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记叙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9114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模板记叙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案模板记叙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案模板记叙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案模板记叙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案模板记叙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模板记叙文.docx

《教案模板记叙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模板记叙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模板记叙文.docx

教案模板记叙文

记叙文的阅读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7—9年级

适用区域

人教版(云南曲靖)

课时时长(分钟)

120分钟

知识点

1、记叙文的定义

2、记叙文的要素

3、记叙文的顺序

4、记叙的人称

5、记叙的线索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7、重点词句和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8、如何赏析课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9、记叙文中标点符号的作用

10、根据详略,把握记叙文的要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2、理解文中重点词汇,归纳文章重点,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3、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多读一些典型、文质优美的文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体会文学作品的美。

教学重点

1、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

2、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会

3、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鉴赏文章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记叙文的定义: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突出的的特点:

“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按照写作对象的不同记叙文又可分为:

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我的老师》);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社戏》);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济南的冬天》);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

如《紫藤萝瀑布》)

考点/易错点2

记叙文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要素的作用:

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

 

考点/易错点3

记叙文的顺序:

记叙性的文章大都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也采用倒叙、插叙、或补叙的方式来写。

因此,记叙文的记叙顺序主要有四种:

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顺序:

(1)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

(2)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用:

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印象深刻。

倒叙:

(1)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事。

(2)把后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写。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能够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补叙:

为了表达的需要,在适当时候进行补充(叙述)

作用:

使情节更完整,人物更丰满。

考点/易错点4

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具体有三种情况:

(1)、第一人称我、我们,用这种人称更能体现内心感受。

作用:

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的你、你们,多用于书信体和口语体。

作用:

好像面对面的交流,给人一种亲切感。

(3)、第三人称的他(们)、她(们)、它(们),则能反映更广泛的视角。

作用: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考点/易错点5

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记叙文的线索常见的有八种:

(1)、以某人物为线索。

在这类文章中某人往往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但不一定是文章的主角。

如《孔乙己》中的“我”。

(2)、以时间为线索。

这类文章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

(3)、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生活。

(4)、以事件为线索。

如《社戏》一文,以看社戏为线索,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以情感为线索。

(6)、以某物为线索。

如《羚羊木雕》。

 

考点/易错点6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和说明等。

(1)记叙文中的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

其作用是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具体包括:

场面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

(2)记叙中的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的特征。

(3)记叙中的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记叙中的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

考点/易错点7

记叙文中的过渡段:

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度自然,浑然一体。

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下文的小结,点名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所以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考点/易错点8

记叙文中“方式、手法和修辞”的区分: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①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②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③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⑤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⑥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⑦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⑧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⑩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3)、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①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②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③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⑤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⑥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⑦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⑧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

必须结合相关

 

考点/易错点9

“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

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作者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考点/易错点10

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

(1)、形、声、色、味、态。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

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嗅觉角度。

(2)、观察角度:

仰视、平视、俯视。

(3)、空间角度:

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由中间到四周等空间位置的变化。

 

三、例题精析

【试题】3~5道

【例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远去的乡村

李汉荣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

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

我妈说:

一到夏天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他们的摇篮歌,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哩,听看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②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

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有的还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

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

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

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

当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

摔饺,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

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③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

你跌得再惨,把身子趴得再低,也绝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痛。

  ④稻田与荷田,只隔着一条田埂,他们是一对上千年的老邻居,是芳邻。

稻与荷,各自站在各自的水里,猜测着对方的冷暖和心事。

他们也暗中喜欢着对方,经常互相交换些小礼物:

这边把多出的荷香捧过去,那边就把宽裕的月光沿沟渠送过来。

喜欢串门的青蛙也善意地丈量一下双方的水深水浅,重复一些古老的忠告。

秋收后,就有细心的婶子说:

这两块田里长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嘛,稻米里有一股荷的香,莲藕里藏着稻米的香。

  ⑤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

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

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

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二行的,问我:

这写的是什么?

为啥不连在一起写?

多费纸啊!

我说:

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

父亲说:

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栽葱哩,一行一行的。

  ⑥你听见豆荚炸裂的声音吗?

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

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更无丝毫诗意。

那么我怎么庆祝我觉得只得我庆祝的时刻呢?

