过大;骨折固定不牢固;过早和不恰当的功能锻炼。
骨折的急救:
一般处理(首先抢救生命;避免过多搬动患肢)、创口包扎(用当时认为最清洁的布类包扎;多采用压迫止血,必要时可用止血带,但须注明时间;开放性骨折断端未压迫血管神经时一般不复位骨折)、妥善固定(避免进一步损伤;固定后可止痛,有利于防止休克;便于运输)、迅速运输
骨折治疗原则:
是要使骨折在最符合解剖学的位置上获得愈合,同时使患肢恢复最大功能。
(复位、固定、康复治疗);解剖复位和功能复位(骨折未能达到解剖复位,但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
切开复位指征:
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良;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标准;骨折并发血管、神经损伤;多处骨折
切开复位:
优点(可达到解剖复位;可进行内固定;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和缺点(会破坏断端血供,可引起骨延迟愈合和骨不愈合;增加软组织损伤程度,有感染可能;可能发生内固定失败,可能需取内固定)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病因:
患者自身因素(营养状况;免疫状态;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和医源性因素(抗生素的使用;皮肤和伤口的护理;手术环境;手术技术及对潜在感染风险的治疗)
诊断:
典型的三联征(发热;肿胀;疼痛)
治疗:
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化脓性骨髓炎:
感染性微生物引起的骨的炎症
涉及骨膜、骨密质、骨松质与骨髓组织、周围软组织。
感染机制:
1、血源性:
菌血症
2、外源性:
开放性骨折、手术(医源性)、临近组织感染直接蔓延
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病因:
溶血性金葡菌、乙型链球菌
病理:
骨质破坏、坏死和由此而诱发的修复反应(骨质增生)同时并存,早期以破坏、坏死为为主,后期以增生为主。
临床表现:
全身表现(毒血症症状;昏迷、感染性休克)和局部表现(早期只有患区剧痛,渐出现水肿,骨膜下脓肿穿破成为软组织深部脓肿后疼痛可减轻,但局部红、肿、热、压痛更明显,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
诊断:
以下情况应考虑:
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长骨干骺端疼痛剧烈而不愿活动肢体;该区有一明显压痛区;血象升高。
血培养-局部分层穿刺
治疗:
1、抗生素治疗:
发病5天内使用往往可控制
2、手术治疗:
钻孔引流、开窗减压
3、全身辅助治疗
4、局部辅助治疗:
皮牵引、石膏托
2、亚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起病隐匿、症状较轻、诊断困难。
病原菌毒力较弱、宿主抵抗力较强、已给予抗生素。
3、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演变而成或一开始即为慢性
病理特点:
死骨、死腔、窦道
临床表现:
病史:
急性病史,静止期无症状,可急性发作
体征:
畸形,局部出现色素沉着、疤痕、窦道等,急性发作时出现炎症表现
辅助检查:
X线,CT
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原则是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消灭无效腔(肌瓣填塞、松质骨填充、骨水泥填充、带血管蒂骨移植)切除窦道,改善血运。
二、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致病菌:
金葡菌
感染途径:
血源性、创伤性、蔓延性、医源性
病理:
1、浆液性渗出期:
滑膜充血、水肿,WBC浸润,浆液渗出,关节软骨未破坏,可逆
2、浆液纤维素性渗出期:
渗出物浑浊,纤维蛋白沉积在关节软骨上,关节软骨不同程度破坏
3、脓性渗出期:
