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军事思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0472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军事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二章 军事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二章 军事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二章 军事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二章 军事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军事思想.docx

《第二章 军事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军事思想.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军事思想.docx

第二章军事思想

第二章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想认识。

通常包括战争争观、战争问题的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它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研究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反映从总体上研究军事问题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军事思想的概述

军事思想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和战争实践基础之上,并且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与影响。

同时,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所奉行或推崇的军事思想,反映不同阶级对战争的不同认识和立场;军事思想具有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军事思想各有自己的特征,这种特质往往最能反映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军事思想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历史上所形成的许多军事原则、概念和范畴,有些因其反映了军事斗争的共同规律二流传下来,为后人所继续使用,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得以丰富。

军事思想的发展是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为前提。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军事活动创造了新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引起军事思想的变化;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国家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变革与进步,对战争和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正是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类社会中包括军事在内所有活动才逐步由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发展。

 军事思想发展简史

一、古代军事思想

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战争一开始频繁产生,促使了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的萌芽和产生。

青铜兵器,铁兵器引发的军事变革,使人类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建立起来,并助产了骑兵、战车兵、水军的诞生。

公元前300年,古罗马建立了由支队组成的军队作战体制,这一系统的组合力把战争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特别是人类进入到奴隶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战争的频繁发生和改朝换代的加剧,军事方面的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铁制兵器替代了铜制兵器后,国家或诸侯势力均实行了征兵制和募兵制,战场的作战力量由单一的步兵发展到了步、车、骑、水军并进。

人们运用了系统的方法把兵力、兵器整合在一起形成团队力量,便有了以方阵为主体的阵式作战样式,成为以系统方法组织战斗队形的第一次飞跃,使战争的规模、样式、性质、作用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此,人们对战争和军队的认识有了新提高,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物质力量的强弱,而且同政治因素、战争的性质、力量对比的运用及其强弱转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战争就具有了鲜明的政治目的,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有了专门的军队组织和相应的军事制度,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在中国,以《孙子兵法》、《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六韬》、《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为代表的武经七书,在战争的认识方面、军队建设方面、作战指挥方面、后勤保障方面等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尤其是《孙子兵法》,总结了当时军事斗争的经验,揭示了战争中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胜败等范畴的对立和转化关系,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著名军事原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战争的频繁发生和改朝换代的加剧,军事方面的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

 在军队建设方面,揭示了“以治为胜”和“以教为先”的思想,重视军队的作战训练,重视选拔“将才”。

 在作战指挥方面,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以及“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兵法》)的思想,要求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

同时,还提出“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的争取主动力避被动的作战思想。

 在后勤保障方面,初步建立了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的思想。

例如,《孙子》提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在古代,世界其他国家的军事思想,尤其是古代希腊军事思想和古代罗马军事思想有了显著发展。

例如,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的《远征》等,都反映出古代欧洲一些国家的军事思想。

 

二、近代军事思想 

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

 一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得到确立;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宣告诞生。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产生于欧洲,并经过三个世纪的时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实践而逐步形成,并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一批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家和军事思想变革的成果涌现出来,集中体现在拿破仑战争艺术,以及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等著作中。

 

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作为一种崭新的军事思想体系,也是在近代确立的。

 1848~1849年,无产阶级以特殊身份参加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在这场大革命中,无产阶级一方面与资产阶级一道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推翻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革命中举行反对资产阶级的大规模起义。

为适应当时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和迎接即将到来的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这些战争和起义撰写并发表了数百篇文章及评论。

系统地阐述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指导方面的基本思想。

 中国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传统兵学受到了西方军事思想的严重冲击。

林则徐、魏源是变革传统军事思想的先驱。

从1927到1949年,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引进西方和日本的一些军事技术、体制编制和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按其所需承袭了一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并与法西斯的军事思想掺杂混用,从而形成其军事思想的政治特征。

三、现代军事思想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人类文明跨入现代史时期。

 19世纪中叶之后,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德国的一切重大问题只能通过“铁与血”的手段解决。

 日本首相山县有明宣布,以朝鲜和中国等邻国国土为日本的“利益线”; 英国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德国拉采尔的“强存弱汰”国际生活“自然法则”论; 美国马汉的海权论等。

 一战结束后,坦克、飞机、潜艇、航空母舰等机械化兵器大量装备部队,各种新的战争理论也应运而生。

 例如,麦金德的“大陆心脏论”、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古德安的“闪击战”理论等。

这些理论又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和发展。

 从19世纪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丰富和发展时期。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新技术应用于军事。

新技术的运用必然导致作战理论和作战原则的重大变革。

相继出现了“制空权”理论、“小型职业军队理论”、“机械化战争”、“坦克制胜”理论等。

尤其是“总体战”理论为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军事理论基础。

 美国研制成核武器,并投入使用。

核武器的出现使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

认为未来世界战争必然是核战争。

 在这一阶段,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及国内战争中,创立了关于战争与革命、武装起义和建设工农红军、实行全民战争等无产阶级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

 斯大林在反对法西斯侵略,捍卫无产阶级政权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全面建立了苏联军事思想体系。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这一时期,中国国防战略思想也发生了阶段性变化:

 首先,20世纪60年代核武器试验成功后就宣布,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不向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流;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并且把中国在战争指导思想上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轨道上,明确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

 20世纪90年,江泽民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基层军官理论学习读本》516页)这一军队建设的总要求。

人类进入21世纪,胡锦涛根据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论述。

 

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是当今中国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

第二节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含义

毛泽东关于当代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以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背景及过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解体,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从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接连不断地进行革命武装斗争。

然而,这些斗争最终都归于失败。

历史事实证明,农民、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正确地解决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只有在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且独立地领导革命武装斗争之后,才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军事理论体系,从而引导中国革命通过武装斗争走向胜利。

 

1921年,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成立。

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原则提出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的历史任务。

蔡和森、周恩来于1922年相继在党的刊物上提出“完全解除旧支配阶级的武装”和“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等正确主张。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后,大批共产党员进入设立在广州黄埔的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工作和学习(见黄埔军校),党并逐渐掌握了一部分军队,先后参加了1925年举行的两次东征和1926~1927年的北伐战争。

这是中国共产党参加组织军队和从事战争的重要尝试。

然而,彻底地认识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还是在蒋介石、汪精卫于1927年4月和7月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使大革命遭到惨重失败以后。

在中国革命历史发生转折的紧要关头时,毛泽东于1927年7月4日在中共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针对陈独秀的右倾主张,提出“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的意见,主张“上山”,“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同年8月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汉口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上,要求当时的党中央放弃同国民党合作的一切希望,改变专做民众运动,独不做军事运动的方针,提出“今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

毛泽东军事思想图册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进入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见彩图)。

这一天就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纪念日。

接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地相继发动武装起义。

同年9月,毛泽东组织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在起义遭受挫折的情况下,毛泽东果断地领导起义部队向反动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进军,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由湘南农军组成的部队到井冈山会师(见彩图)。

不久,毛泽东同朱德等总结这一时期的革命斗争经验,概括出以游击战争“十六字诀”为主要内容的红军作战原则。

在此之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人民军队的基本建军原则,指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规律,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些理论,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早期著作中就有精辟的阐述。

从1930~1931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中,毛泽东实施正确的指挥,胜利地粉碎敌人的进攻,巩固和发展了位于赣南闽西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并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战争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以上这些,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础。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使党中央和红军能克服长征中的一切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建立,实现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相继发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等长篇军事论著,还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包含着丰富军事内容的重要哲学著作。

在上述著作里,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以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理论和原则,提出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着重解决了关于战略防御,以及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和抗日战争的指导路线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其军事思想已经在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等组织指挥了一系列重要战役,尤其是辽沈、淮海、平津、渡江等大规模战役,并且根据新的经验撰写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三个月总结》、《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十大军事原则等著作。

这样,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但有了战略防御的系统理论,而且有了关于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的系统理论,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有了重大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根据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总任务,提出了将人民军队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军的历史任务,着重总结了抗美援朝期间同当时具有世界第一流现代化装备的敌人进行作战的经验,阐述了在现代条件下进行人民战争的若干新的军事原则,并且领导制定了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准备进行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内容

 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毛泽东军事思想把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作为武装斗争的首要问题提出。

毛泽东认为: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他要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充分认识人民军队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夺取政权离不开武装斗争,革命的主要的斗争形式是

战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各种民众斗争和民众组织都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但这些斗争和组织都是为着革命战争的。

毛泽东军事思想系统地解决了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队伍,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性质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具有严格组织纪律和高度军事素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理论、方针和原则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它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和根本属性。

它永远是一支战斗队,也担负着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工作队、生产队任务(见三大任务)。

这支军队作为忠实执行中国共产党政治纲领的斗争工具,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而绝不允许枪指挥党。

在军队中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是各级部队的领导核心;各级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是中国共产党对军队实施领导的根本制度。

毛泽东把群众路线系统地运用于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成功地建立了有领导的民主制度,实行政治民主、军事民主和经济民主(见三大民主),保证官兵一致、上下一致;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政府,爱护人民,使人民群众把这支军队看成是自己的子弟兵,保证军民一致,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式军队与人民对立的现象。

这支军队建立了强有力的革命政治工作,推行进步的政治教育,造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以保证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军队各时期任务的顺利进行,保证军政首长命令指示的付诸实施,保证全体官兵充分发挥为人民而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军队各项任务的胜利完成(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

毛泽东军事思想强调人民军队要从低级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提出了加强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历史任务,重视发展新式武器,要求不断用好的武器和新的技术装备这支军队,进行严格的训练;努力提高军事水平、政治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加强战备,增强作战能力,随时能够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安全。

毛泽东军事思想图册

②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

毛泽东认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人民群众是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是革命战争的主体和胜利之本。

动员群众参加战争,依靠群众进行战争,就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条件,从而能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在经济落后的中国,只有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准备干部、发展生产和支持长期战争的战略基地,并向全国作波浪式推进,才能取得全国性胜利。

在武装力量方面,人民军队是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同时实行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体制,这样就能最有效地发挥全体军民的战争伟力。

