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教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2860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民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外民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外民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外民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外民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民俗教案.docx

《中外民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民俗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民俗教案.docx

中外民俗教案

篇一:

小教教案1

沈阳大学

教案

第1次第1页

第1次第2页

第1次第3页

第1次第4页

第1次第5页

篇二:

第一章民俗概述

中外民俗课程单元设计

教案首页

第1单元第9周2学时

单元标题:

模块一:

民俗概述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

教学地点:

教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民俗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民俗的特征与功能、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2、能力(技能)目标:

(1)能理解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并能通过丰富旅游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2、难点:

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ppt演示法

教学材料及工具:

教案正页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新课内容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10分钟)

播放红莓花儿开、康定情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三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观看我国旗袍图片;观看有趣的民谣,引起学生对民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民俗的定义及分类(15分钟)

(1)民俗的定义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人类的关系上看,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

(2)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它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或扩展着O但是,民俗亦有它自身独特的类型和构架。

按民俗的内容划分,我们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这是通常民俗学的分类方法。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

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人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民俗研究则有兼顾的使命,加上宗教旅游有着广阔的客源市场,故本书把道教和世界三大宗教内容列人。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等。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广大民众生活服务的民俗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经济民俗、信仰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四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民俗的基本特征(20分钟)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

也有的民俗是先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造,经集体的认可或加工而形成的。

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

有了集体的创造,同时有了集体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完善,才有可能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的生命力所在。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这种模式性是人们共同遵守的标准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有所不同。

因为民俗是由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因而一般缺少个性,而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这是极自然的。

(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一旦产生,得到社会的承认,就有很强的稳固性,约束着人们的行动和意识,并经久不衰地为人们所承袭。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播布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播,它体现了民俗前后左右的空间伸展。

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

其一,民族迁徙。

桂林市每年接待几十万的入境旅游者,这些旅游者虽然停留的时间不长,但是多年的大批量的旅游人口流人桂林,使人境旅游者的本国民俗文化,也随着迁徙到桂林,并和桂林的民俗文化混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民俗,为大家所接受,这在阳朔西街最为典型;其二,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旅游使人口大量流动,使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西方民俗文化被借用到中国,如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饮食文化传人中国后,迅速被中国的大中城市市民所接受,并加入了中餐文化的内容。

民俗是在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播布结合中发展的,因而形成多元民俗文化的相互间的碰撞和吸收、涵化和发展。

(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民俗的相对稳定性。

稳定性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中国经过无数次的社会变革和改朝换代,其中有些民俗随着经济基础的消失、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有些民俗则经过某些完善和补充,一直传承到现在。

中国的一些传统习俗,如春节的贴对联、元宵节的吃元宵、清明节的扫墓、端午节的吃粽子、中元节的放河灯、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求寿、腊八节的吃腊八粥等,在先秦两汉就已经定型,一直传承至今。

这正说明了民俗文化传承的稳定特征。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由于民俗是靠集体创造,靠语言和行为传承和播布的,这就决定了民俗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之中。

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的自身调整,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民俗事象,大都是古代民俗变异传承的结果。

从这一意义上讲,变异是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俗话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方性。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

例如,饮食上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致反映了饮食上的地方特色。

标志着我国饮食特色的八大菜系:

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徽菜,各有特点,都是从地方特色饮食中发展起来的。

中国有56个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也使祖国的民俗文化具有多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点。

正是由于民俗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使得中国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经过多年的开发,形成一系列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3、民俗的社会功能(15分钟)

(1)民俗的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是社会集体成员之一,人的一生都生活在民俗中。

(2)民俗的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规范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法律;第二层次是记录;第三层次是道德;第四层次是民俗。

(3)民俗的娱乐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人类创造民俗,目的是为了享用它。

广大民众在生活中既有紧张的劳作,也有通过参与和欣赏民俗活动,以休息和放松,调剂精神,享受劳动成果的娱乐活动。

(4)民俗的审美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和民俗的审美功能是紧密相连的,民俗的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的审美作用。

(5)民俗的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社会稳定。

4、民俗的形成(10分钟)

(1)经济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的产生总是受到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

(2)政治原因

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民俗又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的和政治的影响。

(3)宗教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传承的民俗事象,是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

汉族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都源于古代祭祀活动,靠行为和口头语言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便形成汉族独特的节日民俗事象。

(4)地域原因

“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指的就是由于所处的山川地理环境不同,而产生和形成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这表现出民俗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适应性和选择性,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

5、民俗与旅游(15分钟)

(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

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

(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

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

?

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

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

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

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播道德观念的堕落

(三)技能训练

二、新课小结(5分钟)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民俗源于生活,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地域的原因,决定和影响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民俗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丰富了旅游活动。

三、课后作业

篇三:

民族文化全民俗文化全教案

民俗文化

任教老师:

赵鹏授课地点:

初二九班

教案

第一课时服饰民俗

授课时间:

2013年10月16日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构成服饰的要素,服饰发展变化的特点教学重点:

中华各民族服饰特征。

教学难点:

服饰体现

的文化观念。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

导课:

由PPT出示几幅服饰照片:

有旗袍,京剧服饰,满足服饰等等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服饰种类。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生分组,协作探究分组,给出任务。

给出任务在观看一段视频,《中华民俗大观一服饰文化》之后,找出服饰民俗的构成。

服饰民俗的构成

服饰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相当复杂的一种民俗,既指服饰的所有构成要件,包括衣服、鞋帽,也包括各种发饰、金属与珠宝首饰以及一些附属用具如头巾、围巾、手帕、扇子、拂尘、伞、荷包等物品,又指人们在有关穿着、佩戴和装饰等方面所形成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服饰的构成:

服饰由这样几大类构成:

一类是衣着,第二类是各种附加的装饰品,第三类是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三.案例女子穿旗袍须注意什么

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装,是中华民族中最具魅力的精华所在。

做工考究、面料高档的旗袍成为正式场合最隆重的选择。

旗袍紧扣的高领,给人以含蓄、雅致的感觉,紧贴的腰身特别是两边或一边的开衩,行走时下角轻微飘动,若闭若开,令人有轻盈俏丽之感。

再加上近年来的中西合璧,旗袍之美真是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遗憾的是生活中一些女性着旗袍,不但没有为自己增色反而糟踏了高贵典雅的旗袍之美:

上穿旗袍下穿旅游鞋;旗袍开衩处穿半截短袜;旗袍里面还穿着踏脚裤外罩丝袜;上穿旗袍,下面着布鞋;穿旗袍却骑着自行车;穿着旗袍高跟鞋在风景区游玩;穿着旗袍翘二郎腿而且还来回乱晃;穿着旗袍站着迎宾但含胸凸肚?

・,•诸如此类都是了解着旗袍的礼仪知识的表现。

请回答女子穿旗袍须注意什么?

【分析提示】旗袍是集温柔、典雅、高贵、端庄于一身的服饰,不了解着旗袍的礼仪和不具备一定的气质风度,就不如不穿旗袍。

首先,穿旗袍者要有良好的站、坐、走姿,行为端庄,动作优雅,腰身挺拔;其次,旗袍应与场合相符,一般是室内的宴会、晚会、祝贺聚会等。

着旗袍应下配肉色连裤袜、中或高跟皮鞋,手拿无带式小坤包,化淡妆、必要时还应配上首饰。

旗袍外应有大衣、风衣、斗篷之类的外套相匹配,不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