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调神大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3105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48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气调神大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四气调神大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四气调神大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四气调神大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四气调神大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气调神大论-PPT课件.ppt

《四气调神大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气调神大论-PPT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气调神大论-PPT课件.ppt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主讲人王洪京,【目的要求】1.理解顺四时养生的原理及其意义。

2.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原则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3.掌握“发陈”、“春秀”、“容平”、“闭藏”、“苛疾”、“内格”等词句。

4.理解“治未病”的含义及其意义。

5.了解顺四时养生的方法。

6.熟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亦晚乎”两段原文。

【题解】四气,指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作用和规律。

神,即人的精神意志活动。

本篇强调顺应四时的生化作用和规律来调摄精神意志活动,称为“四气调神”,并以此名篇。

本文提出顺应四时之气调摄精神意志的方法,并从“从”、“逆”两个方面反复论证顺应四时之气调摄精神意志的必要性,突出强调“天人相应”的内经理论体系养生学基本思想。

【二十四节气简介】何谓黄道?

简单地来说,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我们从地球上看成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移动的路线叫做黄道。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

“至”即到的意思。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春三月(立春2月4日-立夏5月5日)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2月18日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3月5日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4月5日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4月20日,夏三月(立夏5月5日-立秋8月7日)小满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5月21日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6月5日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

7月7日、7月23日,秋三月(立秋8月7日-立冬11月7日)处暑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8月23日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9月7日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10月8日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0月23,冬三月(立冬11月7日-立春2月4日)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11月22日,大雪12月7日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1月5日和1月20日,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原文串讲】春三月(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此謂發陳(推陈出新。

指春季万物生发,生机蓬勃的气象)。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自然界的生发之气都已发动,万物欣欣向荣),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即缓缓散步于庭院),被發緩形(被,通披。

此句意为披开束发,松缓衣带,让形体舒展),以使志生(使志意顺着春天生发之气而活动),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生、予、赏,指精神志意活动顺应春阳生气发之气;杀、夺、罚,指精神志意活动违逆春阳生发之气),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保养春生之气的方法)也。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阳气虚衰的寒性病变),奉長者少(供给夏季茂长之气减少)。

译文:

春季的正月、二月、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气蓬勃的景象,草木生枝长叶,万物欣欣向荣。

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环境,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敞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以便使精神随着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活泼,充满生机。

(接上译文)对待事物,也要符合春天的特点,应当发生的就让它发生,而不要去伤害它;应当培养的就去培养,而不要惩罚它;应当给予的就给予,而不要剥夺它。

这就是适应自然环境“春生”的特点,来调养人体中“生”气的原则与方法。

如果违背了这个方法,就会使肝脏之气受到损害,到了夏天还会发生寒冷性质的疾病。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春天所发生的温暖的阳气,是夏天旺盛阳气的基础,如果春天阳气不能生,到了夏天阳气应当长而不能长,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虚寒病证,迎奉和供给夏季长养之气的能力就差。

【释义】此段阐述了春季养生调神的方法及意义一、春季的气象及物候特证对春季的气象及物候特征,原文概括为: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言春季阳气生发渐旺,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气蓬勃的景象,草木生枝长叶,万物欣欣向荣。

二、春季养生调神的方法春季是人体阳气生发之时,肝气条畅之际,养生应顺养阳气。

从精神调摄而言,要“以使志生”,即在春季要振奋精神,舒畅情志,使心情愉快,切忌情志沉闷忧郁。

从生活起居而言,春季宜晚卧早起。

春季养生的要点:

顺应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人的精神、气血畅达,饮食起居要顺肝之性,助益脾土,令五脏平和。

春季养生举例:

何谓睡眠?

