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选修33经典题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8606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选修33经典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物理选修33经典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物理选修33经典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物理选修33经典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物理选修33经典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选修33经典题目.docx

《物理选修33经典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选修33经典题目.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选修33经典题目.docx

物理选修33经典题目

(室内空气的分子数变化及内能)我国北方需要对房间内空气加热。

设有一房间面积为14m2,高度为,室内空气通过房间缝隙与外界大气相通,开始时室内温度为0℃,通过加热变为20℃(大气压强为1atm)。

  

(1)已知空气在标准状况下的摩尔质量为29g/mol,试估算在上述过程中有多少空气分子从室内跑出。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已知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跟热力学温度成正比,空气可以看做理想气体,试分析室内空气内能是否会发生变化。

  解析 

(1)由于室内空气与外界大气相通,这个过程中室内空气压强保持不变,估算时按1atm来计算,温度为0℃时,室内空气摩尔数为

  n1=

  温度为20℃时,室内空气摩尔数为

  n2=

  跑出的分子数为

  △N=(n1-n2)NA=

   =

××1023

    =×1025个。

  

(2)由于空气可看做理想气体,分子势能不计,则空气的内能等于所有分子动能之和。

引入分子平均动能与热力学温度的比例常数k,则

  

分子=kT,E=N

分子=nNAkT。

  由第

(1)问知,

,即室内空气分子数跟热力学温度成反比,n1T0=n2T2。

因此,室内空气的内能将不发生变化。

  评注 室内温度升高,空气分子平均平动动能增加,有人会因此得出室内空气内能增加的错误结论,错误原因是忽视了室内空气内能应是“室内”所有空气分子动能之和而对房间内空气加热后,室内已有部分空气分子跑出,室内空气分子总数减少了。

例2(内燃机的平均功率) 一台四缸四冲程内燃机的活塞面积为300cm2,冲程是30cm,在做功的冲程中,活塞所受平均压强为×106Pa,问:

  

(1)在这个冲程中,燃气做的功是多少

  

(2)若飞轮的转速是300r/min,这台内燃机的平均功率是多大

  解析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分别是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

内燃机工作时,这四个冲程是周而复始循环进行的,称做一个工作循环。

每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两次,曲轴带动飞轮转动两周。

“四缸”是指这台内燃机由四个汽缸联动工作。

  

(1)做功冲程中燃气做的功为

  W=Fs,又F=pS,

故  W=pSs=×106×300×10-4×30×10-2J

  =×104J。

  

(2)飞轮每转两周,每个汽缸中燃气做功一次,四个汽缸做功共四次。

现飞轮转速是300r/min,即每秒转动5周,四个汽缸做功共10次。

因此,这台内燃机的平均功率为

  

W

  =×105W。

  评注 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类机器。

在各种热机中,燃料燃烧释放出内能,这些内能又传递给工作物质-水蒸气或燃气;工作物质获得内能后,膨胀做功,把一部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同时,工作物质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明确四缸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流程是求解本题的关键。

  例3(地球表面的年平均降雨量)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为×1011m,太阳光以平行光束入射到地面,地球表面

的面积被水面所覆盖。

太阳在一年的时间内辐射到地球表面的水面部分的总能量W约为×1024J,设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平均反射率为7%,而且将吸收到的35%能量重新辐射出去。

太阳辐射可将水面的水蒸发(设在常温、常压下蒸发1kg水需要×106J的能量),而后凝结成雨滴降落至地面。

  

(1)估算整个地球表面的年平均降雨量(以毫米表示,球面积为4πR2)

  

(2)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中只有约50%到达地面,这是为什么请说明两个理由。

(2001年高考上海物理试题)

  解析 

(1)设太阳在一年中辐射到地球水面部分的总能量为W,W=×1024J,则每年凝结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的水的总质量为

  m=

kg=×1017kg使地球表面覆盖一层水的厚度为

  h=

=×103mm

  即整个地球表面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03mm。

  

(2)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不能全部到达地面的原因有大气层的吸收,大气层的散射或反射,云层遮挡等原因。

  评注 本题要求估算地球表面的年平均降雨量,要求说明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不能全部到达地面的原因,是一道紧密联系自然现象的估算、说理题,求解时所用物理概念和公式并不复杂,题中的多余条件“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为×1011m,太阳光以平行光束入射到地面,地球表面

