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简况表化工创新010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9046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简况表化工创新01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辽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简况表化工创新01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辽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简况表化工创新01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辽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简况表化工创新01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辽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简况表化工创新01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简况表化工创新0103.docx

《辽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简况表化工创新01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简况表化工创新010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简况表化工创新0103.docx

辽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简况表化工创新0103

附件2:

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简况表

填表说明:

本表供匿名评审使用,填写时,不得出现成果主要完成人的姓名和主要完成单位的名称等信息,统一用×××、×××××××代表,否则一律不得进入评审程序。

成果名称:

一流学科协同一流专业,培养化工创新人才

实践起始时间:

2009.9-2017.10

一、成果内容

从立题意义、指导思想、主要研究与实践内容、是否有支撑项目等方面论述,5000字以内

立题意义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

十八大提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与国外高校相比,国内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造成了毕业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问题。

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突出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功能,成为化工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指导思想

本成果开展了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形成了“双一流(一流学科、一流本科专业)协同、层次化创新”的化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分层次培养化工创新“思维、强化、卓越、拔尖”人才。

依托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级特色专业,“双一流”协同,支撑本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

①构建了四层次金字塔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全面引导创新思维,题目源于一流学科背景下的科研项目,学部制定管理办法;②依托化程强势学科,建立化学与化工创新实践基地,搭建学生课余创新实践平台,招收学有余力学生成立创新实践强化班,制定培养方案,培育创新学苗,强化创新能力;③专门开设创新实验班,协同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工-沈阳化工研究院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校企优质科研资源、制定四年一贯创新培养方案、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卓越创新人才;④“双一流”协同开展学科竞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国赛拔顶尖、校赛全覆盖”,创新科技竞赛管理模式,促进核心课程建设和学生创新实践参与度,引领东北地区学科竞赛,创全国竞赛一流。

“双一流协同、层次化创新”的化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其实践,获得了各级教改项目(近5年17项)的大力支持,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5项、校级9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1篇。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突出:

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学生比例超过70%;化学与化工创新实践强化班80余人获得结业证书;创新实验班培养毕业生约300名,读研及出国深造比例约70%;学生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特等奖在内的各类竞赛省级以上奖励60项,获省级以上奖励学生超过300人次。

本成果也作为专业突出优势特色,在历次专业认证(2008年校内率先、2014年国际观察员全程参与、2017年第三次认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顺利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做出重要贡献,获得教育部高度评价;2013年辽宁省专业评估中获得辽宁省第一名;“以竞赛促创新”2014年获得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增强了我校化工创新人才培养在国内高校中的一流优势地位,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主要研究与实践内容

1搭建大学生创新项目实践平台,全面引导创新思维

(1)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引导创新思维

大学生创新项目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普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项目题目及内容来源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科技前沿和大工程实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投入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3年,本专业超过70%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其中国家级106项,省级73项,学生发表科技论文26篇。

许多学生由于开展创新研究而选择保研或考研留在本校,继续课题相关研究,如目前在我校攻读硕士学位的×××、×××等学生,曾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并从中发现兴趣,本科毕业后继续选择在本校化工专业深造。

(2)制定大学生创新项目管理办法,保障高效运行

学部出台“大学生创新项目管理办法”,采取“专业指导+统一管理”相结合模式:

学部教务办专人负责大学生创新项目管理,组织项目申报、评审、经费管理等各环节;专业负责项目的题目征集、验收等工作。

充分发挥“教务部门组织教师和组织学生得力、专业教师指导“专业”的优势,有效组织好该项目的进行,使得学部各专业的项目持续进展、高效运行。

在此基础上,本专业发挥专业优良传统,采取“专业审查、下设专业方向落实”的具体管理模式,有效组织各专业方向的题目申报、项目验收答辩等工作,保障了每年创新项目的顺利进行。

创新实验班学生只要有创新研究意向,可以直接申请学校的再资助,继续开展创新实践。

2建立化学与化工创新实践基地,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1)制定基地建设规划和创新实践强化班培养计划

2008年依托化学化工学科资源,建立化学与化工创新实践基地,开设化学化工创新实践强化班,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搭建创新实践活动平台。

根据学生创新实践需要来制定基地建设规划、创新实践强化班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要求和特色。

强调创新实践训练、鼓励个性化发展和分工合作、采取专题讲座与个性培训指导相结合的形式,所修学分按学校相关制度计入学生所修专业培养方案的“个性培养学分”。

通过工程项目的教学实践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化工环保、安全、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检索文献、学习新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创新基地先后设置4个创新方向:

化工设计创新、化工实验创新(后来培育成为创新实验班)、化学实验创新、CHEM-E-CAR创新。

培养了80余名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2)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强势学科,强化创新能力

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强势学科,组建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采取“适当授课+充分实践”培养模式,开设了“多实践、多设计”的修读课程,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基地、学习新知识、开展工程实践,为就业和深造奠定强基础。