睡,坐寐也,坐着打盹。

“眠”字从“瞑(ming),闭目合眼的意思。

睡眠跟人的寿命长短直接相关,所以往往睡眠都会是各种养生大法里的第一要旨。

人为什么要睡觉呢?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睡觉是为了养阴,而只有养好了阴,身体的阳气才能起来,白天才能有精神干活。

白天是用来工作和学习的,这时你处在完全的运化状态。

那么到了夜里,你要让生命处在一个相对的止息状态,这样才能使生命有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

道德经五色章第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cheng)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为必要而非想要),故去彼取此。

眼睛是肝之门户,肝气是眼睛内在能量支持,看多了伤目。

耳朵是肾的门户,听多了伤肾。

口是脾的门户,吃多了伤脾,(越是嗜欲,耗散越大)。

眼耳鼻舌身意是散阳气的阴根,向外耗散五脏之元气,春天应该吃一些具有升发之性,味道偏于辛辣味道食物,鼓舞肝胆之气,化解冬天储藏的能量,发散到体表,为人的体力和脑力活动提供充沛的能量。

春天不是吃肉的季节,滋补了一个冬天,立春应该是消肉化积。

立春当天吃春饼。

初生的芽,生命力的集聚。

从现代营养学讲,食物没有质的区别,就是蛋白质、脂肪的含量的差别,中国人认为,吃豆芽跟吃豆瓣完全不同,芽是最具生命力的。

肝的颜色是什么?

青。

吃这些绿色的、初生的、生发的食物,有意识的要添加这个。

春天应该避免吃喝酸寒的东西,如果汁,酸抑制肝气的宣泄生发,特别是对于那些手脚冰凉的人们。

春天应该喝一些辛香的花茶,香浓的咖啡,烫一壶的黄酒不加话梅加点姜丝,甚至少喝一些白酒。

在五谷之中,小麦对应肝胆,春天应该多吃面食,吃面条的时候要少放醋多吃蒜。

豆子补肾,冬天的时候多吃豆腐,到了春天就要改吃豆芽了,煮豆芽的水,味道鲜美,吃素的用它来调味,就是素高汤。

有一些肝有实热的人或心包厥阴病的人。

肝或心包里面有火的人,本身有火,春气又是生发的,火上浇油,很多肝病人到春天开始发病。

有一种疯子叫桃花疯,就是桃花开了这些人就疯了。

为什么?

肝气之应。

这种人反而要给他用一点苦寒或酸寒的药。

一到秋天,这些人不治就好了。

秋气肃杀,把那个肝气消灭掉了。

中医的饮食原则强调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是说要根据季节、地域、人的体质的不同合理选择调配饮食。

基本口味是甘。

五谷基本味道都是甜的,养我们的脾胃。

春天偏甘上加辛,夏天是甘上加咸,秋天是甘上加酸甜,到冬天是甘上加苦。

春吃芽,夏吃花,秋吃水果,冬天吃坚果、硬果一般来说选择应季和方圆百里出产的食物最好,建议最好不要吃反季节的食物,也反对天天吃外地的出产的东西,很多人会因为人到外地,不适应当地的饮食而造成上吐下泻,也就是所谓的水土不服。

还有很多人是因为人在本地吃的却是外地的东西而闹病,比如过敏、瘙痒、打喷嚏等等,这也叫水土不服。

晚饭一定不要吃得过晚,吃得过饱。

中医对失眠有个诊断叫做“胃不和则卧不安”。

孩子晚上吃得过多,或者是有食积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越到晚上越兴奋,不是哭闹不睡,就是躺下翻来覆去,有的的孩子会趴着睡,有的会在梦中床上折腾翻滚。

这些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手心发烫,经常会出现口臭和咽喉肿痛。

晚上睡不好觉的孩子,白天还容易出现多动的现象,精神不集中,情绪波动起伏很大。

很多成年人晚上会有宴请,出了大鱼大肉之外,还会饮酒,这些人睡眠一般表现为痰涎很重,阻塞气道。

他们会打鼾,有的会出现呼吸睡眠暂停。

往往是他们鼾声如雷炒得别人一夜不睡,但他们自己早上醒来会说自己一晚上没睡着。

这些人与其说是睡着了,不如说是昏过去了。

三、违背春季养生调神的危害性1.“逆之则伤肝”:

