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03223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

教学目的:

引领学生走近诗歌,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欣赏诗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

一、导入:

白居易评价诗歌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1、诗如乐如歌。

《东风破》《孔雀东南飞》

2、诗如画如梦。

二、诗歌欣赏: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本P2、3、4)

三、欣赏诗歌的一般规律:

(一)在背景中理解文本

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外化,是诗人用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情感的,具有着无限美感的文本。

1、不同时代的诗作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诗歌史上,作为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唐代以前大都向往于建安,唐代以后则转而醉心于盛唐。

建安是一个解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这艰苦由于这时代是出现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废墟之上,这艰苦又由于这时代还缺少一种保证这个解放的有效的经验,因为一切似乎都是草创的。

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

如刘桢《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的时代。

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

王维《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高適《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李白的《庐山谣》: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气象的蓬勃,就是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

李白的《将进酒》: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后主《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却说得那么可怜相,“一江春水向东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性格。

难道长江不比黄河更大些吗?

难道一定要用“长江”“大河”才能构成豪放饱满蓬勃吗?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对于盛唐诗歌来讲,它是饱满的,蓬勃的,它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

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多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灿烂。

刘方平也是生活在盛唐的诗人,但他的诗《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

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

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

又《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

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

“泪痕”两字,大可玩味。

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

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

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

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

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

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后主《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

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

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

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

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

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

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

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2、算是同时代的不同诗人,其作品也有不同的特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

3、即使同一诗人,在不同的时期,其诗作也有不同特点。

上面的例子:

刘方平。

王维:

“坎坎击鼓,鱼山之下。

吹洞箫,望极浦。

女巫进,纷屡舞。

陈瑶席,湛清酤。

风凄凄兮夜雨,神之来兮不来,使我心兮苦复苦。

”《迎神曲》

“出身仕汉羽林郎,出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少年行》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陇头吟》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送沈子福之江东》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野望》

早年高吟“会当凌绝顶,一览从山小”的杜甫,晚年却悲伤地歌吟自己不幸的一生: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虽境界博大,但苍凉而沉郁,读来令人泪下。

(二)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诗人用以表现思想内容,反应思想感情的最基本的手段。

高中教材中有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的鉴赏;唐代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其中“一”字看似平淡的一个数字,其实有无穷意蕴。

梅花先于百花而开谓之“早”,而此枝先于众梅而开则更早。

着个“一”字,“早”的意味便全来出了,巧妙地照应了诗的标题。

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玉壶冰心自喻,既是其忠贞纯洁的自我表白,也是对那些诽谤者和谗害者的有力回击,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又如杜甫《蜀相》“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其碧柳、春色、黄鹂本是春光美景,但这些表达美景的词汇前,却明明白白地嵌着“自”、“空”等字眼,点出其景色虽好,却无人踏赏,写出了英雄的寂寞,更写出了诗人的孤愤。

这令我想起了王维在《鹿柴》写的诗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孤独既是追求精神自由和宁静心境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追求精神自由和淡泊宁静的精神土壤。

因为与月对饮也好,和嫦娥共舞也罢,那无非是内心波澜的外化。

我们得承认,孤独对心灵的陶冶,是别的情绪无法比拟的。

对于高尚的人,孤独是达到淡泊宁静的捷径。

看看李白吧,这个特立独行的灵魂,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是和者盖寡的,他不可逃避的面对着孤独的纠缠,但他不感叹更不放弃,而是细心地去品味和体验。

与无情物对饮、共舞,与无情的影子形影相悦,这种看似欢乐的情景,所折射出的是内心的落漠凄凉,令人泪下。

而“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相约,则是对自己即将面临的更加孤独的人生所发出的一声叹息;这种相约,其实就是一种含泪的歌哭。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中所提到的“敬亭山”,地处宣州,是六朝以来的江南名胜,大诗人如谢灵运等曾在此做过太守,那是墨客骚人心中的麦加圣地。

李白一生七游宣城,天宝十二年秋,再游宣州,重新面对敬亭山时,长期的漂泊所体会到的世态炎凉,使他突然发现自己似乎找到了安置心灵的地方。

是啊,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而不是官场的喧嚣,尘世的浮华。

在鉴赏诗歌时,要学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并玩味推敲,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所抒发的情感。

(三)从图景中体会其心境,进而把握其意境。

意境,是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国维先生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断,他认为,“词以有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在境界的分类上,我觉得最值得我们汲取的,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说法。