实践强化班的部分学生还参与了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特等奖在内的各类奖项50余项。

从实践强化班结业的学生大部分出国深造或保研,或直接被大型设计院录用,成为高校和用人单位争抢的人才。

例如目前在我校攻读博士学位的×××曾是2009年参加亚太化工会议的大学生CHEM-S-CAR竞赛的获奖者,今年他作为指导者继续指导首届“全国大学生CHEM-E-CAR竞赛”;目前在我校任教的×××老师是化学化工创新实践强化班的毕业生,是“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目前在清华大学任教的×××也曾是创新实践强化班的学生,他通过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形式在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3协同“国重室和×××院”,建设创新实验班,培养卓越创新人才

(1)依托国重室资源建设,制定四年一贯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于2009年开设创新实验班,旨在培养卓越创新人才。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重室)的一流学科资源平台,2012年获批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和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大学-×××院(以下简称×××院)”。

形成了以“工程教育”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追求卓越”为宗旨,以“强化实践”为手段,以“国际化培养”为标准,制定四年一贯的创新实验班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前两学年在学习化工大类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同时学校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学生创新实践(创新培养不断线);第三学年开始,为学生提供以“国重室”优势学科方向为主的多学科交叉的选修课程,以及“×××大学-×××院”校企共建的实践类课程。

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研究空间,使90%以上学生在大三大类专业分流时,仍然选择继续修读创新实验班培养方案(学校规定创新实验班学生可在三年级向其他专业分流),表明创新班的培养模式和效果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2)校企科研资源注入,协同培养卓越创新人才

“国重室”和“×××院”的优质校企科研资源共同注入,培养卓越创新人才。

创新班的大一新生入学后,“国重室”即选派高水平教师担任班主任(全部高级职称),并为每名学生配备专业导师、提供数量充足的大学生创新项目题目,使学生100%参与创新实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二开设《科技创新策略》,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院长共同授课,学科前沿与工程实践并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潜质。

大三进入“×××院”开展生产实习,期间开设“化工安全”、“精细化工工艺方案设计”“科学素养训练”“生产管理”等实训讲座,以及工艺流程车间及中试基地等动手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大四实行校企双导师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制度。

这种“创新实践不断线”的培养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明显。

(3)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拓展创新视野

以海外优秀毕业生(×××大学×××教授、×××教授等)为纽带,2014年建立了创新班国际化交流平台,连续3年开展国际化交流,足迹遍布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2015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2016年)、日本名古屋大学和分子科学研究所(2017年)等国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

充实的交流内容(包括讲座、项目、实验、工厂实践等)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创新方法学习,使学生对世界化工领域的科学前沿又多了一层认识和理解,极大的开拓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广度、深度与宽度,也拓展了我校化工专业的影响面。

4双一流协同,以竞赛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1)发挥学科和教学优势,引领东北地区学科竞赛

我校化工学科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尤其是在化工设计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与产业应用,如低温甲醇洗、煤热解和油页岩转化、二氧化碳清洁利用等特色工艺,以及气体膜分离、吸附和能源高效梯级利用等特色过程强化技术等。

强势的化工设计实力和本专业在国内的办学领先地位,使得本专业从2008年国内开始组织“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国内化工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已成为许多世界500强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选择毕业生的依据之一)时,我校即成为大赛6家发起高校之一、东北及辽宁省赛区的负责单位,并承办首届东北地区化工设计大赛,承办首届并连续4年承办“辽宁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带动了整个东北地区高校化工设计水平的提高。

竞赛开展初期,为了带动东北地区高校竞赛的开展,本专业主办东北赛区高校教师化工设计师资实践培训班,在东北地区内乃至全国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高水平指导团队的指导下,近5年我校本科生共获得国家级化工设计竞赛奖励25项,东北地区及省级奖励31项,获奖学生约280人次。

本专业还持续引导学生参加其他高水平的学科竞赛,作为全国大赛组委会成员单位,积极重视和组织参加2017年首届“全国大学生CHEM-E-CAR竞赛”,取得全国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奖学生22人。

根据竞赛涉及内容组建高水平指导团队,根据竞赛需要搭建条件优良研究平台,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学生选拔、组队和赛事开展,该竞赛的成功极大引发了学生们的科研兴趣,引发了大批学生参与相关创新项目申报。

同时,2018年竞赛的招募工作吸引了近200名学生踊跃报名,专业包括化学化工、机械、电子信息、建筑艺术、汽车等。

学生们的创新培养引发出他们创业意识的提高和成果,成功获批校创新创业学院的支持,在“创客空间”继续开展创业探索。

2017年,本专业还作为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的组委会单位,组建了集理论知识、仿真训练、实验操作训练于一体的竞赛指导团队,学生获得首届全国大赛一等奖1项、东北地区赛特等奖2项,校赛获奖30项,获奖学生39人次。