滑膜、关节软骨破坏,浸及软骨下骨质,渗出物为脓性
临床表现:
1、外伤史--诱因
2、全身表现:
感染中毒症状
3、局部表现:
浅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常为半屈曲位
深部--局部炎症表现不明显
治疗:
基本原则(充分引流关节、给予抗生素减轻感染的全身反应、关节置于稳定的位置并制动)
骨与关节结核:
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吸入或吞入结核分枝杆菌或牛型结核菌;是一种继发性结核病,原发病灶为肺结核或消化道结核,可出现在原发性结核的活动期,但大多数发生于原发病灶已经静止,甚至痊愈多年以后。
好发部位是脊柱,占50%,其次为膝、髋、肘。
病理:
(一)、骨结核
1、松质骨结核:
(1)中心型:
骨质浸润、坏死为主,死骨吸收后遗留一骨空洞;
(2)边缘型:
以局限性骨缺损为主。
2、密质骨结核:
多自髓腔开始,呈局限性溶骨性破坏。
3、干骺端结核:
具备松、密质骨结核两者特点。
(二)、滑膜结核
滑膜肿胀、充血,炎性细胞浸润,渗液增加,晚期滑膜增生肥厚。
(三)、全关节结核
临床表现:
1、结核中毒症状2、局部表现:
肿、痛3、冷脓肿的流注
实验室检查:
轻度贫血,WBC一般正常,混合感染时升高;ESR升高;结核杆菌培养
治疗:
(一)全身治疗1、支持疗法
2、药物化疗:
早期、足量、联合、全程、规律;一线药物:
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
(二)局部治疗1、局部制动
2、局部注射
3、手术治疗:
(1)切开排脓
(2)病灶清除术:
指征、禁忌证、术前准备(3)其它手术治疗
病灶清除术指征:
1、有明显死骨及大脓腔形成2、窦道流脓经久不愈3、单纯骨结核髓腔内积脓压力过高4、单纯滑膜结核药物疗效不佳,要发展为全关节结核5、脊髓结核有脊髓受压表现
病灶清除术禁忌证1、合并其他活动性结核2、混合感染,体温高,中毒症状明显3、有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
治愈标准:
1、全身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良好
2、局部症状消失,无疼痛,窦道闭合
3、X线表现脓肿缩小、消失或已钙化;无死骨,病灶边缘轮廓清晰
4、3次ESR都正常
5、起床活动已1年,仍保持上述4项指标
一、脊柱结核:
占全身结核的首位,其中以椎体结核占大多数,附件结核罕见。
发生率:
腰椎>胸椎>颈椎
病理:
椎间盘破坏、椎间隙变窄是本病的特征
1、中心型椎体结核:
多见于儿童,好发于胸椎,病椎可被压缩成楔形。
也可穿透椎间盘而累及邻近椎体。
2、边缘型椎体结核:
多见于成人,腰椎为好发部位。
病变局限于椎体上下缘,很快侵犯椎间盘及相邻的椎体。
椎体破坏后可形成寒性脓肿:
1椎旁脓肿:
脓液汇集在椎体前、后方或两侧。
还可沿韧带间隙向上和下蔓延。
2、流注脓肿:
椎旁脓肿积聚至一定数量后,压力增高,穿破骨膜,沿肌筋膜间隙向下方流动,在远离病灶的部位出现脓肿。
临床表现:
患者除了结核的全身症状外,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颈椎结核除颈部疼痛外,还有上肢麻木等神经根受刺激的表现。
腰椎结核病人在站立与行走时,往往用双手托住腰部,头及躯干向后倾,使重心后移,尽量减轻体重对病椎的压力。
拾物试验(+):
病人从地上拾物时,不能弯腰,需挺腰屈膝屈髋下蹲才能取物
影像学检查:
1、X线片表现以骨质破坏和椎间隙狭窄为主。
2、CT可清晰显示病灶部位,有无空洞和死骨形成。
3、MRI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主要用于观察脊髓有无受压和变性。
治疗:
全身治疗:
支持治疗和抗结核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1、切开排脓:
寒性脓肿广泛流注出现继发感染,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不能耐受病灶清除术时切开排脓挽救生命。
2、病灶清除术。
3、矫形手术。
(脊柱功能重建)
二、脊柱结核合并截瘫:
发病率10%好发部位:
胸椎最多,颈椎、腰椎少,附件结核少见,但容易引起截瘫
发病机制:
早期瘫痪(压迫引起脊髓前动脉栓塞)和迟发型瘫痪(疤痕组织压迫、脊柱后突畸形、陈旧性病理脱位、椎管前方骨嵴)
临床表现:
脊髓急性受压:
脊椎休克→弛缓性瘫→痉挛性瘫
脊髓慢性受压:
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两便障碍
治疗:
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减压、支撑植骨
三、膝关节结核:
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第二位,仅次于脊柱结核。
病理:
以滑膜结核起病多见,病变发展缓慢,以炎性浸润和渗出为主,表现为膝关节肿胀和积液。
病变发展,结核性病变经过滑膜附着处侵袭至骨骼,使大块关节软骨板剥落而形成全关节结核。
后期由于脓液积聚,成为寒性脓肿,穿破后成为慢性窦道。
临床表现:
1、除结核全身症状外,由于膝关节位置表浅,肿胀和积液明显,浮髌试验阳性。
早期膝关节穿刺液比较清亮。
2、较晚期膝关节结核,滑膜显著肿胀、增厚,穿刺液变浑,有纤维素混杂,最终变为脓性。
后期寒性脓肿形成,溃破后成为慢性窦道。
3、病变静止或愈合后膝关节纤维强直。
影像学检查:
1、早期滑膜结核,X线片仅见髌上囊肿胀与局限性骨质疏松。
2、病程较长者可见进行性关节间隙变窄和边缘性骨腐蚀。
至后期,骨质破坏加重,关节间隙消失,严重时出现胫骨半脱位。
3、CT与MRI可以看到X线片不能显示的病灶,MRI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4、关节镜对早期诊断滑膜结核具有独特价值,并可做活检及镜下滑膜切除术。
治疗:
全身治疗;非手术治疗(关节腔穿刺注药:
先进行抽吸关节积液,再将抗结核药物直接注入关节腔内。
和关节制动:
限制病人活动量,注意休息,作下肢牵引或石膏固定)
脊柱、脊髓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的伤情严重复杂,在工矿、交通事故,战时及自然灾害情况下均可发生。
不仅可危及生命,且常合并严重的的并发症,处理上难度大、预后差
(一)脊柱骨折分类
临床上根据致伤机理、损伤部位、稳定性等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根据受伤时暴力作用的方向可分为:
①压缩骨折:
屈曲压缩和伸展压缩,前者最常见,椎前方压缩,上位椎前移,棘上韧带断裂,X片前后径增加,高度下降
②屈曲-分离骨折:
轴向旋转载荷,由后至前,前柱压缩,后、中柱牵张,如系安全带遇急刹车严重者Chance骨折
③旋转骨折:
伴屈曲损伤或压缩损伤,前者可见矢状面或冠状面的损伤,包括后柱损伤、横突骨折和非对称性前柱损伤。
后者在轴向载荷时产生椎体侧方压缩骨折,多发生于胸腰段
④伸展-分离骨折:
过伸位受力,如跌倒前额着地,为椎弓骨折、棘突骨折、椎体前下缘骨折
2.根据骨折后的稳定性,可分为:
稳定型:
椎体轻中度压缩骨折,后柱完整压缩高度未超过1/3,腰4/5以上单纯横突骨折
不稳定型:
1.椎体高度压缩超过1/3;三柱中二柱骨折2.爆裂性骨折;3.骨折伴脱位(累及三柱);C1前脱位或半脱位;L4/5椎板或关节突骨折
3.根据骨折形态分类
压缩骨折椎体前柱受压,椎休前缘高度减小而中柱完好
爆裂骨折脊柱的前中柱受压爆裂可合并椎弓根或椎板纵行骨折
后柱断裂脊柱后柱受张力断裂,致棘间韧带或棘突水平横断;可延伸经椎板、椎弓根、椎体、棘突的水平骨折,即Chance骨折
骨折脱位脊柱三柱受屈曲、旋转或剪力作用完全断裂,一侧关节突交锁,一侧半脱位,前纵韧带可能保持完好
旋转损伤旋转暴力造成椎间盘的损伤,损伤椎间盘明显狭窄而椎体高度无明显改变
压缩骨折合并后柱断裂
爆裂骨折合并后柱断裂
骨折脱位骨折时合并椎体向前、向后移位或旋转脱位(一侧关节突交锁另一侧脱位)
4.按部位分类:
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骨折或脱位,按椎骨解剖部位又可分为椎体、椎弓、椎板、横突、棘突骨
(二)脊髓损伤
临床表现:
1.脊髓震荡:
脊髓细胞受强烈震荡发生超限抑制,脊髓功能处于生理停滞状态,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放射完全消失,一般数小时至2-3周,感觉、运动先开始恢复,不留后遗症
2.脊髓休克:
脊髓损伤早期多半有脊髓休克。