的面积被水面覆盖”等,会干扰解题思路。

例4(高压锅内的气压和温度)高压锅的锅盖通过几个牙齿似的锅齿与锅镶嵌旋紧,锅盖与锅之间有橡皮制的密封圈,不会漏气,锅盖中间有一排气孔,上面可套上类似砝码的限压阀将排气孔堵住,当加热高压锅(锅内有水),锅内气体压强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气体就把限压阀顶起来,蒸气即从排气孔排出锅外。

已知某高压锅的限压阀的质量为,排气孔的直径为,则锅内气体的压强最大可达多少设压强每增加×103Pa,水的沸点相应增加1℃,则锅内的最高温度可达多高

  解析 锅内气体的最大压强为

  p=p0+

,m=

  S=

=[

×××10-2)2]m2

  =×10-6m2,

  取p0=105Pa,解得

  p=(105+

Pa=×105Pa。

  因压强变化△p=p-p0=×105Pa,故水的沸点增加

  △t=

×1℃=39℃。

  所以,锅内的最高温度可达139℃。

  评注 水的沸点随水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升高,高压锅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由于高压锅的压强大,温度高,食物容易煮烂,因而高压锅已被广泛使用。

在高原地区,由于气压低,水的沸点低于100℃,食物不易煮熟,所以必须使用高压锅。

  例5(啤酒瓶中CO2气体的压强)在一密封的啤酒瓶中,下方为溶有CO2的啤酒,上方为纯CO2气体。

在20℃时,溶于啤酒瓶内啤酒中的CO2的质量为mA=×10-3kg,上方气体状态的CO2的质量为mB=×10-3kg,压强为p0=1atm。

当温度升高到40℃时,啤酒中溶解的CO2的质量有所减少。

变为mA'=mA-△m,瓶中气体CO2的压强上升到p1。

已知

,啤酒的体积不因溶入CO2而变化,且不考虑容器体积和啤酒体积随温度的变化。

又知对同种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

与m成正比。

试计算p1等于多少标准大气压(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001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

  解析 在40℃时,溶入啤酒的CO2的质量为mA’=mA-△m。

因质量守恒,故气体CO2的质量为mB’=mB+△m,由题设

,由于同种气体的体积不变时,

与m成正比,故有

  

=

,由以上各式解得

  p1=

=

  评注 本题是一道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变质量气体状态变化问题。

命题者在题中给出了“对同种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

与m成正比”等重要信息,考生应具备这种汲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例6(压缩式喷雾器喷洒药液)如图1所示,某压缩式喷雾器储液桶的容量为×10-3m3,往桶内倒入×10-3m3的药液后开始打气,打气过程中药液不会向外喷出,如果每次能打进×10-4m3的空气,要使喷雾器内空气的压强达到4atm,应打气几次这个压强能否使喷雾器内的药液全部喷完(设大气压强为1atm)(2000年高考山西物理试题)

  解析 设标准大气压为p0,药桶中空气的体积为V。

打气N次后,喷雾器中的空气压强达到4atm,打入的气体在1atm下的体积为NV0(V0=×10-4m3),则根据玻意耳定律,有

  p0(V+NV0)=4p0V,

  其中  V=××10-3)m3

  =×10-3m3

  解得  N=18次。

  当空气完全充满药桶以后,如果空气的压强仍然大于大气压,则药液可以全部喷出,由玻意耳定律,得

  4p0V=pV’,

  其中  V’=×10-3m3,

  解得  P0=。

  所以,药液可以全部喷出。

  评注 农村中常用上述压缩喷雾器喷洒农药,值得指出的是:

打气问题中,每次打入容器的气体通常具有相同的状态,故可以一次列式求解:

而在抽气问题中,每次抽出气体的压强则在不断降低,必须分次列式求解,最后得出通式。

例7(潜水艇排水) 潜水艇的贮气筒与水箱相连。

当贮水筒中的空气压入水箱后,水箱便排出水,使潜水艇浮起。

某潜水艇贮气筒的容积是2m3,贮有压缩空气,一次,筒内一部分空气压入水箱后,排出水的体积是10m3,此时筒内剩余空气的压强是×106Pa。

设潜水艇位于水面下200m,在排水过程中温度不变,求贮气筒内原来压缩空气的压强。

(g取10m/s2)