2018年,我校将承办辽宁省竞赛。

以上三大赛事,是目前国内化工专业水平最高的三种竞赛,自开赛以来,本专业的学生每年都获得全国一等奖一项(含特等奖一项),共13项。

如此高的获奖水平,极大调动了学生们的参赛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了我校的人才培养声誉,也更加明确了我校在东北地区/全国大学生化工学科竞赛中的领导/一流地位。

(2)创新竞赛管理模式,保障高效运行

随着学生竞赛种类和人数的增多,现有的一对一指导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参与竞赛在组织及指导方面的需求,因此,本专业创新竞赛管理和组织模式,采用“学生科技社团组织+专业指导”相结合模式,高效保障竞赛运行。

学部团委成立多个学生专业科技社团,负责竞赛组织和宣传工作,在学生和教学科研资源之间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为学生及时接收从创新竞赛信息、寻求教师指导、完成竞赛作品到出校参加竞赛一系列全过程提供便利。

针对竞赛专业需求本专业组织高水平教师组建成专门的创新实践教学指导队伍,专注于学生创新能力指导。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不仅实现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全方位、多途径强化培养,也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在全国相关化工专业中的影响力。

(3)双一流协同,校企协同,以竞赛促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参与度

以化工设计竞赛促进《化工设计实训》课程建设。

2015年开设的《化工设计实训》毕业设计课程,旨在按OBE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该课程组建了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实训题目源于专业教师的工程项目,聘请校内外专家开设相关知识讲座,研教协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同时,课程与竞赛衔接,采用国赛前的校内预赛制度,如2015、2016连续两年举办“×××大学化工设计竞赛”,竞赛题目及内容与《化工设计实训》课程一致,要求本专业全体学生参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化工设计实训》课程的成功实施,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比赛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技能,从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白开始逐渐掌握Comsol、3DMAX软件的应用…逐渐了解Hazop分析的重要性”“让我有机会观察别人、审视自己,在多层面的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也为自己今后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该课程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在2017年5月本专业的专业认证专家考察反馈环节,考察专家评价为“…增加了3周集中教学环节《化工设计实训》,丰富了工程设计、管理和综合知识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应用教学,更好地支撑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该举措也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关注,在2017年“东北地区高校毕业环节研讨会”上的报告,吸引了东北地区高校相关教师的热情互动,很多学校表示要仿效我们的做法。

支撑项目(近5年)

本成果构建的“双一流(一流学科、一流本科专业)协同、层次化创新”的化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实践,获得了各级教改项目的大力支持(近5年17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5项、校级9项。

详细列表如下:

国家级:

[1]×××等,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国家级,2012.1-2015.12.

[2]×××等,×××大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国家级,2012.1-2016.12.

[3]×××等,“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化工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2012.1-2016.12.

辽宁省级:

[1]×××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2014-2016.

[2]×××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项目,2011.1-2014.12.

[3]×××等,化工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2011.1-2013.12.

[4]×××等,基于兴趣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工主干课程群建设.2014.7-2016.6.

[5]×××等,本科生化工设计实训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2014.7-2016.6.

校级:

[1]×××等,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指导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校重点项目,2017.1-2018.12.

[2]×××等,挖掘教学科研资源建设化工创新实践平台,2017.1-2017.12.

[3]×××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工类本科毕业设计实训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校重点项目,2016.1-2017.12.

[4]×××等,成果导向的化工核心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校重点项目,2015.1-2016.12.

[5]×××等,探索教学新模式,培养卓越创新人才,2016.1-2016.12.

[6]×××等,化工类本科毕业设计实训教学内容研究,2016.1-2016.12.

[7]×××等,化工流程仿真实训在线评价体系建设及使用,2016.1-2016.12.

[8]×××等,以提升学生工程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化工创新实践基地建设,2015.1-2015.12.

[9]×××等,探索“化工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化工卓越工程师,2012.1-2012.12.

 

二、成果创新点

从成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等方面论述,1000字以内

理论创新

(1)构建了“双一流协同、层次化创新”的四层次化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依托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级一流优势学科资源,建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一流本科专业,突出优质科研资源的人才培养功能,分层次培养化工创新“思维、强化、卓越、拔尖”人才。

(2)实施“学生社团组织+专业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学生竞赛组织和指导模式,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得力和朋辈效应、专业教师科技创新水平和因材施教水平高等优势,引导学生创新实践热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创新

(1)开设创新实验班,协同“国重室”和“沈阳院”的优质校企科研资源,制定四年一贯创新实验班培养方案、创新培养不断线、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卓越化工创新人才;

(2)依托化工强势学科,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建立化学与化工创新实践基地,“依生所需”制定基地建设规划和创新实践强化班培养方案;制定大学生创新项目管理办法。

