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精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7833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精品.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精品.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精品.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精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精品)

第14课《文言文二则》

教材分析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来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援、射”等6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在句中的含义。

3.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4.《两小儿辩日》中,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两小儿辩日》中,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明白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最后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

我们都知道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弈》,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借助拼音,或标注出来向老师请教。

2.板书:

学弈,指导书写“弈”。

3.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标注出来,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4.听老师范读,再跟老师读。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5.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

“学弈”呢?

你怎么知道的呢?

弈:

下棋学弈:

学下棋(板书)

2.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

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

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著作有《孟子》。

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句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

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总以为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却学的不如前一个。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教师指导。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1.学生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画横线字的意思。

(1)通国之善弈者也(善于)(板书)

(2)一人虽听之(……的话),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代指“鸿鹄”)(板书)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

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

(“之”字)

3.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

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师:

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

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

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再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自己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

”这句意思是什么?

思考讨论:

 

(1)两个人同时在最好的老师指导下学棋,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因为一个人专心致志学习,而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2)通过学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师:

哪个词是第二个人?

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朗读好全文,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弈(板书)

弈:

下棋学弈:

学下棋

通国之善弈者也(善于)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代指“鸿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

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

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太阳是远是近)(板书)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

是: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依据是: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

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4)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可取吗?

(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

他学习。

(5)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激发

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

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①远小近大的原因:

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由于视觉的误差。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

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

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5.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板书:

两小儿:

善于动脑,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板书:

孔子: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

(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白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

两小儿辩日

太阳是远是近

两小儿:

善于动脑,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孔子: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教学反思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

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中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了以下问题:

一、不必采取对译法    

老师认识的误区是小孩子不懂文言文,又是初次接触,。

一定要逐词逐句的对译,不然学生可能学不会。

有效的方法是,学生反复读懂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如有不懂,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贯通全文。

  二、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    

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读的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

三、指导文言文的读法   

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四、注重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也经常尝试使用。

教学这一课同样适用。

让学生讨论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讨论文中对人物的评价。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还有意的传授了一点儿文言文知识,这样,以后对孩子还是有好处的。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

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

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5个生字。

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教学难点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还有水里游的……【出示课件1-4】你见过表里的生物吗?

(板书《表里的生物》),学生读。

2.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

你课下搜集关于他的资料了吗?

  冯至(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

作品主要有《昨日之歌》等。

3.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生字,自读课文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

(学生从字的发音、书写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总结。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琴弦清脆添加拒绝恐怖蟋蟀

2.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条理不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设置障碍。

①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板书:

怀表有声音)

②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板书:

被迷住)

③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④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板书:

见人就说)

三、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件5、6、】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3.齐读课题《表里的生物》

  4.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十分感兴趣、充满好奇?

2.再次阅读课文,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指名反馈。

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句子谈体会。

  【出示课件7—13】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

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  

在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

(板书:

心理描写童真童趣)

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文中的“我”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充满了童真童趣。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

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大段的心理、动作描写,集中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好奇心将要满足之时的紧张心情。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生动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儿童有趣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形象。

文章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语段,(比如1、6、15自然段)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

 【出示课件14】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一是有提示语,易发现。

二是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必须仔细阅读才行。

  4.标点符号的特点。

  冒号(冒号在本文出现了多次,应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掌握冒号的规范使用)冒号的作用:

(1)提起下文

(2)提取下文(3)引起下文(4)解释或说明(5)总结上文。

  以第7自然段为例,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究竟是怎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呢?

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这段描写要指导学生朗读好,并争取积累下来。

  分号:

并列的两个分句间的停顿,往往是为说明几个方面的内容时才会使用。

第1自然段和16自然段都有这样的句子。

  三、拓展练笔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样的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但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童年的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

请你学习作者边叙事边抒情的方法写一写。

四、作业【出示课件15、16】

1.思考:

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习课文中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写一写你儿时的一段经历或一个发现。

(板书)

表里的生物

怀表 有声音

被迷住

心理描写  童真童趣

见人就说

教学反思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一定有一个小生物。

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

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

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得多,提问得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

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在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至第6自然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

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件写的是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于海洋的形成。

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至第8自然)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诞、澡、械、授”等11个生字。

在文本中理解“司空见惯、敏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讲述自己受到的启发。

3.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

4.能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5.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千年圆梦在今朝》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

教学难点

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出示课件1】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

(学生自由发言,如:

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

 3.教师小结【出示课件2】: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6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出示课件3】:

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4】

诞生纵观漩涡敏锐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