表现弛缓瘫,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内脏反射退失。
单纯脊髓休克可在数日到数周内自行恢复。
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的出现或深腱反射的出现是脊髓休克终止的标志。
组织形态学无改变,属暂时性功能障碍,一般持续1-6周,也可数月
3、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损伤平面远侧脊髓运动或感觉仍保留部分感觉、运动功能,并具有球海绵体反射,称之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临床上有以下几型:
前脊髓综合征常见于屈曲压缩型骨折,脊髓前方受压,有时引起脊髓前中央动脉闭塞,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自主运动和痛温觉消失。
由于脊髓后柱无损伤,病人触觉、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和深压觉完好,属预后最差者
中央脊髓综合征在颈髓过伸性损伤多见,颈椎管容积剧变,。
表现上肢运动丧失,但下肢运动功能存在,或上肢运动功能丧失明显比下肢严重。
损伤平面的腱反射消失而平面以下的腱反射亢进
脊髓半切综合症为脊髓一侧损伤,表现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痛温觉消失,同侧的运动功能、位置觉、运动觉和两点辨觉丧失
后脊髓损伤综合征表现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功能完全正常,而感觉分布区消失。
多见于椎板骨折
4、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脊髓实质完全性横贯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反射完全丧失
5、脊髓圆锥综合征:
指S3-5脊髓段(位于L1)的损伤,表现为会阴部、骶区(马鞍区感觉障碍,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膀胱逼尿肌瘫痪,跟腱反射、肛门反射、球海绵体反射消失
手外伤
正中神经损伤:
腕管综合征、猿手畸形
尺神经损伤:
爪形手畸形;桡神经损伤:
垂腕畸形
熟悉手外伤的治疗原则:
①早期正确的伤口止血及减少创口污染
②详细了解手部伤情(根据创口部位、大小、性质、畸形、血循环、功能障碍),初步判断伤情
③力争6-8h内清创,皮肤不宜过多切除
④尽可能一期修复所有深部组织,若缺损过多,应采用组织移植方法予以修复
⑤力争一期闭合创口
⑥妥善的术后处理,伤手应固定于功能位
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手的灵活的功能
早期准确的复位和牢固的固定
早期消灭创面
不要固定的手指和部位,一定不要固定,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
关节脱位固定3周,骨折4-6周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
掌握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分类、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分类:
}软组织慢性损伤:
包括肌、肌腱、腱鞘、韧带和滑囊的慢性损伤
}骨的慢性损伤:
主要指在骨结构较纤细及易产生应力集中部位的疲劳骨折
}软骨的慢性损伤:
包括关节软骨和骨骺软骨的慢性损伤
}周围神经卡压伤:
神经本属软组织结构,因其功能特殊,损害后表现及后果与其他软组织损伤不同,故单列为一类
临床表现
}躯干或肢体某部位长期疼痛,但无明显外伤史;
}特定部位有一压痛点或包块,常伴有某种特殊的体征
}局部炎症不明显;
}近期有与疼痛部位相关的过度活动史;
}部分病人有可能产生慢性损伤的职业、工种史
治疗原则
}限制致伤动作、纠正不良姿势、增强肌力、维持关节的不负重活动和定时改变姿势使应力分散是治疗的关键
}理疗、按摩及局部涂擦外用非甾体抗炎药或中药制剂后再以电吹风加热也可收到较好近期效果。