  解析 设贮气筒中原来压缩空气的压强为p。

对压入水箱后的那部分空气运用玻意耳定律,得

  p1V1=p1’V1’,

  式中p1=p,V1为压入水箱的空气原来在贮气筒中所占有的体积,则

  p1’=p0+ρgh=(105+20×105)Pa=21×105Pa,

  V1’=10m3

  从而有  pV1=210×105Pa·m3。

  ①

  对贮气筒中的剩余空气,由玻意耳定律,得

  p2V2=p2’V2’,

  式中p2=p,V2为剩余空气原先在贮气筒中所占有的体积,则

  p2’=×106Pa,V2’=2m3,

  所以  pV2’=190×105Pa·m3,  ②

  又  V1+V2=2m3,      ③

  由①、②、③式,解得

  p=2×107pa。

  评注 本题涉及热学知识在军事装备中的应用,除上述利用玻意耳定律求解外,还可用克拉珀龙方程或分态式气态方程求解。

 例8(肺活量测定)图2为测定肺活量的装置示意图,图中A为倒扣在水中的开口圆筒,测量前排尽其中的空气。

测量时,被测者尽力吸足空气,再通过B将空气呼出,呼出的空气通过导管进入A内,使A浮起,已知圆筒A的质量为m,横截面积为S,大气压强为p0,水的密度为ρ,筒底浮出水面且距筒外水面的高度为h,则被测者的肺活量有多大已知空气的摩尔质量μ=29×10-3kg/mol,则空气中气体分子的平均质量有多大某人的肺活量为×103mL,则此人能吸入多少质量的空气所吸入的气体分子数大约是多少(取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 设圆筒A浮起后筒内外水面的高度差为x,则有

  mg=ρgxS。

  对进入A内的空气运用玻意耳定律,有

  p0V=p’V’,

  式中  p’=p0+

,V’=S(h+x)。

  所以,被测者的肺活量为

  V=

V’=(S+

)·(h+

)。

  空气中气体分子的平均质量为

  

kg=×10-26kg。

  此人吸入空气的质量为

  m=μ

  =29×10-3×

kg

  =×10-3kg,所吸入的空气分子数大约为

  N=

个=×1022个。

  评注 呼吸是人体赖以生存的一种生理现象,该题以此为载体,综合考查了气体和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9(易溶于水的粉末状物质体积的测量)如图3所示是一个容积计,它是测量易溶于水的粉末状物质的实际体积的装置。

A容器的容积VA=300cm3,S是通大气的阀门,C是水银槽,通过橡皮管与容器B相通,连通A、B的管道很细,容积可以忽略。

下面是测量的操作过程:

  

(1)打开S,移动C,使B中水银面降低到与标记M相平;

  

(2)关闭S,缓慢提升C,使B中水银面升到与标记N相平,量出C中水银面比标记N高h1=;

  (3)打开S,将待测粉末装入容器A中,移动C使B内水银面降到M标记处;

  (4)关闭S,提升C使B内水银面升到与N标记相平,量出C中水银面比标记N高h2=75cm;

  (5)从气压计上读得当时大气压为p0=75cmHg。

  设整个过程温度保持不变,试根据以上数据求出A中待测粉末的实际体积。

  解析 对于步骤

(1)、

(2),以A、B中气体为研究对象。

初态有

  p1=p0,V1=VA+VB,

  末态有  p2=p0+h1,V2=VA。

  由玻意耳定律,得

  p1V1=p2V2,

  解得  VB=100cm3。

  对于步骤(3)、(4),以A、B中气体为研究对象。

初态有

  p1’=p0,V1’=V,

  末态有p2’=p0+h2,V2’=V-VB。

  由玻意耳定律,得

  p1’V1’=p2’V2’,

  解得 V=200cm3。

  所以,粉末体积为

  V0=VA+VB-V=200cm3。

  评注  本题是热学知识应用于测量的一个典型例题,读懂题述的测量步骤,正确选取研究对象和确定其初末状态是求解的关键,

  例10(对“伽利略温度计”的研究)有一组同学对温度计进行专题研究,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17世纪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个温度计,其结构为:

一麦秆粗细的玻璃管的一端与一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

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温度。

为了研究“伽利略温度计”,同学们按照资料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4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小塑料瓶,B为一吸管,通过软木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

然后进行实验研究:

  

(1)在不同温度t下分别测出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t/℃

17

19

21

23

25

27

h/cm

△h=hn-1-hn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相邻两次测量水柱的高度差,并填入表内的空格。

由此可得结论:

  ①当温度升高时,管内水柱高度h将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②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变化而____(填“均匀”、“不均匀”)变化;试从理论上分析并证明结论②的正确(提示:

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远远小于1atm)。

  __________。

  

