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质量检测四走进语言现场 苏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1203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专题质量检测四走进语言现场 苏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专题质量检测四走进语言现场 苏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专题质量检测四走进语言现场 苏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专题质量检测四走进语言现场 苏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专题质量检测四走进语言现场 苏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专题质量检测四走进语言现场 苏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 专题质量检测四走进语言现场 苏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专题质量检测四走进语言现场 苏教版必修4.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专题质量检测四走进语言现场 苏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专题质量检测四走进语言现场苏教版必修4

专题质量检测(四)走进语言现场

一、基础知识训练(12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中那________在歌声中的浓浓乡愁,让人想起了黄土地、绿田畴、白沙鸥、黑耕牛。

②近日,南京市民王女士向媒体反映,称其购买的新房出现地面空鼓、钢筋外露等质量问题,在与开发商的协商中,开发商以各种理由________。

③郑州一六旬农民工婉拒别人的让座,坚持坐在地板上,他的朴实让人感动而又________。

A.缠绕 推托 佩服

B.萦绕推托钦佩

C.萦绕推脱钦佩

D.缠绕推脱佩服

解析:

选B “缠绕”指长条形的具体物体围绕在另一物体上。

“萦绕”指环绕,事物在头脑中反复出现。

根据语境,

(1)句该用“萦绕”。

“推托”指借故拒绝。

“推脱”指推卸。

根据语境,

(2)句该用“推托”。

“钦佩”指敬重佩服,语意重。

“佩服”指感到可敬而心服,语意轻。

根据语境,(3)句该用“钦佩”。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区打开后安全吗?

学区房是否受影响?

专家就小区拆围墙系列问题各抒己见。

B.近日一女生在北京和颐酒店遭陌生男子劫持,拽头发掐脖子,强行拖拽,路过的人却袖手旁观,实在令人心寒。

C.儿子儿媳带着孩子到外地打工后,家里只剩下老李和老伴两人,孤单寂寞时老李会讲一些笑话,逗得老伴开口大笑,以此来享受一下难得的天伦之乐。

D.今天的宏觉寺共融了藏传佛教五大传承,是西宁市区独一无二的朝佛圣地。

解析:

选C “天伦之乐”指家庭亲人团聚的快乐,此处不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无论外界环境和参赛条件都极端恶劣,好声音的歌手们总能够面带微笑、充满信心完成所有的比赛项目。

B.时代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理论一样,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当诗人踏上故土,听到年轻的姑娘们还在弹唱古老的“断念歌”,还在跳着古典时期的舞蹈时,感到这些陈词滥调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格格不入。

D.当年极为畅销的一本书《墨迹》的作者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轨迹写的。

解析:

选B A项,搭配不当。

“无论”表条件,和具有转折关系的第二个分句搭配不当,而且“无论”和“都”在第一个分句内部搭配不当。

C项,缺少主语。

另外“听到……舞蹈”搭配不当。

D项,句式杂糅。

要么说“《墨迹》的作者是……曾子墨”,要么说“《墨迹》是……曾子墨……写的”。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仿建复古商业街,不仅会造成城市历史文脉的割裂,最终也会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

②破解城市发展中新与旧的难题,关键是需要更多的因地制宜,需要对文化的真心热爱。

③许多文物保护专家对城市化进程中对文物的“大拆大建”有过担忧和提醒。

④如果把文化底蕴深厚的旧城仅当作消灭的对象,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

⑤“拆旧”与“仿古”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

⑥但同时也应该承认,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进行一些重建、仿建未必是坏事。

A.⑤③⑥④②①        B.⑤③④①⑥②

C.③⑥①④⑤②D.③⑥⑤②④①

解析:

选B 该语段中心是谈城市发展中对古文物“拆”与“建”的问题,分为两个层次。

⑤首先提出两大现象,③承接现象讲专家的担忧提醒,④①分别是专家对于“拆旧”和“仿古”的具体看法。

此为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承认重建的合理性,所以接⑥,②是解决问题,谈如何进行重建。

二、阅读能力训练(65分)

(一)课内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8题。

(20分)

记者:

我一直犹豫是否用这个故事作这期节目的开篇,因为它有些令人伤感甚至残酷。

如今,这位一周只说了两句话的老人已不能告诉我他真实的感受,但他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

不容忽视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一亿二千六百万。

这个庞大的数字中的多少老人生活是孤独、寂寞的,我无从知道;但我敢肯定,前面提到的那位老人,他的境况在中国老人中绝不是唯一的。

(音乐止、出录音)

林女士:

一个人在家里闷死了。

严女士:

时间比较难打发,感觉很孤独,经常流泪。

冯先生:

一天到晚也就出去溜达呗,回家干啥呀,也没啥事,所以我一般不到天黑都不回家。

张女士:

在家里,一个人孤孤单单,一天到晚坐在那里织毛线,没有人讲话,真难过,真不喜欢。

心里不开心,要买吃的,我又跑不动;要到哪里玩,我又不认得。

你想,孤单,看着钱有什么用啊?

身外之物我都不想要了。

(录音止)

记者:

那么,老人想要什么呢?

专家用四个字回答我——“精神赡养”。

(出录音:

人口学博士陈先生)

陈先生:

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完好的一种精神状态。

(录音止)

记者:

这是北京大学人口学博士陈先生对“精神赡养”的解释。

事实上,很多老年人虽然还没有听说过“精神赡养”这个词,但生活中他们对精神赡养的需求却是明确而实在的。

有首名叫《常回家看看》的歌曲,曾让一向并不怎么喜欢流行音乐的老年人着了迷。

有几句歌词是这样说的: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说来也简单,就图个团团圆圆,就图个天伦之乐,老人的愿望能实现吗?

5.陈先生的“精神赡养”一语有几层意思?

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6分)

答:

参考答案:

两层。

第一层,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该充分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第二层,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关键要看老人是否具有完好的精神状态。

6.记者接连采访林女士、严女士、冯先生、张女士四人的意图是什么?

(4分)

答:

参考答案:

这样写为了说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寂寞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社会问题,较理想地表现了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7.这是一则广播实录,文中的“解说词”起什么作用?

(4分)

答:

参考答案:

文中的“解说词”通过对一件事的生动描述和渲染来感染听众。

8.记者与老人的谈话始终是在一种亲和、愉快的氛围中,读完之后,你觉得在交谈艺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收获?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选用对方熟悉的交谈方式(或语言风格),如本文就像是“拉家常”;②采取倾听的姿态,认真对待对方的谈话;③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二)拓展阅读(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20分)

汪:

世纪老人。

男过河人:

她110岁了,她身体好。

我为什么说她身体好,不就她还摆船嘛,(笑)有时候俺们跟她讲笑话,说老奶奶可能摆到200岁。

(笑)

…………

汪:

要是没有这船的话,你们就得绕多远啊?

女过河人:

要没有船就得绕十几里路,到大桥头。

汪:

您这晚上要摆到几点啊?

老人:

摆到几点:

黑了就不摆了。

男过河人:

有时我们晚上做生意,回来都夜里十一二点的时候,找到她,她就去。

老人:

喊。

汪:

喊能听见?

老人:

有时有看病的,有生孩子的,下雪闪电你都得摆人家。

汪:

下雪也要摆?

老人:

下雪也要摆。

俺都穿衣睡。

汪:

睡觉的时候都不敢脱衣服?

男过河人:

老奶奶睡觉几乎都没脱过衣服。

(桨声——)

…………

解说:

1960年闹饥荒,一天下午,在船上等客的老人忽然发现从河上游漂来一只木桶,桶里隐隐传来猫一样的哭声。

老人摇动双桨,赶紧划过去。

原来木桶里放着一个襁褓中的男婴。

老人收留了这个孩子,给孩子取名“水生”。

水生3岁那年,一天中午,一对中年夫妻上了船。

那女的看着水生目不转睛。

原来,这对夫妻是沿河来找自己3年前在河中“放生”的儿子的,水生就是他们的孩子。

老人含着泪给客人做了饭。

从做饭到吃饭,整个中午,老人没说一句话。

该出门了,水生抱着老人的腿,说什么也不走。

那对夫妻见这样,双双向老人跪下了。

那女人含着泪说:

3年前我们养不活水生,把他送到河里放生,您老人家菩萨心肠,救了水生,也救了我们夫妻。

老人拉起那对夫妻,脸背着水生说,还是走吧。

送出门的时候,老人偷偷将那夫妻给她的100块谢恩钱塞到水生的衣兜里,算是尽了一段母子情分。

(老人家里:

热油炒菜声——)

盛:

一直跟奶奶住一起?