}局部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龙、甲泼尼龙等)有助于抑制损伤性炎症,减少粘连,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非甾体抗炎药
}手术治疗
了解滑囊炎、狭窄性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狭窄性腱鞘炎:
临床表现:
(一)弹响指和弹响拇
(二)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deQuervain病):
Finkelstein试验阳性
治疗:
1.局部制动和腱鞘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有很好疗效。
2.如非手术治疗无效,可考虑行狭窄的腱鞘切除术。
3.小儿先天性狭窄性腱鞘炎保守治疗通常无效,应行手术治疗
肩周炎:
临床表现:
症状:
(主要为肩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以外展活动受限明显,夜间或肩部受寒疼痛加重,可放射至前臂、颈部及背部。
)体征(1、肩周压痛:
常见肩部广泛压痛而无局限性痛点。
2、肩肱联动征:
检查者一手固定肩胛下角,另一手外展患肩,患肩外展不到90度时即有肩胛骨移动。
3、肩周肌肉萎缩:
常见于病程较长者。
)
诊断:
1、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或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常于肩部受寒后发病。
2、肩部疼痛,渐进性加重,昼轻夜重,并可向颈、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
肩关节上举、后伸时疼痛加剧,肩部活动受限。
3、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关节周围有广泛压痛,日久可见肌肉萎缩。
4、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
部分患者可有骨质疏松或见肌腱钙化影。
治疗:
1.肩周炎有其自然病程,一般在一年左右能自愈。
但若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2.早期给予理疗、针灸可改善症状。
3.局部注射醋酸强的松龙,能缓解疼痛。
4.疼痛持续、夜间难以入睡时,可短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并加以适量口服肌松弛剂。
5.无论病程长、短,症状轻、重,均应每日进行肩关节的主动活动,活动时以不引起剧痛为限。
6.肩外因素所致肩周炎除局部治疗外,还需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肱骨外上髁炎:
指由于急、慢性损伤造成肱骨外上髁周围软组织的创伤性炎症。
慢性者居多发于前臂运动强度较大者,与职业关系密切;网球肘
诊断:
临床症状;肘后外侧酸痛(最主要症状);大多起病缓慢,疼痛在旋转背伸、提拉、端、推等动作时更加明显如拧衣、扫地、端茶壶、倒水等,同时沿伸腕肌向下放散;轻者症状时隐时现,经数月或数日可自愈;重者反复发作,呈持续性疼痛,前臂旋转及握物无力
治疗原则:
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局部封闭;手术治疗
滑囊炎:
临床表现;急性(压痛,肿胀,可摸到肿块,疼痛明显,活动加剧。
)和慢性(疼痛较轻,有肿块或小结节,做某一个动作时出现疼痛)
处理:
急性(停止运动,外敷新伤药,止疼药,肿大大可抽液后再加压包扎,可向囊内注射考的松。
)
慢性(针灸、理疗;严重影响运动的,可手术切除滑囊)
骨肿瘤:
骨肿瘤是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血管、神经、骨髓等)的肿瘤,是常见病。
Ø骨肿瘤有良性、恶性之分,良性骨肿瘤易根治,预后良好,恶性骨肿瘤发展迅速,预后不佳,死亡率高;
Ø恶性骨肿瘤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是继发的;
Ø还有一类病损称瘤样病变,肿瘤样病变的组织不具有肿瘤细胞形态的特点,但其生态和行为都具有肿瘤的破坏性,一般较局限,易根治。