实行人民战争,还要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许多必要的斗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结合起来,就是说,把武装斗争同工人的斗争,同农民的斗争(这是主要的),同青年的和妇女的斗争,同经济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同合法的和非法的斗争,在全国范围内配合起来。

要尽可能多地扩大自己的同盟军,团结最大多数的人民革命力量,孤立和打击敌人,推动革命战争的发展。

 

③毛泽东军事思想包括一整套适合中国情况的、以灵活机动为特点的独特的战略战术。

这是中国人民军队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经过长期革命战争实践的锻炼所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在作战指导上从来不拘一格,强调一切从敌我双方实际情况出发,主动、灵活地使用自己的力量,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利用敌方的一切矛盾,孤立和打击敌人,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敌变我变。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要求人民军队自觉地贯彻“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

防御时,要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在战略上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在战役战斗上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是战略防御阶段必须遵循的原则。

通过战役、战斗的进攻战,转变敌优势、己劣势的力量对比,把战略防御导向战略进攻。

同时,进行军事战略转变,要适时转换和采用恰当的作战形式。

就战争全过程而言,运动战是大量歼灭敌人、解决战争命运的基本作战形式。

阵地战是消耗敌人和歼灭敌人的重要作战形式。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阵地战在战略防御阶段主要是执行阻击和钳制敌人的任务,以配合和辅助运动战;在战略进攻中,则要执行攻歼据守城市之敌、夺取地方的重要任务。

游击战是从战略、战役、战术上配合正规战的不可缺少的作战形式。

根据战争各时期、各阶段、各地区的具体任务和实际情况,把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协同,是作战指导的重要任务。

战场作战的基本方针是歼灭战,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力求避免打消耗战。

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大胆迂回包围和穿插分割,力求全歼和速决,不使敌人漏网。

在特殊情况下则给敌以歼灭性打击,即歼灭敌人一部兵力,击溃敌人另一部兵力。

为实现歼灭战,必须审慎地选择打击方向和歼击目标,拣弱的打,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

对于初战持慎重态度,要求不打则已,打则必胜。

在决战问题上,执行有利的决战,避免不利的决战。

进攻时防止冒险主义,防御时防止保守主义,退却时防止逃跑主义。

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还要求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重视后勤保障和军队的适时休整。

毛泽东指出,这些战略战术都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之上的,只有革命军队才能够有效地运用它。

 

④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指导中国革命而形成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战争起源、战争性质、战争目的、现代战争根源,以及无产阶级对于战争的态度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释。

毛泽东指出,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

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自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质的战争。

然而,战争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而是流血的政治。

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前进了,于是爆发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

毛泽东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

无产阶级反对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非正义战争,拥护一切推动社会发展的正义战争,支持和参加正义战争是为了最终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毛泽东认为,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战争力量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物。

军事家不可能超越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去企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

使客观物质基础所提供的胜利可能,转变为胜利的现实,人的能动作用是最活跃的因素。

在认识战争的制胜因素问题上,既要防止过分夸大精神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防止过分夸大物质作用的机械论。

毛泽东指出,从本质上和从长远上看,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应从这点上建立无产阶级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老虎、铁老虎、真老虎,应从这点上建立无产阶级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

在反动势力强大而革命力量弱小的条件下,革命人民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是能够逐渐转变双方力量对比,最后获得革命战争胜利的。

毛泽东强调指出,战争现象较之其他社会现象更带所谓“盖然性”,然而,战争也是一种物质的运动现象,是有规律的,战争规律也是可以认识的。

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是进行正确的作战指导的基本方法。

从实际出发研究战争和指导战争,不但要求熟识和运用一般的战争规律,尤其要求熟识和运用特殊的战争规律,着眼于特点和着眼于发展,善于按照运动着发展着的战争情况,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法,防止作战指导上不区分时间、地域、性质差别的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

作战指导要有战略头脑和全局观念,善于关照全局,掌握关节,抓住战略枢纽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部署战斗,以局部服从全局。

作战过程中,要在周密组织侦察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的判断,定下正确的决心,建立合理的部署,并根据客观情况的实际变化,及时修正决心,积极机断行事,实现作战指导上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

这些,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运用于作战指导的重要表现。

毛泽东军事思想图册

⑤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就是一切从战争的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战争和指导战争。

毛泽东以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中国的客观实际,成功地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争指导上。

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战争实践的理论升华,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在同中国共产党内的以脱离实际为特点的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种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品格,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突出特征。

 

毛泽东军事思想不只是毛泽东个人智慧的产物,它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它又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的共同创造。

中国革命战争是在若干彼此分割、互不相连的地方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割据”区域,发展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再发展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各解放区,虽然革命根据地在不断扩大,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革命力量是处于被敌人分割的状态。

在这种斗争环境中,各革命根据地不仅各自创造了适应地区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斗争手段,而且造就了一大批能够独当一面的革命领袖人物。

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之中有的同毛泽东一起起草过军事文献;有的参加过重大决策的讨论,其卓越见解被概括于毛泽东起草的军事文献之中;有的发表过自己的军事论著,对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必要的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