养女:

对,跟奶奶住一起,一直住到跟婆家。

汪:

从多大就跟老奶奶住一块?

养女:

你没听老奶奶讲,8个月(大的时候)嘛。

(老人笑)

汪:

老奶奶,当时你怎么……她8个月大的时候您怎么给她抱过来的?

她妈妈不要她了?

你给她抱过来了?

老人:

8个月大的时候别人送过来的。

我在摆河,他们用被子包好送过来的。

她父亲死了……

养女:

她说我父亲死得早,死掉了,我8个月大的时候,我母亲把我的奶给断了,上人家喂奶去了,过生活去了。

(倒水声——炒菜声——)

汪:

您不愿意上闺女那去啊?

老人:

俺不上那儿去,我就呆尚台这儿。

俺不上那儿去,俺呆俺家,俺不上她家去。

…………

汪:

这要是刮风下雨的,老奶奶就让人在这吃,在这住?

养女:

天黑了,风雨大了,过河的过不去了,她就让他们在这吃,在这住。

老人:

一床睡9个人。

…………

盛:

秘密是什么,你觉得她为什么能长寿呢?

养女:

她为什么能长寿啊?

我讲她一辈子心好,做好事。

无论谁来,一碗饭是不金贵的,无论谁来,吃的、喝的,哪个用到她的,没有讲不照(行)的。

她心眼好,所以她长寿。

她一天到晚搁外头摆船,空气也好,人来人去的人也多,她一天到晚开心。

虽然她有点累,她开心。

老人:

我不像人家老奶奶,不能吃凉的,不能喝凉的。

俺喝大河水,长流水,我没瞧过病,我也没吃(过)药,我也没打过针,我没吊过水,医生要靠我他就吃不上饭了。

(笑)

…………

解说:

1991年,中国华东地区连降暴雨,淠河水位疯涨,一夜之间,河西大坝轰然崩塌。

顿时,河西一片汪洋,沿河房屋全被淹没,求生的村民们纷纷涌向屋顶等待援救。

老人的土房子也被洪水吞没,但这位整整100岁的老人,却摇起小船,参加了救援队伍。

小船只能载8个人,老人就一趟一趟地把乡亲们送到河东大坝上。

(《一个人的渡口》节选)

9.“老人:

有时有看病的,有生孩子的,下雪闪电你都得摆人家”的含意是什么?

(4分)

答:

参考答案: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人要过河就得摆渡,表现了老人的高尚“职业道德”。

10.请说说“水生的故事”和“1991年抗洪的故事”的作用。

(6分)

答:

参考答案:

“水生的故事”和“1991年百岁老人参与抗洪救灾的故事”,较理想地表现了老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1.老人100岁了,还能够摆船,而且她“没瞧过病”,“也没吃(过)药”,“也没打过针”,那么,从材料看,你认为老人长寿的“秘密”是什么?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乐于助人,心地善良,她晚上总是穿衣而睡,为的是深夜随时起来为人摆船;②心态乐观,心气平和,老人很健谈,而且笑语不断,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总是看得很开;③勤劳能干,自立自强,不仅天天为人摆船,而且自己的生活自己照料。

(言之有理即可)

12.这是一则广播实录,文中的“解说词”起什么作用?

(4分)

答:

参考答案:

文中的“解说词”通过对这一事件的生动描述和对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听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25分)

梁思成:

一念执着

顾学文

1925年,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

在宾大完成学业后,梁思成踏上了欧洲的土地,观摩各地建筑。

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都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没有,梁思成被深深刺痛了。

他说:

“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我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匆匆回国,梁思成和林徽因一道投入建筑事业中。

1932年,梁思成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古建筑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