(2)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用“伽利略温度计”来测温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主要的不足之处有: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解析(此题为2002年高考上海物理试题)

(1)相邻两次测量水柱的高度差分别为

  ,

  ,

  ,

  。

  由此可得结论:

①当温度升高时,h变小;②h随温度的变化而均匀变化。

这是因为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远小于一个大气压,封闭气体近似做等压变化,有

  

=k,(k为常数)

  △V=k△T=k△t,故△h=

  即h随温度变化而均匀变化(S为管的横截面积)。

  

(2)主要的不足之处有:

①测量温度范围小;②温度读数受大气压影响。

评注 课题研究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新内容,本题以“伽利略温度计”的研究为背景,涉及的知识点仅为气体的等压变化规律――盖·吕萨克定律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汲取和处理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能力等。

【问题精选】

  1.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将樟脑球放入衣箱里,过一段时间,衣箱里充满樟脑味;

  

(2)将糖放在水中,水变甜了,而且热水比冷水容易变甜;

  (3)液体温度越高 液体中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就越明显;

  (4)玻璃比铁块容易打碎,打碎后不能把碎片直接拼牢。

  (5)坚固的固体很难被拉长,也很难被压缩;

  (6)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减少;

  (7)密闭钢筒中的油在较长时间的高压下会有油渗出;

  (8)将两块接触面洗净的铅块压紧后悬挂起来,下面的铅块不下落;

  (9)液压机可以用液体来传递动力。

  2.(腌菜与烧菜的差异) 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

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盐的分子太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

  B.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斥力

  C.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激烈

  3.下列例子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把铁丝放在火炉里,使铁丝发烫

  B.积雪在阳光照射下融化

  C.内燃机压缩冲程时,汽缸内气体的温度升高

  D.敲击石块时会迸出火星

  4.(电冰箱工作原理) 如图5所示为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压缩机工作时,强迫制冷剂在冰箱内外的管道中不断循环,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冰箱外的管道中,制冷剂迅速膨胀并放出热量

  B.在冰箱内的管道中,制冷剂迅速膨胀并吸收热量

  C.在冰箱外的管道中,制冷剂被剧烈压缩并放出热量

  D.在冰箱内的管道中,制冷剂被剧烈压缩并吸收热量

  5.(太阳的辐射功率)横截面积为3dm2的圆筒内装有的水,太阳光垂直照射了2min,水温升高了1℃。

设大气顶层的太阳光只有45%到达地面,试估算太阳的全部辐射功率。

[太阳到地球的距离R=×1011m,水的比热容C=×103J/(kg·C),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6.(开启热水瓶塞)如果热水瓶中的热水未灌满而盖紧瓶塞,瓶的密闭程度又很好的话,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你会感到将瓶塞拔出来很吃力,这是什么缘故呢设开始时瓶内水温为90℃,经过一段时间,温度降为50℃,热水瓶口的截面积约10cm2,手指与瓶塞间的动摩擦因数为,你能估算出要拔出瓶塞,手指至少须使出多大的力吗

  7.(气压式保温瓶出水)如图6所示,气压式保温瓶内密封气体的体积为V,瓶内水面到出水口的高度为h,设水的密度为ρ,大气压强为p0。

欲使水从出水口流出,瓶内空气压缩量△V至少应为多大

  8.(瓶中氧气的使用时间)某医院使用的氧气瓶容积为32L,当室内温度是17℃时,瓶内氧气压强

为×107Pa。

按生产厂家规定,氧气在17℃时其压强降为106Pa便应重新充气,以免瓶内混入其他气体而降低氧气纯度。

该医院在22℃时平均每天使用压强106Pa的氧气480L,问这瓶氧气能用多少天

  9.(测温装置的测量范围) 容积V=100cm3的空球带有一根有刻度的均匀长管,管上一共有101个刻度(长管与球连接处为第一个刻度,向上顺序排列),相邻两刻度间管的容积为,管中有水银滴将球内空气与大气隔开,如图7所示。

当球内空气温度t=5℃时,水银液滴在刻度N’=21的地方,若外界大气压不变,能否用这个装置测量温度若能,试求它的测量范围(不计管的热膨胀)

  10.(低温温度计的测量) 如图8所示是低温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温度计的示意图。