我的秘诀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着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他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辟辟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

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

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手里的,全是好诗。

你即使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⑦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

可是,当他的田亩和更广裹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之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永恒荒芜时,我才突然明自:

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题干】1.根据文中④⑤⑥段的内容,请仿照下面划线的短语,完成填空。

(4分)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

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稻田的荷香里,

  她在中,她在里,

  她在中,她在里。

【答案】她在菜地的葱行中,她在秀才的诗行里,她在豆荚的笑声中,她在蛐蛐的琴音里。

【解析】本题同时考察对文章的内容的把握能力和仿写能力。

注意句式和内容两方面的要求,从④⑤⑥段选出“莲藕”“月光”“葱行”“琴房”四个意象加以仿写即可。

【例题2】。

【题干】第②段写在田埂上摔饺,第⑥段写听豆荚炸裂声,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4分)

  

(1)在田埂上摔跤后的感悟:

  

(2)听豆荚炸裂声后的感悟:

【答案】

(1)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2)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手里的,全是好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作者的感悟集中在段末,分别在第二段和第六段,找出相应的语句即可。

【例题3】

【题干】.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5分)

【答案】运用了拟人(比拟)、排比的修辞手法。

把葱行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行为,更生动、优美,充满了诗意。

排比句式的运用,表现了菜地里的葱的整齐优美,把作者对乡村常景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

注意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作答,不要遗漏要点。

“到了……他们就把……排列成一行”构成排比和反复,句式整齐,将葱行人格化,亲切生动,富有诗意。

 

【例题4】

【题干】.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4分)

  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答案】“固执”一词在这里是“执着”的意思,写出了父亲对土地的不舍,表达了父亲及世代农民对乡村田园的热爱、依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注意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两方面作答。

一方面是父亲对乡村的情感;一方面是“我”对父亲的情感。

  

【例题5】

【题干】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远去的乡村》的理解。

(6分)

【答案】①作者回忆的是已逝去的乡村生活,相对现在而言,那确是“远去的”了。

  ②“远去的乡村”留有作者美好的回忆,和现在的“城市文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③文章表达了对已逝去的和正在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担忧、失落,引发人们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④标题新颖,吸引读者,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注意从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作答,一方面是题目自身的含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寄寓其中的感情。

四、课堂运用

高山流水

(1)那天我们是去寻山的。

  

(2)我们顶着碧蓝的九月,披着金黄的九月,兴致勃勃地去寻山。

那天的天气很高爽。

我们的心灵跃动得很年轻,真是登峰的好日子——那座高峰,耸峙在梦境中,已经很久了。

       (3)进入群山之中,坎坷曲折,就没有一条直路。

山路虽然难走,我们心里明白,要攀登那座高峰,一定得耐心地走。

何况山上到处有美妙的花草,蓊郁的林木,展开一片活鲜的绿!

让我们的眉眼也绿了,心灵也绿了。

  (4)生活在平地上的人,一旦爬上了高山,真不行。

我们原是唱着歌来寻山的,不知什么时候,歌声已歇。

山上美丽的景物,原先会引起我们一阵大叫的,不知什么时候,再没有精神去理睬。

不错,山中有千般的好,可是,骄狂的人们哪,只能在马路上追遂,到山上来,就软弱得不如一只虫豸!

  (5)盘盘旋旋,升升降降,路,不必说,愈往上爬就愈苦。

时间,在山上。

也失去了权威,日影已过午,看看那座峰尖,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6)早晓得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真不该来。

  (7)山,并没请谁来!

  (8)真的,山没有请谁来。

山,威严地站在那儿,不假人以辞色,是我们自己要来寻山的。

想登上绝顶,领受独立孤峰的喜悦,岂能不品尝寂寞趱路的况味?

  (9)寂寞趱路,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我们是走在寂寞中了。

有一半人落了队,剩下的人一句话都懒得讲。

究竟是怎么回事?

难道人的精神竟这么容易激扬而又容易消沉吗?

想从记忆里找一句话鼓舞一下,看大家的脸色,我发现不是谈论哲学的时候!

谈什么哲学?

哲学在高山上完全没有用场。

  (10)泉水的溅溅声,从静寂之中传来,这对我们是亲切的召唤。

翻过一道山坡,就看一条细细的 泉水,从那边陡峭的山坡上,蹦蹦跳跳地奔下来,在我们的脚下回旋成一道溪流,而后扩展开向下游流去。

看到这一股清泉,谁能不喜悦呢?

尤其是攀援在群山中正感国顿彷徨的时候,我们怎能不以近乎感激的心情欢呼起来?