违背了春季养生调神之要求,就会伤及肝脏,导致肝气疏泄失常而发病。

2.“夏为寒变”:

由于违背了春季养生的要求,肝受损伤,春之“生气”不足,供给夏季的“长气”力量不够,虽在阳热偏盛的夏季,亦可发生阳气虚衰的寒性病变。

【原文串讲】夏三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此謂蕃秀(繁茂秀美)。

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华,同花。

实,果实。

华实,用如动词,犹言开花结果。

阳气生于春而极于夏,主万物发生;阴气生于秋而极于冬,主万物成形。

阴阳升降于夏至交接,夏至前后,各种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不要厌恶夏天昼长天热),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要使人的神气旺盛饱满),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使体内阳气宣发于外,好像是“所爱在外”,以与夏季阳盛的环境相适应),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秋為痎(jie音接)瘧(疟疾的总称,此由夏季失于养长,心气受伤,暑气乘虚而入,至秋新凉外束,寒热交争所引起),奉收者少(夏天养生不好,提供给秋天养收的基础就差),冬至重病。

译文:

在夏季的四月、五月和六月里,自然界呈现一片繁荣秀丽的景象。

在这个季节里,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通,所以一切植物都开花结果。

(接上页译文)为了适应这一环境,人们在生活方面,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抱怨天气太热,应使心情保持愉快而不要轻易激动和恼怒,精神要像自然界的草木,枝叶繁茂、花朵秀美那样充沛旺盛。

夏天阳气盛旺,要使身体出些汗,来保持体内的阳气通畅。

天气虽然炎热,但也不要长时间在阴凉的环境里休息,而要适当到户外活动,好像对室外的环境特别喜爱似的,这就是适应“夏长”之气来调养的原则与方法。

如果违反了这个方法,心气就会受到伤害,到了秋天还会发生疟疾。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夏天的“长”,是秋季“收”的基础。

若夏天养生不当,“长”气不足,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差了,就会发生疟疾之类的疾病。

【释义】此段阐述了夏季养生调神的方法及意义一、夏季的气象及物候特征原文概况为: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盛夏季节,阳气旺盛,自然界呈现一片繁荣秀丽的景象,在这个季节里,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通,所以一切植物都开花结果。

二、夏季养生调神的方法夏季是人体阳气旺盛,心气长旺的季节,养生应顺养长气。

从精神调摄而言,要求平静淡泊,快乐欢畅,无郁无怒。

从生活起居而言,宜晚卧早起,适当从事户外活动,切忌过于避热趋凉,以顺应阳热之气宣泄之势。

从饮食而言,不要过分吃油腻,多用清凉甘淡,但不要恣食生冷,对冰棍、冷饮、冰激凌、冰镇啤酒、瓜果蔬菜、海鲜等等饮食一定要小心。

不能为了口腹之欲而伤害身心。

夏天应该多用点咸味。

夏天出汗流失盐分过多。

有些地方讲究在吃西瓜的时候,稍微撒点儿盐上去。

夏天少吃苦寒的东西,苦寒的都是泄心,伤心的。

三、违背夏季养生调神的危害性1.“逆之则伤心”:

违背了夏季养生调神之要求,就会伤及心,一则阳气不得宣泄二内郁,化生火热导致心火旺盛之证;一则阳气宣泄太过,导致心气耗散之病变。

2.“秋为痎瘧”:

夏季失于养长,心气受伤,暑气乘虚而入,至秋新凉外束,寒热交争所引起疟疾。

【原文串讲】秋三月(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气节),此謂容平(容,生物的形态。

平,平定。

万物形态平定,不再繁盛生长)。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天空的风气劲急,地面的景象清肃),早臥早起,與雞俱興(言人之起居时间与鸡之起居时间一致),使志安寧,以緩秋刑(使神志安宁,顺应秋收之气,可以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为收敛神气而勿外露。

从而使肺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