所谓有我之境,就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境界。

所谓无我之境,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境界。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根据诗中所描绘的种种图景,去窥测诗人的内心情感,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两句以议论抒情的诗行中,我们不难看到,诗人对历代文人只看到秋天的肃杀、只看到秋天使人消沉的情感既有同情,但更多的是失望。

所以他很真诚也很坦然地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接着以晴朗的秋空中,鹤翔高天,矫健凌厉的身姿,表明,虽然鹤是孤独的,但唯其孤独地面对秋天的肃杀,才令我们精神振奋,进而坦然地泰然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王维或许是融合心境与画境的高手,无论是他的诗,还是他的画,都不断地向我们倾诉着那近乎天簌的宁静,但他一生都与官场有着不解之缘。

亦官亦隐,亦隐亦官。

从表面上看,我们似乎闹不清他内心里到底更向往什么。

但这种矛盾的行为背后,恰恰包含了他心理需求的复杂。

比如,当官场倾轧太急,他便会倾心于自然山水,从自然山水中汲精神的滋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王维的《山居秋暝》,它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

初秋的傍晚,空阔的山野刚下了一场清新的透雨,那些绿树新花被清新的雨梳洗得鲜活亮丽。

清泉因为得到新雨的加盟而流得越发欢畅,在明月清晖之中,泉水淙淙流响,加之浣纱女近乎天籁般的喧声,夺人心魄,令人流连。

这是一种宁静详和的美,这是一种超尘脱俗的美。

王维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回归是多么明智的选择。

这难得的宁静与和谐,甚至让人能够听见桂花的飘落、月光的流泄、鸟儿的啁啾、大山的空寂……渐渐的,一颗被凡俗困扰的疲累的心与宁静的自然融为一体。

那个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幸福的灵魂对别的灵魂描述道: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要追求宁静淡泊的心境,自然无法绕开孤独,孤独和宁静淡泊之间,就隔着那么一层窗户纸,所以尘缘太深或者说功名心太重的人,往往错把淡泊宁静当做孤独。

对于热衷名利的人来说,孤独是一群啃啮心灵的蚕;而对于淡泊名利,向往宁静的人来说,孤独是心灵恬淡的机遇,它能使人变得敏感而富有创造力。

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这已然是宁静精神的化境。

由词入画,由画悟情,情景相较,体会诗歌所营造的境界,这是我们诗歌鉴赏训练所必须下的功夫。

(四)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反求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语言的简洁和丰富的表现力,是要靠一定的表现手法支撑的,如果诗歌没有了相应的表现手法,抒发的感情就会失去依托。

因表现手法就是为了突出主题,抒发感情的。

前文所提到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就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突出山的空寂和宁静,更突出诗人心灵的宁静、淡泊和孤独。

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江南春景喻胡天雪景,于苍凉悲壮中寓融融春意,反映出盛唐诗人内心固有的浪漫和英雄主义情怀,其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得贴切而富有神韵。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玉空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样的诗句,写出了杨贵妃仙境再现时那种含情脉脉的超尘脱俗的美,这里用了比喻甚至是博喻的修辞手法;而《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以比较和反问的语气,表面上劝慰,实际上是内容悲苦的外露,只是暴露和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在诗歌鉴赏训练中,要把从诸如表现手法等形式之美体会诗歌的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变成一种习惯,由习惯升华为一种能力。

进而提示诗歌的主题,领会诗歌的意境,把握文本的全部内蕴。

既然我们是在谈诗歌的鉴赏,我想我还是以一首诗来结束吧。

我把我们在学习上的种种追求的苦和乐,视为一种求道,或者说是探求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如果规律到手,那就是春潮推舟,轻如一毛。

借用朱熹的诗就叫: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推移巨舰如举鸿毛的前提是什么呢?

是水涨船高,如果无视这一点,你的自在也好,快乐也罢,全都变成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而要达到这一境界,还得求助于“源头活水”,“源头活水”也就是求新求异的形象说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乐道笃行则是日日求新的根本,而一旦达到了那样的境界,将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呢?

那将是如沐春风。

当然,即使我们有了乐道求道的精神,道也不一定就在我心,在追求精神超越的过程中,最忌的是好高鹜远。

在我们追求知识的点滴行动中,就有大道存焉。

朱熹还说: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何必踏破铁鞋古今中外地上下搜求呢?

道也许就在一举首一投足之间,就在你轻声朗诵的诗行里,就在你与他人的倾心交谈中,那样的境界,就好比“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梅在手便知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