发病年龄:
幼儿骨囊肿、软骨母细胞瘤
少年骨肉瘤、骨软骨瘤
成人骨巨细胞瘤
老年转移性骨肿瘤
部位:
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恶性)脊柱、骨盆、肩胛骨(转移性骨肿瘤)膝关节和肘关节以远骨骼(良性)
临床表现:
(一)疼痛:
1 良性肿瘤一般无痛或轻度;
2 疼痛是恶性肿瘤早期症状,进持性加重;
3 休息时疼痛反而加重,考虑恶性病损;
4 夜间疼痛是骨肿瘤的重要特征。
(二)肿块,患者肿胀:
往往表现在肢体或躯干的异常隆起,需注意肿块部位、大小、局部温度、质地、边界、有无压痛、表面性质、活动度及其生长速度。
(三)病理性骨折:
轻微外伤即引起骨折,伴疼痛、肿胀、畸形和异常活动。
诊断:
临床、X线片、病理三相结合
病理检查:
切开活检:
切取、切除法。
是最后确定诊断骨肿瘤的唯一可靠的检查。
分为切开活检和穿刺活检两种。
切开活检包括切取式和切除式两种。
切取式破坏了肿瘤原有的包围带和软组织间室,扩大了肿瘤污染的范围。
穿刺活检:
脊柱、四肢溶骨性病变。
使用针活套管针,方法简单,血肿出现少,但准确性略差。
良性与恶性骨肿瘤的鉴别
良性恶性
1、生长快、压迫周围无或少软块快、侵袭周围有软块及钙化瘤骨
2、一般不累骨膜、病灶高或低密度常累骨膜、与正常边界不清
3、瘤细胞分化好分化差
4、一般骨皮质完整、膨胀骨皮质破坏、不完整
5、动脉造影正常或主干受压血运增加、瘤血管、湖、染、瘘
6、无转移有
7、一般无生命危险常可致命
8、瘤较局限、边清而硬化瘤边不规则而模糊
治疗:
明确诊断
Ø良性:
手术治疗(刮除植骨外生性肿瘤的切除)慎用放疗
Ø恶性:
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Ø病理性骨折:
现主张手术治疗。
恶性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保肢治疗(保肢手术适应证:
①病骨已发育成熟②期肿瘤或对化疗敏感的期肿瘤③血管神经束未受累,肿瘤能完整切除④术后局部复发率和转移率不高于截肢,术后肢体功能优于义肢⑤病人要求保肢.保肢手术禁忌证:
①肿瘤周围的主要神经血管受侵犯②在根治手术前或在术前化疗期间发生病理性骨折③肿瘤周围软组织条件不好④不正确的切开活检,污染周围正常组织或使切口周围皮肤瘢痕化,弹性差,血运不好.)截肢术、化学治疗、放射疗法、其他治疗(血管栓塞治疗)
成骨样肿瘤:
1、骨瘤osteoma:
骨瘤是起源于成骨细胞的原发性骨肿瘤。
主要发生于膜内化骨骨骼如颅面骨。
临床表现:
1、发病:
(1)骨瘤占骨肿瘤的9%,较常见。
(2)多见于儿童及青春期前。
(3)男多于女。
(4)好发于颅骨、面骨、下颌骨和鼻窦等处。
2、症状和体征:
(1)小骨瘤无症状。
(2)大骨瘤随部位不同症状不同。
位于鼻窦者可有头痛或粘液囊肿形成;位于颅骨者可有质硬包块突出;位于眼眶者可有眼球突出等。
2、骨样骨瘤:
骨样骨瘤是一个孤立性,小圆形或圆形的痛性病变,属少见良性肿瘤。
好发年龄为15-25岁,好发部位以下肢长骨为主。
病理特征:
一个圆或卵圆的瘤巢,被反应骨包围,它不持续生长,肿瘤直径很少超过1cm。
疼痛,影响睡眠。
进行加重,多数可用阿斯匹林止痛,并以此作为诊断的依据。
3、骨软骨瘤:
称外生骨疣,指骨表面被覆软骨帽的骨性隆起物;骨骺生长和分化的错误,而不是真正肿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可单发或多发;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占所有良性骨肿瘤的50%;无痛性肿块;发病年龄:
儿童和青少年;膝关节上下最为多见;
分类:
中心型:
起源于髓腔,呈中心性生长。
周围型:
起源于皮质或骨膜向外生长。
原发性软骨肉瘤:
以中心型居多。
继发性软骨肉瘤多为内生软骨瘤、骨软骨瘤恶变。
临床表现:
多数病变(尤其是继发性),发展缓慢,病程长,症状轻,预后较好。
少数病变(尤其是原发性)进展缓慢,病程短、症状重,预后差。
临床症状:
局部疼痛,骨性肿疼,骨盆肿瘤有压迫症状。
4、内生软骨瘤:
骨骺软骨部分未骨化,在髓腔内始终保持软骨状态,形成内生软骨瘤病的组织学基础。
多发性内生软骨瘤干称Ollier病。
伴有血管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