  (11)那一线银丝,从峰坳里流出,忽隐忽现,简直如同幻影一般地柔弱,真不知道它靠什么力量,能在山岳中开出一条河道来。

可是,壁立的山崖挡不住它,嶙峋的怪石阻不了它,终于穿过一切的障碍,奔腾而去!

谁能回答,泉水,究竟是柔弱还是刚强?

  (12)我们是来寻山的,没登上峰顶却已经颓唐;我们没想寻觅泉水,泉水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13)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山泉吗?

  (14)不管人们怎么想,泉水只是自顾自地唱歌。

如果你喜欢音乐,应该到山中来,听一听山泉之歌, 有时爽朗如银铃;有时激越如仰天吟啸;有时又轻轻地情人的私语。

懂么?

山泉之歌是自然的音乐啊!

世间的音乐家,有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力,谱进美妙的曲子?

除了山泉,谁能?

 

(15)在这崇山峻岭间,山泉的歌唱给谁听呢?

其实,我们不必顾虑山泉歌唱给谁听,我们如果不来听,也有别的来听。

山爱听,谷爱听,一切大自然的家族都爱听,也许他们更能听得懂。

我想,也许山泉根本就不要唱给谁听,不然它不会唱得那么悠然,唱给自己听,就不需什么理由。

要说理由,也许活力无限的山泉就爱唱歌;或者说,爱唱歌的山泉才有活力吧!

  (16)山泉是活力无限的生命之泉啊!

在水深处,上层虽然平滑如镜,下层仍然流动不息。

在浅滩上,飞溅起雪白的珠花,冲击岩石,漱荡幽壑,向山峦要道路。

山泉,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呈现着生生不已的流动。

看遍种种的水,哪一种水能有山泉的生动?

哪一种水又能有山泉的清澈?

山泉,真像一片澄明而秀美的心灵啊!

  (17)我们徘徊在泉水旁,不忍离开。

  (18)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的山泉吗?

  (19)那天,我们终于登上了山峰。

  (20)我们欣慰,不仅是因为到达封顶,更因为认识了高山和流泉——高山教我们以亘古的宁静,流泉教我们以永生的不息。

  (21)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有歌,应该有高山流水之音的。

 

【基础】

1.结合全文看,本文标题“高山流水”有什么妙处?

答:

概括主要内容,高山和流泉,暗合钟子期和俞伯牙弹琴遇知音的典故。

揭示文本的主题,从高山和流泉中探寻生命的意义。

解析: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

作者开始写登山的艰难,精神的无助,但看到泉水时欢呼起来,并要学习山泉的精神,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懒惰——赞美在艰难中静静流淌的山泉!

题目点明写作的中心内容,暗含赞美之情。

分析题目要联系文章的内容和中心。

2.根据

(2)到(6)段内容,概括“我们”爬山的心情变化,并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无精打采→  ___________。

 

答:

兴致勃勃  后悔莫及

【巩固】

1.第(9)段可以删掉吗?

为什么?

答:

不可以。

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极写“趱路”之苦,为下文看到清泉后的喜悦心情蓄势铺垫,起到了对比映衬之作用。

解析:

第⑨段写出人们的消沉,第⑩段则写看到泉水的喜悦,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2.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请具体分析第(14)段中划线的句子。

答:

①采用排比、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流泉的种种音韵美。

②先设问后反问,突出了流泉不可比拟的灵秀、晶莹和活力。

解析:

赏析句子,一般从句子意思和表达的作用两方面来分析。

第一句写出了泉水的动听;第二句突出了泉水的多种优秀品质。

【拔高】

1.汪国真的诗《祝愿》:

当你走上峰 巅/使走进了风光/也走进了风险/你要当心了/不要在这个时候晕眩/你还要警惕/悬崖裸露在前边/凤躲在后面……我的朋友/愿你/静似青山/动若波澜 与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答:

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解析:

比较写作方法,首先要理解文章要突出的中心是什么,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达的。

2.本文以“寻山”贯穿始终,你从文中“寻”到了什么?

(至少三点)

答:

要取得辉煌的成绩,须耐得住寂寞,并付出艰辛的代价。

以柔可以克刚。

生命在于运动。

解析:

联系文中作者爬山过程中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来领会。

课程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记叙文阅读的规律和方法,总结了记叙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形成基本答题模式,提高规范答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