全面引导创新思维、强化创新、培育创新学苗;

(3)“双一流”协同开展学科竞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国赛拔顶尖、校赛全覆盖“,创新学生科技竞赛管理和组织模式,促进核心课程建设和学生创新实践参与度,引领东北地区学科竞赛,创全国竞赛一流。

三、应用情况

从成果应用范围、应用程度、实施效果、预期前景等方面论述,2000字内

应用范围

本成果建立的“双一流(一流学科、一流本科专业)协同、层次化创新”的化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在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约400名学生/年)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中应用,并不断完善。

我校盘锦校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也将尝试使用。

本成果的成功经验也已经向省内及全国高校推介,如《化工设计实训》培养模式在“2017东北地区高校毕业环节研讨会”上的报告,引起相关高校的高度重视,来本专业交流的高校有多所;在化工界的权威期刊《化工高等教育》发表教学论文等,为我国高校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提供新思路。

应用程度

(1)“一流学科协同一流化工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成果,在2008、2014、2017年(含国际观察员参与)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年辽宁省评估中,作为本专业工程人才培养的突出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顺利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做出重要贡献,获得教育部高度评价和辽宁省专业评估第一名;

(2)“双一流协同、层次化创新”的化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了教育部、辽宁省和学校的大力支持,近5年共获批各级教改项目17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5项、校级9项;发表教学论文11篇;2014年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3)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经过2009年制定,到2012版、2016版的持续改进,形成了以“工程教育”为核心,以“追求卓越”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四年一贯、强化实践”为手段,以“国际化培养”为标准的人才培养特色,累计为国家输送约300名毕业生;

(4)×××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每年承担创新班的生产实习、毕设等实践教学任务(受益学生60人/年),有力地支撑了化工卓越创新人才的培养;

(5)创新实践强化班经过近10年建设,制定并不断完善基地建设规划和创新实践强化班培养方案,形成了“课程讲授+创新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先后设置了4个创新方向,开设了“多实践、多设计”的多门辅修课程,80余名学生获得结业证书;

(6)大学生创新项目来源于专业教师的科研和工程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投入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近3年完成810项,在本专业占比约70%,其中国家级106项,省级73项;

(7)作为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的发起学校之一和地区负责学校,已参加11届全国大赛,连续7年主办东北赛区决赛,连续4年承办辽宁省化工设计竞赛,主办东北赛区高校教师的化工设计实践培训,在省内乃至全国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8)本专业作为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全国大学生CHEM-E-CAR竞赛的组委会单位,提升了我校的人才培养声誉,也更加明确了我校在全国大学生化工学科竞赛中的一流地位。

实施效果

(1)以竞赛促创新,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近5年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化工设计奖励25项,省级以上奖励31项。

首届全国CHEMECAR竞赛中获得第二名,首届全国化工实验大赛中获一等奖。

近5年,获省级以上奖励学生超过300人次。

结合《化工设计实训》课程主办校级竞赛,极大地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

2016年采用“专业指导+学生社团”相结合模式,保障了竞赛高效运行;

(2)创新班的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比例达100%,近200名毕业生中约70%在国内、外继续深造;

(3)创新实践强化班80余名学生获得结业证书,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特等奖在内的各类奖项50余项;

(4)大学生创新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积极性,学生发表科技论文26篇,许多学生由于开展创新研究而选择保研或考研留在本校,继续课题相关研究。

预期前景

本成果构建的“双一流协同、层次化创新”的化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级一流优势学科,建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一流本科专业,突出优质科研资源的人才培养功能,分层次培养化工强化、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具有理论创新性。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东北,全国一流。

研究成果已经向省内及全国高校推广,具有可推广性和普遍适用性。

其应用前景广阔,为我国高校培养化工创新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四、成果特色

主要论述成果在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特色,1000字以内

本成果构建的“双一流(一流学科、一流本科专业)协同、层次化创新”的化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实践,是长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结果,近5年完成了各级教改项目17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5项、校级9项。

成果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特色如下:

(1)本成果协同我校一流学科和一流本科专业的优势科研教学资源,结合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强烈需求,建立了“双一流协同、层次化创新”的金字塔型化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突出优质科研资源的人才培养功能,分层次培养化工“思维、强化、卓越、拔尖”创新人才。

改变了国内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具有理论创新性,为培养化工创新型工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2)面向全体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依托校内一流化工强势学科的资源,搭建多角度大学生创新实践和科技竞赛平台(化工设计、CHEM-E-CAR、化工实验竞赛等),实施“社团组织+专业指导”的竞赛组织和指导模式,通过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制定创新实践强化班培养方案、组建优秀校企合作师资团队等措施,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国赛拔顶尖、校赛全覆盖”,创新学生科技竞赛管理模式,促进核心课程建设和学生创新实践参与度,引领东北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