温度计由下端的测

温泡A、上端的压强计B和毛细管C构成。

毛细管较长且用导热性能很差的(可看成绝热的)材料制成,两端分别与A和B相连通。

已知A的容积为VA,B的容积为VB,毛细管的容积可忽略不计,整个温度计是密闭的。

  在室温T0下,温度计内气体的压强为p0。

测温时,室温仍为T0,将A浸入待测物体中达到热

平衡后,B内气体的压强为p。

根据上述已知的温度、压强和体积,可计算出待测温度T。

试证明T=

·T0,式中k1=

,k2=

  11.(热气球) 一底部开口的热球,体积恒为V0=,气球球壳质量m0=(厚度不计),空气初温t1=20℃,大气压强p0=×105Pa,该条件下空气的密度ρ1=m3,试求:

  

(1)为使气球刚能浮起,气球内的空气温度需加热至多高

  

(2)若先把气球系于地面,待球内空气加热到t=110℃时,系绳拉力的合力多大把气球释放后,最初加速度为多大

  12.(自行车车胎充气) 自行车内胎中原有压强为105Pa的空气800cm3,现用打气筒给它打气,一次可打入压强均为105Pa的空气400cm3。

如果车胎与地面接触时自行车内胎容积为1600cm3,胎内外气温相等且不变,在负重800N的情况下,车胎与地面接触面积为20cm2,应打气几次

  13.(真空泵抽气) 用真空泵抽出某容器中的空气,若该容器的容积为10L,真空泵一次抽出空气的体积为,设抽气时气体温度保持27℃不变,容器里原来的空气压强为1atm,求抽出n次空气后容器中空气的压强是多少此时容器中空气的分子密度(即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是多大

14.(电子真空管内压强的讨论) 电子真空管抽气抽到最后阶段时,还应将真空管内的金属丝加热再进行抽空,原因是金属丝表面上均匀吸附有单层密排的气体分子,当金属丝受热时,这些气体分子便释放出来。

设真空管灯丝是由半径r=×10-4m,长l=×10-2m的铂丝绕制而成的,每个气体分子的横截面积S=9×10-20m2,真空管内容积V=×10-6m3。

当灯丝加热至100℃时,设所吸附的气体分子都从铂丝表面逸出来散布在整个真空管内。

如果这些气体分子不抽出,试问它们产生的压强为多大

  15.(麦克劳真空计测量稀簿气体压强) 麦克劳真空计是一种测量极稀簿气体压强的仪器,其基本部

分是一个玻璃连通器,其上端玻璃管A与盛有待测气体的容器连接,其下端D经过橡皮管与水银容器R相通,如图9所示。

图中K1、K2是互相平行的竖直毛细管,它们的内径皆为d,K1顶端封闭。

在玻璃泡B与管C相通处刻有标记m。

测量时,先降低R使水银低于m,如图9(a)所示,逐渐提升R,直到K2中的水银面与K1的顶端相齐,此时K1、K2中的水银面高度差为h,如图9(b)所示。

设待测容器较大,水银面升降不影响其中压强。

测量过程中温度不变,已知B(m以上)的容积为V,K1的容积远小于V,水银密度为ρ。

  

(1)试根据上述过程导出待测气体压强p的表达式。

  

(2)已知V=628cm3,毛细管直径d=,水银密度ρ=×103kg/m3,h=40mm,试计算出待测压强p(计算时取g=10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999年高考广东物理试题)

  16.(氦氖激光管充气时的压强) 如图10所示为氦氖激光管充气过程,激光管体积为V1,储气室体积为V0=2V1。

充气的全部过程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进行(图中A、B、C、D为阀门)。

  

(1)充氦:

打开阀门B,关闭阀门C和D,打开阀门A,将激光管和储气室抽成真空状态。

关闭A,开通C,充氦至压强p1;

  

(2)充氖:

关闭B、C,开通A,将储气室抽成真空。

关闭A,开通D,充氖至压强p2;

  (3)混合:

关闭D,开通B,使储气室内的氖与激光管中的氦混合均匀,最后激光管中氦、氖气体压强之比为8:

1,总压强为p

  试计算充气过程中,氦、氖压强p1、p2各为多大

  【参考答案】

  1.略     6.温度降低导致瓶内气体压强减小,两则手指应各对瓶塞使出约的静摩擦力和至少的压力 7.

 天 9.能 –~℃ 10.

,将k1=

和k2=

代入上式证明(也可将测温时A、B两部分气体转换到测温前的状态,由体积关系列式证明) 11.

(1)℃ 

(2) 1m/s2 次  约×1025×  15.

(1)p=

 

(2)×10-2Pa =

p,p2=

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